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推動十年成效評估
學術研討會 紀實

「十二年國教推動10年成效評估」學術研討會舉行四場論壇,熱烈探討各項重要議題

113.01.12

  由社團法人台灣教育研究院社主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高雄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與教育學系、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臺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及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及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協辦的「十二年國教推動十年成效評估:成效、問題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於113年1月12日(星期五)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三樓第一會議室舉行,由台灣教育研究院社社長黃政傑教授主持,並和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淵全共同為研討會開幕。

  開幕式後,進行專題演講,接著展開四個場次的論壇:論壇一:十二年國教優質學校成效、問題與改進論壇二: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方式成效、問題與改進論壇三: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成效、問題與改進論壇四:十二年國教未來展望


專題演講:十二年國教推動之回顧與前瞻  活動影片


  研討會首先由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名譽教授吳清山以「十二年國教推動之回顧與前瞻」進行專題演講,介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推動經過,檢視推動10年來的成果,包括弱勢學生得到較多的照顧、學生輔導得到更多的重視、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較熱絡和教育經費比以往投入更多等,但也有可繼續精進之處,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提升學生基本學力、改善城鄉教育品質落差、落實核心素養教育,以及改進學習歷程檔案機制等。吳清山教授並提出十二年國教三階段論,第一波是免試入學之挑戰,安然度過;第二波108課綱之挑戰,正在上演;而第三波118新課綱挑戰,應未雨綢繆,及早回歸專業化的研發和審議,以免往後甚至會拖宕到120年,他以「十二年國教尚未成功,未來仍須努力!」作為演講之結語。


論壇一:十二年國教優質學校成效、問題與改進  活動影片


  論壇一的主題為「十二年國教優質學校成效、問題與改進」,由國立臺南大學校長陳蕙萍主持,分別由楊思偉(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楊振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林怡慧(國立嘉義科學園區實驗中學校長、國立臺中家商前校長)和曾璧光(國立羅東高中校長及宜蘭高商前主任、蘭陽女中前校長)擔任與談人。

  楊思偉教授以「高中優質化改革策略分析」為題介紹高中優質化主要政策,指出2023學年度為止,共補助319校,占總校數之85.9%,多數高中已認證為優質化學校;提出優質化計畫之改善建議有釐清優質化補助方案之真正目的,是優質精進或邁向優質?經費申請應分基本需求和競爭經費,建立外部檢核機制,定期客觀檢視成效,逐步調整辦理主軸與方式,並全面普及推動優質化策略。楊振昇教授以「高中優質化成效、問題與改進」為題,指出高中優質化的問題,如經費規劃及使用、學校課程發展、教師專業知能等。在學習歷程檔案方面則有理想與現實面之落差,故呼籲召開全國性的學習歷程檔案檢討會議。林怡慧校長以國教優質學校為主軸分析成效、問題與改進,檢視QECD對優質學校、優質教育的定義檢視,並認為高中職優化輔助方案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要配套措施,111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計255 校,高職優質化輔助計197校,但在執行上仍須加強客觀績效評估,改善「公私、城鄉」落差等,提出相關展望如跨系統連結與協作,鬆綁相關規定,善用教學資源,充實師資員額,國中教學正常化等,對118課綱之研擬提出檢視十二年國教及新課程實施成效,與政策利害關係人對話,持續進行滾動式修正之建議。曾璧光校長提出「高職優質化補助方案」的成效,如有效地協助學校全面優化校務行政、推動十二年國教、落實108新課綱、推動重要教育政策等,同時指出該方案在課程發展推動方面、在導引就近入學、在學生多元展能等面向上的挑戰。


論壇二: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方式成效、問題與改進  活動影片

 

  論壇二的主題為「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方式成效、問題與改進」,由考選部政務次長李隆盛主持,王麗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林佩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惠真(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及南港高工、光啟高中前校長、)蔡仁政(臺中市立大安國中校長)擔任與談人。

  王麗雲教授以「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制度改革」為題,指出103年8月至109年7月全面實施階段具體目標為免試入學率達85%以上、就近入學率達98%以上、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95%以上,但同時提出十二年國教弔詭之處如免試入學與參考會考成績+均衡發展成績、就近與適性、國中教育會考定位、免學費與排富等,長久以來社會的升學文化與價值更是如螳臂擋車。林佩璇教授以「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賣矛也賣盾」為題分析,「免試升學」的悖論,更指出臺灣教改下「考試領導教學」不變的鐵律,甚至升學壓力與教改次數成正比。江惠真校長以我國高中職入學管道之免試入學、特色招生等觀察其成效,蔡仁政校長則是從國中端的視角談十二年國教高中入學方式,均分別提出實務問題和改進之道。


