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天上宮始建於康熙三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八年竣工,歷時十年。它坐落於九曲溪畔的星村鎮黃花嶺,供奉著海上女神——媽祖。
媽祖,原名林默,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因此人們稱她為「神女」,「龍女」。媽祖在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等地信徒眾多,人們建起眾多大小不一的「媽祖廟」、「天后宮」、「天妃宮」來供奉她。而建在武夷山的媽祖廟,名字卻叫「天上宮」。因武夷山黃崗山地處閩、粵、台最高處,具有「東南屋脊」之稱;發源於黃崗山麓的桐木溪,又叫「通天河」;其下游的九曲溪有據稱為九曲銀河,傳說能通往天上;而媽祖在形成時期被民間傳為「通天女神」,星村傳說就是由九天之上的星辰化就,因此建在星村的媽祖廟,被人們認為是媽祖的天上行宮,稱「天上宮」。
天上宮是一座仿宮殿建築,天上宮匾額為豎匾。按照古代規制,只有皇宮才可以用豎匾,因為媽祖於嘉慶七年(公元一八0二年)被勅封為「天上聖母無極元君」,為御封天后,所認也可以用豎匾。匾額上雕有「陰陽太極」圖案。這磚雕門額用「太極」圖案和「天上宮」額名標明媽祖的封號。
據管廟介紹,天上宮為閩西客家人集資所建,因大都來自閩西的汀州,故天上宮又叫「汀州會館」。因為星村自古是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的茶市,汀州人長期在此從事岩茶買賣,通過九曲溪、建溪、閩江出海,將武夷岩茶銷往各地。而為了保證行船安全,汀州人信奉海上女神媽祖。所以當年汀州人建這所會館時,就在「汀州會館」的大殿建有媽祖殿,供奉媽祖神像。
天上宮分為大殿、後進偏殿、左右廊,周圍砌有風火牆。正面是磚砌牌樓式門面,磚雕門面雕著神話人物與龍鳳花鳥,層與層之間用磚雕塑花、果、斗、拱相砌而成,窗花、瑞雲花樣百變;匾額兩邊的磚雕龍鳳裝飾是鳳在龍之上的構思,體現了海上女神媽祖的顯赫地位。門樓頂上重檐翹脊,正中間矗立著一座保存完好的磚雕七層古塔鎮立中軸。整體來看,整座宮廟別出心裁地為船形建築,意為媽祖坐在船上行走九曲溪上保佑溪流上往來行船的安全。
如今殿內保留清代對聯「地隔湄洲虹橋可接,門臨曲水鶴艤常留」可證,天上宮自建宮後,每年都有從湄洲島媽祖祖庭接聖回宮。 據記載,每到八月中秋,住宮人員組織迎聖信徒,由水路從湄洲島將媽祖接到崇安天上宮,接受十方信徒朝拜。作為武夷岩茶重要的水陸碼頭,海上女神媽祖在星村的信徒眾多。從八月中秋到九月初九(媽祖林默遇難日),天上宮廟會人山人海,信徒安排踩街,恭迎媽祖遊行賜福,以保一家平安。沿街各家辦香案上供,並燒化由玉皇大帝勅命的紙錢(如圖),供媽祖享用,以求得降福瑞。天上宮內的道士舉行齋醮科儀,組織信徒念經、朝聖。是時星村三十六戲台演戲放燈,群眾紛紛轉場輪流看戲,有「你方唱罷我登台」的盛況。媽祖「出巡散福」後迴鑾天上行宮,接受信徒叩拜。農曆九月初九再從天上宮起駕,經通天河飛升進入玉京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