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佛項尊勝陀羅尼經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回到前一頁繼續閱讀。)


(1)罽賓國:為漢朝時之西域國名,位于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爾(Kasmir)一帶之地。


(2)优婆塞:華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


(3)阿難:又名阿難陀,華譯慶喜,是白飯王的儿于,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來隨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4)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种种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扑滅貪瞋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扰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5)菩薩僧: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6)舍衛國:本名僑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


(7)祗樹給孤獨園:祗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的園地,此園在古印度的舍衛國,佛陀常在那里講經說法。


(8)三十三天:即忉利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9)娑婆世界: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10)地獄: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感,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2.凡所處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地獄。


(11)人道:六道之-,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12)帝釋: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13)天主:帝釋天為忉利天之主,又稱天主。


(14)天帝:指帝釋天。


(15)野干:即狐狸。


(16)釋迦:釋迦牟尼佛世尊,華譯為能仁寂默,是開創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因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談經三百餘會,所度人天,其數無量,約于公元前五四三年入滅,世壽八十歲。


(17)正等覺: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18)初夜:又作初更。指夜分之初,即今午后八時頃。系晝夜六時之一。


(19)花鬘:指用一帶子將花串成環狀之首飾。


(20)涂香: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惱熱。印度自古暑熱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風俗遂以旃檀等香搗成粉末和水調之,用涂其身。


(21)末香:即呈粉末狀之香。又作粖香、香。指搗碎沈香、檀香等成為粉末,用以撒布于佛像、塔廟等。


(22)誓多林:祗樹給孤獨園之簡稱。


(23)接足大禮: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


(24)閻羅王:又譯作琰魔王或閻摩羅王,若譯義為雙世,言其苦樂并受。又為雙王,言兄妹二人并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据《法苑珠林》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毗國王,与鄰國戰而敗,國王忿极,与諸大臣兵卒皆發愿,愿死后為地獄主,執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地獄以泄忿。后此國王,死后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亦皆為地獄官卒。


(25)善道:又名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26)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27)天界:又名天趣或天道,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因其依處在諸趣之上,故名為天;身有光明,故名為天;果報最胜,故名為天。


(28)惡障: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為或惡業,能招感現在与未來之苦果;此惡業能障礙圣道,故稱惡障。


(29)餓鬼:六道之一,即時常遭受飢餓的鬼類。其中略有威德的,成為山林冢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無威德的,則常不得食,甚至口因渴出火。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眾生都是屬于迷的境界,不能脫离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里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回。


(30)罪報:罪惡的報應,即苦果。


(31)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2)罪障:罪惡障礙圣道,為得善果之障,故稱罪障。


(33)業障: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惡,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34)俱胝:梵語 koti,意譯為億。乃印度數量之名,即中土所稱之[千万] ,或[億]。


(35)大日如來:梵名叫做摩訶毗盧遮那。摩訶是大的意思,毗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為大日。又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為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36)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37)印:印定之義,佛法的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來作衡量,凡是合于此等印的,便可以判定是佛法。


(38)重障:很厚重的障礙。眾生有三种很厚重的障礙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業障、報障。惑障即一切之無明煩惱,業障指五逆十惡等,報障指三途八難等。


(39)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釋戰,國中男丑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40)夜叉羅剎:夜叉与羅剎。夜叉華譯為捷疾鬼,羅剎華譯為暴惡鬼,是惡鬼之名。


(41)鬼神:具有恐怖威力,能夠變化自在之怪物。分為善惡二种,若守護世間,或護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等,盡為善鬼神;若羅剎等為惡鬼神。至于夜叉則通屬善惡兩方。然佛教一般所謂之鬼神,通常系指乾達婆、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六部鬼神。


(42)布單那:意譯為臭餓鬼、熱病鬼、災怪鬼。是餓鬼中福報最胜者,其身形极臭穢(或謂其形如鸚鵡) ,能作祟人畜。


(43)羯吒布單那:意譯作奇臭鬼、极丑鬼。古印度認為剎帝利种若有劣行時,則死后成為此种鬼形,住于下界,受餓鬼之苦。


(44)阿波娑摩囉:指惱亂童子之十五鬼神之一。常游行于世間,惊嚇孩童。


(45)一生補處: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在居于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46)菩提道場:又稱菩提伽耶(Buddha-gaya),為佛陀成正覺之地。


