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原本是牆圍的意思,是自然信仰,毋過這馬的城隍神像大部分是讀冊人的款。伊是地方行政神,管理陰間司法,上大的特色是真完整的行政體系,而且城隍之間閣有分級制度,親像講: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
城隍信仰歷史久長,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以下簡單紹介:
(愛小等一下喔!)
城隍原本是守護國家的牆圍,一開始干焦天子會使拜,後來是官方咧服侍,毋過民間嘛會家己拜城隍,親像臺灣的城隍廟就有官方和民間起廟的差別。
城隍沓沓仔變成人,上早會當對唐朝開始講,有死去的歷史人物變城隍,嘛有故事親像「水鬼做城隍」咧民間流傳,閣有有應公廟變城隍廟的案例。
到明朝的時,城隍信仰制度化,城隍有階級封號、完整的行政體系。清朝繼續使用階級制度,而且地方有新官來愛先共城隍講,才會當上任。
城隍原本是自然信仰,牆圍的功能就是城隍一開始的工課──守護土地和國家平安。
後來到唐朝,城隍變成人,伊的工課嘛愈來愈濟:祈求落雨、消災改厄(siau-tsai-kái-eh)、農產豐收等等,後來閣變做陰間司法的神明,主管死後靈魂判決和因果報應。
城隍是地方行政官,伊的「辦公室」內底有真濟「員工」,親像講:文武判官、七爺八爺(范謝將軍)、牛頭馬面、日夜遊巡、二十四司等等。
二十四司佇逐間城隍廟的配置攏無仝,名號嘛可能有差,毋過大多數攏是陰陽司做頭,規模嘛有六司、十二司、十八司、二十四司等等。
城隍嘛會管著牽紅線的業務,配祀的城隍夫人嘛會替人牽紅線,城隍廟內底嘛捷看著月老祠,親像大稻埕城隍廟的月老就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城隍」原為城牆與護城河之意,屬於自然崇拜,然現今城隍多為文人造型、屬於地方行政神,執掌陰間司法相關事務,最大的特色便是有相當完整的行政體系,且城隍之間有分級制度,例如: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
城隍信仰歷史悠久,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以下簡單介紹:
城隍原本是守護國家的城牆,起初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後來屬於官方祭祀,但民間也會自行祭祀城隍,如臺灣的城隍廟便有官祀與民祀之分。
城隍逐漸從人格化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有死去的歷史人物被列為城隍,也有故事如「水鬼當城隍」在民間流傳,更有有應公廟轉為城隍廟的實例。
到了明朝以後,城隍信仰制度化,城隍有了階級封號、詳盡的行政體系。清朝後沿用階級制度,且地方新官上任需先告知城隍,才能赴任。
城隍原為自然信仰,城牆的功用也是城隍最初的職能──守護土地與國家平安。
後來到唐朝,隨著城隍人格化,祂的職掌範圍也越來越廣:放晴降雨、消災降福、農作豐收等等,後來更變為陰間司法神,主管死後靈魂審判與因果報應。
城隍屬於地方行政官,麾下有相當完整的行政體系,與諸多部將,例如:文武判官、七爺八爺(范謝將軍)、牛頭馬面、日夜遊巡、二十四司等。
二十四司在每間城隍廟的配置並不相同,名號也可能有差異,但大多以陰陽司為首,規模也分別有六司、十二司、十八司、二十四司等。
城隍也兼管牽紅線的業務,配祀的城隍夫人能替人牽紅線,城隍廟也常見月老祠,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月老就相當出名。
〈城隍信仰的由來及其在臺的發展-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例〉/廖珮君/《市師社教學報》 3期 (2004/12) Pp. 153-177
〈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 ―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張珣/https://hdl.handle.net/11296/em3zhm
〈陰陽、鬼神-城隍屬性之探討〉/葉人豪/《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7期 (2011/07) Pp. 71-89
〈臺灣城隍信仰之研究:以苗栗縣城隍廟為例〉/黃俊威/https://hdl.handle.net/11296/uy99r4
〈蘭陽官祀城隍第一廟―市城隍廟研究〉/黃莉茹/hdl.handle.net/11296/7239a8
《一本就懂台灣神明》/陳虹因/好讀出版
《一看就懂台灣文化》/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遠足文化
《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林進源/進源書局
《台灣的城隍廟》/黃柏芸/遠足文化
《神靈台灣──第一本親近台灣神明的小百科》/林金郎/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