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芬蘭自二戰後至今的課程改革歷程,其發展可視為一條由「結構改革」邁向「教育自主」再進入「能力導向與全人發展」的進化軸線。1950至1970年代,芬蘭透過建立九年一貫的綜合學校體系,打破雙軌制度的不平等結構,確立了「教育機會均等」的核心價值。1970至1990年代,教育權限逐步下放,課程由中央統制轉向地方與學校自主,教師專業地位大幅提升,形成教育品質與社會信任並行的制度基礎。1990年代以後,芬蘭課程改革重心轉向學生核心能力的培育,課綱內容強調跨領域、差異化與現象導向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整體而言,芬蘭教育的持續革新展現出一種從平等走向卓越、由制度改革深化為文化實踐的發展軌跡,使其在全球教育舞台上長期維持高度的影響力與典範地位。
芬蘭2016年國家核心課程改革背景脈絡之理解
自1970年代導入綜合學校體系以來,芬蘭教育政策始終以建構高品質、具公平性的教育體系為目標,確保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後都能持續升學。早期的課程架構較為嚴謹且中央集權,至1980年代後逐步鬆綁,讓地方與學校能依據國家核心課程架構發展自身課程。進入1990年代後,學生評量被視為教學改進的重要依據,但外部監督與全國性測驗逐漸被移除,教育體系轉向以信任與專業為基礎的自主文化。
2004年課程改革再度強化中央與地方間的一致性,使學校在明確指引下兼顧彈性與創新。隨著芬蘭社會由單一文化、工業社會轉型為多元文化與知識經濟社會,教育政策也持續聚焦於公平與社會凝聚力的平衡。
2014年,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公布新課綱,並於2016年8月正式實施。此課綱以《基礎教育法》為基礎,強調教育的指導方針、學校文化、合作、學生福祉與評量機制等面向。課綱的發展過程中,教育署(EDUFI)邀集自治市、學校、教師工會、大學及家長團體共同參與,建立全國性的協作網絡,推動課程共構與共學。
新課綱的核心概念為「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意指學生需整合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培養面對21世紀挑戰的關鍵素養。各校每年需設計至少一次「多學科學習模組」,以跨領域或現象為本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形式進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與解決真實問題。例如赫爾辛基市教育局規劃各校於學年中安排專題週,推動教師跨學科協作與學生探究式學習,並以多元化評量取代傳統筆試。
整體而言,2016年課程改革象徵芬蘭教育由「課程導向」走向「學習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創新、合作與永續發展。這不僅延續了芬蘭教育長期追求的公平與全人發展,也展現出面向未來的教育願景。
課綱總目標--七大橫向能力內涵之分析
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在2016年芬蘭國家核心課綱中,思考與學習能力被視為學生發展其他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基礎。學生需了解自己作為學習者的角色,以及與環境互動如何影響思考與學習。透過觀察、探究、評估、製作與分享信息與想法,學生能掌握多元學習方式,包括有意識的推理與基於經驗的直覺。
課綱強調探索與創造性工作、合作與多元可能性,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答案、聆聽他人意見並反思自身知識。作為學校學習社群的一員,學生的想法和倡議受到支持,有助於增強能動性(agency)。學校應引導學生獨立運用資訊,透過互動解決問題、論證、推理、形成結論及進行創新發明。
教師的角色則在於協助學生辨識個人學習方式,發展有效策略,並透過參與目標設定、任務規劃、進度評估,以及適齡使用科技工具,促進「學習去學習」(learning-to-learn)的能力。簡言之,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此能力,能讓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與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持續動力。
文化識讀、溝通與表述的能力
學生生活在多元文化、語言、宗教與哲學共存的世界中,要能擁抱文化永續及在多樣環境中行動,需具備尊重人權、欣賞互動,以及有效表達自己與觀點的能力。課綱鼓勵學生思考自身背景及其在世代鏈中的位置,了解文化、宗教、哲學如何影響社會,認識媒體如何塑造文化,並理解人權的不可侵犯性。
在學校學習中,學生透過社群及外部合作,學會辨識文化特徵並在不同環境中靈活應用。同時,他們有機會提供建設性意見並進行道德性行動,學習從不同視角審度問題並考慮真實情境。特別是對兒童權利與人權的認識,使學生理解這些權利所代表的實際行動意義。
課程中,學生也被鼓勵透過語言、數學符號、視覺圖像、戲劇、音樂與運動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與表達,發揮創意與想像力,培養審美能力並享受各式表徵形式。
文化識讀、溝通與表述的能力
學生生活在多元文化、語言、宗教與哲學共存的世界中,要能擁抱文化永續及在多樣環境中行動,需具備尊重人權、欣賞互動,以及有效表達自己與觀點的能力。課綱鼓勵學生思考自身背景及其在世代鏈中的位置,了解文化、宗教、哲學如何影響社會,認識媒體如何塑造文化,並理解人權的不可侵犯性。
