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學年 畢業
親愛的爸媽們,平安:
收信快樂!
當孩子們踏上六年級的學習旅程時,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的成長,不僅在身材上逐漸抽高,言行舉止間也開始展現出更多成熟和自信的氣質。在這新的學年開始,讓我們共同思索,孩子們渴望成為怎樣的六年級學生?他們期待自己變得怎樣?
比如說:孩子們開始享受並探索自己內在力量的潛能,發現這股力量可以創造不同的境界,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拖泥帶水,雖然有時舊有的習慣還會拉扯,但這正是他們面對挑戰並超越自我的契機,我們需要為他們設置適度的挑戰,正視困難,勇敢跨越。
開學的第一週,晨曦微光中,我們開始了每日兩公里的晨跑,孩子們在晨風中調整步伐,以堅定的意志和團結的力量,一口氣跑完全程。回到教室後,他們精神煥發,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信,有的孩子說:「我每天都準時起床,更早來學校跑步和打球。」有的孩子說:「跑完步後更有精神上課。」眼中閃耀著成長的光芒,換上乾淨的衣物後,我們圍成一圈,彼此關心昨夜的夢境與心情,佈達當日的重要事項,接著輕聲合唱「秋夜」,靜心朗誦晨詩,讓心靈隨之沉靜,然後在這份安寧與專注中,進入當天的主課程。
第一週是語文課程,我們從五年級希臘神話的世界進入羅馬歷史故事,見證人類世界觀的轉變:從敬天愛神的希臘文明,進化到以城市為中心的羅馬文明;古羅馬時期,共和政體取代了天賦王權,權力由更多人們的選擇決定。我們的歷史教育不僅僅是國家的故事,而應該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這樣,我們的孩子才可能在未來超越狹隘的種族與地域界限,擁有與世界各民族共同合作的宏大視野。
期待在這一年中,孩子們能逐步完成他們的挑戰,逐漸確立自己的自信與方向,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五年級的蛻變,認清自身的優點,並運用這些優點去迎接六年級的挑戰。在面對困難的過程中,他們可能不會立即達到突破,但正是這種反覆擺盪、持續努力的過程,塑造了他們的成長,他們需要我們的陪伴和引導,讓正念與力量在心中生根發芽,期待他們能夠激發出自己的潛力,在這一年中展現蛻變的美麗與堅韌。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處暑
英文課/又菘老師
本學年的英文課程會讓六、七年級一起學習英文。我們在第一週的課程中,除了確認學生們在基礎英文能力的狀態之外,也要讓學生們理解語言學習會經歷的挑戰,並去思考英文與自己的因果關係為何?藉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與英文的連結。
我們複習了他們在小時候聽過的歌曲,並以唸詩的方式來唸歌詞。透過接龍唸讀的方式可確認學生口語使用英文的流暢度與自然拼音的熟悉度,最後再將歌詞寫在工作本。學生的書寫端正度將被嚴格地要求,必須依著工作本中的橫線來書寫,字母的大小寫需被區分清楚,單字與單字之間的空白也需要被保留適當的間隔,藉以練習書寫的空間感與熟悉英文書寫的結構。
小提琴/姿旻老師
在這個學年,六、七年級一起上弦樂課,在課堂上看到一些孩子過了暑假長大了,能夠更專注在課堂上。這一週大提琴跟我們一起上課,因為大家一起合奏了大提琴三重奏的曲目,在七年級的帶領下,六年級能夠穩穩地拉出自己的聲部,最後能夠跟七年及一起合奏且不會被其他聲部影響。大提琴也能夠把自己聲部的伴奏以扎實、悅耳的聲音演奏出來。
大提琴/淑儀老師
第一週的挑戰是左手的1指和2指打出四連音,銜接六連音,最後再迅速完成三連音的技巧,這個訓練旨在提升手指的速度,同時要求手掌心和大拇指保持放鬆,並在拍點上準確地轉換節奏,然而,這對孩子來說是個艱鉅的考驗,相信在努力過後,他們終能突破困境,奏出令人驚嘆的旋律。
音樂/禎平老師
本學年六年級與七年級的音樂課程將共同學習,透過豐富多樣的音樂訓練來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課程將進行大小調的聽音辨別練習,讓孩子們更敏銳地感受音樂的情感色彩;並且分組創作三和弦,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與協作精神。此外,課程還包括二~四部合唱的練習,提升學生的和聲聆聽與合作表現能力。
中音直笛的輪奏與節奏練習則將幫助他們在演奏技巧和節奏感上更上一層樓,在接下來的音樂課程中,我們將期待加入不同語言的歌曲,讓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體驗多元文化的豐富性。
藝術/韓妤老師
六七年級秋季的第一堂藝術課,使用媒材為粉彩,繪畫主題以主課程所講述羅馬神話「母狼育嬰」的故事內容展開,引導孩子從故事延伸出圖像,嘗試發想各式場景以及狼與嬰孩的姿態後,再逐步進入畫面的建構。孩子們的作品充滿想像力,可以看到各自對故事不同的理解,而在動物形象與比例掌握上,仍需要更多的觀察與練習。期待繼續看到孩子們在藝術課程中開展創意,並從中獲得滋養。
手工/怡菁老師
六年級的手工課,我們互相介紹並討論了課堂的默契與方向,開啟六年級的動物偶製作之旅。學生們對這個工作充滿熱情,迫不及待地想創作出心目中的動物偶。
農耕/心怡老師
酷暑雨蒸騰的午後,在停車場角落,建立了落葉堆肥的溫床,我們從照顧土地開始,通常落葉堆要消融成腐植質需要半年的時間,所以基礎的工作先進行,部分不習於碰觸大自然腐葉與小蟲、泥土的同學,各自以可以工作的方式進行,在水泥磚孔洞中挖出肥大蚯蚓的驚呼聲,了卻小心翼翼工作的孩子們,讓大家更貼近自然一些了。
數練/峰呈老師
在五年級數學複習課程中,我們針對之前學過的分數四則運算進行了練習。為了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有所挑戰,我們特別設計了一道挑戰題。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解題方法是掌握的,但在面對較長的問題時,因不習慣完整地記錄解題步驟,容易在計算過程中出現迷失方向的情況。我們將在後續的練習中持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幫助學生逐漸克服這一問題。
體能/峰呈老師
六七年級體能課進入了遊戲與競技的過渡。在眾多的競技體育中,有許多是學生早已接觸過的(例如:籃球)考量到籃球所需要的肢體動作較多是橫向的位移,對於處在過渡階段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都適合。因此這學期我們將以「排球作為主軸」,搭配基本的體能練習、體操練習,協助學生從遊戲階段轉換為競技運動、專業運動的部分。我們在第一週分享暑假時的運動經驗、練習排球的擊球。後續遇到午後雷雨回教室,練習體操中的定點跳躍轉向,隨後大家做成一圈聽著中元節的故事,與一起計算閃電與聽到雷聲的相隔秒數。
親愛的家長們,平安:
開學的第一個主課程,我們以充滿歷史風采的「古羅馬」為起點,展開了一段充滿意義的學習旅程,六年級的孩子們正處於認知轉變的重要階段,從「具體運思期」逐漸邁向更為抽象的「形式運思期」。
當伊特魯斯坎大軍逼近羅馬,戰火已燃燒至城牆之外,蜿蜒的台伯河成為羅馬的最後屏障,敵軍步步進逼,羅馬即將面臨無可挽回的危機。執政官們計畫毀掉木橋來切斷敵軍的進攻路線,但這需要時間,就在這緊要關頭,失去一眼的戰士霍拉提烏斯勇敢站出來,以鋼鐵般的意志守護橋樑,為羅馬爭取時間,他的勇氣如同光芒,照亮了黑暗,成為整個羅馬靈魂的象徵。
在語文主課中,這一認知轉變如同一幅精緻的畫卷,透過層層故事揭開孩子心靈的面紗,從充滿魔幻的童話,到蘊含智慧的神話,再到歷史悠久的傳說,這些故事如同潤澤心靈的細雨,滋養著孩子們的想像力與思考力,在這片故事的原野上,孩子們如同在春日的草地上奔跑,發現隱藏在草叢中的智慧寶藏,為未來的旅程儲備力量與勇氣。
在音樂課上帶領六、七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唱起了充滿秋日韻味的《秋蟬》,這首優美的旋律,如同一陣微涼的秋風,輕輕撫過孩子們的心靈,隨著歌聲在教室中悠揚回蕩,孩子們逐漸沉浸在這首歌所描繪的自然景象中,仿佛置身於金黃的秋野中,感受到秋日的寧靜與深邃。
在這音樂的律動中,孩子們彷彿能聽見秋天的詩意,感受到蟬鳴的幽遠,與大自然的心跳緊密相連,這首歌,不僅帶來了對季節更替的深刻感受,更激發了他們對自然世界的敏銳感知,每一個音符都成為了他們與天地溝通的橋樑,在這片音樂的天地中,他們找到了與世界對話的共鳴與連結。
六年級的孩子正一步步踏上勇氣之旅,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讓自己在這過程中蛻變成更堅韌的存在,期待他們如同秋日的蟬蛻,在歲月的流轉中,逐漸展現出內心深處的力量與光芒,邁向更加成熟與豐富的人生篇章。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處暑
木工課/心怡老師
第一、二週
當孩子以細膩的動作作用在形體上時,其姿態顯現我們接受外部世界所提供的素材,協助我進行工作,在形體上切割雕琢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簡單的雕刻完全符合十二歲兒童的身體發展,人的意志與材料對抗。採集、切割需要力氣,更需要合作,螢橋國小校內因颱風而積累許多斷木,提供孩子對抗的材料,用大斧劈切,以利鋸切削,大夥輪流進行,在課末,無人以手工具取材完成,等待下次的對抗努力。
親愛的家長們,平安:
收信快樂!
第一個主課程「古羅馬」在本週告一段落,這段學習旅程彷彿讓孩子們穿越時光,親眼見證了羅馬的興衰以及馬略的崛起與沒落,有位孩子在討論中分享到:「我一開始覺得馬略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沒想到他的自私最終讓大家失望。」另一位孩子則反思道:「如果他能謙虛一點,也許結果會有所不同。」
在過去的三週裡,孩子們聆聽了古羅馬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他們心中逐漸發酵,化為豐富的思緒,他們在回顧中整理脈絡,最終將思考轉化為文字,這是一個從「聽」到「說」,再從「說」到「寫」的過程,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次思維和表達的挑戰,他們不僅要回顧故事情節,還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這不僅讓孩子學習寫作,也鍛鍊了邏輯與表達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共同討論故事的結構,孩子們回家後便開始進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仔細檢查自己的文章,確保內容連貫,邏輯清晰,我挑選出一些精彩的句子與全班分享,這不僅激勵了創作者,也啟發了其他孩子,讓他們從多樣的表達方式中汲取靈感,學習不僅僅是完成一篇文章的過程,更是一段心靈探索的旅程,當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鼓勵他們反思,深入挖掘故事中的細節,讓靈感再次浮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引導孩子們勇敢面對自己不足之處,並提出問題。我們不急於提供答案,而是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與思考,讓這種自我反省與探索成為成長的基石,冬學季我們將延續這股學習的熱情,繼續引領孩子們在知識的世界裡探索與成長。
六年級的孩子正經歷青春期的波動,而尺規幾何課能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平衡,從下週開始的將進行三週數學主課—「尺規幾何」,我們將用精確的圓規和直尺,畫出各種精美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蘊含著宇宙的智慧,彷彿在用它們自己的方式低語著某種深刻的訊息。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白露
弦樂.小提琴/姿旻老師
第三週複習音階(四升四降),雙音練習搭配三重奏曲目Bagpipe Rondo。這週持續g小調音階,曲目Bagpipe Rondo需要更加熟練並加快速度。
在第二部小提琴有雙音,需要孩子們感受兩條弦的平衡,才能拉奏出優美的音色。
親愛的爸爸媽媽:
展信愉快!
這一週,我們正式開啟了六年級的尺規幾何課程,學生們興奮地拿起圓規、尺和色鉛筆,展開一場充滿創造力與細膩感的幾何之旅。
課程以徒手畫圓為開端,讓孩子們親手描繪出那圓潤而流暢的曲線,徒手畫圓不僅考驗孩子的專注力與穩定性,更是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完美形狀的追求,每一筆的落下,都是心神合一的體現,是意志力與耐心的鍛鍊,接著進入了生命之花的世界。
這是一個既神秘又充滿詩意的圖案,由一個個圓心相連而生,層層展開,彷彿綻放的花朵,孩子們在繪製的過程中,體驗著精確與美感的交融,他們用圓規一點一點地構築出這花朵的輪廓,並以色鉛筆為它賦予生命的色彩,不同顏色的交錯與重疊,讓這朵「花」呈現出豐富而細膩的層次,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了幾何圖形的精確,也培養了對色彩運用的敏銳感,這是藝術與數學在他們手中交織的瞬間。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藉由「角角家族」的故事來引導孩子們理解幾何的奧秘,故事中的角度家族成員:全角、平角、銳角、直角、鈍角,各自展現著不同的特性,彷彿大自然中的一切皆有其獨特的美麗與價值,透過這個故事,孩子們不僅學到了各種角度的特性,也理解到每一個形狀、每一個角度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
尺規幾何繪圖不僅是對手眼協調的鍛鍊,更是場意志力的挑戰,孩子們完成一幅作品,總能看到他們臉上那份自豪與滿足,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展現,也是心靈成長的過程。我們藉此引導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中,學會觀察、思考,養成做事專注細心的習慣,透過這樣的學習,孩子不僅獲得數學知識,也將收穫一顆追求美與真理的心靈。
祝福喜樂豐盛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白露
音樂/禎平老師
在這兩週的音樂課中,六、七年級的孩子們除了挑戰音樂劇《真善美》中的歌曲《山上的牧羊人》外,我們也融入了莫札特和《魔笛》的故事。這首歌節奏輕快,旋律起伏,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既有趣又富挑戰性的練習。藉著《魔笛》的故事,引領孩子們進入莫札特的音樂世界,這個故事包含了勇氣、愛情和智慧,並且展現了莫札特音樂的奇妙與深度。同時,我們進行三和弦聽力訓練,幫助孩子們區分不同和弦的音色,並專注於辨別大小二度音程。透過這些練習,他們的聽覺能力逐漸變得更加敏銳,為未來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弦樂.小提琴/姿旻老師
本週複習音階(四升四降),雙音練習搭配三重奏曲目Bagpipe Rondo。孩子對於音準的即時反應需要再更加靈敏,但反應取決的樂譜的熟練,孩子練習的不多,所以樂譜不熟練,手指反應也不夠快速。增加下週驗收內容,弓法需照譜上且需要背譜,以此方式扮強迫孩子必須熟練樂曲。
手工/怡菁老師
每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情緒表達方式,與人類不同的是,動物透過身體姿態來呈現它們的特質。
雄獅,當它站立並抖動鬃毛時,那種威嚴和自信立即流露出來,讓其他動物感受到它的地位。大象雖然體型龐大,卻能靜悄悄地行走於叢林間,用長長的象鼻溫柔地互相碰觸,表達關懷與親密,喜歡群居?還是偏愛獨自行動呢?北極熊在像冰的雕像一動也不動的等待海豹......等等。
在第一週的動物繪製課程中,六年級的學生在聽完故事後,躍躍欲試地想要畫出自己心中想呈現的動物。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挑戰。到了第二週我透過描述大象在叢林中的生活,並分享我在尼泊爾旅行時,森林裡大象它們在寧靜的自然環境中漫步,巨大的身軀卻能悄無聲息地穿過樹林。當傍晚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灑在地上,大象優雅地移動著,時而低頭觸碰地面,時而用長長的象鼻輕輕撥動前方的灌木。森林裡的大象與村落裡那些被人眷養的大象截然不同,眷養的大象幫助人們搬運物品,慢慢的學生們開始對大象有更多圖像,並展開對大象的繪製。(圖片為第二週上課繪製),也與學生在課堂外的時間單獨工作,協助他們畫面正在完整,讓整體班級一起往前進。
第三週我以動物詩詞謎語開始。這一首是前幾屆六年級學生的創作,猜猜看是哪一種動物呢?
