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形怪狀的九曲溪界的岩石形成原因
中生代因板塊推擠而形成大陸華東最高峰-黃崗山體,裂開處火山,熔岩形成武夷山脈的主體,噴出的熔岩形成火成岩,之後侵入岩層的形成花崗岩。再經風化和侵蝕形成碎屑岩。
高聳的黃崗山擋下颱風帶來的風雨,形成強大的沖刷水流。
意外在山谷中形成堰塞湖,把山上的石土沈積在湖底,因沈積的組成不同,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硬度的岩層。
中生代白堊紀時風化成碎屑和土,土中因為富含鐵而成為紅色,在九曲溪沈積成砂礫岩。
阻塞的谷被沖開後,河水開始沖刷岩層,軟土深掘,硬石沖磨,也沖出原來的火成岩層,交錯形成奇形怪石。
豐富的生態形成
高大的黃崗山阻擋南下的冷空氣,形成相對溫暖的天氣。
擋下北上的颱風,留下充足的雨水。
亞熱帶的緯度,溫度適宜。
高大的山體阻止人類的開發。
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條件。
黃崗山具有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系統,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此於1999年作為武夷山的組成部分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火山的岩層帶出地殼深處的各類元素,茶樹就在這些裂開風化的岩縫中成長,吸收土中豐富的元素成長,再沐浴在雲霧中緩慢成長,形成特殊的風味口感。
氣候與土壤,形成了福建茶文化的基礎,再透過宋唐雅痞士人的推廣(唐抹茶,宋茶百戲),路上絲路,沙漠絲路(萬里茶道),茶馬古道與海上絲路的傳播,成為行銷世界的精品。也是清末造成世界各國的白銀流入中國,逼得他們開發鴉片來抗衡。
因武夷山脈的阻隔,中原漢族難以「越過」來,進而形成閩越民族,由閩字中的虫,足可見當時蛇很多!也是因為氣候和潮濕才這麼多。
也因為山多,雨多形成河流多,沖積出的潮間帶,形成閩族擅長使用船航行。再加上位居冬夏地球季風的中間區,在靠風力跨洲航行的時代,要北上南下交通貨物,必需在福建沿海中轉,刺激福建的造船,航海與國際貿易。元代的泉州是世界大港,明代鄭和下西洋也是來閩找船員,甚至清末南洋艦隊和馬尾新式造船場都設在福建。
因為這樣的背景,形成福建人走遍世界各地,成為華僑之鄉。
山中也有猿人或猩猩之類動物佔據,對路過的人類形成重大生存威脅,進而形成特有的「猴王」(神化)崇拜,傳聞也是西遊記孫悟空的原形,也是福建很多孫悟空廟的原因。在台南赤崁樓邊的萬福庵-開基齊天大聖,就是從福建來的。
漢武帝這麼強的武功,也因高山阻擋,後勤支援困難,僅派兵入受侵後,就把古越國遷入中原,放棄福建(自生自滅)。也因此保留古代的越國語音。
晉朝五胡亂華後,才有大量的漢族路過與遷入閩北。因為寄望有朝一日再回到中原,自稱是作客福建的民族,也就是「客家人」。
唐末動亂,王審知領兵入侵福建,據武夷山險獨立稱王,並在這些基礎上開發開發福建與福建沿海。
因為不同時期遷入中原各地的士族,除了帶來中原語言外,更帶入各地方言,有此也混入閩國音調和文字,所以福建成為中國地方語言和民族最多的省。我們台灣的閩南語和客家話,也是南北不同調就是因此。
同時因為氣候溫濕,瘴氣形成,積水澤潭,也讓細菌和蚊蟲容易滋生,不如中原乾燥,往往讓習慣中原飲食習慣,和古時缺乏衛生保健觀念,所以三不五時爆發瘟疫,在無助之中,只能神化各類救助神,英雄人物,自然物,瘟神等,形成福建各類的神祇信仰。當然也有從中原帶來的神祇。
宋朝偏安南方後,福建成為中原文化的轉進之處,因地勢優勢,擅長騎兵的金人不易入侵,很多士族移入,也把儒家文化帶來,透過教育來傳承。因為官方人才缺口只能從南方(福建)選取,相對就很多閩人容易當官,更是大興文教。
朱熹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學習儒家文化,再融合中原的道教和印度傳入的佛教,在武夷山的自然景貌下蘊育,進而發展出「理學」的儒家文化,成為華人繼孔子,董仲舒之後的第三次儒學高峰,世稱程朱理學。
灣曲的九曲溪繞著武夷山的奇山,加以阻擋氣流形成的雲霧,在古代登山工具缺乏的時侯,形成許多的神話想像,也因此成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道教信仰與文化也隱化在武夷山中。
因佛教隨移民南遷,加上滅佛,武夷山的自然和山景,成為避世修行的好地方,也因此有許多的佛寺興建。
後期因儒釋道的融合和相互借用,形成了三教合一或交雜的新形宗教。也就是道教的廟有佛教神祇,穿佛教衣服的修行者,佛教的寺,也有道教的神,像關公更成為跨三教的神祇。對民眾而言只要心靈能所依靠,苦難能解脫就是好宗教。
也因和世界各國透過海上絲路的交流,外國人也將西方的宗教傳入,很早就能與其它宗教的相處,清末傳教士也因此很容易傳教到閩北地區。
福建歷史就是移民歷史,加上航行方便,也養成福建人敢為天下先的信念(客家人叫硬頸),能冒險和適應,不僅台灣的開發是由此,也是向世界各地輸出華僑和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