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用氣瓶在自潛時到底有沒有用?人需要呼吸時,有隻灌飽的氣瓶怎麼會沒用呢?當然『多少』會有機會派上用場囉,但請問這是多少呢?值得增加纏網危險而多攜帶一個氣瓶嗎?
但我認為獨潛(only for fd)時很難用到,就像樓上講的,其實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拿起來用,就好像『通常』不知道什麼時候該丟棄配重帶。昏迷發生不可預警,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罹難者被找到時,都還戴著配重,既然大部分的昏迷者連配重都來不及脫,難道會有時間拿備用氣瓶來用?
如果有潛伴時,我建議不要帶備用的『空氣瓶』,而是氧濃度較高的醫療急救氣瓶,但使用氧氣必須受過醫療訓練取得一定程度的認證,一般人不應該隨便拿高濃度的氧氣來使用。有潛伴時發生問題,若是在海底發生問題那二話不說先上水面,因為自潛者在水裡使用小氣瓶,不如直接上到水面,這不像水肺還需要減壓,或考慮因為上升時來不及吐氣而發生氣胸等危險,上了水面後開始做人工呼吸,空氣多的是。
但如果你是要討論纏網『意外』等問題,我的回答是『那就帶氣瓶下去吧』!不過有時後想想這個問題,既然擔心纏網『意外發生』那為何不就直接選擇水肺潛水而要選自潛呢?
有時後關於帶小氣瓶這樣的問題,討論的面向可能不光只是安全,雖然安全很重要,但我們為何要選擇做這項運動?根本上的理由也很重要。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提議,提議以後自由潛水比賽時大家不要從水面當起點,而是從水面下十公尺開始當作起點。現在的自由潛水挑戰逼近兩百公尺深,好像平移這十公尺沒有什麼關係吧!大家的起點都從十公尺深開始算,應該也很公平,而且只要位移這十米自由潛水的世界記錄將會大大的超前,理由有三個,第一呼吸壓縮空氣,壓力是海平面的一倍,這會增加氧氣溶入體內,第二耳壓平衡會比較好做一些,第三因為最後十米壓力變化太過迅速這是導致昏迷的重要因子,如果可以少這十米確實會對深度挑戰帶來很大的幫助。
有這麼多好處。怎麼不做呢?這麼多年來大家挑戰時還是從水面而且以一般的空氣做呼吸準備。依小的之見,所以選擇這項運動,是為了追求簡單與貼近大自然的一種精神,任何措施都可以做,但不可以違背這項精神,若要違背這個原則,其實放眼望去,多的是其他水下活動的方式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