「居住在大草原,悠閒的吃著草,
身體非常強大非常兇悍。
灰色身體,緩慢移動。
龐大的身體,隱藏在草原上,
鼻上有角,就像會移動的石頭。」
我想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創作動物謎語,將謎語寫在紙上並帶回學校。每週的手工課程中,我期待能和學生們一起進行猜謎活動。透過謎語的創作與猜謎過程,學生在內在產生圖像,並保持對本學期動物偶製作的熱情。
最後,從第一堂讓學生繪圖自己選擇的動物,第二週一起繪畫大象,到第三週又再一次的開放,這一年我不在聽到學生說:「老師,一直畫大象我都開始不喜歡大象了。」看到學生對於動物偶製作還保持著熱情。
這週我們開始將平面的動物圖畫精確地轉換成動物的版型,從平面繪畫轉換成三維形象的過程。六年級的學生專心地跟隨著步驟,在透明的描圖紙上描繪出大象的外型。他們努力從圖畫的透視角度中辨別哪兩條腿距離我們較遠,哪兩條腿離我們較近。課堂上讓我印象深刻:一位男學生為了讓我理解大象腿部的動作,決定以自己的身體姿勢來演示。他趴在地上,仔細調整四肢的位置,生動地模仿了大象腿的動作。
這種將身體融入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們更加具體地理解動物的形態和動作。
英文/又菘老師
本週我們研究了助動詞和使役動詞的文法規則。
透過例句去觀察句型結構與單字詞性的異同,漸漸找出文法的規則,並把一起討論出來的規則定義清楚地書寫在工作本上。每個學生都要學習解釋何謂助動詞與使役動詞,以及各自的使用情境與規則。當孩子能靠自己的力量說出規則時,也會讓學生建立一種「我可以說清楚這些文法規則」的自信與成就感。接著會讓學生去練習各種助動詞和使役動詞的文句識讀與造句,盡可能製造更多練習機會。
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練習以下內容:
助動詞:
一般助動詞: do, be(am is are)
情態助動詞: can will shall may should would
挑幾個助動詞請學生造句,例如:家長說I can, 學生說I can play basketball. 家長說:We are, 學生說:We are friends.
使役動詞:
請家長詢問學生使役動詞的規則為何?
使役動詞有讓別人做什麼事情或呈現什麼狀態的意思
使役動詞的受詞後面的動詞必須是原型動詞或形容詞
唸讀以下句子:
Rain makes me strong and snow makes me bright.
My teacher makes me do my homework.
Let me tell qyou a story.
親愛的爸爸媽媽:
展信愉快!
「今天的圖也太難了吧!」這是孩子們面對挑戰時不禁發出的驚嘆,然而,當他們克服困難後,臉上洋溢著興奮:「老師,昨天的圖畫完,超有成就感!」每一筆細緻的線條,每一個圓潤的圓圈,都是孩子們用心探索世界與內心的足跡,見證了他們在專注與細膩中成長的過程。
這週的尺規幾何課程已經進入第二週,孩子們的創作展現了豐富的創意和生動的色彩,有些作品的色彩交織如同天空、大地與火焰的融合,帶來無法言喻的奇妙感受;而有些作品則如一顆種子,在外圍綻放出美麗的花瓣,充滿著生命的律動與和諧,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技藝的進步,更映照了孩子們內在想像力的萌芽與成長。
接下來的尺規幾何課程將更加豐富與有趣,除了每位孩子的個人創作外,全班還將合作完成一幅大型的立體作品,這將是一個充滿團隊合作與創意火花的時刻,下週五,孩子們將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共同創作一幅親子間的藝術作品,展開一場深情而富有創造力的對話,爸爸媽媽們,請準備好迎接這充滿愛與藝術的美好時光吧!
音樂課同樣帶來了詩意與靈感,伴隨著《山上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的旋律,孩子們如風般輕盈,穿梭於音符之間,心靈如同大自然般純淨而安詳,在這樣的音樂流動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旋律的美妙,也喚醒了內在的節奏感與和聲的理解,每一次精細的音樂練習,正如每一個小步驟,悄然地培養著他們的專注力與耐心。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我們期望他們能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除了親子閱讀之外,我們也鼓勵孩子養成每日自行閱讀的習慣,閱讀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內在世界,還能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提升語言能力並加深思考的層次,這也是讓孩子們遠離科技產品干擾,回歸內心沉靜的一個重要途徑,過度依賴科技產品不僅可能削弱專注力,也限制了深層次的學習與成長。透過固定時間的閱讀,孩子們能更專注地吸收知識,並培養持久的學習動力,這將成為他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穩定內在的重要支柱。
下週四(9/26),孩子們將迎來第一次獨輪車的練習,獨輪車不僅是一項充滿挑戰與樂趣的運動,更是六年級孩子們在這個關鍵成長階段,訓練平衡、專注與毅力的最佳機會。這一階段的孩子們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這項練習讓他們在挑戰中鍛鍊身體的靈活性與控制力,同時培養自信與堅毅的精神,練習中難免會有摔倒和挫折,但正是這些失敗,教會了孩子們如何勇敢面對困難,重新站起並繼續前行。每一次跌倒都是寶貴的學習經驗,而每一次成功保持平衡,都是他們內在力量的展現,這也正契合六年級學生逐漸增強自我掌控力的特質。
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請務必為他們準備自行車專用的安全帽,護膝與護肘可依照個人需求酌情準備,期待孩子們在這項挑戰中展現出專注與堅毅的精神,這不僅是身體上的鍛鍊,更是一段豐富心靈的旅程。
我們將繼續在每一次專注與細心的練習中,點燃孩子們內在的生命之火,正如《守護生命之火》一書所言,這火焰將引導他們的學習之路,照亮未來前行的方向,為了更深入探討書中的智慧,週五校長主持《守護生命之火》讀書會,誠邀各位家長參與並一起討論,透過彼此的交流,我們將共同思考如何在教育中更好地守護孩子們的生命之火,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啟發的學習環境,期待與您在這場充滿啟發性的討論中攜手前行,為孩子們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祝福平安喜樂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秋分
數學練習/峰呈老師
六年級本週進行了小數的混和題型,其中增加了分數換算成小數的練習,以及混合四則運算以及三個數字的計算練習。從三個數字的計算方式,可以看出孩子面對較為複雜的練習題時,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以及培養有程序解題的能力。例如:三個分數的加減法,能夠先完成前兩個數字的運算;或是一次把三個數字通分,再同時計算。透過此類的練習題,幫助孩子面對複雜的題目時,審視自己的解題方式。
英文/又菘老師
本週進行肯定句與否定句的互換練習,我們在過去學習很多現在簡單式的肯定句,在助動詞和使役動詞也多使用肯定句,這週則特別針對否定句的轉換來練習,我們討論了一般助動詞 do, be(am is are)和情態助動詞如何轉換成否定句,也練習縮寫否定句,如:「I do not play this game.」變為「I don’t play this game」。
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練習以下內容:
體能/峰呈老師
第五週體能課持續練習排球,並且介紹了低手發球的方式。同學們在接觸排球數週後,能明顯感覺到大家更能掌握排球的球感。在低手發球的練習當中,可以看到學生越來越享受這項運動。這兩週我們一起進行了全班的大挑戰:
同學互相擊球,在排球不落地的情況下,連續十次。至今最高紀錄是4顆,期待這學季結束前六七年級能夠完成這項挑戰!
弦樂.小提琴/姿旻老師
這週驗收,有幾個孩子讓老師是驚艷的,聽得出來付出了!這週驗收內容額外加上節拍器的速度,期待孩子夠加要求自己。另一首sonata有三行的作業每天需要練習五次。孩子們因為驗收的練習內容,樂譜內容更加熟悉後,可以做出更多音樂性的要求,樂曲音色上也更加融合悅耳。
泥塑老師/韓妤老師
經過了上週圓形到鳥與圓形到兔子的塑造後,本週泥塑課程進入到四隻腳的動物,主題是大象。六年級手工課程正開始大象動物偶製作的學習,針對大象的形體觀察與繪製後,他們熟悉大象的特徵,這也幫助泥塑塑形時奠定基礎。
課堂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課程的節奏與規律性,展現出專注力。透過手指力量的練習,部分孩子在塑造形體的過程中仍在探索推移時所需的力道,但他們面對挑戰時的不安已和緩許多。他們學會了在遇到形狀變形時,隨時回到圓形的基礎,重新開始,這不僅在培養他們的耐心與堅持,也在強化他們對創作過程的理解。
孩子在自己的創作步伐中,也發展出個性化的藝術表現,有些孩子對於大象細節展現了個人的想法,腿部行走的姿態、耳朵飄逸的樣貌、鼻子的彎曲方式⋯⋯等,這些表達顯示了孩子的創意。希望透過清晰的示範引導和鼓勵性的語言,能夠在一次次課程中為孩子創造自在探索的氛圍並一起感受集體創作的樂趣。
木工/心怡老師
我們永遠可以期待六年級的孩子,在需要熱情高張時,投注綿延不絕的力量,在需要沈靜覺察時,分明辯解絲毫不紊,當然用錯力在所難免,但調整很快,一刀一刀的削,一斧一斧的切,木槌雛形油然而生,環肥燕瘦各有風采。
親愛的爸爸媽媽:
秋日美好
尺規幾何繪圖在這週告一段落,孩子們不僅完成了美麗的幾何圖形,也鍛鍊了他們的細膩與專注力,這看似簡單的幾何圖形,其實蘊藏著深刻的學習過程,每一次圓的旋轉、線條的延展,都要求他們運用小肌肉的力量、平衡感的敏銳度,並在過程中培養耐性與精準,就像小嬰兒學步一樣,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孩子們逐步掌握其中的技巧,慢慢地欣賞到圖形成形的美麗綻放。
在這樣的學習中,挫折成為他們的對話,他們學習如何應對失敗、如何在錯誤中尋找新的方向,當分心或走神時,圖形的規格就會被破壞,必須擦掉重來,然而,在一次次的重複嘗試後,當他們終於看到成形的幾何圖形時,那種內在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每位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不同的特質,有的穩重而耐心,有的敏銳而勇敢。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與挫折對話,堅持不懈地完成挑戰。
除了幾何的探索,這週孩子們也開始了獨輪車的挑戰,這項運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第一堂課,他們學習了如何上下車以及穩定的推車,在這過程中,跌倒和失敗成為了常態,卻也是他們成長的契機,每一次的摔倒與爬起,都是他們內在力量的鍛鍊,透過反覆的嘗試,他們也許學會了相信內心的能量,不因挫敗而輕言放棄。
這個週末,我們也邀請家長參與這場幾何挑戰,孩子們將引領您們完成一個24等分圓的繪圖挑戰,這是一個需要極大耐心與專注的過程,相信家長們在嘗試這個挑戰時,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孩子們在過去三週裡所經歷的細膩心路,完成這個挑戰後,請記得欣賞孩子們過去三週的作品,並給予他們溫暖的鼓勵與支持。
正如《守護生命之火》第四章所說:「當你與失敗對峙時,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在的信念與毅力。」孩子們在這些挑戰中不斷成長,他們在精細的幾何繪製與獨輪車的冒險中,鍛鍊了心智與身體的平衡,透過一次次的嘗試與克服,逐漸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讓我們一起見證孩子們的成長與蛻變吧!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秋分
英文/又菘老師
本週先讓學生練習將文法錯誤的句子改正為正確的句子,學生們當成為「老師」的角色時會更細心且投入地觀察句子的結構與與單字的拼寫上,字字錙銖必較,連句點的位置或字母大小寫是否清楚都會非常要求。此外,本週也進入了時態的學習,時間的流逝、停滯與前進就像一條羊毛織線一般不斷地交織延伸,孩子感受到過去式與原形動詞(現在式)的差異,當「do, does 」一律「石化」為「did」時,學生感受過去一切的凍結;當「will」出現時,那句振地有聲的「I will do 」氣昂昂地往未來邁進。學生最後製作了Be動詞、Do和Have的現在、過去、未來簡單式圖表進行統整的學習。下週我們會持續學習各個時態的進行式。
我們冬學季會再啟Happy Jack 的英文讀本,並完整地讀完,若學生書本遺失或需添購,請進入以下連結訂購:
圖1 : 學生製作過去、現在、未來簡單式圖表
圖2 : 英文時態的黑板畫與Be動詞時態圖表
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練習以下內容:
*Be動詞、Do、Have的三個時態練習
Be動詞練習如圖2,舉例:家長問''I am'' 的過去式,孩子說"I was’'。尚未熟習的孩子可以先讓他練習看著圖表唸。
Do的三個時態如下:
I did/ I do/I will do
He did/ He does/He will do
She did/ She does/She will do
It did/ It does/It will do
You did/ You do/You will do
They did/ They do/They will do
We did/ We do/We will do
Have的三個時態如下:
I had/ I have/I will have
He had/ He has/He will have
She had/ She has/She will have
It had/ It has/It will have
You had/ You have/You will have
They had/ They have/They will have
We had/ We have/We will have
農耕 / 心怡老師
成長中的6、7年級,總能在跟土地工作中獲得穩定感,託管地的堆肥堆發展相當良好,已可見部分分解後的黑色腐植質土,翻堆的工作有踏實進行,可增速分解落葉草木,而託管地上的花圃正進行重建,將置入可種植蔬菜的菜畦,期待趕上秋冬的時節,種下可食植物。
手工/怡菁老師
這兩週,我們開始從圖畫中找出動物在環境中的遠近與前後關係,將平面的圖像轉化為立體形體,使空間概念變得具體而不再抽象。要將一個合理的平面圖(即二維)轉化為適合動物的剪裁(即三維),某些部位必須進行調整。透過精確地描繪動物的外型,一步步拆解出剪裁版型。
六年級的學生在這兩週的課程中非常投入,他們緊緊跟隨老師的講解,一步步完成描繪版型的過程。學生們使用描圖紙,從一張平面圖轉換成五個不同部位的版型,老師則需逐一確認學生是否依照動物的外型準確地製作了版型。
一些想要做不同動物的學生非常積極地提出問題: 「老師,你不是說可以做北極熊嗎?」 「當然可以!學會如何完成大象的版型時,可以獨立做出各種動物的版型了。」 「老師,我可以做完大象後,再做第二隻動物嗎?」 「太棒了,當然沒有問題!」
在教師節前的手工課上,我帶領學生製作教師節卡片,送給他們的授課老師們。學生們感受老師具備什麼樣的動物特質,並在卡片上寫下感謝或想表達的話語。「教師節快樂!」
弦樂.小提琴 / 姿旻老師
本週複習音階(四升四降),德國民謠變奏曲,節奏練習:No.37。
六七年級這週Bagpipe Rondo更加進入狀況,音色的共鳴有更好的表現。另一首曲目:Sonata需要更熟練,速度需要更快。在拉奏時大家會互相等待他人拉奏出來,以至於速度越拖越慢,回去練習請搭配節拍器以保持速度的穩定。
親愛的爸爸媽媽:
看著家長們共同給予孩子們尺規作圖的回饋與繪圖,感到深深感動,在這些時刻,孩子們一定能感受到您們的關愛和支持,這對於兒童成長是無比重要。
這週我們正式開啟了物理課的學習,第一個主題是Sound「聲」。課程從靜心聆聽周遭聲音開始,孩子們學會如何分類聲音,並辨別何謂樂音與噪音,我們還進一步探索了音高和音調的概念,在科學課裡,試管不僅僅可做實驗,還成為吹奏美妙旋律的樂器,讓孩子們在科學實驗中體驗聲音的奇妙。
在物理課中,孩子們回顧了使用的器材、實驗步驟,並分享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學習了如何清晰地書寫科學實驗的步驟,孩子們在實驗中謹慎操作實驗器材,遵守規範,這樣我們能夠安全且有條理地進行每一項實驗雖然因為山陀兒颱風的來襲,讓我們放了兩天的颱風假,但這並未影響課程的進行。我們會調整進度,努力讓孩子們能夠充分參與每個實驗環節。
《守護生命之火》第三章:「當我們開始探索世界的運作時,我們不僅需要觀察外在的現象,更要靜下心來,傾聽內在的聲音。那聲音並非一日可得,而是經由日積月累的感知與體驗,才能逐漸顯現。每一個實驗,每一次反覆的嘗試,都在幫助我們打開一扇通往理解的門。」孩子們在學習「聲」的過程中,正是如此。他們學習辨別傾聽內在細微的聲音,並深入理解聲音的本質。
課餘時間,孩子們自主練習獨輪車,這個過程充滿挑戰,「面對失敗與挑戰,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在的信念與毅力,正是這種內在的光芒,引導我們走過黑暗的時刻,每一次跌倒與爬起,都是意志力的試煉。」(《守護生命之火》第四章),孩子們在一次次跌倒與重新站起的過程中,不斷鍛鍊他們的內在力量,學會如何面對失敗,並從中成長。
誠摯邀請家長們參加我們每週二和週五的讀書會,這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也是家長們互相分享經驗、彼此支持的重要平台,在讀書會中,我們討論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獨特需求與挑戰,並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透過彼此的交流與分享,大家能在彼此的經驗中汲取智慧,為孩子們提供更穩固的支持。
祝福平安順遂,心存喜樂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秋分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複習了簡單式的三個時態以及各自在否定句的使用,透過口唸和書寫的練習來增加學生的熟習度。此外也學習了進行式的三個時態。簡單式用來表示某種習慣或事實;而進行式則是要表達一個持續發生或進行的狀態。學生在簡單式的使用上需要花時間辨識第一、二、三人稱與單數、複數之後,才能確認需不需要在動詞後面加s。而在進行式上,則需要花時間確認時態與主詞人稱來決定要用哪一種be動詞。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練習以下內容:
體能/峰呈老師
本週六、七年級體能課中,做了更多「跑」的活動,例如:折返跑,原地踏步後快速起跑、交叉步。讓學生能在不同的節奏中跑步。
接著進行了有關排球的挑戰,比起第一次的排球課,可以看見學生已經在小組當中相互傳接5下,不僅如此,為了達到挑戰的次數,學生相互討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接球,能夠有更大的機會完成挑戰,期待下次的課程,能夠以整個班為單位,完成更多次數的傳接球。
弦樂.小提琴/姿旻老師
「Sonata」小提琴第二部,下週驗收最後雙音的部分(給了兩週的練習時間)期待孩子有好的音質。在課堂上有分享練習方式,該如何循序漸進的練習雙音。
小提琴.大提琴/淑儀老師
[Ab大調音階]~認識4個b記號。
[Goltermann綺想曲]~ A~B段+4小節,加強左手換雙音的協調動作。
[第二冊教本]第30頁第4首(練習前附點節奏/連續換一二三把位)
親愛的爸爸媽媽:
展信愉快!