在學校學習中,學生透過社群及外部合作,學會辨識文化特徵並在不同環境中靈活應用。同時,他們有機會提供建設性意見並進行道德性行動,學習從不同視角審度問題並考慮真實情境。特別是對兒童權利與人權的認識,使學生理解這些權利所代表的實際行動意義。
課程中,學生也被鼓勵透過語言、數學符號、視覺圖像、戲劇、音樂與運動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與表達,發揮創意與想像力,培養審美能力並享受各式表徵形式。
多元識讀的能力
多元識讀能力是指學生能跨越各種不同文本進行解釋、生成並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有助於理解不同文化交流的方式,並建立個人認同。此能力涵蓋各類「文本」,包括語言、視覺、聽覺、數字與動覺符號,以及其各種組合系統呈現的知識,並可透過書面、口頭、印刷、視聽或數位形式加以解讀或生成。
2016課綱指出,多元識讀能力能支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學習技能發展。學生應學習討論並反思道德與美學議題。要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學校需提供豐富的文本環境、借鑑相關教學法,並在教學中與教師及其他行動者合作,使學生有機會沉浸於不同類型文本的學習,無論是獨立或合作運用、解釋與生成文本。
資訊與通信科技能力
2016課綱指出,資訊與通信科技(ICT)能力既是一項重要公民技能,也屬於多元識讀能力的一部分。ICT既是學習客體,也是教學與學習的重要工具。在基礎教育各年級、不同科目、多學科學習模組以及其他學校活動中,學生都有機會運用ICT。
學生發展ICT能力主要包括四個面向:
理解與運用:指導學生理解ICT的原理、運作方式及關鍵概念,並在創作中培養實用能力。
負責任與安全使用:引導學生以安全、負責任且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方式使用ICT。
資訊管理與創造性應用:協助學生在資訊管理及探索性、創造性工作中使用ICT。
互動與實踐經驗:鼓勵學生在互動和網絡環境中累積使用ICT的經驗並實踐。
在這四個面向中,學生需保持主動性,發揮創意、探索適性學習方法與途徑,並透過與他人共同行動與重大發現帶來的樂趣來提升學習動機。ICT提供多樣化的方式呈現想法與創意,同時也是發展思考與「學習如何學習」技能的重要工具。
此外,學生應理解ICT在日常生活、國際交流以及全球環境中的重要性,評估其可能帶來的影響與風險,並學會以永續發展的觀點負責任地使用ICT。
工作生活和創業精神的能力
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全球化,工作性質和生活型態正在快速改變,預測未來所需技能比以往更加困難。因此,基礎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以促進他們對工作和職業生活的興趣及積極態度。
學生應累積相關經驗,了解工作與創業的重要性及潛力,並認識自己在社區與社會中的責任。他們應熟悉當地企業、行業及關鍵部門,並透過學校與外部合作的經驗,發展工作生活及協作技能,包括語言與互動能力、自我就業能力、創業技巧及風險評估。團隊合作、專案管理及網絡化能力亦是重要的學習目標。
根據2016課綱,學生需有機會獨立工作或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並將自己的貢獻視為整體的一部分。他們學習規劃工作流程、提出假設、嘗試不同方案、分析結果,並在面對變化時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同時,學生也學習預測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失敗,並培養堅持不懈、理性評估結果的能力。
參與、影響及打造永續未來的能力
參與公民活動是實現有效民主的核心前提,而學生的參與、影響及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需透過實踐與學習來逐步培養。學校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能負責任地行使民主權利與自由,作為積極公民的基礎。
學生依其年齡與發展水平,參與學校決策,規劃、實施、評估並檢視自己的學習,結合校內外學習與社群活動,學習影響公民社會與公共事務,並蒐集系統性知識與經驗。2016課綱強調,學生應透過與自然的互動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學會評估媒體影響,善用其提供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建設性表達觀點、協作、協商、仲裁與解決衝突,並從公平、平等及永續生活的角度進行批判性思考。他們同時學會評估自我、社區與社會運作方式,並思考如何對環境、社會及自然做出正向貢獻。
以多學科學習模組發展學生橫向能力為手段之分析
早在2016課綱正式實施前,芬蘭學校已積極推動跨班級授課與協同教學的模式。在前一波2004年的課程改革中,這類做法已被提及,因此2016課綱可視為在既有基礎上進行調整、改進,並投入實踐的延續與深化。
深入探查2016課綱的內涵,可以發現其核心理念承接了過去課綱對學習認識、學習者需求、學習與生活,以及學習者經驗之間緊密結合的思考。課綱明確提出「統整教學」(Integrative Instruction)的概念,並規範了其實施方式,強調透過跨學科、跨班級的協作學習,讓學生能將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統整運用於真實情境中,以促進全面性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統整教學意涵與實施方式之分析
