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蹼蛙鞋踢法有好幾種,但是最實用的還是『類自由式打水法』,有的人會雙腿併攏以類似單蹼的打水法前進,我個人並不鼓勵長時間以這樣的方式使用雙蹼,畢竟雙蹼的設計是以類似自由式的踢法為出發點。若是喜歡單蹼式的打水法,最好還是選擇單蹼比較適當。
自由潛水的蛙鞋較為窄長,我們稱『長蛙鞋』,從他的外型你就可以理解到,這樣的蛙鞋不是用來快節奏擺動的,因為每做出一個動作,蹼面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下去反應,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從頭至尾完成一次擺動。相較於短硬且寬的水肺用短蛙鞋,當腿部動作完成後,短蛙的蹼面也幾乎立即跟進完成了擺動動作,因此水肺用的短蛙鞋,踢動時可以用較高的節奏。如果用長蛙鞋的頻率下去踢短蛙鞋,反而會因為過久的停留而增加水阻。
長蛙鞋被設計來節奏緩慢但穩定的前進,因此要真正發揮長蛙鞋的效用,就不要以高頻率的方式踢動,每雙蛙鞋硬度與外型都不太一樣,配合自己的腿力挑選一個比較適當的踢動節奏,不要求快,切忌急促,自由潛水從來就不是競速型的運動,最看重的是效率。
長蛙鞋比較不適合在水面使用,因為水面的流體效應使得在水面效率偏差,其實短蛙鞋在水面踢效果也比較差,只是長蛙鞋的差異更明顯,在水面巡游的時候,我建議將腰部的配重盡量往下移,讓下半身稍微沈一點,雖然破壞身體水平的低水阻姿勢,但這樣可以讓蹼面有較好的吃水,踢起來效率較好也較輕鬆。有些人在水面踢動的時候甚至會扭轉一個角度,讓蹼面從原本的上下擺動變成左右擺(側踢),這樣也可以降低水面效應的影響。
長蛙鞋的踢動切忌急躁,由大腿帶動小腿,腳脖子(腳踝與腳背的區域)放鬆讓蛙鞋去拉,正確的踢法最酸的應該是大腿,最不酸痛的應該是小腿,而腳脖子部位則是受到蹼面拉伸,所以也經常讓初學者感到疼痛,不過腳脖子的痛和大腿的肌肉酸痛不太一樣,腳脖子的部位因為不習慣這樣持續性的拉力所以發生疼痛。
平時可以經常以日式跪姿,將臀部壓坐在平放的腳掌上,試著拉拉腳脖子的筋,筋比較軟相對上也會比較耐蛙鞋的拉扯,另外也可以用腳尖站在階梯邊緣,做身體的舉昇動作,這個動作也可以鍛鍊到腳脖子,也聽聞過有些潛友穿上蛙鞋後在蹼面上放置重物,做重物的抬舉動作,都有不錯的鍛鍊效果。
平日若能輔佐一定量的跑步運動,幫助腿部培養較好的廢物(乳酸、二氧化碳)代謝能力,對踢蛙鞋是很有幫助的,而且練跑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心肺能力,對於閉氣能力也有直接的助益。
雖然我稱雙蹼的踢法為『類自由式踢法』,但是因為穿上了蛙鞋,所以當然也不會是標準的自由式踢法,踢動過程中膝蓋有所彎曲是正常的,只要不彎曲過度造成額外的水阻或是蹼面角度不正確,適當的膝蓋彎曲不需要很在意,擺動過程中也要注意是不是將腳踝整個提出水面了,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錯誤,腳踝甚至整個腳掌提出水面,這會造成額外的肌肉負擔,而且也暗示著在水裡的膝蓋可能彎曲過度了,通常這樣的錯誤踢法多半是以小腿或大腿接近膝蓋區的肌肉在施力,這是錯誤的,這類錯誤的姿勢會在水裡造成額外的水阻,真正踢長蛙鞋時,最酸的應該是大腿上緣接近骨盆兩側的肌肉群較酸痛。
如果是在水中踢動,沒有水面的干擾,不只是用力下踢,收腿的的時候也可以嘗試將腳底板下壓施力,使往前踢與往後收兩個方向都達到推進的效果,當潛者趴在水面上踢的時候,往後收這個動作的施力就比較沒有意義,因為是往水面方向撥水,效果比較不能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