「你們在說什麼?我也想要知道!」
「喔天啊!這聲音也太可怕了,根本就是噪音!」
「啊!是台北史代納的LOGO」
這週的物理課,我們在聲音的單元中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孩子們發現聲音透過介質傳播的原理,並藉由「傳話遊戲」的方式,將悄悄話傳給好朋友,體會聲音在空氣中傳遞的方式,更令人驚嘆的是,透過音樂家克拉尼的克拉尼板,我們讓聲音的形狀視覺化,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聲音的律動,也理解了聲音需要空氣的幫助才能夠傳遞。
在聲音單元告一段落後,週三我們迎來了新主題:「Light」光,在全校老師的協助,和班上同學:昕晏、于善、睿恆、志璟、岱祐、意宣、亮晴、繻儀(亮晴媽)和八年級牧潔學姊的協助下,六年級教室被精心佈置成了一間「暗室」,當一道光線穿透黑暗,照亮整個空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光的力量,這段經歷讓他們反思生活中的互助之情,彷彿在黑暗中與家人、朋友攜手前行,彼此的支持如同光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在這段學習中,孩子們不僅親手操作實驗器材,也透過觀察和反思,對光的特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透過光線的折射、反射和穿透等實驗逐步了解光的奇妙,並藉此培養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謹慎的探究態度,這些經驗不僅啟發他們思考物理知識,也促進了對周遭世界的深入觀察。
希望家長能夠每天欣賞孩子帶回家書寫的工作本,協助校正錯字,並在頁面右下角簽名,這小小的舉動,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您們的支持,還能激勵他們在學習中更加專注和用心。
在這週的學習之外,期盼家長們於假日陪伴孩子進行一次聲音的延伸實驗:讓孩子將頭浸入水中,家長敲擊物品,讓孩子體驗水中傳遞聲音的不同感受,這樣的體驗讓聲音的理解不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將科學學習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刻。
【生活與學習的平衡】
這幾週發現孩子們的課外活動似乎在最近增加了不少,無論是社團、球隊、3C使用、娛樂或其他補習,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對學校任務的專注度、工作本的細緻書寫和繪畫、準時交齊作業、提琴的每日練習,甚至是重要足夠的休息,都因為外務而受到忽視,孩子們雖然已進入六年級,看似逐漸獨立,但在這個階段,仍然需要家長的協助以建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平衡。
希望家長們能與孩子一起討論並協助他們規劃每日的時間表,讓他們在完成學校任務的同時,也能享受課外活動的樂趣,在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讓我們一同見證孩子們在這段成長旅程中的蛻變與進步。
祝福平安順遂,心存喜樂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寒露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透過學習單的練習來讓簡單式的使用更加熟練,他們也確實可以面對問題快速地反應並書寫出符合文法的句子。接著六年級會進行口語練習,每位同學需要進行口語練習,回答簡單式與不同時態的題目;而七年級及少數需要更多挑戰的六年級生則須完成簡單式與進行式的進階學習單。
本週進入新的文本「A day in my life」,我們先一起唸讀文本,接著由老師演繹文意,接著請他們標示出單字的詞性。文本主要使用現在簡單式來撰寫,在之後還會讓學生改寫成不同時態的版本。
【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唸讀以下內容】
Every morning, I wake up at 6:30 AM. After getting out of bed, I take a quick shower and have breakfast. My favorite breakfast is toast with jam and a cup of coffee. While I eat, I often listen to the news on the radio.
After breakfast, I leave home and go to school. I usually walk to school with my friends. We often talk about our plans for the day. In class, we study different subjects, and I enjoy math the most. Right now, we are learning about fractions, which is exciting!
【請學生將以下句子用不同的主詞(he, she, they, we, you)來造句】
手工老師/怡菁老師
這兩週,我們繼續進行動物偶的平面描繪,將其輪廓轉化為版型。為了創造出立體形體所需的空間,我們在描圖紙上對輪廓線進行外擴調整。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在製作版型,更是鍛鍊六年級學生的精準度與因果關係。學生不能僅憑「感覺可以」、「差不多」、「沒關係」來完成工作,每一個步驟都要求他們以精確的態度面對,這樣才能保持動物繪圖的原始樣貌。因此,學生們常常需要重新描繪,以此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雙手的工作一直在生活中,不僅僅出現在手工課程,版型完成後,透過剪刀精確的剪下版型,手部精細度能力的展現,可以在剪裁時觀察學生的手部精細度能力,如果……不小心剪破了,版型少一個角就像是動物身體時缺少一部分,這就是六年級這幾週在手工課程的進展。
弦樂.大提琴/淑儀老師
孩子這週進步很多,二重奏表演曲第一次可以毫無錯誤,音階的換把位動作也順暢,偶爾有注意到運弓的動作並改善,老師感動萬分。
【本周進度】
Ab大調音階:認識4個b記號。
Goltermann綺想曲:A~B段+4小節,加強左手換雙音的協調動作
第二冊教本P.30,第4首,練習前附點節奏、連續換一二三把位
親愛的爸爸媽媽:
展信愉快!
「老師,我的黑紙燒起來了!」
「我把黑紙燒成一個笑臉」
「白紙也太難燒了吧!」
在本週的物理課中,我們進入了暗室實驗的最後幾堂課,孩子們使用手電筒進行了色彩的探索,照出了有顏色的影子,並發現了光的三原色(紅、綠、藍)與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之間的差異。
週三我們正式結束了光的單元,這段時間的暗室實驗給予孩子們深刻的學習經歷,實驗結束後,孩子們共同整理了遮光布和黑紙,並將它們留給下一屆學弟妹使用,這讓他們更明白了分享與傳承的重要性,同時也感受到彼此協作帶來的成就感。
週四,我們開始了「熱」(Heat)主題的學習,透過一系列的實驗,孩子們初步了解了「熱能」,我們在河濱進行了有趣的放大鏡與陽光實驗,學生們觀察到黑紙與白紙在吸熱上的差異,這些簡單卻富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到熱能的實際效果,也開始理解熱的傳播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享用了美味的甜點作為午餐的甜點,為這次學習增添了不少樂趣。
週六,我們一起參加了4K與10K的路跑活動,孩子們在過程中互相鼓勵,勇於挑戰自我,不僅強化了他們的體能,也讓大家在運動中享受了集體的歡樂時光,看到孩子們在跑道上奮力拼搏的樣子,真是讓人感到驕傲與感動!
此外,希望孩子們能夠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這對學習和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觀念和「今日事今日畢」的態度將幫助他們在學校與生活中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規律的練習和每日的閱讀也是培養專注力與學習力的關鍵,希望家長們能與孩子一起討論並協助他們規劃每日的時間表,讓他們在完成學校任務的同時,也能享受課外活動的樂趣,在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讓我們一同見證孩子們在這段成長旅程中的蛻變與進步。
祝福平安順遂,心存喜樂
六年級主帶 禎平
甲辰。寒露
英文/又菘老師
本週課程中,學生們首先練習將短文內容中的第一、二段轉換為第三人稱「He」的版本,並以接龍的方式唸讀,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語音流利度,也提升了對文法的理解。七年級的學生則專注於將這兩段改寫成過去式,讓他們練習不同時態的應用。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課文的第三段,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唸讀及文意的演譯,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內容。隨後,學生們再次將第三段轉換為第三人稱版本,並進行接龍唸讀,加強他們的閱讀技巧。同樣地,七年級學生將這一段改寫為過去式,鞏固了他們的時態學習。
此外,我們還介紹了頻率副詞(如 always, sometimes, never, usually, often, seldom),並進行了相關的練習,幫助學生更靈活地使用這些詞彙。最後,學生們為了隔天的單字考試,複習了課文中的10個單字,為他們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班上有幾位同學由於英文程度需要更多挑戰與複雜度,所以針對他們的學習需求給予不同的英文讀本,讓他們進行閱讀、記錄不會的單字與書寫摘要,並以週為單位在班上進行讀書心得報告。此外,也會需要他們協助同學理解文法規則等任務。
請家長陪伴孩子唸讀以下課文:
Every morning, I wake up at 6:30 AM. After getting out of bed, I take a quick shower and have breakfast. My favorite breakfast is toast with jam and a cup of coffee. While I eat, I often listen to the news on the radio.
After breakfast, I leave home and go to school. I usually walk to school with my friends. We often talk about our plans for the day. In class, we study different subjects, and I enjoy math the most. Right now, we are learning about fractions, which is exciting!
During lunchtime, my friends and I sit together and share our food. Today, I am eating a sandwich and some fruit. After lunch, we often play soccer in the playground. I usually play as a forward, and I love scoring goals.
複習以下單字,下週會進行單字考試。先單字的發音,再拼出單字的字母
wake up - 醒來、take - 拿,取、have - 有、breakfast - 早餐
toast - 吐司、jam - 果醬、coffee - 咖啡、eat - 吃、listen - 聽
news - 新聞、leave - 離開、go - 去、walk - 走、friends - 朋友
talk - 談話、plans - 計劃、study - 學習、enjoy - 享受、
math - 數學、learn - 學習
數練/峰呈老師
六年級的數學練習課比起學季初的基本題,到現在的進階練習,學生能夠開始書寫較為困難的題目。例如: 什麼數字*97 = 19 。
這需要利用約分的概念來回推原先的數字。學生欣然接受題目上的挑戰,因為當他們想出答案時的欣喜若狂,以及對於自己能力的肯定,都將會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藝術.泥塑/韓妤老師
本週的泥塑課,將上一次課程中未成形的羊重新展開工作。從生命的原型開始,自一個圓到身體初步的馬鞍形,推移出頭之後,再到四肢,一來一回推動陶土之間需要反覆關照每一個角度與姿態。孩子仍然容易因為不熟悉力道掌控,不慎變了形之後便又重新開始,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與意志工作的過程。而班上也有快速形塑出動物形狀的孩子,他們分組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在集體創作中看見他們嘗試溝通與分工協作,開始將腦海中羊群的生活場景逐步建構出來。
藝術.濕水彩 / 又予老師
第九週,經過前幾週的颱風和雨天,本週進行了暴風雨的主題繪製。
透過紅黃藍三種顏色輕薄的交疊,嘗試營造出灰紫色調,接著在畫面下方創造出穩固的土地,再回到背景的部分,透過加入更多的色彩及保留筆觸的方式,創造出狂風、暴雨的效果,最後在土地上加入隨風搖曳的樹,為整個畫面增加更強烈的戲劇效果。
課程中,特別拉長了在處理背景部分的時間,學生開始能更加投入在工作中,專注在色彩的混合與營造,同時要創造出紫色調需要不斷地加入紅色與藍色,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理想的色調,重要的是:需要隨時注意水分的控制,讓畫面能保持適當的濕潤度以利最後加入樹與其他的物件。
第十週,透過濕水彩進行的主題為色彩豐富的花海,除了要營造出色彩亮麗、繽紛的氛圍,也要照顧到花朵與天空的畫面比例。
一開始,學生需要更有意識地控制顏色的量來繪畫出輕透感、明亮的畫面,學生需要讓自己專注且保有耐心,隨著顏色的不斷堆疊,一叢叢的花開始慢慢凸顯出來,接著加入清脆的綠色,為花叢帶入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並透過輕薄的藍色營造出上半部的天空,最後為自己的花海加入一些生命,如蝴蝶、動物等。隨著繪畫的進行,要能夠展現更多的細節,水分的控制就越來越重要。也因此,如果學生因聊天而分心,一不小心畫面就會變得水分過多,色彩開始膨脹,想要描繪的形體就會越難展現出來。
親愛的家長您好:
週五的班親會上,當我整理學生在秋學季的作品展出時,十八本專題工作日誌整齊地排列在眼前。每一本日誌都有其獨特樣貌,彷彿在訴說著孩子們在這段旅程中的心路歷程,。一本本翻閱著,字裡行間的充滿他們的掙扎,痛苦,疲憊,喜悅與信心,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們在專題工作上的投入與成長,隨著冬學季的展開,專題工作將邁入一個新階段——專題報告書的書寫。我們即將面對更多的挑戰,但也正是在不斷的「做」,甜美的果實才會漸漸成熟。
導師 怡菁老師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本次的物理主課程有四週,內容包括流體力學與電磁學。
在七年級的力學學習中,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內的機械力,在八年級時,他們開始探索這些力如何在流體和氣體中表現出來;電磁學的部分,相較於六、七年級,在八年級時會更加重視電磁學的實際應用,從電的控制到電與磁的產出-馬達,對於學生來說是一項挑戰。
本週學生從認識水的特性開始,無論是水的形狀、流動、水壓或是水的壓縮等性質都從一個個的實驗去觀察和發現,在周五的課程中,由阿基米德的皇冠故事開始,學生逐漸能感受到浮力的部分性質。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完成本週的實驗操作且充滿開心的笑容。
實驗步驟較為簡單,但是學生在如何精確地表達概念,且用觀察來驗證他們的理論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期待學生在後三週快樂的感受這世界的水與電之外,同時能更完整的表達想法。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季我們開始使用英文讀本和文法練習書。此次英文讀本選用的是Charles Dickens的《A Christmas Carol 》;文法書選用《劍橋活用英語文法 中級》。《A Christmas Carol 》的背景為工業革命時代,這也是八年級歷史課會經歷到的時期,所以我們在閱讀前也回顧了工業革命時代下的經濟與社會狀態,藉以更能深入理解讀本故事內容。每個學生會在閱讀過程中同時記錄下自己不熟的單字,這些單字都會定期被測驗,以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態。我們也透過一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並書寫到英文工作本中。文法書會針對各種基礎文法進行充足的練習,以幫助學生在使用英文時能更有信心。本週三已進行第一次的單字測驗,大部分的學生仍需要時間習慣這樣的節奏。
本週任務要閱讀到第1頁的第33行,並記錄下自己不熟悉的單字。另外,請家長協助學生準備英漢字典。
體能 / 瑞宏老師
冬學季,匹克球打起來。
匹克球,從紐約發展出來的一項新興運動,持拍運動是開發運動能力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八年級孩子們接觸新的運動項目也讓腦神經有更多開發,由基本能力建立才能將球玩得有樂趣,給出孩子基本的觀念後從持拍、控球到擊球。
如何將球透過拍面的掌控做出腦裡想要的畫面或動作?是今天不斷要去發掘的練習。
聽到籃球很在行的孩子,要做出讓球在拍面穩定停球動作,說出:怎麼可能我做不到?下一句,瑞宏老師請問要怎麼做?精準練習,將每一次動作盡可能做出正確動作,同時刻意觀察如何成功?或是怎麼失誤?從過程調整,才能讓每一個練習成為有效的回饋達成學習的成果。
孩子們也都很喜歡匹克球,讓運動的熱情可以延續下去。
親愛的家長您好:
【 製作生命蠟燭】
今年全校用天然的蜂蠟,為冬季製作了生命蠟燭。
花朵,蜜蜂,帶著生命的力量,為人類獻上珍貴的蜂蠟,而人類被邀請進入這自然花園,透過自己的雙手,在土地上辛勤的工作過程中,將這份禮物轉化為溫暖與光明。
在製作蠟燭的過程中,孩子們在歌聲中,安靜地握住手中的棉線,金黃色的蜂蠟磚緩緩融化,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香氣。孩子們雙手穩穩握著棉線,一次又一次將其浸入融化的蜂蠟。每一次的浸泡,棉線的蠟液越來越多,蠟燭也在這反覆的工作中從無到有,逐漸成形。
安靜地安靜地不發出聲音
穩穩地握好手中的線 我們在創造冬天的光
安靜地安靜地不發出聲音
慢慢的浸潤蜂蠟的線 拉起光滑圓潤的蠟燭
黑暗中點亮溫暖的光
八年級學生製作蠟燭時,宗翰老師與遊戲團體尹婷老師與兩位幼兒陪伴我們一起工作,小小孩在巨大的國中生裡,穿梭製作蠟燭,稚氣的臉上有著令人敬佩的意志工作力量,喜歡嬉鬧的國中生也安穩下來,一開始的無趣表情慢慢地專注回到了手中的蠟燭, 將蠟燭視為珍寶慢慢的調整,完成了光滑直挺的蠟燭。
導師 怡菁老師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延續前一周阿基米德的故事,學生在認識浮體與沉體之後,開始嘗試測量不同的沉體在水中排開的液體重量,例如水晶手串、礦石、玻璃、古錢等都是本次實驗的品項,讓學生真實感受相同重量的物品卻有不同的排開液體重量;除此之外,只要談到體積和重量(質量),會讓人想到「密度」,本周也提供各式日常中會看到的東西(從S葵花油、洗碗精到果汁與食鹽水)去測量其密度。結合上述兩者後帶領學生回到阿基米德的故事上,讓學生回顧並分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事,最後引導到浮力的計算。
水壓與大氣壓力也是本週的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帕斯卡定理實驗的時候,因為砝碼數量的不足無法使兩邊壓力平衡,在老師還沒說明的情況下,各組的學生開始尋找身邊各種物品想辦法讓兩邊的壓力維持一定的平衡,從此現象可以看出學生在實驗課上有一定的主動性,這樣的主動性在白努利的實驗時看到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且能夠全班一起合作復原實驗的場地,希望學生能繼續保持在該實驗時所產生的笑容與實驗精神。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學生唸讀了讀本課文P3~P4第四行的內容,並在工作本上完成以下題目:
「How did people and children treat Scrooge? 」
「How did Scrooge feel about people avoiding him? 」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on that day? 」
「Why was the door of Scrooge's counting-house open? 」
「How was his clerks’ workspace? 」
「What was the clerk doing in his workspace?」
透過討論這些問題,學生深入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在文法部分,老師講解並帶領學生練習了現在完成式的句型,強化其文法應用能力。本週也進行了單字考試,檢測學生對讀本的詞彙掌握情況。週五,教師確認了學生工作本(P3-P4第4行的題目,如上述6題)、單字本(P3-P4第4行中不會的單字)及文法書(Unit 5-7)的完成情況,並寄信給尚未完成的學生家長,請家長協助提醒學生完成。本週作業為閱讀讀本P4第5行~第9行,並記錄所有不會的單字於單字本中。
木工 / 心怡老師
躍躍欲試的一組,迫不及待的想要工作,兩節課已有同學將方形鋸成多邊形,只是鋸的品質有待加強,為了求快,過度的用力產生歪斜的鋸面,只好用銼刀來慢慢磨平,啟示是,慢慢來才快!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相較於水的形體,電常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但是往往不會特別注意電是如何被使用的,本週的課程帶領學生從驗電器與萊頓瓶開始確認電的存在,嘗試製作伏打電池之後,利用發光二極體與小燈泡去檢驗單向開關與雙向開關的運作,在週五的電路小測驗中,學生對於電流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認知。
愛迪生曾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並不總是順利的,操作失敗或是正負極插錯導致發光二極體與小燈泡壞掉事件頻繁出現在這一周,兩者的損耗數量皆達到兩位數以上,然而並沒有因此責怪學生,除了看到學生都嘗試動手做之外,如果學生在實驗失敗的情況下,認真反思並探討失敗的原因,讓下一次的操作能更順利,這樣的精神反而是在這周的實驗中想看到的,目前大多數的學生都正在往此方向努力中。
即使是一顆小小的LED,裡面蘊含的原理卻是科學家們經由無數次的實驗堆疊,進而產出耀眼的光,期待學生也能從小小的身軀散發出大大的光芒。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課堂中,我們回顧並深入探討了讀本至第四頁第19行的內容。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並就以下問題進行了討論:
● Why couldn’t the clerk replenish the fire?
