月老,閣號做月下老人、月老公、月老神君、月老星君、月老仙翁,原本干焦愛牽線配婚爾爾,後來連戀愛牽線、婚姻和諧攏會來共拜託,主管人間姻緣。
(愛小等一下喔!)
月老一開始出現佇唐朝的傳奇小說〈定婚店〉當中。根據故事,月老自稱幽冥之人,手提紅線和姻緣簿,佇暗時和日時交界的半暝仔佇月娘跤看冊,天光就無去,會當知影月老真正是冥府的冥官,所以無法度佇日時現身。這馬城隍廟、東嶽廟嘛捷看著月老祠,月老猶原有保留佇冥府做穡的特徵。
毋過後來月老出現佇真濟文學作品內底,嘛有新的形象。親像講「月老星君」就是共伊當做天星來敬拜,「月老仙翁」就是共伊看做是天頂的神明矣。
到清朝的時,民間百姓起廟咧拜月老,而且和婚姻有關的事蹟特別靈聖,月老到今已經成做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
月老的形象誠明顯,通常是白喙鬚,面容慈祥的查埔老大人,而且有三項一定會出現的法寶:紅線、拐仔、姻緣簿。
俗語講:「千里姻緣一線牽。」紅線是信徒上捷向月老求取的信物,嘛是月老食飯的家私。月老將紅線縛佇人的跤目,按呢無論恩仇、距離、貴賤,兩个人上尾一定會結連理。
月老手攑拐仔,毋但展現老大人真大範,閣有「拍無情人」的意思。若拄著牽手偷食、翁仔某冤家,攏會當來拜託月老鬥相共。
姻緣簿通常是用線縛咧,吊佇拐仔頂。逐年舊曆七月初七了後,七娘媽會整理出今年已經會當結婚的男女名冊,月老就照資料來寫姻緣簿、牽線配婚。
月老信仰和月娘敬拜有關,相傳舊曆八月十五是月老聖誕,佇這工拜月老就會當求著好姻緣。
佇臺灣的月老聖誕大部分攏是中秋,毋過嘛有六月初二、六月二十一、三月十四、七月二十等等,遮的是月老佇彼間廟開光安座的日子,其中六月二日聖誕的月老祠大部分攏佇臺南,會當講是臺南特別的月老文化。
信徒若拄著感情問題,毋但會當拜月老,親像講女媧、太陰星君、七娘媽、城隍夫人、註生娘媽、九天玄女、桃花仙女等等的神明,嘛有咧管理姻緣,甚至媽祖出巡的時,開路的報馬仔嘛會分紅線,予信徒來求好姻緣。
閣有一寡仔月老祠有配祀月老婆,相傳是月老託夢表示講希望能會當有一位好牽手,做伙來管理愈來愈複雜的工課。
月老,又稱月下老人、月老公、月老神君、月老星君、月老仙翁,自締結婚姻的職責開始,又延伸出婚前戀愛、婚後相處的業務,主管人間姻緣。
月老最初出現在唐代的傳奇小說〈定婚店〉當中。根據故事,月老自稱幽冥之人,手持紅線與姻緣簿,於黑夜與白天交界的凌晨月下翻書,天亮後又消失,可見月老屬於幽吏或是半人半鬼,因此無法在白天現身。至今城隍廟、東嶽廟多有配置月老祠,月老依舊保有部分屬於冥府的性質。
後續月老也出現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新的形象,例如「月老星君」代表百姓將其視為天星而崇拜,「月老仙翁」則代表將月老視為天上神明。
到了清代,民間已立廟祭拜月老,且關於婚姻的事蹟特別靈驗,月老已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
月老的形象非常鮮明,通常是白長鬚,面容慈祥的男性長者,且三項必備法寶:紅線、拐杖、姻緣簿。
俗話說:「千里姻緣一線牽。」紅線是信徒最常向月老求取的信物,也月老主要使用的工具。月老將紅線繫在男女的腳踝上,則不論兩家恩仇、距離、貴賤,兩人終將結為連理。
月老手持拐杖,除了展現長者風範之外,也有「棒打無情郎」之意。若遇到另一半出軌、夫妻失和,都可以前來祈求月老幫助。
姻緣簿通常以線綑綁,懸吊在拐杖上。每年七夕過後,七娘媽會整理出的世間適婚男女名冊,月老依此編做姻緣簿、牽線配婚。
月老信仰和月亮崇拜有關,因此相傳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月老聖誕,在這一天拜月老可覓得良緣。
在臺灣的月老聖誕以中秋節為多,但也有其餘如六月二日、六月二十一日、三月十四日、七月二十日等,這些日子多和月老在該廟開光安座的日期有關,其中六月二日聖誕的月老廟多集中於臺南,可說是臺南特有的月老文化。
信徒遇到感情問題,不只能拜月老,其他如女媧、太陰星君、七娘媽、城隍夫人、註生娘娘、九天玄女、桃花仙女等也共同分擔人間姻緣的工作,甚至媽祖出巡時的報馬仔也會攜帶紅線,讓信徒得以求取好姻緣。
另外在某些廟中還有配祀月老婆,相傳是月老通過託夢表示希望能有一位賢內助,共同掌管越發龐雜的工作。
〈文創商品設計策略之研究-以臺灣月老文化為例〉/蔡宛庭/hdl.handle.net/11296/4k63nx
〈台灣月老信仰之研究〉/蕭名君/hdl.handle.net/11296/859c59
〈紅線與神鞋:月老傳說、信仰及祭物〉/楊玉君/《臺灣宗教研究》 15卷1期 (2016/06) Pp. 3-20
〈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邱千芬/hdl.handle.net/11296/gps8fk
〈臺灣月老廟及其月老百籤研究〉/郭珈妏/hdl.handle.net/11296/hwp2qt
《一本就懂台灣神明》/陳虹因/好讀出版
《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林進源/進源書局
《全像中國三百神》/馬書田/新潮社文化
《希望之光──台灣神明的故事》/葉倫會/蘭臺出版
《神靈台灣──第一本親近台灣神明的小百科》/林金郎/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