論壇三: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成效、問題與改進  活動影片


  論壇三的主題為「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成效、問題與改進」,由臺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田秀蘭教授主持,與談人有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林永豐(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高瑞賢(高雄市立中正高工校長及中正高中前校長)和賴春錦(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校長)。

  吳麗君教授認為,適性揚才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重中之重,在臺灣既有的優勢下參考其他國家的教育作為,如英國承認差異是適性揚才的重要基礎,美國內華達州中學學生打破班級和年級界線,依表現水平而分級/班上課(適性)等,我們可以推動跨校合作,善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回應發展程度不同的學生,還要去除如高職非首選之不當刻板印象。林永豐教授指出十二年國教在「量」的方面課綱的影響尚不明顯,反而是少子化、升學制度改變的影響較大;「質」的方面課綱主要關注課程、教學與評量方面的改革,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相當程度與教師是否掌握課綱?是否能適切地進行課程轉化有關。林永豐並提出核心素養的問題,提出強化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瞭解與掌握、充實教師多元教學的專業能力,和避免形式化的連結等建議。賴春錦校長提出適性揚才的成效評估,指出學校、校際及各縣市教育局處、教育部以正向肯定學生多元能力表現,改變社會對不同進路、不同職業、不同學習速度的學生的看法,但家長及社會仍有升學期待,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很難不受影響。高瑞賢校長則以教育現場的視角,呼籲給予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習與成長,同時檢視學生自主適性選課、多元選修課程、選修學分學習動機等實況,也對學習歷程檔案、技術型高中專業師資、產學合作等推動提出檢討,更呼籲加強品德教育。


論壇四:十二年國教未來展望  活動影片


  論壇四的主題為「十二年國教未來展望」,請臺灣教育大學系統吳清基總校長主持,與談人為宋修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翁福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劉鎮寧(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和朱元隆(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宋修德教授以「技術型高中課程現況與挑戰」為題,提出技術型高中下一波課綱調整之芻議,強調十二年國教技術型高中需進一步研議的課題,如國中學生入學技術型高中管道、跨域統整及自主學習之推動、學生務實致用專業及技能深化等。翁福元教授以「十二年國教新的社會契約:重構臺灣新社會與新教育」為題,引述UNESCO國際委員會關於「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劉鎮寧教授提出課程政策的治理問題,認為課程政策必須建立在中央、地方與學校三個層級的基礎上,縣市層級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但該層級卻存在許多問題,常造成執行上的衝突。朱元隆校長則指出台灣教育需要破框思考,要破重成果、重排名、重公平的框架。

  社長黃政傑在閉幕式上表示,十二年國教有許多成就,但需要探討的問題很多,在一天的時間內把諸多問題都能觸及且有具體結論,著實不易,做出成效評估就更需要完整詳盡的研究。感謝學養具豐的吳清山教授為十二年國教提出回顧和前瞻,諸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優質學校、高中入學方式、適性揚才等重要議題,提出精闢且具實務價值的見解,最後探討未來展望,使本次研討會圓滿告一段落。

  會議研討的重點,如優質學校,真正意義應該是指每一所學校都能優質,我們辦教育若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擁有優質美好生活,就失去了辦教育的目的。

又如學生要升學就出現錄取方式的問題,包括學習歷程檔案都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而適性揚才的教育應是無止境的,往後希望能做得更好。

  黃社長指出,十二年國教推行以來,國中學生壓力是否獲得解放?教育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這是今天研討會還不及深入談到的,希望爾後有機會繼續深入探究。

  黃社長並表示,十二年國教推行至今10年,政府、學校和民間都做了許多努力,但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研討會的成果豐富,希望能把各項重要議題散發出去,讓從事教育工作和關心教育的人士,繼續關切這個議題。

  十二年國教實施已屆10年,有必要進行全面體檢,了解推動之初的理想與目標達成的程度;特別是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等理念,是否得以實踐?展望未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推動重點是否需要調整,以因應社會變遷及科技發展等。這些均為社會大眾高度關注的問題,期能透過此次研討深入探究,回應各界對教育改革的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