● What did the clerk do to try to warm himself?
● Did the clerk feel warm when he put on his comforter?
● Who visited Scrooge?
● What does Scrooge think Christmas represents?
學生也學習並練習了以下重要單字:
1. replenish - 重新補充
2. shovel - 鏟子
3. predict - 預判
4. necessary - 必須的
5. wherefore - 不知何故
6. comforter - 羊毛圍巾
7. cheerful - 開心的
8. nephew - 姪子
9. intimation - 透露
10. approach - 接近
11. out upon - 表達不滿
此外,我們從讀本中探討了Scrooge的訪客,以及他對聖誕節的看法和情感,透過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課堂還進行了文法練習書Unit 90-91的講解與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結構。同時,學生測驗了至第四頁第19行的單字,檢驗學習成效。
回家作業與家長陪伴活動建議:
1. 請提醒學生朗讀讀本至第四頁第34行,並記錄不熟悉的單字,幫助他們複習。
2. 若有收到英文作業缺交提醒信的家長請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藝術 / 韓妤老師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甚麼都重要。
吳爾芙《一間自己的房間》
當我們開始想要擁有關起門只有自己存在的獨立空間,可以自己決定物品的擺放與使用,這樣的主導性象徵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掌控,這被圈起的範圍是屬於個人的私密角落,可以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可以自省、可以自言自語,不僅為內在帶來安全與自由,也成為創造的領域。
這週的藝術課延續上週課程內容,主題是自己的房間。以透視原理來繪畫並設計自己的房間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富有創意的任務,八年級這個班級的孩子,充滿主見並渴望彰顯個人想法,相較於臨摹畫作,在可以展現創造性質的繪畫內容上有更顯著的熱忱。
上週在設計房間的步驟,我們首先確認了透視類型:單點及兩點透視。一點透視的房間,適用於正對一個平面或墻面、物體的視角,適合表現空間的深度。兩點透視,適用於有角度的觀看視角,可以從房間的某一角延伸視線,消失點在畫面左右兩側。當地板、牆面設定完成後,便開始佈局家具與室內物品。床、沙發、桌椅這些家具的大小、形狀都需符合透視的規則,使它們在畫面中看起來真實。孩子必須掌握這些基本規則,例如,桌子的腿會根據透視的角度變短,遠離觀者的部分會顯得較小。
線條的簡潔與肯定,也包含在繪製的標準內,孩子在這些精確的工作上來回調整。
在開始塑造房間風格的過程,從畫面觀察到孩子生活中所關注的內容,例如:有孩子在正中心畫了一台巨大電腦螢幕;有孩子想到專題報告中感興趣的集中營,於是畫出了監獄風情的房間,有孩子思考的方式充滿結構性,在設計時也營造出了牆面切割的空間感。從多樣的表現中,看見各種符合現實世界的理想房間,雖然還僅是構圖階段,但作品都充滿了發展性,期待八年級下週開始進行細節微調,以及上色後為房間帶來更豐富的氛圍。
親愛的家長您好:
八年級的冬學季,逐漸從「砸壞」到「雜耍」的轉變,展現出學生們內在的成長與外在的活力。一開始,孩子們充滿自信的在教室拋接球;但隨著砸壞的物品出現,他們開始將活動延伸到走廊間。有人向扯鈴專家請教技藝,有人專注地在獨輪車上奮鬥,努力尋找身體的平衡感。而那些熱愛運動的男生,則在走廊間創造可以練習籃球投籃的空間。
相對地,喜歡靜態活動的學生,則安靜地坐在外面的椅子上,與一、二年級的孩子玩耍。整個八年級教室外的空間因此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與和諧的氛圍,展現出不同個性與興趣的孩子們如何在下課時間找到自己的節奏,也讓空間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與生活場域。
感謝家長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空與我一起討論並分享八年級學生在秋、冬學季中的成長與變化。一個個孩子成長小故事,他們的挑戰、心情、突破與每一步的小小進步,讓我對這群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謝您們的支持與參與,陪伴這群孩子走過這段珍貴的青春旅程。
導師 /怡菁老師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本周結合以前學過的「磁」,藉由三大實驗去探討「磁」和「電」之間的關係與應用。第一大實驗是「電生磁」,學生發現當電流通過小小的單芯線時,指北針的竟然產生明顯的偏移,不僅如此,學生也觀察到生活中的3C產品例如手機和藍芽耳機等物品也會改變磁場,讓我們意識到在使用3C物品的時間和方式;第二大實驗是「動磁生電」,原本單純磁鐵和線圈靜止不動時電流計沒有任何反應,但將沒有電的磁鐵,在靠近與遠離線圈的瞬間,電流計的指針突然產生有明顯的移動,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下觀察到此情形都感到十分驚訝。
第三大實驗是學生結合前兩大項實驗去體驗「馬達」的運轉方式,為了珍惜地球資源,我們沒有購買一次性的塑膠產品,單純使用漆包線、內角鐵、圖釘等可重複使用的物品來完成這次的實驗。以漆包線繞成線圈,固定好內角鐵後通電即可完成,上述操作聽起來簡單,實則是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學生要一次又一次地將線圈繞成可以運轉的圓形,一次又一次將漆包線的兩端磨好以後調整長短讓線圈可以順利運行,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部分的學生能完成需要外力輔助的「旋轉」,有極少數的學生能成功做到通電即可自行轉動的「自轉」,有完成「自轉」的學生在老師的允許下收藏該線圈,我想這是她在實驗中的另一種收穫吧。本次的主課程在這週告一段落,希望學生能夠好好整理自己的工作本,一點一滴逐漸充實自己,然後前往下個課程吧!
最後擷取易經的一段話勉勵彼此。
「地風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就讀本第四頁後半到第五頁結束島內容進行閱讀與討論。我們從讀本的人物截然對立的性格,看見工業革命時代商人與勞工之間的不平等;聖誕節對於當代人們的意涵。從人物的對話中也感受到英文表達的特質,對於講話直白且表淺的八年級學生,需要花些心力去理解對話中的隱喻與委婉。文法練習書本週專注於關係代名詞的使用,我們也重新整理常用關係代名詞的使用方式與條件。透過文法練習書也加入介系詞的角色,來延伸學習關係代名詞與介系詞的合作關係。
回家作業與家長陪伴活動建議:
請提醒學生朗讀讀本至第六頁第14行,並記錄不熟悉的單字,幫助他們複習。
本週有蠻多學生沒完成作業,若有收到英文作業缺交提醒信的家長請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手工 / 怡菁老師
這兩週我們開始了一段有趣的練習旅程。孩子們從不穿線的針開始,在紙張上練習直線、斜線和曲線的車縫技巧。就像學開車前先在駕訓班訓練基礎駕駛一樣,他們也在這些「練習道路」上探索手與腳的協調。然而,這旅程中出現了…
當孩子們了解到,如果「違規駕駛」(車縫不準),就需要反覆練習時,有人突然發現,腳的工作如果交由手來完成,似乎會更精準。原以為他們會是用手轉動飛輪來增加對車縫的掌控力,但並不是這樣!他們天馬行空地想出了另一個方法 ___
「用手按腳踏板…」。
他們把腳踏板放到桌上,用手來控制,還自信滿滿地解釋:「這樣可以縫得更好!」
當裁縫機的發明家們看到這些孩子這樣「創新使用」他們的發明時,會有什麼感想呢?
接下來,當右手需要按回針按鍵時,他們會採取什麼奇妙的動作來適應?
親愛的家長您好:
第五週悄然結束了。在這寒冷陰暗的冬日,人們敏銳地感受到內在的變化。孩子們越來越少在大下課時間到河濱打球,活動重心逐漸轉向室內。我們鼓勵孩子們利用時間閱讀,書寫作業。
週五在即將進行臨走螺旋之前,我觀察到學生們在彈性課討論工作本書寫,彼此確認課堂學習內容,並書寫作業。在這份安靜中流動著的討論,是一個極為美好的時刻,這與在社群軟體上溝通討論的氛圍截然不同。
導師 / 怡菁老師
主課程.生理學 / 又菘老師
本週,我們討論了腳部、腿部及股骨的結構和作用。我們不僅學習了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還透過觀察與實驗來加深對身體運作機制的理解。首先,我們收集了與腳相關的成語,例如「腳踏實地」、「躡手躡腳」等,這些表達不僅體現了腳作為支撐與行動象徵的意涵,也啟發學生思考我們對腳部的印象。
腳部是我們身體與地球相連的重要部分,其結構的複雜性令人驚嘆。每隻腳包含26塊骨頭、33個關節、107條肌腱和韌帶以及至少20塊肌肉,這些共同協作,實現了支撐、平衡、行走和減震的功能。我引導學生觀察腳的構造,連結他們在六年級學習羅馬圓拱結構的記憶,以中國的趙州橋和旗山老街的拱牆設計來闡釋骨骼分佈如何影響負重與穩定性。同時,也透過實驗活動, 學生嘗試以不同的方式站立與行走,並測試不同步行模式(如腳跟先落地、全腳掌著地等)對穩定性和動作效率的影響。同時,學生分組模擬背負重量,討論如何通過改變姿勢來分配重量,減輕負擔。之後,我們從華人在過去的纏足文化,探討纏足的目的在於讓女性保有小巧玲瓏的足部構造,及在這樣的構造下小步搖曳的姿態,隱含著過去對女性的審美框架及父權至上的社會現象。當學生們看見三寸金蓮下的扭曲足型,無不眉頭深鎖,感到不可置信,也無法相信其目的竟只是一種審美觀的展現,而忽視的足部自然生長。
接著討論了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指出若足部構造失衡(如足弓塌陷),會影響全身的健康狀況。最後,我們延伸討論了動物足部骨骼的多樣性。例如,馬的蹄、狗和貓的足部,這些形態與功能的差異展示了不同物種在演化中對環境的適應。這讓學生認識到,雖然人類的雙足結構獨特,但其運作原理與自然界其他動物有著密切聯繫。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課堂圍繞讀本討論與文法練習進行。學生針對讀本內容進行了深入討論,回答了「Who came to Scrooge after his nephew left, and what’s their purpose?」「What's Scrooge's attitude about the donation?」等問題,進一步理解了故事情節與角色性格。學生們通常會站在資方(主角Scrooge)的立場去考量在節慶上班的合理性,但卻時常抱怨假日還要寫作業這件事,呈現出目前八年級對於自我標準與對他人標準之間的落差。在文法學習中,老師帶領學生完成了文法書Unit 95與96,重點學習了「-ing和-ed形容詞」的用法,幫助學生分辨如「interesting」與「interested」等詞語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家長陪伴練習建議
1. 閱讀與討論
和學生一起重讀相關章節,討論問題答案,並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例如:Scrooge對於不該捐款給窮人的態度。
2. 文法練習
和學生練習「-ing和-ed形容詞」的用法,通過句子練習幫助學生理解:
■ 「The movie is interesting, so I am interested in it.」
■ 引導學生創造自己的句子,並與日常生活連結。
3. 課外延伸
○ 與學生討論生活中的「有趣」與「感興趣」的事物,例如:
■ 「What’s the most exciting thing you did this week?」
■ 「What’s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tired or bored?」
木工 / 心怡老師
木工三腳凳製作,目前第二組的整體進度是好的,坐板的圓形多已完成,導彎角與視覺薄化是目前的主要進度,圓弧的一致性是挑戰,銼刀一刀刀的琢磨,加上手感的觸摸,用身體去感受圓弧的完美,躁進的工作會增加工作的難度,反而每個階段如能細緻的完成,有助於下個階段的進行。
主課程.柏拉圖正多面體 / Tr. Alan
習以為常的,太陽每日都會帶來光與熱。
宇宙自然如此運行著,似乎信守著的承諾,被習以為常地接受。
若果,如惡化的空氣與氣候,太陽不再升起呢?
「我不會。」
「如果我想不出來呢?」
未戰先降,那是朝升日出前的黑暗,絕望如潮水襲來。
「就是動手做,邊做邊想。」老師說
於是在絕望裡,與不斷前行的希望,共生。
「啊!」小小的驚呼聲,於內在此起彼落。
我看到了你發現時的喜悅,於心。
喜悅與痛苦是一體的。
思考的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多希望輕易地下判斷,簡單地找到答案。
「我不會數學。」妳說。
攤開的雙手,猶如望山興嘆而被棄置一旁的大背包:「我不會走路。」其實,是這段話的翻譯。
「登山時可以很累,可以休息。」但是「不會說,我不會走路。對吧」
「數學就是登山。」
「數學,就是一連串的問題。事實上,數學就是問題,就是困難。」這不就是登山嗎?
