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3

《攝類學》

2016南印度 37-3

如性法師 མི་འགྱུར

提綱 37-3

〔前行&複習〕

Q1:聽法時身心放鬆,請問等不等同於不恭敬?

Q2:兩種法之間相互比較,可能産生四種結果,請問是哪四種?也可以把四種分成兩邊,請問是依據什麼條件分成兩邊的?

Q3:兩種法比較起來是一樣的、相同的,是不是就表示這兩種法一定是同義?請舉例。

Q4:思惟時,要把「是非有無」這幾點要分清楚。請思惟」我是孩子」與」我有孩子」兩者是什麼關係?

Q5:知道兩種法的關聯性,有這麼重要嗎?請問原因是什麼?

Q6:兩種法分在不同類別,甚至是相違的分類,請問這兩種法是不是一定就是相違呢?請舉例。

 

攝類學介紹

Q1: 「成事」的定義是什麼? 「有」的定義是什麼?」所知」的定義是什麼?

Q2: 與「成事」同義的名相有哪些?請舉例。法師提到這些同義的名相𥚃,最與眾不同是哪個名相?

Q3: 在道次第的哪個地方,有出現」所知」這個名相?

Q4: 覺得學習攝類學、經論很難的想法,請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Q5: 發願是不是一定要雙手合十才叫做發願?什麼叫做發願? 是不是起心動念全部都是發願?

Q6: 覺得學習攝類學很難是不是發願?當覺得攝類學很難的時候,請問心和境(攝類學)兩者的闗是什麼?

Q7: 今生不學經論,什麼時候學?想要有好樂學習經論的增上生,請問那個等流要從何時開始養?

Q8: 只要我們肯努力,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就有成佛的可能性。請問法師是用什麼樣的理路證成上面的結論?

Q9: 能成為心的對境,就表示現在已經是心的對境嗎?

 

〔練習題〕

法師提醒:請把所有可能都思考進去。請思惟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Q1:水 / 自來水

Q2:冷水 / 乾淨的水

Q3:交通工具 / 飛機

Q4:有情 / 修行人

Q5:房間 / 道場

 

法師釋疑

Q:法師要我們觀察說法者說的法是不是符合正理、有沒有邏輯、是否有違背經論;可是,當我沒有正知正念的條件,我如何去觀察呢?用我的等流習氣觀察嗎?是否有相違呢?

 

A:首先,《廣論》第28頁提到:

弟子在學法前應先具備「正住」、「具慧」、「希求」三個條件,堪為聞器(才能成為聞法的器皿)。

 

其中的「具慧」是指具有能分辨善說正道、惡說似道的智慧。假使只須聽聞、不須觀察,請問為何要特別強調「具慧」?是否將具慧改為「具信」更好?

 

再者,在依止師長前,是否也不須觀察對方是否具足德相?因為我們不具備正念正知…。倘若如此,則有違廣論的內涵。

 

況且,連佛都對弟子們說:

「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聽法者不應該以「恭敬」為理由而對說法者所說的法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

 

在此的「觀察」,是指我們在聽某人講法時,應該注意聽其所表達的「宗因喻」為何?三者彼此之間合理與否?其依據為何?對於不解的內容保持懷疑,並且進一步地提問,以這種方式來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