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蛙鞋是一般人對自由潛水者所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在看待自由潛水裝備時,往往將長蛙鞋列為首項,甚至成為第一個購買的裝備,我希望你有注意到在本站的裝備區中,蛙鞋被排在第幾順位,不能說長蛙鞋不重要,蛙鞋決定了在水中的移動能力與效率,他是必備的裝備之一,但選擇裝備時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環境來做考量,適合別人的裝備不見得在你身上就一樣能收如虎添翼之效,裝備也不見得是價格昂貴的才最適合你,蛙鞋特別是如此!
從最頂級也最昂貴的碳纖維,一直到較為便宜的複合式材料都有人使用,基本上有幾個通則可以在使用前做一些心裡準備,越長的蛙鞋最佳踢動頻率應該越慢,越軟的蛙鞋也是如此,越硬的蛙鞋最佳頻率就會偏高,越短的蛙鞋也是如此,因此,使用自由潛水的長蛙鞋,踢動的頻率應該低於水肺用的短蛙鞋。
短的蛙鞋較適合在水面巡游,這與垂直或者水平無關,純粹是因為水面的干擾,如果是在中間水層,不論是垂直或者是水平,其流動力學的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在水面移動時,面積較小的蛙鞋,水面對其打水的干擾相對就小,所以如果是要進行長距離的水面移動,或者只是單純的漂浮觀光,並不適合使用長蛙鞋。
碳纖維蛙鞋之所以能成為頂尖蛙鞋的材料,主要是因為其質輕、反應速度快、反應的效率高、硬度可調。當你抓著長挖蛙鞋的腳套處,上下快速晃動蹼面,蛙鞋的好壞幾乎立見高下,像碳纖維這種優越的材質,你會感覺整隻鞋非常的輕盈,而且晃動的過程中,蹼面的反應是立即的,每次蹼面反彈都會快速的回復到形變前的狀態,反之,較為差勁長蛙鞋,重量較重,晃動時蹼面的反應也有點延遲,更重要的是,每次蹼面反彈總是有氣無力的慢慢回復到原本的位置。
碳纖維是如此優越的材料,但是依然有其缺點,蛙鞋蹼面所使用的碳纖維厚度極薄,所以蹼面本身怕刮,在海底使用時,要格外的當心砂石或者珊瑚的碰撞刮傷,如果是使用複合式材料,其蹼面通常較厚,材質也較為耐刮那磨,再加上兩者有明顯的價差,同樣的一道磨損,其背後隱藏的相當不同的成本差異。
左側這兩張圖是由CL所提供的照片,這是目前最頂級的碳纖維蛙鞋,第一張近拍的圖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碳纖維材料所特有的格狀編織結構,也隱約可以見到其蹼面輕薄的程度,至於蹼面兩側的黃色邊條是用來增加蹼面排水量的結構,通常碳纖維蛙鞋的蹼面是光滑而無結構的,因此會在蹼面兩側加裝彈性的導流結構,以增加蛙鞋的排水量。左圖下方是此蛙鞋的腳套,仔細觀察腳套可以看得出左右腳的分別,此設計在蛙鞋界是一項創舉,蛙鞋分左右腳而且還增加了鞋帶的設計,兩個鞋套之間的配件包,裡頭放的就是鞋套上方要用的『鞋帶』,型態本身分左右腳再加上鞋帶的設計,確保了紮實的動力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