「登山的本身,不就是自虐的過程嗎?」你們都笑了。
「背了這麼重的背包,一步一步地走著,每走一步都在罵,都想休息,都想放棄。」但是「什麼時候會是開心的呢?」
「到了某個地點。」你說
「美麗的風景。」妳說
「數學也是,不是嗎?在你找到某階段的答案時。」
「數學也是,不是嗎?在妳看到其中的規律時。」
數學,是思考的登山活動。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學季持續閱讀《A Christmas Carol 》與文法練習書的學習,在首週發現許多學生都沒有記得帶英文讀本和文法練習書,甚至是工作本,導致第一週的課程無法順利推展,而他們卻用「沒有說要帶」的理由來回應,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由此顯現我們必須更加關注他們的工作態度與專注度,並給予更多相符的練習或後果承擔,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工作的規律,這也是學習語言需要具備的意志練習。下週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記得帶讀本、英文工作本、文法練習書,也請家長督促提醒之。
手工 / 怡菁老師
這是一堂數學課嗎?
喔!這是八年級的手工課。
課程開始時,我們先回顧了上一學季完成的一年級手工袋,接著討論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包包——手提包、單肩背包、後背包,每種設計都有其獨特的功能與用途。
設計包包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什麼?
當然是 — 它要裝什麼?
是工作本、便當、專題報告書、專題作品,還是連籃球都要放得下?各種可能性開始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
接下來,學生們試著找到合適的比例,在紙上繪製自己的包包設計。
慢慢地……數字開始出現了。
主課程.柏拉圖正多面體 / Tr. Alan
親愛的家長您好:
收信愉快!
數數,可以一直數。畫線,可以一直畫。如此確定地,連續地,一直下去。就連整齊的正多邊形,也有無數個。這樣的世界,讓人心安,如夢似醒地。
如夢似醒地,踏著泥地,試著做出每個角都有6個正三角形會聚的正多面體。努力了一整天,整整一天。疲憊卻仍奮戰著,孩子們開始以刀切,做成一片片積木來拚,直到老師說:「這,是這世界做不出來的。」「真的嗎?可以吧!」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陶土,那似乎只要再往前行一步,就能企及的。
那天的證明,在努力了一整天的意志力穿透裡,幾乎所有孩子都清楚明瞭了:「正多面體只有五個。不多也不少的五個。」孩子睜大了眼:「只有五個」,似乎在重複著我們已經證明過的結論,多麼不可置信卻又清楚思考了。
只有五個。
清楚明瞭,是另種心安,理得。
Haeckel於海裡發現的放射蟲、生命初始與海洋、正多面體與宇宙元素。如夢似醒,讓人神往:「是真的嗎?」不同的孩子問了許多次。「好噁心」孩子們說。當神話走到了近現代,走到了生活,來到眼前,來到身體裡,確實有些難以接受。
正三角形投影後不變的規律是?證明的語句是?若某線段的長度為1,那麼其他的長度是?請在空間中拉出清楚的對偶關係。清清楚楚,考驗著人:「呼!又要來了?(來吧!)。」孩子們說。語句中已沒有過往的害怕,有著隱隱然的挑戰感:未知是讓人怕的,然而經過一次又一次奮鬥之後明白的歷程,答案仍然未知,但鍛鍊方法似乎已隱隱然地被經驗,被鍛鍊著:面對問題,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然後面對問題,然後……在整體與分析間,繼續努力著。
數number與形form的關係,或說是分析與統整的關係,是華德福數學課程的特色,較之台灣主流數學教育在七年級時就以解析幾何的方式處理數與形的問題,華德福學校的幾何課程,一直有其獨立地位。
從身體經驗世界,從身體經驗測量,從身體經驗美麗的幾何形線,從觀察自然幾何與找尋規律(C6的尺規幾何繪圖),逐步匯集至古典幾何知識,以公理為論證歷程的幾何原本。華德福學校的幾何課程,脈動在數學史發展的血液裡,幾何(原本)並不是被數字處理的形(解析幾何的路徑),而是可以理解真實世界,處理問題的途徑。
因此,在正式進入高中前,學生將來到幾何原本的第13卷,從平面幾何的分析到立體維度的建構,我們持續地在(真實)世界的立體(3D)與平面(2D)來去,如同找尋數字世界裡的質數(元素),我們也從找尋立體世界的元素開始,從一粒沙開始,從一堆沙開始。
泥土塑形(Modelling)是華德福學校的課程特色之一,學生們從小到大玩著的沙土,是遊戲,由球體逐漸塑形的歷程,是藝術,找尋形變(metamorphosis)歷程的規律,找尋形變歷程中的景點,是數學,也就是柏拉圖正多面體的開始。
塑形,經過宛若造物的歷程,我們端視手中的土如宇宙初始,找尋立體裡最基礎的元素,特別的是,只有5個。
若說柏拉圖正多面體是華德福高中課程的預備,那麼微積分則接近了華德福高中數學課程的終末站。
較之主流教育,微積分課程在華德福學校的特色,在教學法與主流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不侷限於以斜率(Tangent)介紹微積分,而探尋其他的可能」,其中一個開始的問題可以是「一張30公分*30公分的正方形紙,要如何剪裁出最大體積的立方體?」由此所展開的方式,在平面與立體的維度變化(即微分)之間來去,會較傾向萊布尼茲的發現歷程,而非牛頓力學式的發現歷程。
在內涵上與主流教育最大的不同則是,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學習並經過微積分課程的歷程。
對於無限與無限步驟的探尋,從侷限的直線探尋曲線的自由,探尋以更高的維度回視立體世界的可能,這是所有華德福高中生都需在畢業前經過的震撼。
我們期待華德福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在數學教育裡,不執著於某些景點,而有形變其中,探尋規律的勇氣,且擁有探尋更高維度視角的謙卑內在。
英文 / 又菘老師
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的大人?也許正處於熱血青年的八年級學生來說,這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但從The Ghost 帶領Scrooge回到他的過往昔日,看見自己小時候的純真與困苦生活的點滴,冷血無情的Scrooge有了截然不同的懷念與愁嘆,商人性格的他總是逐利追名,對那些甘苦人不屑一顧,希望他們都到工廠去工作別來乞求任何好處,但他正也曾經是在工廠裡工作的甘苦人,看見過往的自己,學生們也漸漸感受到Scrooge的悲傷與矛盾。我們本週透過文法練習書複習了在秋學季學習過的「as」的用法,並透過各種題型來練習,學生很快就回想起之前學過這個文法,並且迫不及待地想要直接寫練習題。
藝術 / 韓妤老師
八年級學生的專題製作即將進入最後的收攏階段,也即將展開海報/邀卡的創意表現,為宣傳進行設計。這週的藝術課程,我們一起嘗試字體設計,第一個練習以自己的英文名字為例,加入幾何立體的想像,將字母變成一塊塊積木排列組合。而第二個練習以自己的姓名或專題名稱為例,以加寬、加粗的方式製造形變。動作較快的同學已進入上色,在塊面中建立明暗與色彩表現;動作較慢的同學也許在立體結構的思考上花了較多時間,又或者對於線條長短的細節量測上更為謹慎,整體而言八年級學生正視這次課程練習,作品的完成也相對具有細緻度。
主課程.柏拉圖正多面體 / Tr. Alan
親愛的家長您好:
於正六面體空白圓內找尋正八面體投影的課堂,在一條線,一條線逐步出現後:
「啊!我看到了!」幾個孩子們高興地說
「啊!是六芒星。」在整個圖完成之後。
「確實是大衛之星,但也是?」我問。
「正八面體。」你們說。
「一模一樣的圖,卻為何在六年級時只見六芒星,而現在卻都看得見了呢?」我問。
「因為看的角度。」
「因為看的方法。」
「因為…這裡不一樣了。」
「因為…因為…!」
正六邊形,是二年級倍數表數數兒,在每個點上,拉線成的美麗。七個同半徑圓,是五年級形線畫的美麗。六等分圓,是六年級尺規幾何繪圖裡,平面上,各式多彩的星星與花朵。同樣的本質,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看見。到了八年級,大衛之星成了正八面體,同樣的圖形,從線擴展至平面,從平面升高為立體。
不同的視角。
視角,即維度限制了我們看到的世界,所謂夏蟲不可語冰。練習著發展出新的更高的視角,在不同的視角間移動,並意識到這改變。即是八年級的鍛鍊。
而鍛鍊也才開始,還有下一步的視角,在十一年級。
我相信,還更有更高一層次的。
Math is the language making invincible vincible.學數學讓我們謙卑與愛。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的讀本內容談到了Fezziwig的登場,他的行事風格和Scrooge截然不同,對待員工的方式,對於聖誕節的態度、個人特質等等都是樂觀正向。以往認同Scrooge行事作風的學生們也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與感受。以往關於讀本內容的問題,都是老師提供,學生作答,這次也嘗試讓學生在閱讀之後,自己設定問題,老師則蒐集學生所設的問題,讓學生們逐一回答這些問題。
手工 / 怡菁老師
這週的手工課程,八年級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將自己繪製的版型裁剪到布料上,讓設計圖真正落實於布面。在動手裁剪之前,我們再次確認不同版型之間的尺寸是否吻合?縫份是否已包含在紙型內,還是需要在布料上額外標示?
當學生發現某些版型需要裁剪兩片相同的布料時,便提出疑問:「老師,這兩片是一樣的,那只需要一張版型就夠了吧!」
「是的,你觀察得很細心!我們只要將布料對折,就能用同一張版型同時剪出兩塊布料。」
透過這樣的實作與討論,學生們不僅自主發現並理清工作的實踐流程,對製作過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主課程.東亞近代史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您好:
八年級的重點是革命。革的是自己的命,突破自我的慣性,向未知的世界邁進。東西方的近代歷史便能對應到這樣的發展需求。歷史是透過具代表性和主題性的歷史素材來進行課程,而不是以拘泥嚴格的年表和大量史實為主。關鍵的歷史時刻、象徵性事物、經典的名人傳記、文獻、期刊、新聞等皆可作為教學素材。
所謂的「東亞」乃指亞洲大陸東部的各國,包括中國大陸、大韓民國(南韓、南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北朝鮮)、日本與中華民國(台灣)等國家。在19 世紀中葉以來,東亞各國幾乎受到西方列強的擴張影響;而 20 世紀中葉,則又紛紛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衝擊。本課程主要以東亞一百五十年來的變遷為主軸,敘述各國如何因應西方勢力與文化的挑戰,以及探討日本軍國主義對其他鄰近地區的殖民、侵略與影響。並且,將探討各國之間的關係及各國媒體對領土紛爭等相關議題之報導,以引導學生理解東亞的前因後果,關切東亞事務,並前瞻東亞的未來局勢。
看待歷史必須以科學的視角,佐以全貌性的觀點,從本位與他者的立場;從人文與地理的關係;從經濟、宗教、政治的層面去客觀看待所有歷史場面,而「中國」東亞文化的涵化主導者;作為東西交流的重點,是本課程中相對適合的切入點。我們從文化上的「中國」、地理上的「中國」和國家上的「中國」去理解「中國」概念的多元性。再從大清帝國在中國的治理實況與西方貿易的拉鋸戰,初探東西殖民方式的差異。
英文 / 又菘老師
Fezziwig先生的聖誕派對粉墨登場了。從小提琴的調音開始,所有Fezziwig先生的家人、親友、員工,甚至是員工的親友都被邀請參與這盛大的聖誕派對。我們隨著隨興的音樂和不拘小節的自由翩舞看出Fezziwig先生八面玲攏的人際關係,學生們也浸淫在這充滿歡慶的氛圍之中,感受不同於Scrooge的行事作風。
本週的文法練習書討論了完成式與過去簡單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差異:當有指定一個特定的過去時間時,需要使用過去簡單式;而當沒有指定時間或者指定的時間會延續到現在,則使用完成式。學生仍需多練習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木工 / 心怡老師
季初至今已過四週,大部分的同學都完成椅板的造型,三隻椅腳的重點在方轉圓過程中的均衡,如何維持同一圓心是需要一再反覆拿捏刨削力道的過程,眼到、手到、心到,一一練到,然後又要三隻腳一樣,很挑戰。
藝術 / 韓妤老師
八年級專題海報製作自上一週開始進行草圖構思,課程中先明確海報主題:「一日一日」、「漫漫長路」、「仰望」、「定錨」,成為設計方向的參考關鍵字,以個人或兩人一組進行海報圖像構思。而在本週的課程中,除了將各自的海報色彩與細節做後續調整,也邀請學生主動針對設計內容進行發表,並針對圖像與主題的扣合度,以及畫面標題、資訊的清晰度,共同決定出專題海報主視覺。
工作過程中,八年級學生一如既往的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想法,每個人從主題關鍵字所延伸出來的意象都有自我的詮釋,在各自表述後,學生們也經過積極的討論,試圖整合彼此並解決問題,儘管溝通過程需要時間,但他們並不害怕對立。當確定海報圖像以及負責最終版海報的成員後,大家也繼續投入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中。
體能 / 瑞宏老師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跑者圈常說一句話,跑步實力只有累積沒有奇蹟,八年級孩子這周讓我體驗到這句話的威力,一個月前跑5公里時哀號模樣今天轉變成(歐)一聲,就起跑了。
面對跑步就腳痛的孩子,也不見有逃避的話語出現,身體準備好了面對挑戰與問題自然欣然面對,很開心見到八年級的孩子可以不停腳邁開每一步不論速度快慢,都能掌握自己能力與節奏完成相同的距離與目標,期待跑者的意志引領未來登雪山時有更好的展現。
主課程.東亞近代史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您好:
人類的基礎能力會不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導致全面性的下滑?
