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唐五台山佛陀波利傳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回到前一頁繼續閱讀。)
(1)法照:唐代淨士宗僧。又稱五會法師。其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代宗永泰年中(765),嘗游東吳,因慕慧遠之高風而入盧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禪定中蒙佛開示,遂往南岳師事承遠。大歷元年(766),至彌陀台發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愿,同年又受[五會念佛] 誦經之法。二年(767)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粥缽內忽顯五彩祥云,云內現大圣竹林寺;他日又于缽中感見五台山諸寺及淨士胜相。四年(769)夏,入湖東寺(一作湘東寺),于寺內之高樓台修[五會念佛],又感見阿彌陀佛及文殊、普賢等圣眾。次年(770) 四月,至五台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領,始見先前缽中所現景物,普賢、文殊二菩薩并授其念佛之要門,師遂于其地建碑記之(即今竹林寺),令見聞者發菩提心,獲大利益。師創[五會念佛],往來于五台山、長安之間,致力于弘法事業,故從宮廷至一般社會皆廣行念佛法門。示寂后勃謚[大悟和尚]。或謂師為善導之后身,而尊之為蓮宗第四祖。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2)金剛窟:位于山西五台山東台,樓觀谷左崖畔的山腳下。据傳唐代溫州僧無著,曾于此地拜見文殊菩薩,后人遂于此創般若寺。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立禪法師住此,道譽甚隆,朝廷賜資重建堂舍。窟中藏有文殊之牙,為古來之佛教信仰中心。文革時遭毀,現改為茅蓬山庄。
(3)金剛般若:金剛乃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為他物所坏,利故能損坏他物。般若華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般若空慧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故稱金剛般若。
(4)秘藏: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回到前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