根據2016課綱,統整教學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能看到欲研究現象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依存關係」。它是基礎教育綜合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聯結,並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將其構建為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同時,透過檢視各知識領域的整體與探究工作,學生得以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公共知識建構,進而理解校內所學主題對生活、社區與社會的重要性。
實施統整教學的前提,是將教學內容與工作方法視為整體的教學策略,每一科目都以現實世界的現象或主題作為研究核心,特別是在多學科研究中,實施方式與持續時間會依學生需求及教學目標而有所差異。2016課綱列舉了六種統整教學的可能途徑:
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同時研究兩個或多個科目中的單一主題。
定序(Sequencing):將與同一主題相關的內容組織成一個序列。
機能性活動(Functional Activities):包含主題日、活動、競選、考察訪問及學校營隊。
較長時間的多學科學習模組(Longer Multidisciplinary Learning Modules):由幾個科目合作計劃和實施,可能包含上述統整教學技術。
統整模組(Integrated Modules):從不同學科中選擇內容並將其整合為一完整模組。
整體教學(Holistic):所有教學以與學前教育相似的統整形式提供。
由此可知,發展多樣且靈活的學習環境對統整教學的實施至關重要,而學習環境必須提供具體且真實的情境,使師生能從不同角度探索現象或感興趣的主題,以促進橫向能力的提升。課綱也鼓勵在選擇統整模式時,考量校外資源,例如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等,使其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源。
整體而言,2016課綱強調跨學科學習,使學生理解各科目如數學、語文、藝術等雖界線分明,但概念與內容相互聯繫。真實世界中的現象與問題解決通常需要整體思維,而統整教學正是達成此目標的重要途徑。正如赫爾辛基市政府所言,「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學習空間」,統整教學不僅支持學生擴展與建構世界觀,也是培養橫向能力的重要策略。此外,「多學科學習模組」作為師生探索真實生活現象與問題的支架,也讓芬蘭課室的學習景觀呈現更多元與實踐導向的特色。
多學科學習模組意涵與實施方式之分析
除了統整教學,芬蘭2016課綱規定,地方政府與學校應確保每位學生每學年至少參與一次「多學科學習模組(Multidisciplinary Learning Modules)」。此模組旨在促進基礎教育目標的實現,特別是橫向能力的發展。透過多學科學習模組,學生可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深入理解現象或問題的本質,並提升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模組的持續時間需足夠,讓學生能專注學習、以目標導向(goal-oriented)與多樣方式(versatile manner)進行探究。
學校文化與模組實施
多學科學習模組的成功實施,離不開支援性的學校文化。課綱指出,教育提供者需創造條件,支持學校發展自己的運營文化,目標是打造一個促進學習、參與、福祉與永續生活的環境。學校文化應強化對教育目標的承諾,促進共同的基本價值觀與學習理念,並考量當地需求與可能性、監護人與社區夥伴合作,以及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發展。
多學科學習模組的核心目標
多學科學習模組旨在處理功能性問題,這些問題源自學生的經驗世界,同時提供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機會。課綱列舉模組實施的主要目標包括:
加強學生參與:讓學生參與研究目標、內容及工作方法的規劃。
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並創造討論與探究機會。
多元互動機會:與不同年齡學生及成年人共學共事。
校內外資源結合:促進學生將校外所學與學校工作結合。
激發好奇心與創造力:提供多種互動與語言使用情境。
知識與技能應用:並從事符合永續生活方式的行動。
社區參與:鼓勵學生投入有助於社區和社會的行動。
實施策略與評量
多學科學習模組要求學科間的合作,並善用其他學生活動以共襄盛舉。學校需設定與學校文化一致、學生感興趣、且適合教師合作的主題。每一學科特有的取徑、概念與方法都可運用於模組中。學生在學習期間會獲得教師的反饋,而教師在撰寫口頭評估或給予分數時,也會考量學生所展現的能力。
簡言之,多學科學習模組是以學科合作為基礎的統整教學形式,透過具體研究時間實踐基礎教育的文化與橫向能力養成原則。學校的價值觀、學習理念與文化為學生能力發展提供基礎,各學科則透過知識與方法協助學生建構能力。規劃與實施模組時,邀請學生參與規劃、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混齡討論、整合校內外資源、並進行真實世界行動,都是推動模組精神的重要關鍵。
整體而言,芬蘭2016課綱強調在基礎學科教學下進行多學科整合學習,並透過現象為本學習,引導學生應對社會急速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跨領域或統整教學並非「萬用靈藥」,其核心在於透過整合程序與方法促進知識技能聯結與深度理解,而教學目標與教育理念始終是行動背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