這是我們在討論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時,不斷縈繞在當時每種發明與改良出現時的問題。在1960年代時曾有過一段訪問當時中學生的影片。影片中,當學生們被問到「你們認為西元兩千年之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學生們認為到那個時候,世界將會被電腦和資訊科技所主導,人們將不需要靠自己完成許多事情,也不會再有思考的能力,那會是一個相當乏味的世界。我問了2025年的中學生同樣的問題:「你們認為西元2065年之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有的學生秒答「不知道」;有些學生反駁這樣的論述;有些學生給出各種直覺式的簡答「車子會飛」、「變得更爽」....但也有些學生意識到一切正如1960年代的中學生所推測的,人類的基礎能力將會越來越弱化。當然我們無法就此讓中學生立刻大聲疾呼「我們要好好提升基礎能力」,但接下來給予他們的挑戰與要求,他們更能「心甘情願」地著手工作。
我們也在最後一週整理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問題:大幅城市化的結果雖然帶來生活機能的提升、人類壽命因糧食無缺而得以延長,但也帶來了汙染所致的衛生問題、工業發展所致的勞資對立、貧富差距、童工剝削問題。我們也透過英文課正在閱讀的【聖誕頌歌】來探討19世紀的倫敦社會百景。學生對於童工問題特別有感,他們開始想像自己五歲的時候能向當時的童工一樣工作嗎?甚至好奇老師是不是也像當時的勞工一樣一天要工作12小時。
八年級的學生看見工業革命中追求「進步」的價值觀,但他們容易將「進步」一詞從原先為人類生活追求更大利益的意涵轉譯為「為自己追求更快獲得私利的捷徑」,因此學生們會不斷地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解讀這些革命的內容與啟發。老師必須要非常清晰地查辨出這些偷換概念的論述,並拉起剎車帶他們往「責任與雙手工作才是『進步』」的正道前進。
英文 / 又菘老師
隨著Scrooge對於過往自我再回顧,突然勾起他與昔日伴侶的點點滴滴,當愛情與麵包之間不得不有所妥協時,一切彷彿回到兩人各自所在意的價值為何。學生們雖然可以理解麵包的實際,但也能夠體悟Bell所在意的Scrooge改變。接下來,學生們看見Scrooge 在遇見第二位Spirit時,從起初的不甘願到欣然接受的心境變化,對此也有了一些期待與樂觀其成。
手工 / 怡菁老師
八年級的背包設計已進入布料裁剪與車縫階段,這過程中需要先固定零件與配件。然而,學生經常疑惑地問:「為什麼要先固定?最外層的背帶或鈕扣,最後再縫上去不就好了嗎?」這樣的提問充分體現了他們直觀、圖像化的思維方式,更傾向於從最終成品的外觀出發,而非以結構與工序的角度來理解製作過程。
為解答這些疑惑時,我反問:「都車縫好了,你的鈕扣要怎麼放進去呢?」這時,學生往往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這樣的對話不只是釐清步驟的重要性,更是在引導他們轉向更有條理的製作思維。例如,當兩塊布料要縫合時,應該是正面朝外車縫,還是背面?這其實牽涉到「翻轉布料」的概念,過程不僅挑戰直覺,更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推理與反向思考。由於最終成品會翻轉成正面,因此車縫時,布料的正面其實要朝內。這一環節常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解方式,進一步掌握整體製作工序。
然而,有些八年級生不願自己思考,反而用「一直問問題」的方式,期待老師直接給答案。他們知道只要不斷詢問,老師總會幫他們解答。但當老師堅持讓他們自己思考時,往往就會迎來沒耐性的抱怨、甚至是不太有禮貌的回應與白眼。「你是老師,不就應該告訴我們嗎?」挑戰著師生之間的學習關係。
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期待孩子們在華德福的學習沃壤中能有勇氣長出自我成長的力量。
主課程.專題 / 怡菁老師
親愛的家長您好:
探尋Fathom 一日一日 穿越黑夜前行
經過了十個月的時光,八年級的學生在專題的旅途中,一日復一日地探索著自己。在這漫長的日子裡,他們經歷過熱情澎湃的時刻,也曾陷入低潮與迷惘;有時心思澄澈,如晨光映照的湖面,有時則彷彿置身霧中,尋找前行的方向。在黑夜與白晝交替間,他們逐步摸索,穿過黑夜一直前行。
在專題的第一週主課程中,我們共同討論了這三週的工作計畫,讓學生對報告的流程有更清晰的認識。為了幫助他們建立對報告的圖像,首先介紹了報告場地,讓學生提前熟悉環境,並開始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呈現方式,以更自然、自信的姿態迎接正式報告。
隨後,我們進一步探討了專題報告中的團體合作 - 從個人的準備到整個班級的協作,如何在最後的報告時刻,彼此支持,成為共同一起前行的夥伴。
藝術 / 韓妤老師
平面繪畫進行超過兩季的時間之後,在上一週開始轉換了媒材,進入立體的泥塑鍛鍊。泥塑並不帶太多複雜的技巧或特定的規則,卻能成為一種直接的表達方式。
陶土並不會評判,它只是忠實地記錄了觸碰,將情緒和想法透過視覺與觸覺具象化。讓雙手帶領思緒,讓形態成為內心世界的映射。每一次揉捏、拉伸、塑形,都帶著可變性,形狀可以隨時調整,重新塑造,我們可以享受每一次調整帶來更多的可能,就像生活一樣。這兩週的課程裡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手與陶土的接觸,感受陶土的溫度、柔軟和延展性,期許大家在這過程中釋放專題發表即將到來的壓力,並找到與自己對話的節奏。
木工 / 心怡老師
很喜歡八年級孩子在木工課能沉穩的使用工具在座板上,一鑿一鑿地挖下凹槽,使座板面上呈現勻稱的下凹弧線,這樣的工作似乎能平穩他們面對專題的壓力,暫時在有序且專注的工作過程中,盡享當下的寧靜。
【運動員,連日賽能力在你身上會怎樣?】
即將到來的雪山行,連日負重爬山過程,體能需求大增,連跑5公里來到第三天,孩子們哀聲響起,開跑前,分享世界最難的賽事「環法自行車賽」,連續21天的高強度的賽程,造就人們欣賞車手展現人類極限體能的精采,同樣是人類我們也是可以做到。
連爬四天,需要提前讓身體適應連續運動數日的過程,同時,觀察身體的反應?
• 有無肌肉痠痛?
• 恢復時間需要多少?
• 有不適身體該如何處理?
在適當的暖身後讓疲勞身體開機,讓孩子們試試看有疲勞時身體可以有怎樣的發揮?
跑後,孩子們驚訝地看到自己的時間,居然比第二天還要快,而且體感也沒有太疲勞,有這樣的體驗後相信在雪山旅程中,都可以成為想放棄或痛苦時的養分,喚起孩子心中的可能性,因為未來的生活更是一場數年的無限賽局,如何在局中保有力量與希望,更是學校生涯中需要養成與累積。
祝福 平安健康
八年級導師
怡菁 敬上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八年級第二個物理主課程主要為光學、聲音、熱等三大面向,考量學生整體的狀態,本週先從七年級的光學開始,並延伸至八年級的光學內容。
本週先從平面鏡開始,帶領學生理解「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後,嘗試將平面鏡歪斜讓學生觀察各種變化,並且在工作本上等比例繪圖讓學生能夠計算出正確的數值。緊接著帶領學生製作針孔成像的實驗,學生皆能夠成功將窗外的風景以倒影的形式投射在作品的描圖紙上,相關的原理在西元前400年前,墨子在《墨經》中就有提到「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該段文字就是針孔成像的原理說明,在團體討論之下,學生都能夠解讀古文和影像形成的原理。
本週的後半段,針對凹透鏡、凸透鏡、凹面鏡與凸面鏡進行相關的光學實驗,學生能夠清楚地描述現象,但是部分學生尚未能完整陳述實驗的結論,下週會設計更多面鏡與透鏡的實驗,讓學生更能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
戲劇 / 季瑩老師
他們身形、聲音都有了變化,當開始圍圓時可以感受得到當初七年級時戲劇工作身體的記憶還在。戲劇課是一種內在、外在形塑力很強的過程,不論是藉由扮演角色的挑戰又或是跟同學們合作,這樣的形塑力量可以協助到他們更好的與內在的整合。
雖然是同樣的劇本,但班級的特質不同也會詮釋成不一樣的風格。
可以感受到大部分的同學躍躍欲試的心情,即便在課堂開始前,有幾位同學來找我提到不想演戲,可以感受到這個不想演戲的後面其實是關於別人的角色不符合他的期待。當專注在自己跟角色工作時,其實這樣的聲音也就會逐漸弱了下來,在排練時讓他們藉由彼此去體驗自己想像跟呈現的落差,讓他們可以有努力的方向。
這次不同的戲劇工作時程代表他們需要自主排練的時間變得更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機會,而這個挑戰也會隨著時間拉長而增加強度,但在學生圍成的這個圓外面也有老師及家長圍成的圓來支持著,對於他們戲劇的過程充滿著期待。
英文 / 又菘老師
開學第一週有許多學生沒有帶讀本或工作本,因此由原本全班共同討論讀本的形式調整為小組討論,由沒帶讀本的同學為各組組長,透過老師提供的問題(段落大意、生字記錄、文意解析)來與組員(有帶讀本者)進行討論。
在下一次的英文課則又回到全班討論的模式,確認上次三個問題的答案與記錄,並且告知學生在下週一會進行單字測驗。
請家長提醒學生記得複習單字,準備週一的單字測驗。
木工 / 心怡老師
延續之前的三角椅製作,坐板完成的同學要進行三隻腳的形塑,將方形長木條運用平刨刨製呈長圓錐形形木腳,過程需要有序且均衡的刨削,過度的削一面向將造成軸心偏移,且三隻腳要一模一樣,這很考驗專注與耐心.
本週開始由廷豪老師來跟孩子們工作,同學都很熟悉廷豪老師的規矩,加上專題形塑出的自主性,整個課程充滿能量.兩位新轉生則用手工刀,製作完成木哨子,當哨音響起,臉上堆出滿足的笑容,儼然樂在其中呢!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延續上週雙鏡成像與萬花筒的製作,本週一開始學生便開始探討兩面鏡子成像的規則,由於上週學生將兩面鏡子夾角成90度和60度後觀察鏡中的影像,所以很容易做出360度與夾角之間的關係。本週將該實驗進階延伸,將兩面鏡子的夾角變成非整數的度數,或是調整物品和視線的位置,學生在互相分享彼此的觀察之下,對於成像的原理能夠有更清楚的認知,有部分的同學能夠上台發表鏡中的虛像是如何藉由實像和兩鏡的反射讓我們的眼睛看到虛像,看到他們成功的解出光的路徑時,那種喜悅的表情讓我也感受到一股開心的情緒。在光學的後半段,將平行的雷射光線照在凸透鏡與凹透鏡上,上下移動讓學生觀察光線在兩種鏡子不同的明顯變化,帶領學生找尋焦點與焦距後,把上週的凸透鏡實驗看焦距結合,做出更精準的數據。
週五開啟了聲學之旅,一開場老師藉由自身的專長-馬林巴木琴做一個簡單的表演,同時也向學生預告本次為期四天的實驗目標-探討聲音的音頻、音高等特性與材質的關係,期待學生在下週能經歷過實驗後能夠闡述馬林巴木琴的原理。
戲劇 / 季瑩老師
在這次的課堂,可惜的是有幾位同學請假,也有幾位同學主動跳下來替代請假同學的戲份,並且也用他自己的創意讓這個角色在場景之中活靈活現。
在華德福中的戲劇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取悅觀眾的表演,而是在這個戲劇的過程中(重複的台詞、節奏性的動作)獲得滋養,試著去細膩描繪中角色的所思所想,包含了團隊彼此合作的價值,從細到該如何將自己身體準備好才能開始排戲,到傾聽同伴的臺詞及等待。
我感受到的是有強大想要「做」的動力在這個班,所以在課堂期間,當有些人已經得到了修改方向之後,會主動提出能不能拉去走廊上他們自己排練,即便自己還沒有排到戲的同學,其實也都是很認真的在看排,還會主動說:老師,那我去協助別組對戲。這班還在磨合他們預期的跟做出來的落差,在這樣工作的氛圍下,我相信這樣的差距會逐漸地縮小,這其實也是為他們為自己內在經驗搭一座橋連結到外在世界,用這樣的方式,協助他們從自我的思維轉向他人及群體的關注跟回應。
木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讓學生製作三腳凳的椅腳部份,先從榫頭的部位開始製作,使用了夾背縱開鋸、銼刀以及直徑35mm的洞洞板模具,同學們的表現都滿不錯的,可以很細心的操作鋸子及銼刀,讓榫頭可以符合洞洞板,另外有一些同學在使用鉋刀進行椅腳的刨削,重新複習了7年級時使用的鉋刀記憶,稍微提升些工作效率。
藝術 / 韓妤老師
八年級戲劇的劇本故事圍繞於1950年代的大稻埕,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理解劇中角色的背景與心境,我們在近兩週的課程中,以1930年代日治時期至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這段關鍵的歷史時期作為學習主軸,展開跨領域的藝術與文化探索。
在藝術課中,帶領學生認識台灣美術史上的前輩畫家與其代表性作品,透過賞析這些畫作,學生得以看見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從而感受到歷史背後的情感溫度與時代氛圍。期待拓展藝術視野外,也為理解戲劇中的時空背景與角色動機提供了參照依據。這樣的歷史與藝術交織的鋪墊安排,希望可以激發學生在文宣設計上(如戲劇海報、節目摺頁等)的創意與靈感,讓視覺表現也能呼應劇情內容,傳遞更深刻的文化意涵。
透過這樣的課程整合,希望學生能以更全面的視角,進入歷史、理解人物、發展創作,讓藝術學習與戲劇表演相互豐富,交織出屬於他們自己對這段劇本故事的詮釋與表達。
體能 / 瑞宏老師
青春期的少年少女,為滿足冒險的心常常想做出利害與吸引人的動作,例如:空翻、飛踢、大力投擲等等動作,但往往腦中的畫面已超出身體能負擔的能力,但自己無法察覺而造成韌帶與關節面的損傷。
孩子們,因同學的膝蓋損傷案例,更加能夠在肌力循環運動中認真對待,讓動作控制、重複次數的掌握,讓身體的質量提升,為將來所需要的健康與精神力打好基礎。
主課程.物理 / 彥徵老師
本週學生一開始從音叉與鐵尺的震動了解聲音的傳遞原理,緊接著嘗試利用吉他弦的長短去尋找材質長度與頻率的關係。平常擅長中音直笛吹奏的孩子們,在實驗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這到底是哪一個音啊?我怎麼覺得Do 和 La都很像」,雖然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判斷音高,不過大多能判斷出長度越短,音高越高,頻率也越高。
結合了七年級學的大五度和弦與八度和弦,學生學習到什麼是「純律」與「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整體的計算原理會到十年級的「指數與對數」課程時學生才有辦法計算,所以只能先行估算頻率的增幅是1.059;而純律方面,目前談的純律是畢達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由於純律中每個音和音之間的頻率比例都是有理數,所以學生皆能利用純律找出八度音程中所有音的頻率。
在課程的尾聲,全班一起把整台馬林巴木琴拆開,分工去計算每一個木琴鍵的體積和共鳴管的體積,最後一起整理出來整整42組數據並分析每個音之間是否如同之前實驗中的結論那樣有著固定的比例。受到琴鍵底部是弧形的關係,我們最後算出來的平均比例是1.027,距離1.059還有一段差距,不過全班一起為了整個大活動一起努力的態度是值得鼓勵的,也期許他們帶著這樣的動力繼續前往下一個課程。
英文 / 又菘老師
每次上課總是要讓學生整理桌面和抽屜,以及周圍地板的簡單清潔,因為紊亂的學習環境總會帶來分心、疲倦、健忘與煩躁感。接著,我們總以詩的唸誦作為課程的開始。這兩項例行公事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讓心沉靜、準備好自己的狀態來進入課程。空間的營造左右課程的氛圍,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準備,讓青少年容易混亂的內在被安定就緒。
本週我們複習了情態助動詞與一般助動詞。學生們對於情態助動詞的認知僅在於字面的含意上;但很多時候,情態助動詞的使用上很容易左右表達者的語氣是委婉溫和,還是直白激動。例如,當我們表達想要一杯水時,很直覺地會說:Can you give me a glass of water? 然而這其實在英語的語境中並不是那麼客氣,通常會將Can 換成Could: Could you give me a glass of water? 來表達委婉客氣的請求。學生一開始只認為這僅有時態上的區別而已,很難想像這也和說話者的語氣有關。透過教師的示範與演譯,學生才逐漸能夠體會其中的差異。
木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在製作三腳凳的椅腳部份,有部分同學的榫頭已製作完畢,於是便進入椅腳的塑型階段,這次有的學生想做出圓柱型,有的想做出八角柱,還有的學生提出想要旋轉的造型,於是再跟同學討論該如何操作之後,便開始了同學的創作,期待再兩堂課的時間,同學們就能夠完成椅腳的部分。
合唱 / 宥婷老師
合唱課對學生有三個期許:人在、心在、靈在,分別對應準時上課、帶樂譜與上課文具、開口唱歌,當每個人將這三項備齊時,群體才能正式進入「合唱」。
這週是夏季第一次上課,高中生剛從島嶼農場回來,帶著對歌唱的熱情參與課程,他們帶來積極正向的學習動力,邀請學弟妹們一同加入。這天,有一段無伴奏的三部合聲,四小節中的每個音符都被完好地唱出,老師不禁說出:「這太美了!」這時有個俏皮的聲音回應:「謝謝!」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夏學季的第一次上課,班上11位同學(混齡)由於接觸德語的時間點和力度不一,不過我始終相信語言的學習首先要培養語感,因此我在每堂課幾乎都會帶一首德文課曲,透過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來進行一次的德語課程。這次所帶的歌曲有別於之前的歌曲,是首重複歌詞較多但相對簡單的:Was ist dein Lieblingsfach?(你最喜愛的科目是什麼?)從學生的反應,可以得知一些學生的學習經歷。有喜歡歷史的、音樂的、物理的、……,我希望學生可以從他們喜歡的科目,延伸與德文的連結。除了歌曲之外,今天還帶來一個德國桌遊Halligalli, 學生得先用德文學會規則,再進行遊戲,從學生的歡笑聲,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喜歡玩遊戲學德文。下週將介紹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從館藏分類來教導學生他們喜歡的科目所擁有的德文圖書資源。
選修.踏察 / 何嘉文老師
(室內課)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在這門課裡,我們不只要讀書,也要行路。春季輪流導讀的指定書《我是遺物整理師》告一段落,在生死之間,生命的意義為何?囿於不同的人生經驗,每個人的體會各自不同。整整一季單車騎乘安全基礎課程和進階的超車守則...等,學生們已具備基本能力。夏季前兩週因異地活動而停課,第三週甫開課,即遇上整個社會籠罩悲傷的氣氛(三峽交通事故)。將世界各國每年五月第三個週三Ride of Silence沉默的騎行臺灣活動帶入教室,和學生一同閱讀、討論2024年在路上死亡的單車騎士故事,對於夏季的騎乘安全注意事項,心中也更多了一份謹慎和警惕之心。在課程尾聲,我們共同選出夏季共讀的書--吳明益老師的《單車失竊記》,期待豐富的收穫。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我們延續之前教的卦象,本週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5-澤地萃」與「46-地風升」兩卦。
萃字本身具有聚集之意,古代大型聚會莫過於宗廟祭祀之典禮,在祭禮之時,提醒我們要「戒不虞」,警戒各種意外的發生。在萃卦中,帶學生重點理解六二的爻辭: 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禴字在古代表示春季或是夏祭,而且在祭拜時的供品都是蔬食,除了表示保持虔誠的心,就算是蔬食也能作為祭品,也藉由此文讓學生觀察到以前古代的人們就有部分吃素的行為與習慣。
升字本身有向上生長之意,各爻辭中分析了在不同時段中進升的方式與遇到的問題。
個人覺得本卦最有含意的是主卦中的文字「積小以高大」,無論品德還是學習,我們都要從小事情做起,把小事做好才能逐漸堆疊,最後成為參天大樹。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要開始製作第二個紅銅的作品,有的學生想製作馬克杯,有的想製作飾品盒,也有學生想製作戒指、手環,當然有的學生比較沒有想法,於是在跟老師的討論之後,那就再製作一個盤子吧,但這次多了一個條件,必須是葉子造型,於是學生就開始思考葉子到底長什麼樣子,這對一些學生來講似乎有一點挑戰,期待學生們會有什麼樣的創意呢。
主課程.近代史 / Tr. Alan
〈還記得八年級時的自己,在想些做些甚麼嗎?〉 Tr. Alan
八年級時的我,在全家人都已靜謐歇息的夜晚讀書,夜深,我闔上了書本,也關上了桌燈,透過窗戶,在可以鑽進牆縫間的冬日北風凜冽裡,望著台灣北方的海上,幾盞漁火漂動著,天上的星也閃爍著。
那時學習的是牛頓運動定律,我望著天上的星,但因為有了可以述說其關係的語言,心底有著很深的感動。「能夠活著真是太好了」,我心想,因為可以學到且懂得這些知識。
對真理的渴慕,讓我自然地走上教師的道,因為懷抱著「只有學校才可繼續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宇宙之學吧」這樣簡單的信念,即便現代的「學校」已經不再是六藝七藝或書院的時代,像是向世界優雅卻執抝地表示,人當然也必須是可以堅持理想地平衡在物質世界的。
史記是我學生時很愛的書,寫史記是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因此其內容涵括天文地理經濟藝術,寫人在具見其表裡。
我們現在的想法與孩提時不同,千年前的人類仰望君權神權,也與現在的想法不同;歷史,是探究人類在歷程間的意識轉變,學史的目的在讓過去的力量,注入現在。
若同孩子們過往聽了許多的故事,八年級時是開始轉化這些學習,進入現在:1453年後西方近代史的人類意識變化,似乎被一種「新」的力量帶領著,無論是以新視野(透視)往外看世界的文藝復興或是以新眼光(因信稱義)往內看自己的宗教改革,都同樣是「新」的,雖然表現在不同的領域。
讓我們把地理涵括進來思考這不同會更有意思,衡諸當時先行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與先行宗教改革的德國、英國、荷蘭,前者偏南,陽光溫暖,是羅馬教廷深植力量之地,也是美食美酒的流行之地,後者偏北,秋冬霜雪,是新教因信稱義人人皆有神性,也是禁止美食美酒的清教徒之地。
當然,後來文藝復興的力量逐漸來到北方,而宗教改革的力量也漸擴及全歐,重點是,地域氣候的不同與轉換對於歷史事實的影響,顯著巨大而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春夏,大地帶著狂盛的生命力量,草木繁恣,秋冬則將這力量逐漸進入地底,所以,春天的筍冬天的蘿蔔,所以春夏瓜果琳瑯滿目,秋冬根莖作物密實。
八年級孩子們那內在灼灼閃耀的光哪,那引領著生命道路的光哪,但願夏日狂盛的生命力,能讓我們回顧歲末寒冷幽暗時,洞見自己的內在本真,然後與你的同學們真正地相遇相知。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然後和世界會有真正相見的時刻。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起,資深華德福英文教師Susan Masterson在接下來的兩週將會在本機構指導各年級英文教學。Susan 老師會在課前與老師們討論課程計畫與教學技巧,並在課堂中觀察老師授課狀況或是直接演示。八年級在這週的英文課有了相當特別的體驗,久未與外籍教師對談的學生們,看得出有些害羞但卻透露著一絲期待。
我和Susan老師透過讓學生演出讀本內容;藉由分組競賽來讓學生實際運用should/could的文法規則來造句,所有程度的學生都能投入其中。本週的作業為:
*完成演出讀本內容後需要完成的四個問題(如下)
1.What happened in this scene?
