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宋卿先生、漢族、1969年出生于福建霞浦縣,祖籍上海奉賢,何氏醫學八百年第三十代非遺傳人,1988-1993就學福建省中醫學院。現為中國香藥研究院院長、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創新發展文化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香道、茶道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
何宋卿先生出生在江南世醫何氏家族,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何石生先生,從種植、采藥、炮製、煉製各種香藥、香品開始,系統地學習何氏八百多年的宮廷香藥療法及南宗丹道的歷代傳承家學。從小跟隨父親修學宮廷何氏香道(丹道)歷代傳承內容,從言傳身教中逐步深入香道(丹道)的精髓,並在香藥製作應用上深得道中三昩。大學畢業後就從事家學的研究與臨床工作。1995年得到父親何石生先生的囑託,得到歷代何氏家學傳承法本及手稿的傳付,開始致力於中國香道丹學的系統研修。
何氏從宋至今八百七十多年,前後有四十九位在太醫院就職,從事醫學並有記錄的有三百七十餘人,在中國是唯一的,在世界也是唯一的。同時何氏可謂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隱之家,大隱隱於朝,八百多年來何氏位居宮廷太醫院,能夠廣博吸收各家學說並能融會貫通、融為一爐,不論外面千變萬化始終能夠守一重道,不論在野在朝始終恒一,把中華五千年的國粹守之如一,這也正是中華國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香藥、香道【丹道】源遠流長,它既涵蓋中華傳統醫學,又有其以宗教形式而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科學特殊內容。凝聚著深邃的東方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人用香的歷史可說是非常的早,用香的文明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戰國,滋長於秦漢兩朝,完備於隋唐五代,鼎盛於宋元明清。
漢代之前用香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說,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僅用香風氣大盛,又因為東西文明的融合,更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
宋元時,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 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
由於士大夫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追求,且著力從精神層面勵勵倡導與提領,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品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專門研究香的來源、載體、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書、香譜也在此時出現。
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為『坐香』與『課香』,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佛門與文人營建香齋、靜室與收藏宣德爐成為時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之後,隨著滿清王朝與國民黨政府的腐朽沒落,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致國勢日漸衰微。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趨於萎頓粗疏,香席文化的儀式與詩詞樂舞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已日漸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羅大眾的視野,以至於如今一提香道,大多數人都以為是宗教用香,不免讓些真正的香道愛好者心生難過。
如今社會發展繁榮昌盛,人們越來越注重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拾叄悅掌柜指出,香道作為傳統藝術中不可忽視的一枝,正等待我們共同去挖掘、整理和復興。
唐代鑒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員和貴族頻頻到來開展外交活動,帶走了完整的茶道典儀,而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
後來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風俗,逐漸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飲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藝術都源於,它們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絢麗多彩的篇章,在傳入東瀛后,早已成為上流社會及市民階層都樂於接受的修身養心的生活哲學。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這些純粹的典雅的生活藝術,它們的面貌對於國人來說卻有一種刺痛心靈的陌生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那些神聖而莊嚴的文化傳承在早已逝去。
品香,這種勘驗人們學識和覺知的藝術,不是僅僅要求參與者通過嗅覺辨識出各種不同香的種類,而是要達到一種閑寂、優雅的內心狀態和生活方式的目標。
不少人聽說香,就以為是宗教用的香,其實它只是香學中很小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