(47)摩尼:意譯作珠、寶珠。為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德。經論中載有諸种摩尼,例如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燈摩尼等。


(48)閻浮檀金:意謂流經閻浮(jambu)樹間之河流(nada,檀)所產之沙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气,為金中之最高貴者。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間,有流經閻浮樹林之河流,從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稱閻浮檀金,在印度神話中,閻浮河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閻浮檀金可能与閻浮大樹王同是附和須彌四洲之說而為想像之物。


(49)幢:又作寶幢、天幢、法幢。為旗之一种,用以庄嚴佛菩薩及道場。与一般所稱之[幡]、[旛] ,無何區別;然有依形狀作區別,謂圓桶狀者為幢,長片狀者為幡。經幢乃刻有經文之石柱,又作石幢,一般多使用八角形之石柱,其上刻以《佛頂尊胜陀羅尼經》 。此風盛行于唐朝中期至五代遼金之頃,尤以北部地方更盛,所傳留之遺品不少。后再傳至朝鮮、日本。


(50)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51)优婆夷:華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52)族姓男女:即所謂[善男子]、[善女人]。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


(53)授記: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么佛。


(5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55)幡:又作旛。乃旌旗之總稱。原為武人在戰場上用以統領軍旅、顯揚軍威之物,佛教則取之以顯示佛菩薩降魔之威德,与[幢]同為佛菩薩之庄嚴供具。昔時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56)寶蓋:系傘之美稱,即指七寶嚴飾之天蓋。懸于佛菩薩或戒師等之高座上,作為庄嚴具。


(57)瓔珞:梵語叫做枳由羅,是一种似玉的寶石。


(58)佛子:(一)指信順佛之教法,而承其家業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斷絕者。乃大乘用為菩薩之美稱。(二)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薩戒者。(三)指佛弟子、佛教信者。(四)指一切眾生。眾生常依順佛,佛之憶念眾生,亦猶如父母之于子女;且眾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稱眾生為佛子。


(59)全身舍利:所謂舍利,即身骨,為有別于凡夫死人之骨,故保留梵名。可分為三种:l.骨舍利,白色;2.發舍利,黑色;3.肉舍利,赤色。据〈金光明經舍身品〉載,舍利系經由無量六波羅蜜功德而修得。是以,舍利經戒定慧所薰修,為難得之最上福田。另据《玄應音義》卷六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系于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后,其身軀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如《法華經》所載多寶佛之全身舍利,又如六祖惠能、憨山,石頭希遷等皆存全身舍利。


(60)閻摩羅法王:為冥界閻羅王之別名。因其依法判定冥界眾生之罪, 故稱法王。


(61)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六欲大之第一重。(62)齋戒: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63)寂靜:脫离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


(64)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類在母胎之內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是。劫初的人類,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后來因為發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變為胎生。


(65)化生: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陰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所謂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類是;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66)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与畜生,輾轉輪回,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67)無間地獄:又名阿鼻地獄’即是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為八熱地獄之一,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墮落的地方。


(68)极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


(69)大涅槃:指大滅度、大圓寂,為佛完全解脫之境地。


(70)報身:這里是指眾生因業受報,轉生于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等六道之身。


(71)壇場:有二義 1.指佛家說教法之場所。2.密教之曼荼羅(梵man-dala) ,義為壇、道場,亦稱壇場。為密教修行者作法修行之處所。


(72)慕陀羅尼印:又作手印、契印、印契、密印、印。即密教用來標示曼荼羅海會中佛、菩薩、天部等諸尊各自之內証三昧及本誓之外相。亦指修行者為相應于諸尊之本誓,以成就三密涉入之境地所結之手印。


(73)那庾多:梵語 nayuta,niyuta。印度數量名稱。又作那由多、那由他、尼由多、意譯兆、溝。


(74)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离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回到前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