2.What did you feel when you watched the play?
3.Which role do you love most?
4.Any other feedback?
*回答問題(3個句子):What should/could you do to be a good actor?
請家長務必確認學生是否完成作業。
木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有部分學生已完成了椅腳的塑型,於是便進行椅面的鑽洞,接著再將椅腳及椅面進行榫頭的修飾,讓二者可以順利的組裝在一起;這週有部分同學加入木工課程,以繼續完成三腳凳的製作;經過幾堂課的觀察,我們需要對學生加強宣導的是課堂秩序以及工具的愛惜。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1-山澤損」與「42-風雷益」兩卦。損卦大部分都是損下益上,而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一開始便提出問題:「兩卦都有損和益,為何前者為損後者為益呢?」,雖然可以直接從《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中解釋,但是判斷損失和增益的對象更是閱讀內容的重點。
損卦中各爻辭中描述了不同時段該如何做到損失,到最後上九能做到因禍得福,或者是付出終得回報,整體來說,該卦象有「損失物質休養品德」之意。
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表示身為上位者要幫助下位者,就要能針對下位者做出明確的指令或是協助,才能做到真正的幫助。最後也提醒我們,無論上位者還是下位者都要能做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主課程.近代史 / Tr. Alan
歷史猶如人的成長,我們幼時與成長後的意識狀態不同。15世紀,有著「新」的特質,近代史從15世紀開始講起直到現在,長達600年跨度。
文藝復興、地理發現與宗教改革,是15世紀開始的活動,宗教改革應是因信稱義,是往內看的新視野,文藝復興則是透視技術發展,是往外看世界的不同觀點,地理發現理想上是往外探索,也是在碰觸到其他文化時,能尊重且學習的歷程。
這三項活動,都同時帶來美好,與方向錯誤的悲慘歷史。
應是檢視內在的宗教改革,成了往外的宗教戰爭,應是往外看,發展不同觀點的文藝復興,受限於物質囤藏,地理發現所帶來的掠奪與殖民,至今仍影響著世界。
猶如人的身體,社會有法人有社群,農夫供給糧食,作家寫作,藝術家繪畫,工程師製作器物。人的身體需要糧食和器物,即經濟,人的心靈需要閱讀與藝術,即文化。此外,整個社會需要政府制定法律,需要警察執行法律,法官、檢察官守護法律。文化、法律與經濟,是社會的三個面向。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是從1572年新教徒(胡格諾派)被屠殺後,君權安穩2百年的反撲。其核心思想自由、平等與博愛,其本質意義就在文化、法律與經濟生活上,自由在文化層面,平等在法律領域,而博愛在經濟活動。
所謂「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權,自由之真義在於文化層次,所謂自由的思考,個人之思想如何不被箝制,不被左右,不是複製,而是獨一無二的創造。這是相當艱難的理想。舉例,若我在炎熱夏天裡走進超商,看著冰箱內各種冷飲,最後拿了一瓶喜歡的。這樣的行動是自由的嗎?「當然不是。」因為那受制於氣溫,被動物本能(渴求水分與糖分之悅樂)影響,被廣告影響,被好惡影響,這樣被多種外在因素影響的思考,不是自由思考。 追求自由的斯賓諾莎(荷蘭人,17世紀理性啟蒙):「那投入母親懷中的嬰兒,亦自信這是出於自由意志,那忿怒的幼童亦相信他想要報仇也是由於自由意志。怯懦的人自以為依照自由意志而開小差,酒醉的人亦相信出於他的心靈的自由命令,他說出些他清醒時所不願說的話(因此,酒後吐真言是錯誤命題)。這樣看來,瘋人、空談家、兒童以及其他類此的人,都相信他們的說話是出於心靈的自由命令,而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去控制他們想說話的衝動。」
自由以衝動控制為基礎,動物本能、慣性、慾望、喜惡等,都影響著這邁向自由之路,也是修行之路。下週,我們繼續談平等與博愛。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透過活動帶領學生複習情態助動詞的使用,並進一步進行讀本新段落(Section 18)的唸讀與文意理解。老師引導學生針對讀本內容提出具體且容易回答的問題,如 “What surprised Scrooge to see?”、“Who laughed with Scrooge’s nephew?” 等,學生能夠更直覺地根據讀本內容,盡可能以口頭表達出來,同時也增進單字記憶與句型運用能力。
週四由 Susan 老師演示課程,學生先進行讀本內容的記誦(recitation),隨後分成兩組進行競賽活動,根據課文內容準備了13個問題。回答正確可得1分,若同時正確使用適當時態則可得2分。學生在過程中表現投入,留意文法細節,也更能覺察到時態使用錯誤會如何影響語意,整體學習氣氛活潑且能讓學生有效練習。
本週作業為四題關於讀本題目的問題(學習單),學生需要寫出回答。請家長提醒學生完成。
木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有部分學生已完成了椅腳的塑型,也完成了椅面鑽洞的步驟,在稍微修榫卯的密合度之後,便進行膠合階段,因這次是進行不貫穿的榫接,所以楔片的敲入,只有一次機會,所幸學生們在製作楔片時都很小心,接下來的時間就剩下砂磨這個步驟了;其餘的學生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趕上進度中,期待學生們都能如期完成三腳凳製作。
戲劇 / 季瑩老師
這禮拜八年級分成兩批,一批是協助繪製佈景,一批是第4幕的演員。這禮拜新加入了不一樣的暖身,從他們之前七年級的戲劇遊戲發展而來。
聲音不是只有停留在聲帶之中,是整個身體吸氣及吐氣的延伸,在戲劇中,丟接台詞是一個很好學習聆聽及說話的活動,如果無法聆聽,在舞台上就會失去靈魂一般,這也是孩子要試著從背台詞突破到說台詞的關卡,背台詞只有自己,而說台詞就有了對象、有了群體。
這禮拜也開始練習如何讓自己套入角色的第一層衣服,這第一層衣服是由孩子們根據對角色的了解想像力發展而。雖然這禮拜的驗收沒過,但在排戲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們努力的嘗試將聲音的擴展及穿上角色的第一層衣服,期待他們在這個過程能夠更多地將自己的所想落實於呈現之中,也期待著下週第二幕的驗收。
直笛合奏 / 宜珈老師
「直笛合奏課」,重點在於「合奏」———聽見別人的聲音,同時保持住自己的旋律。
上學季的直笛合奏課,考慮到一部分學生在視譜能力上的直覺性不高,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部分:高音笛的吹奏,認識4/4拍節奏。
在這期間,幾位原先對直笛吹奏不自信的學生,有明顯的進步,信心與熱情也隨之成長,更加主動了解譜上的不同節拍和音符。
這一季,我們結束了4/4拍節奏的練習,進入中音笛的學習,其中兩位能夠完全掌握中音笛吹奏的學生,在新的一首歌中負責「次中音笛」的吹奏。
現在的直笛合奏,橫跨在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的音域裡--聽見更多層次的聲音。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課程一開始,我先問候幾位班上同學,你過得好嗎?**,Wie geht es dir? 接著撥放一首A1程度的德語歌曲- Hallo! Wie geht's? 這首歌的歌詞內容簡單易懂,有很多初學者一開始學德語會用到的詞彙,再請各組輪流吟唱,多數同學都願意開口歌唱,而且越唱越好。課程下半部,我們複習並預備下週要去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的行程,教導同學一些圖書館會用到的詞彙,讓同學學會發音之外,也清楚德文每個單字的詞性及單、複數形式。課程觀察:有幾位同學會頭趴在桌上休息,或許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同學能有任何問題能隨時反應,好讓課程能對同學有一點兒吸收,即便只是培養語感或是學會發音或累積字彙量。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3-澤天夬」與「44-天風姤」兩卦。
夬字一詞主要是判決的意思,提醒著我們在什麼時機要做出怎樣的判決。在陰陽爻的圖形中,山地剝和澤天夬相反的情況,山地剝是一個君子背後有五個小人;澤天夬則是一個小人背後有五個君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探討的是君子該如何與小人工作,不過到了現代,我們不一定會這樣的兩極化分,那麼該探討的就是該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姤字一詞主要是相遇的意思,如果要再細分,那麼這種相遇屬於「不期而遇」,要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有所收穫,除了心態以外,也提醒著學生平時做好努力是相當重要的,機會來了才能夠把握住。
本週進行口試,所以學生們會針對兩卦的爻詞向其他同學進行說明,雖然站在台上充滿了緊張的情緒,然而全部的學生有一定的準備進行分享。整體學生對於爻詞有自己的理解值得鼓勵。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經過夏學季前兩週的文章閱讀和造句練習。英文寫作課的同學們漸漸找回了寫作應有的邏輯和文法。上週練習的題目為:我的英文學習歷程。除了請同學描述自己的英文學習過程之外;也請同學思考,如果自己有機會選擇,會想學什麼其他外語?每個同學對於學習英文以外的語言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喜歡日文、韓文,也有其他人覺得學習英文最好。
在大家寫的文章內可以觀察到,大部分同學已經漸漸能夠將閱讀文章中的單字,文法和片語使用在自己的文章內,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論現階段大家是怎麼想的,人生的路很長,學習語言也是一輩子的事情。英文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學習的過程不會很輕鬆,但卻成就感滿滿。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6日(烈日炎炎轉午後雷陣雨)
雖然春季已多次提醒我們的課程「風雨無阻」,詳細說明了雨天騎車的各式安全裝備,課堂上也示範了5分鐘之內穿戴雨衣/具……來到夏季第二次課程,還是有學生到了集合時間才匆匆忙忙去便利商店買雨衣,讓大家等待。
"The best thing one can do when it's raining is to let it rain."
--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有人興奮、有人臭臉…,不同個性的學生,面對雨天有不同的態度和心情。人生不會永遠放晴,或許雨天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時機。午後車流量少,我們一路騎到客家農場,回顧G3農耕課程,接著又沿師大路騎向大安森林公園,預告下一次的活動。
路途中,穿上雨衣沒多久,雨便停了,脫下雨衣沒多久,雨又變大了。有時生命就是很愛跟我們開玩笑,來吧!沒在怕。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都已開始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鋸切盤子的輪廓、鍛敲手環的紋理、敲出零錢盒的直線轉角,學生們運用學到的技法各自進行創作、試錯、修正,慢慢摸索如何製作出想像中的作品的樣子。
主課程.近代史 / Tr. Alan
「英國的工業革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在煤炭與殖民地等因緣條件下的巧合,是長期的改變過程,甚至是對亞洲製造品的抵禦。…中國幅員廣闊,未有內需壓力,缺乏工業化的誘因。」(John Darwin《帖木兒之後》)來自長期醞釀與必須抵禦的壓力,工業革命在因緣巧合裡發生,紡織機、水力紡織機、蒸汽機改良與火車等新科技發生影響廣闊,而其帶來的內在改變,即原有生活方式崩解,人力被機器、自然力取代,阻隔距離縮短,而造成的貧民無產階級(Proletarian)影響深遠。
週一,獨立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先生到校演講,問學生們:「路上無家可歸的遊民都是不努力不認真嗎?這樣的貧窮,在社會學上被稱為結構性貧窮,可能是社會結構造成的。」歷史與現實生活,剛好匯集一起。
原本只是聽著工業革命裡童工悲慘生活故事的學生們突然醒了一些:「原來很近。」我們有時看新聞,新聞上的死傷與意外,多半都化約為數字,對於台灣遠洋漁船上一位印尼移工的離世,大概更為無感。學生驚訝於《報導者》投注許多時間關注16位被中洲大學詐騙到台灣成為血汗學工的烏干達青年,與遠洋漁船上一位印尼漁工的非意外死亡事件。
每一位真正受難之人的背後,都可看見整體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裡,19世紀上半葉,貧困童工出身的Robert Owen在成為資本家後,努力地想改變勞工生活:建造乾淨舒適的住所,為勞工的孩子提供免費教育,醫療保險,合作社,組織工會,New Lanark(新納拉克)是這家紡織公司,也是世界遺產村。Robert Owen深刻的社會關懷,博愛與經濟活動同在,讓現代社會看到新的可能。
經濟活動裡,若只有自由放任市場,其結果並非Adam Smith所說的美好,結構性貧窮是很清楚的社會問題,若只是強調平等,其結果也並非Carl Marx說的和平新世界。
經濟活動的核心是博愛與服務,我們看到有許多現代企業開始重視這件事:「生產者、消費者和通路之間的互助共好。致力於建立一個誠信互助的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安心的產品,同時也支持生產者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生產。」生產、消費與通路間的誠信互助,友善環境,是互相牽絆之全球化世界裡的道路。
每一位真正受難之人的背後,都可看見整體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日本作家葉真中顯《失控的照護》,在少子化老年化的社會現象裡「透過四十多位老人被殺害的悚人聽聞的案件,探討老人照護問題的一部犯罪小說。書中既反映了社會問題,也有對生與死、善與惡的哲學思辯。
基於痛苦的失智老父的照護經驗,認為殺害纏綿病榻的失智老人是助其家人解脫的罪犯斯波宗典,受害者家屬對他既有恨,卻也不無自私的鬆了一口氣,覺得「終於解脫了」。
男主角大友秀樹是檢察官,有能力把父親送到最完善的照護中心,無法體會弱勢家庭陷落在黑洞中的痛苦,總認為,再堂皇的理由,也不能奪取別人的生命。然而他身為檢察官,不正是透過起訴書奪走殺人犯的生命嗎?
