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像是一個三角柱,但愁苦中的人們通常看得見的只有故事的兩面,一面寫了「可憐的我! (我有多可憐,我都是對的)」,另一面寫著「可惡的他!(那個人多麼不好,都是他的錯)」。但如果只停留在三角柱的這兩面,人生就會像個悲慘的故事不斷循環,被過去發生的不幸籠罩,沒有脫身的機會。就像我的朋友不斷地述說他的老闆有多可惡,對他的成見有多深,而自己有多可憐,所有的努力都被抹殺,的確會一直困在悲苦的情緒中,找不到出路。
然而阿德勒想告訴我們,其實還有隱藏的第三面,那就是「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阿德勒讓前來諮商的人看到還有一種新的選擇與機會;他想讓人們知道每個人身上背負的沉痛過去,不該成為束縛自己的枷鎖,只要相信自己可以跨出下一步,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
而這個關鍵的第三面也是阿德勒心理學核心理念「目的論」的展現,所謂目的論就是 “不問來處,只問去處”,阿德勒認為就算你有不幸的童年、疏離的家庭關係,如果你決定要幸福,而且朝著目標前進,留在你心中的記憶、和你賦予記憶的意義也會不同。第三面「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這個問題尋求的是未來的出路與解決方案,就不會困在過去不好的經驗裡。
朋友們,我建議你可以拿一張A4的紙張,摺成一個三角柱,一面寫「可憐的我!」,第二面寫「可惡的他!」,第三面寫「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然後放在桌子前面,當自己有抱怨出現時,就可以旋轉三角柱,提醒自己現在處在那一面。這樣的覺察將有助於跳脫過去的束縛,尋求新的機會選擇。這個工具可以用在職場或生活上,例如:當我覺得別的部門都很本位主義,都很自私的時候,就轉到三角柱的第二面「可惡的他!」,然後自己可以選擇要把時間花在「可憐的我!」或「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我相信這樣的覺察會讓自己更容易接近快樂與幸福,因為當自己把時間花在尋求或執行解決方案時,就會產生前進的力量。我也建議所有的父母親,可以把三角柱的觀念用來與孩子分享,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人際關係的挫敗或者考試的挫折,你絕對會看到「可憐的我!」與「可惡的他!」不斷在翻轉,而孩子就會身陷其中,難以自拔;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可以幫助他看到第三面「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絕對會對他未來的為人處事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出處:https://growthmindset.space/%E9%98%BF%E5%BE%B7%E5%8B%92%E7%9A%84%E4%BA%BA%E7%94%9F%E4%B8%89%E8%A7%92%E6%9F%B1-%E5%B9%AB%E5%8A%A9%E4%BD%A0%E9%81%A0%E9%9B%A2%E6%8A%B1%E6%80%A8%EF%BC%8C%E6%8E%A5%E8%BF%91%E5%BF%AB%E6%A8%82/?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25e9%2598%25bf%25e5%25be%25b7%25e5%258b%2592%25e7%259a%2584%25e4%25ba%25ba%25e7%2594%259f%25e4%25b8%2589%25e8%25a7%2592%25e6%259f%25b1-%25e5%25b9%25ab%25e5%258a%25a9%25e4%25bd%25a0%25e9%2581%25a0%25e9%259b%25a2%25e6%258a%25b1%25e6%2580%25a8%25ef%25bc%258c%25e6%258e%25a5%25e8%25bf%2591%25e5%25bf%25ab%25e6%25a8%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