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勤益科技大學第一個教育部微學分計劃,也是我第一次進行微學分教學。
在課程內容、課程時間安排、課程地點、學生來源…等,都是未知,只知道學生是不限院系及系級。執行時,才知道有許多的限制與考量點。
我負責的是實作課程,如果以設計思考工作坊的X|Y型來定位,此課程為Y型工作坊,18個小時內,讓參與的不同學生團隊實作出虚擬實境專題原型。
因為是跨領域的微學分課程,與企管的老師討論過幾次關於課程內容與定位。
企管的老師以企劃工具介紹為方向。輔助同學遊戲企劃製作
我則是以虚擬實境互動實作為方向。
但跨領域的老師合作,其實是需要多溝通與磨合,尤其是對於微學分課程的目標為何與共識,其實是很重要的。
讓學生了解虚擬實境技術與常見術語觀念
讓學生了解基本的unity 遊戲開發
讓學生以團隊為主,設計自己的虚擬實境企劃
讓學生能夠以open XR所提供的unity範例及老師上課互動程式的教學,實作出簡單的虚擬實境專題。
讓學生知道如何使用github對unity專案進行版本控制
實作環境:unity 3D 2022.3.47f +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C #程式語言 + HTC focus 3
微學分課程主旨,雖然是跨領域整合,但主要希望非電資的學生能夠多接觸電資課程。不是強制,以鼓勵為主。
課程實施時間:
9月22日 (星期日) 9:00~16:00
9月29日 (星期日) 9:00~16:00
10月6日 (星期日) 9:00~16:00
實作課程的實施,有幾個必須的資源:
電腦教室硬體環境需要負責老師的配合以及學校及系的支持:系的電腦教室是各系有各自負責的老師,硬體能否達到3D虚擬實境遊戲開發規格,真的需要負責老師對硬體環境建置的專業。虚擬實境的設備有賴學校及系的支持。
課程執行時間:分成3個星期日的時間,每次6小時,共18小時。
學生:不分院系。
軟硬體環境:電腦教室軟體開發環境建置在課程前完成;因為是遊戲引擎,而且是虚擬實境開發,對硬體需求較高。而且,也需要有虚擬實境設備,感謝系上陳宏光老師對電腦教室硬體設備的維護及升級,管理及升級電腦教室是非常不容易。感謝學校及系上所提供的虚擬實境設備。
助教:需要多位助教輔助課程,此課程有3位助教,主要課前的軟體開發環境建置及課程中對各團隊的技術輔助。
成果影片錄製:虚擬實境的錄製
參與微學分學程的老師,需要參與教育部ITSA計劃的老師研習課程,增進老師在教學技巧、重要科技內容傳授。計書FB
目前,我所進修的ITSA種子教師課程:
上課老師進修的ITSA課程 (ITSA教育部計畫 2024軟體開發實務種子教師系列研習)
20241116:教師實務初階工作坊
苗圃初階設計思考工作坊
是ITSA計劃及苗圃計劃之整合
20240903:使用者故事
類似UML的use case,但這比較像是設計思考的工具,有任務及流程分析
當天上課非常類似設計思考的團隊分組,我所在的組都是來自於
20240513:使用者體驗
對於軟體開發人員或者設計以人為主的產品,是必備的觀念
20240322:Git與GitHub軟體創作歷程管理
上課時老師使用的是sourceTree,但我會使用github單機版的軟體進行本地端的操作。
20240321:Scrum敏捷開發與專案管理
微學分課程18小時要實作出作品,都是奠基在敏捷開發
在此微學分課程中,除了unity3D遊戲引擎如何開發虚擬實境專題,從ITSA所學課程,我主要導入gitHub如何為unity 專案進行版本控制,以及專案敏捷開發。
此外,使用者體驗的教學,我導入到113-1 人機介面的一般課程中,也於113-2導入大三的虚擬實境課程以及研究所虚擬實境研究與與開發課程。
因為時程短且集中,許多事情需要先前做好。比一般課程還要累,因為是全壓縮在3天內上完課。
教材、課程活動、課程外的支援(供學生完成作品)
教學軟硬體環境
開發使用的電腦:遊戲引擎使用的電腦,且是開發虚擬實境的電腦硬體的CPU、記憶體、獨顯卡規格都不能太低。
範例
為了讓學生能夠快捷開發,需有已經可執行的簡單範例
學生分組
這個微學分其實是與企管系老師共授,企管老師以企劃為主,我以技術開發為主。
我們對於課程的共識需要再加強,對於課程成果的預期及想像不同,在對學生的課程宣導上有些誤解,例如,我期望學生能夠18小時完全參與、期望學生跨域團隊方式進行作品開發,但另一位老師考量學生的時間,覺得只要參與1/3的課程即可,因為老師對課程的共識有差異,影響學生對課程的預期及參與。我後來能夠了解,學校有不同微學分分群(技術及屬性不同),我們是分屬不同群組。
我覺得在授課前與其他領域老師的合作,如果有一個合作共識表單,列出需要達到共識的向度,除了教案設計,還要包含課程成果、學生參與課程的態度與心態、非電資背景的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會比較有合作的具體方向。
簡而言之,我在授課前對課程過於樂觀,但還好還是有50%的學生分組完成了可執行的作品原型。
在微學分執行前,我感恩以下的支援與協助:
1、電腦教室的電腦硬體規格足夠支援虚擬實境互動專題開發:教室的負責老師是系上的陳宏光老師,他盡力的努力維護及升級教室的硬體,真的非常感謝。
2、虚擬實境硬體:感謝學校及系上的支援。
3、TA:課程中有3個TA,TA的工作包含軟體開發環境的建置與測試、
4、教育部ITSA所提供的教師培訓課程都是非常實用的課程,有些課程因為時間關係無法參與,例如看板。
執行跨領域的課程,因為是第一次,壓力非常大,原因:
1)不清楚學生的背景,因為不限學生院系及年級,不同學院的學生特質不同,我不了解我的溝通及講解能力是否足夠;
2)需要與不熟悉的老師合作;
3)我對課程的成果預期,是設計思考的Y型,以實作為主;實作教學在短期18小時讓學生完成作品原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4)微學分的課程是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不是強迫性,以興趣為主,學生是否能夠從頭到尾參與,無法掌握,但完成參與對於以專題為主的作品實作是非常重要的。
5)課程中試著要導入在ITSA的課程單元,例如使用者體驗、版本控制等,但課程時間與進度的掌握是否能夠與主要實作教學有效的整合,我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