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你們已經對自由潛水的危險性有初步的認識,其中有一個關於昏迷的危險項目,必須要專文再做一次深入的介紹,接觸這項運動的人都聽過『淺水昏迷』。
簡單的說,只要避免超呼吸,就可以降低淺水昏迷的發生機會。
淺水昏迷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淺水處的昏迷,雖然我專文討論,但這並不代表在深水處的昏迷可以被忽略,只不過淺水處發生昏迷的機率更大,這裡所謂的淺水到底是多淺呢?大約是水面到十米深這一段,因為這一個深度範圍的壓力變化最大,水面是一大氣壓,而十米深的總壓則是兩個大氣壓,在這個最淺的十米深度就產生了一倍的壓力變化,而水壓的改變就是造成淺水昏迷的主要原因。
為了清楚的說明淺水昏迷,以下說明將參考並部分引用Terry L. Maas於 2006年發表的論文。
右邊的簡圖,簡單說明了因靜態閉氣而導致缺氧昏迷的過程,大灰圓代表肺部,大圓圈內的小白球代表氧分子 ,橫軸是閉氣時間,當我們開始閉氣的時候,一剛開始肺部內的氧分子數量是很多的,所以小白球非常的密集,隨著閉氣時間的增長,肺泡內的氧氣分子不斷地被身體吸收與消耗,因此你可以看到小白球的數量越來越稀疏。
隨著潛水人在水面下的時間逐漸拉長,肺泡內的氧氣分子也漸漸被用盡,一直到九十秒時,肺內的氧分壓已經明顯降低,此時潛水人或許可能收到一點呼吸急迫的訊號,但也或許潛水人根本毫無特別的感覺,當潛水人開始往上升準備返回水面時,外界水壓驟減,肺泡內的氣體體積因壓力減小而擴大,原本已經有點低的氧分壓,隨著肺泡的擴張而迅速降低,一直到接近水面時,氧分壓可能過低,當氧分壓低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昏迷。
淺水昏迷的過程,基本上和超呼吸無關,因此千萬不要誤以為禁用超呼吸就可以避免淺水昏迷,水壓變化才是淺水昏迷的主因!
右圖的最右側還提到了水面昏迷,潛水者很有可能在上升階段沒有發生昏迷,但是一出水面後因為呼吸動作而發生昏迷(呼吸時肺內會有正負壓的起伏變化),在水面發生昏迷後無法自主的再進行呼吸,若潛水者配重過重,有可能不幸下沉而罹難。
最左上角的那個大灰圈裡,含有數量最多的氧分子,這就是潛水人吸飽了一口氣準備下潛的剎那。潛水人在約三十秒左右抵達最深的33英尺,此時肺泡內被消耗的氧分子並不多,可是肺泡因為外界水壓而被壓縮了將近一半的體積。此時氧氣分子的總量比在水面還要少一點點,但是因為肺泡的體積大大被壓縮,因此肺泡內的氧氣分壓甚至高於在水面時的狀態,氧氣的分壓決定了溶入血液中的速率,分壓提高了,氧氣非常順利的溶入血液裡,並隨著血液循環被帶往身體各處。
右邊這張圖,按照相同的手法說明淺水昏迷的發生機制。
橫軸是閉氣潛水的時間,縱軸是潛水深度,最上方是 水面,而最底部則是水深33英尺(大約是十公尺)。
上面兩個例子,談的都是肺泡與肺泡內的氧氣,其實真正決定我們昏迷與否的是大腦裡的氧氣飽和度,肺泡內的氧氣分壓與大腦裡的氧氣飽和度是有直接關係的,右圖就是在描述這兩個量之間的關連性。橫軸表示肺泡內的氧氣分壓(單位是毫米汞柱),而縱軸是大腦組織裡的氧氣飽和度(由百分比表示),正常情況下,一個健康的人其血液中的氧氣飽和度接近百分之百,大家可以注意到當肺泡內的氧氣分壓低於50毫米汞柱後,大腦的氧氣飽和度即快速下降,很快的就會低到發生昏迷的門檻值。
有些研究甚至指出,當肺泡內的氧氣分壓低於四十毫米汞柱就會引發昏迷。
我們再看看右圖這個實例,這是從一位潛水者的電腦錶中所下載的紀錄數據,圖的橫軸是潛水時間,縱軸是潛水深度。 由圖可知,這位潛水者此次的潛水深度是27.4 公尺深, 而整個潛水過程共耗時了一分四十三秒。大家可以注意到,當潛水者在一分四十三秒出水面後,過了四秒又重新沈回水裡,這是因為他出水面後才發生了昏迷, 因為正浮力不足而下沈,還好他的同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察覺了,當他沈到2.4米時,潛伴將他救回水面,並且就地讓他完全的復原清醒。
以上的討論,希望有幫助各位進一步的瞭解淺水昏迷產生的機制。我要提醒各位,上面這些討論完全沒有提到『二氧化碳』,當大家在討論潛水人的昏迷問題時,所有的討論重心就是在『氧氣分壓』,因此只要會影響氧氣分壓的因子都和昏迷有關。
例如:潛水時深度變化所形成的壓力變化、或是出水面後的呼吸動作影響肺泡內的壓力,這些都和淺水昏迷直接有關,淺水昏迷和大家經常提在一塊的超呼吸,其實是獨立的兩件事情。只不過兩件危險的事情放在一塊,發生意外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