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三座山分別是廣東的獨山、明山、巾山,原本是自然信仰,經過神格化和人格化了後加真濟傳奇故事,是中國潮州地區的族群守護神,隨百姓渡海來臺灣開墾。
(愛小等一下喔!)
隋朝的時,隋文帝戰爭咧欲輸去,就向山跪拜,希望有人會當來鬥相共,這時三山國王現身幫助隋文帝拍敗敵人,隋文帝就共三山國王封做大將軍。
唐朝的時,唐太宗佇咧潮州拄著強盜,三座山將強盜擋落來、救駕有功,唐太宗就共三座山封做三山國王。
宋朝的時,幾若位皇帝佇潮州戰爭的時,三山國王攏有來鬥相共,in用神仙的姿態現身共敵人驚甲退兵、落大雨予敵人無路通行、佇皇帝予追殺的時陣救駕有功。皇帝下令共廟宇起閣較大、封in做三山國王、閣賜予in「救駕神靈」四个字。
三山國王佇臺灣的故事,和保庇鄉里、族群械鬥(hâi-tàu)相關的較濟。三山國王的傳說故事,攏是佇戰爭當中大展神威較濟,會當知影in是真勇敢、精通戰鬥的神明。
三山國王的源起閣有另外一个傳說,當中閣將山變做人:有三个人結拜做兄弟,大兄連傑(Liân Kia̍t)、二兄趙軒(Tiō Hian)、小弟喬俊(Kiâu Tsùn),是隋文帝的開國大將軍,後來退休就去山頂修行,死去了後予封做國王。
因為三山國王的故事和三國的劉備、關羽、張飛有部分sio-siāng的所在,佇民間就出現模仿in三个人打造的「白面大王、紅面二王、烏面三王」三山國王的神像。甚至捌有三山國王廟佇咧客人搬走了後,去予改廟名、改拜劉備、關羽、張飛。
佇唐朝的時,韓愈捌予貶去潮州做官,佇潮州拄著連續幾若工攏做大水,就向當地三座山的山神祈求莫閣落雨,想袂到雨真正就無閣落矣,韓愈就攢牲禮共拜、寫文章呵咾三位山神,予三山國王的信仰通人知,有時會當看見三山國王廟內底閣有韓文公祠。
三山國王和三官大帝攏是客人咧拜的神明,毋過三山國王gâu相戰、民族意識較強,閣有「制番」的意思。為著族群之間的和諧,逐家有時會改拜神格較懸、和農業開墾較有關係的三官大帝,三山國王就變成配祀的神明。
三山國王,三座山分別是廣東獨山、明山、巾山,原先為自然信仰,經歷神格化與人格化後增添許多傳奇故事,是中國潮州地區的族群守護神,隨著先民拓墾渡海來臺。
隋朝時,隋文帝戰爭失利,向山跪拜祈求援助,三山國王現身大力相助,幫助隋文帝打敗敵軍,隋文帝因此將三山國王封為大將軍。
唐朝時,唐太宗在潮州遭遇匪劫,三座山將強盜堵住、救駕有功,唐太宗因此將三座山封為三山國王。
宋朝時,多位皇帝於潮州征戰,皆得到得三山國王之助,或神人現身嚇退敵軍、降下暴雨使敵軍寸步難行、於皇帝撤退時救駕有功。皇帝下旨擴建廟宇、冊封為三山國王、賜「救駕神靈」四字。
三山國王在臺灣的神蹟,則多和保佑村里、族群械鬥有關。關於三山國王的事蹟,以征戰有功佔多數,可見是相當武勇、戰鬥力強的神明。
關於三山國王的源起有另一傳說,當中也將山神變成了人格神:有三人結拜為異姓兄弟,大哥連傑、二哥趙軒、小弟喬俊,是隋文帝的開國大將軍,後來引退在山林中修練,死後追封為國王。
三山國王的故事和三國的劉關張有部分重疊之處,因此在民間也有模仿劉關張而打造的「白面大王、紅面二王、黑面三王」三山國王神像。甚至曾有三山國王廟在客家人離開之後,會被改廟名、改祀劉關張。
在唐朝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遇到潮州連日降大雨、淹大水,於是向當地的三座山的山神祈求停雨,沒想到大雨真的停了,韓愈以少牢祭祀、寫文歌頌三位山神,成為三山國王信仰能夠流傳更廣的推手,有時能見到三山國王廟內設有韓文公祠。
三山國王與三官大帝同樣是客家人所奉祀的神明,但相較之下三山國王的征戰性與族群意識較強,含有「制番」的意味。為了族群之間的和諧,因此會選擇改以主祀神格較高、和農業拓墾有關的三官大帝,三山國王則成為配祀神。
〈恆春客家地區:保力聚落三山國王信仰的研究〉/黃啟仁/《屏東文獻》 13期 (2009/12) Pp. 3-44
〈從三山國王信仰看潮汕歷史上的族群關係〉/曹曉佩/《臺灣源流》 44期 (2008/09) Pp. 153-160
〈新竹縣的三山國王信仰〉/黃運喜/《宗教哲學》 40期 (2007/06) Pp. 163-173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田金昌/hdl.handle.net/11296/qntcyc
《一本就懂台灣神明》/陳虹因/好讀出版
《台灣民間信仰大圖鑑》/林進源/進源書局
《如何拜拜才能靈驗──祈福參拜開運指南》/道者/采竹文化
《圖解台灣神明圖鑑》/謝峰奇/晨星出版
三山國王/全國宗教知識網/religion.moi.gov.tw
三山國王/邱彥貴/文化部國家資料庫/nrch.culture.tw
三山國王/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hakka-beliefs.ntpc.gov.tw/bin/home.php
三山國王傳說/國家文化記憶庫/memory.culture.tw
彰化縣 鹿港三山國王廟 至今已272年歷史/公視新聞網/news.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