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411114217高丞佑、411114218楊翔吉、411114230謝家栩
一、作品介紹
1.作品簡介
傳統的除溼盒由於會24小時不間斷的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且通常會在氣孔上隔一層紗增加除溼球的使用時間,所以在單位時間內的水分吸收上會顯得緩慢且不靈活。而我們設計的智慧除溼機則是根據傳統除溼盒的原理做出改良:新增了會依據濕度條件而開關的風扇!
當濕度感測計達到條件時,位於除溼球上方的風扇會開啟,將外界潮濕的空氣送入到瓶內和除溼球反應,增加除溼的效率,達到智能化的效果!
2.作品照片
二、程式碼
#include <DHT.h>
#include <LiquidCrystal_PCF8574.h>
#include <Wire.h>
int INA = 2;
int INB = 3;
#define DHTPIN 9
#define DHTTYPE DHT11 // DHT 11
LiquidCrystal_PCF8574 lcd(0x27);
DHT dht(DHTPIN, DHTTYPE);
void setup() {
Serial.begin(9600);
dht.begin();
pinMode(INA, OUTPUT);
pinMode(INB, OUTPUT);
lcd.begin(16, 2);
}
void loop()
{
float humidity = dht.readHumidity(); ///設定濕度參數
float temperature = dht.readTemperature(); ///設定溫度參數
delay(2000); ///避免瘋狂讀數據,我試過不加delay,數據會一直狂跑出來
lcd.setBacklight(255);
lcd.home();
lcd.clear();
lcd.setCursor(0, 0);
lcd.print("Humidity: ");
lcd.print(humidity);
lcd.print("%\t ");
lcd.setCursor(0, 1);
lcd.print("Temp:");
lcd.print(temperature);
lcd.print(" *C");
delay(200); ///上面一整串都是印在LCD的程式碼
Serial.print("Humidity: ");
Serial.print(humidity);
Serial.print(" %\t");
Serial.print("Temperature: ");
Serial.print(temperature);
Serial.println(" *C"); ///這一段是讓我們看序列庫監控視窗的
if (humidity > 65) { ///當濕度大於一定值時
digitalWrite(INA, HIGH);
digitalWrite(INB, LOW); ///啟動電扇
delay(3000); ///增加延遲,避免風扇爆走
digitalWrite(INA, LOW);
digitalWrite(INB, LOW); ///反轉
}
else { ///避免電扇莫名轉動
digitalWrite(INA, LOW);
digitalWrite(INB, LOW);
}
}
函式庫:https://www.mathertel.de/Arduino/LiquidCrystal_PCF8574.aspx
https://github.com/adafruit/DHT-sensor-library
三、心得與反饋
成員1-高丞佑
其實在地震過後,是有想過3D列印可能會有事故的,但在實際得知後,對於我們整體的設計影響蠻大的。
原本啊,在有3D列印的情況下,我們理想的成品應該是一個小巧精緻的除濕機,雖然除濕效果未必會很好,但至少看起來絕對不會像現在這個成品一樣,垃圾桶裡撿來的樣子。
沒有了3D列印,首當其衝受影響的,便是我們整體結構的設計,在原本的設計中,還會有附加隔板以及特別調整出、入風口處(還有額外附贈小抽屜),但當容器要我們自己尋找時,便有點難辦了。
原先的除濕方法、隔板設計(還有額外小抽屜)都得捨棄,因為我們自己尋不到適當的容器,真是難過。
但好在,還是勉強生出了一個成品了,但對我來說,地震算是最不影響我的了,畢竟我主要還是負責程式部份的,硬體構思還得感謝楊組員,還得是他啊。
說到底,自己做一個小東西出來也蠻好玩的,就算他看起來像回收品,面臨的困難也很多,但好在我們通通解決了,才避免了唱空城的尷尬情況。
成員2-楊翔吉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組員們,無論是期中的進度報告抑或是期末的成品展示,沒有他們兩位的協助,我想我是無法獨撐硬體製作這塊。
而這學期確實受到了不少的挑戰,如原本是想透過製冷片來當作除溼機的運作原理,但開始設計3D列印圖時才發現如果真的要用製冷片的話學校的列印機無法印出大容量的物體,故方案作廢,後來又因為地震的原因使得容器的選擇上出現了問題。其實我們原本是還想要額外設計一個可開關的氣孔,讓除溼過程更加的智能,但後來實在是想不出如何設計就放棄了。
在這學期的製作過程當中,和組員上有著思想的碰撞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大家互相討論、互相幫助,這種團隊合作的過程讓我收穫良多。同時我也認知到了自身的毛病:拖延症,若是我能更加紀律性的每天做一點事情,結果或許會有所不同。
成員3-謝家栩
在這次的課程當中,原本的想法是使用製冷晶片來做除濕機,當初找到一些能用的素材,我還覺得我是天才XD,但實際上我就是個小丑。
4月3日 6 .8級大地震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3D列印機的故障,組員的離開,我們變的難以達成目標,所以更改了原本的理想方案,雖然可能沒辦法跟當初的構想一樣高級,但退而求其次先得到除濕效果。
最後得出的結果雖不符合預期,可大家一起完成一份作品的心是喜悅的,而我也從中學習了更多Arduino的模組,其中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測量濕度的感測器,當看到這小小的物件可以檢測濕度的訊號就覺得很神奇,也謝謝高丞佑和楊翔吉的幫助讓我們可以迅速地完成作品,因為擔任小物盃賽務的關係,我仰賴了他們很多事情,沒有它們我的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容器設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