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 – 2015年11月4日
我們的公立國中小學承載了全台九成以上孩子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但教學現場的弱勢生逐年增加,教師也不斷遭遇孩子學習落差日趨擴大的困境,教學與師資都面臨著挑戰:學生沒有學習,老師專業缺少系統支持,讓公立學校面臨不得不翻轉的困境。
《親子天下》記者群歷經今年上半年在教育現場的實地追蹤調查,並於9月在網路上進行公校教師調查,總共回收1,271份有效問卷。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原本被期待能弭平家庭或是階級先天不平等,以成就每個孩子的公立學校教育系統,卻因制度的限制,讓教學與師資都面臨挑戰。
危機1:公校弱勢生比例增加,學生學習程度落差世界第一,補救教學無法解決日益擴大的學習落差
近7年來,經濟弱勢學生(教育部補助公立國中小學生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比例,從7.7%攀升到18.4%,有資源的家長移動到資源多的公校,社區與偏鄉的學校收到的多數是「沒資源移動」的弱勢生。《親子天下》調查顯示,有近九成(88%)的教師同意「目前班級內學生的程度落差已造成教學的困擾」。
調查也顯示,教育部每年投注15億經費做的補救教學,只有一成(10%)老師認為有效。近五成(49%)教師認為,要解決班級內的學習落差,落實「能力分組教學」制度,可以解決程度落差帶來的教學困境。
學生程度落差大造成的無效教學,臺南市師大附小老師溫美玉認為,無效教學不論過去與未來都一直存在,但是現在因為政治解放,外在的刺激也多,學生不像過去「乖乖的」待在教室,才會凸顯無效教學的問題。他建議,老師要不斷的活化教學,將同樣的課程做不同的設計,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課程,「動腦、動手,就會動心」。
實踐大學客座教授陳超明也呼籲,能力分組教學不是萬靈丹,重點是老師要讓學生真的「學會」,公立學校的學習應該解放進度,甚至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考不一樣的試卷,給每個孩子成就感和成功機會,「打破目前公平的假象,才能真正落實教育正義。」
學生程度落差大,老師卻被期待用同一套教材,教會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結果是每間教室都有「客人」。公立學校面對愈來愈嚴峻的教學挑戰,卻無法全心投入教學。
許多公立學校充塞著勞役不均的現象,老師進到教育現場沒有績效與責任,敘薪與工作的專業、表現、工作量都無關,只與年資、學歷有關。調查發現,有超過八成(82%)教師認為目前教育環境無法激勵有熱情、肯付出的老師。
調查也發現,多數現場教師不怕挑戰,也期待改變,但從調查結果顯示,吃大鍋飯的「制度」恐怕是綑綁教師無法前進的最大限制,教師普遍希望目前同工不同酬的環境可以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