男主角高中時代的朋友佐久間功一郎,一直是人生勝利組,以追求成功為人生目的。他認為,只要能夠成功,根本不必在乎對錯問題,例如既然鐵路公司對於檢查車票漫不經心,那麼不逃票的人就是笨蛋,是偽善。又如,很多老人都很有錢,那些錢都不流動,騙他們的錢等於為經濟注入活水,豈非有益於社會?抱著這種心理,必然是為所欲為,最終自食惡果。
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小說最後用「絆」字來作結束。人活著就是互相羈絆,「在這個非屬樂園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是罪人」,不必用你的善去指責別人,只要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就夠了。」(FB: Chih-Ping Hsu)對於他人苦難之同理,多半來自對於自身苦難之親歷感受,Robert Owen之所以能開社會風氣之先,照顧勞工生活,與其貧困童工出身有關。然而,霸凌者也多半來自被霸凌的成長經驗,貧窮者成功後也未必願意理解貧窮的結構性問題。
自私聚斂者眾。反映的,是愛的問題。
Erich Fromm《愛的藝術》是八年級《世界近代史》後,下一次主課程閱讀的經典文本,我們十一年級時再續談。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課程一開始由師生共同進行繞口令練習(Fred fed Ted bread, Ted fed Fred bread),學生在無閱讀文本的情況下進行口語複誦,練習聆聽與覆述所聽到的句子。
接著,學生以兩人一組方式口頭運用本週新學單字造句,教師適時補充近義詞、反義詞與肢體語言的輔助教學,讓學生能更靈活理解與運用詞彙。
隨後進行書寫單字測驗,題型包含中翻英填空、句子造句與錯誤改寫,並即時批改回饋。學生也透過問答口述整理讀本的故事情節,確認角色與主題後,小組共同準備短劇腳本,重點練習文法與正確句型結構。演出時,各組學生上台展演,展現語言運用與創意表現。
課堂尾聲,學生以口頭形式分享當天學到的單字與句型,包括:be a surprise to, as_adj__as_n__, wonder what/who/how/where/when, pleasant, offence/offend, defence/defend, suffer/enjoy, dislike/like, 以及 consequence=result 等重點字彙。此外,也透過 「Scrooge 可能會好奇什麼?」的小組討論,讓學生練習使用 wonder 句型,進一步結合文法學習與閱讀。課堂結束前提醒學生訂正測驗與作業,並完成回家作業:將討論內容寫成英文句子,並將本週單字寫入單字本中。
木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有更多的學生完成椅腳與椅面的膠合,也有的學生,因為椅腳榫頭的不精準,而重做多次,但大部分的同學都還在進度上,期待剩餘的幾堂課內,大家都能完成三腳凳的製作。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進入戲劇布幕、佈景工作的第二週,學生們已順利完成中間主畫面的主要內容,這是整體畫面中最具視覺張力的一部分。雖然仍有細節尚待修整,但整體構圖與色彩基調已漸趨完整,顯示出穩地的進度與執行效率。
在本週的工作中,左右兩側布幕的上色也正式展開,學生們開始嘗試統一整體色彩的調性。特別是在壓克力顏料的調色上,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已掌握基本的混色邏輯,能根據畫面需求調出屬於背景色或中性色的變化。也有同學開始注意色彩過渡與深遠關係,主動調整飽和度與明度,使畫面更具立體感。
在上色模式上,從原本的「一人一區塊」逐漸轉化為小組協作方式。學生們會主動討論畫面分工,有的負責描邊,有的處理底色鋪陳,有的則補強局部細節。這樣的分工合作使工作流程更加順暢,也顯示出彼此在觀念上的整合能力逐步提升。
此外,在創作過程中可見不少學生更主動協助,不論是協調用色還是輪流換水,皆逐漸展現團隊意識。這樣的互動提升了整體效率,也讓布幕創作過程更具凝聚力與共享感。
總體來說,本週學生在任務執行、色彩處理與合作模式上皆有跨越,後續若能持續維持目前的合作精神並精修細節,預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具團隊精神的布幕、佈景作品。
手工 / 怡菁老師
八年級的學生從一開始對縫紉機感到陌生,到逐步學習如何修正錯誤操作,經歷了一段成為「新手裁縫師」的歷程,也經歷了面對不完美作品所帶來的煎熬。
當他們看著自己作品上的縫線不工整時,常會嘴上說:「反正這又不是我要用的手工袋」,試圖以不在乎掩飾自己的失落;但其實,他們已透露出對作品的在意。
隨著課程推進,進度較快的學生開始投入設計與縫製屬於自己的手工袋。經過一整季的鍛鍊與成長,當他們再一次面對工作時,整體的工作態度顯得穩定成熟許多。當出現錯誤時,他們不再急躁或逃避,而是能甘之如飴地將錯誤拆除,重新來過。這份改變,是孩子內在意志歷練後的果實。
體能 / 瑞宏老師
【同儕的力量與鼓勵】
雨天打籃球,撐著傘運動不洽當的需求,過往需要老師主動解決收傘事件,現在,同學們主動、溫柔、有耐心引導A同學將傘收起,不見責罵讓傘收起,一同流暢參與籃球的團隊遊戲.
從跑位、傳球、投籃,這樣輪替、補位、溝通的過程,讓籃球運動潛移默化學習團隊運作能力,讓PDCA計畫、執行、檢視、行動的策略,利用籃球訓練中可以深刻有體感,再遷移回日常與教室當中.
合唱 / 宥婷老師
「開口唱歌就會開心!」這是我合唱老師曾說過的話,我一直帶著這句話,觀察著、驗證著。
目前進行的曲目有兩部與三部的合唱歌曲,曲風多元有活潑俏皮也有浪漫優雅,學生對於各首樂曲皆開放接納。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時下流行歌曲,兩聲部的合唱為此增加豐富性,主旋律是一個人的外表樣貌,而和聲是內在性格,更是靈魂的居所。國高中生的學生喜歡主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展現自我,而這同時更能凸顯和聲聲部的非凡角色,陪伴他人與支持整體,這對青少年是重要且不容易的練習。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13日 雨(室內+戶外課)
回顧上週的行程,汀州路和新完工的師大路在人本交通上的設計非常非常不同,而客家農場門口往師大路對行人和自行車不友善的設計(地下道)使得我們必須以ㄇ字型繞路穿越,單車經過路口行人穿越道的3種方式再度引發討論 。畫圖筆記後,我們出發至詔安街雨中散步,有些地方通暢,有些則考驗輪椅和娃娃車使用者是否能飛。當我們看到一個高掛國泰民安紅燈籠的廟宇,成為行人路障、迫使人們走進危險的車道時,只能如活動中心(詔安街104號)寫的那般:哈哈哈哈哈哈哈。(實在諷刺)
回到泉州街X詔安街口,親身體驗:穿越6車道,給予27秒vs. 穿越1車道,給予32秒。思考:整個國家以最大有利車輛的方式設計交通環境,或許也是每日交通死亡8人的重要成因。
回到教室,夏季閱讀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我們分享自己的東西遺失的經驗:耳機(3人)、手機(1人)、雨傘(多人)。
遺失物有些可尋回,有些則如同逝去的光陰再也找不回來了。
故事由臺灣古早的風景與文化白描開始,進入略為緊張的氣氛,我們這些讀者隨即一同經歷了不學自會的單車騎乘奇蹟......(下回待續)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本週延續大量閱讀的目標,主題是對人們食物的過敏。文中提到澳洲是最多過敏兒的地方;以及對多於50種食物過敏的人要怎麼生活。同學們除了對文中提到的客觀事實感到驚訝之外,也從這樣的有趣過程中學習了不少單字片語。
從這學季一開始到現在,有明顯感受到每位同學上課的專注度提升。從一開始對於中高程度的單字片語掌握度不高,到現在能夠逐漸上手,並對英文作文產生更多的興趣。雖然課堂上有許多單字片語、知識要消化,但看到同學們的筆記越來越完整,並且對於新文章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好,想必也是一種成就感。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7-澤水困」與「48-水風井」兩卦。
困字非常容易可以看出就是困住的意思,然而在卦辭中看起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慘。原因是君子在遇到困難或是身體被困住時,不會像小人一樣怨天尤人,反而能堅守正道,磨練心靈且修養品德。同時也告訴學生古代對於「致命遂志」的意涵。
井字顧名思義就是水井,古時候的村落總圍繞的水井展開,爻辭中水井從充滿泥濘到修葺內牆,最後布置完成可以出現了冷冽的泉水供人使用,體驗出逐漸成長的過程。到了上六時,提醒我們要懂得分享才算是真正完成「井」的作用。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一樣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有的學生在摸索手環的鍛敲步驟,該如何鍛敲才能均勻的延展;有的學生在思考葉子盤該如何敲打,才會像葉子的形狀,各自埋首於自己的工作中。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安排參訪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透過圖書資訊擴展同學對德國文化的認識,因為學語言是開啓對他國文化的一扇門,而這扇門的關鍵在於對語言能力的熟悉度,這正是台北歌德學院主要的任務。經由館長的詳盡介紹,同學瞭解到德國著名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此外更有適合初學者的圖畫書、寓教於樂的德國桌遊、不同語言能力的教材與考試用書,以及影像資料,如DVD或搭配德語學習的平板或桌上型電腦遊戲。幾位同學甚至辦了圖書證,借了書籍回家閱讀呢!
主課程.歷史 / 又菘老師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在其著《少年臺灣史》的序言中說:「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獨特,進而珍惜她的多樣性。」
我在課程的一開始與學生談了關於近期大罷免的社會事件,學生對於此事的理解程度雖不一,但藉由熟知的同儕相互分享後,逐漸可以理解公民權利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作為。學生們出生在一個自由與民主極為理所當然的年代,很容易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歷史,而無法客觀地理解那段過去。我們從「臺灣人一直都享有這些公民權利嗎?」
開始回溯臺灣人四百年以來經歷荷蘭、西班牙、明鄭、清國與中華民國時期。這段歷史學生皆能排出正確的時序,也從特定的歷史事件,如解嚴、野百合學運、首次總統直選來區分出臺灣人從被侵略、殖民到民主化的歷程。當學生察覺到臺灣人在這四百年之間真正享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時間連一百年都不到時,也紛紛感到意外。
有幸在這次戲劇公演的劇本中,我們可以透過劇中不同角色的台詞去了解臺灣近代史的歷史事件:從「1949年我隨蔣委員長來到這蕞爾小島,不為了什麼就為了反攻大陸。」了解中華民國因國共內戰失敗而撤退來臺;從「講國語啦!皮在癢啊啊!」了解政府在語言政策上的大力推行;從「當初天馬茶房那件事....」再次複習二二八事件的經過與影響等等。
從整體的臺灣歷史脈絡到透過個別歷史事件的細節,學生將從閱讀書籍文本、小組討論、訪問家中長輩等方式來理解每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影響,再逐漸勾勒出整體臺灣人歷史的樣貌。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換了新的英文繞口令練習:
"Moses supposes his toeses are roses, But Moses supposes erroneously...",持續練習口語的流暢度與聽解英文的能力。
我們進行了單字小考,測驗學生對本週字彙(如 bachelor, wretched, outcast, faith, housekeeper 等)的理解與拼寫能力。在單字小考結束後進行了經典的 Hangman單字猜謎遊戲,學生在猜字的過程中需運用本週所學單字,並用英文問出線索來回答問題。
閱讀部分我們讀了讀本第 26–27 頁,討論 Topper 在派對上的與Fred的對話,並透過五題問答幫助學生掌握故事細節。例如:Who is speaking in the beginning?(Scrooge’s niece)以及 What did Topper think about bachelor?(He thought a bachelor is a wretched outcast)等。
接著學生練習將課文轉換成過去式與完成式的句子,加強時態理解與應用。為呼應課文情境,我們還實際玩了 Topper 在派對中參與的遊戲——blindman’s buff(蒙眼捉人),以及互動性的 Yes or No game,學生透過身體遊戲與問答活動,對角色與情境有了更深的體會。
戲劇 / 季瑩老師
這禮拜是從頭走到尾的排練並且搭上服裝、音樂。雖然磕磕碰碰,但也努力的走到謝幕曲。接下來就是可以練習許多肢體上及聲音的細節。
今天課堂的一開始,我們圍圈用「種樹」遊戲開始練聲音,運用身體大肌肉的運作將聲音丟出,也有不同聲韻的變化,在歡笑之中,大家其實也都感受到彼此聲音的力量。
語言中的音聲是生命形塑的力量,對孩童的身體建構具有明確的影響。當人帶著意識進入言說的形構,以「吾」觸及言語的智慧和精神之道,喚醒自我神聖性之感知,這將帶動孩子們的無私意志力(願力)。
當戲的長度越來越長,考驗的就是他們能否長期的專注/意識及身體的使用及自己呼吸的節奏與調配,雖然形式上的結果是公演的落幕,但在過程中自己與眾人累積的點滴,都是他們的滋養。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20日星期五晴轉午後雷陣雨
和上上週606騎乘的經驗截然不同,上次是一出發就下雨,這次是一回到學校就下雨( 這次我們彷彿得到眾神的眷顧)。
不只是天氣,騎乘的路線也有所不同。上上週騎在汀洲路上, 雖然午後車流量少,但還是會有一種身處CNN報導的「交通地獄」之壓迫感,本週由和平東路騎往大安森,相對感受寬敞安全得多。
松鼠媽媽帶著松鼠小朋友在樹梢跳躍, 白鷺鷥時而飛翔、時而駐足停留,紋白蝶在花叢間飛舞。學生們心情雀躍起來,在池邊奮力踩踏,人力動能轉化成噴湧的水柱。 時光飛逝,在踏上歸途之前,我們還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鳥窩。
如果說上上週雨中的客家農場之旅,是小學三年級農耕課的回顧,那麼今天的旅程就有如四年級動物主課程的回溯。
期待下回嶄新的旅程和新的學習。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9-澤火革」與「50-火風鼎」兩卦。
革字本身就是改革之意,改革需要支持才能成功,就如同卦辭所說的「己日乃孚」一樣,需要有誠信且得到過半人的支持。六爻中,前三爻力量尚未形成,所以某種程度上提醒我們要累積實力;後三爻為改革的主要核心,所以提醒我們的是改革所產生的樣貌。
鼎字擁有烹飪的意涵,古代民以食為天,《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就直接描述了鼎的本質,同時古代的鼎在烹飪食物時有一定的擺放順序,也間接提醒著我們處理事項有一定的輕重緩急。鼎為象形文字,六爻也如同鼎的結構一樣,從初六的鼎足;九二、九三、九四的鼎腹;六五的鼎耳到最後上九的鼎鉉,學生們要從各部位的特質練習判斷各爻辭的意思。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的德語課程一開始會聽到同學喊著,老師,天氣好熱,我們可不可以開冷氣?雖然溫度超過33度,開冷氣似乎是可以解決當下身體感到炎熱的感受,但由於不清楚學校開冷氣的規定,因此並沒有開冷氣上課。不過會看到幾位同學會熱到昏睡在桌上,這或許也是提醒我,在學習語言上,若不是出於內在那份想將語言學會的意志力,確實很容易輕言放棄。這班很特別,因為是混齡,從八年級到十一年級,不會因為年紀大學習的意願強烈,加上學習德語的時間投入不一,所以一直停留在A1的程度教學,而德語歌曲教學的方式,似乎只能期待同學能從旋律和歌詞中去瞭解學德文的語感與文法了。
今天教導一首奧地利歌手烏多·尤爾根Udo Jürgens所演唱的Die Blumen blüh'n überall gleich (無論在何處,花朵綻放是一樣地),這首歌曲簡單易懂,傳達的訊息與人生價值,正好也適用在目前人類所追求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