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與電腦螢幕差異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itors and TVs?

1.大小 (最明顯差距)


電視尺寸32"~85", 主力為49"~85"

螢幕尺寸16"~43", 主力為24"~35"



2. Input lag輸入延遲


螢幕很容易達到電視還要快速的反應速度

也就是按下滑鼠到螢幕上顯示反應效果的時間差速度.

特別是1080P的螢幕輸入延遲極短, 4K解析度的本身也會造成延遲變長.



3. 極限可達真實刷新率


螢幕最快可以達到240Hz, 而且現在144Hz螢幕已經超過100款了(根本是全面普及時代)

電視大部分為60Hz, 少數1080P以下可達120Hz.


很多標示480Hz甚至更高之類的動態流暢技術, 這些都是為"演算性模擬技術",

類似於SVP/Dmitrirender/Fluid motion等原理運算出假幀後,

加上與MBR類似的背光掃描技術, 顯示出來達到更流暢的效果


*注意此動態流暢技術, 全部都是為了影片而存在.

無法正常顯示原生影格FPS的效果, 顯示卡跑得出來也是沒用,

最終還是要看原生刷新率多少



4. Gsync/Freesync功能 (VRR可變刷新率技術)


螢幕上很容易找到擁有這兩樣同步刷新技術的產品


但在電視上根本很難找的到,

今年三星才打算在一些最高階新產品加進去.

因為XBOX ONE X是支持Freesync的,

可以讓一些玩家更有理由用電視.



5. 全面性調色(*忠實性)與影像強化技術(*加料性)


螢幕跟電視完全不一樣, 並不是全部只拿來看影片的

螢幕上是有各種設計性工作是需要色彩準確的,


校色除了一些電競機種, 品牌選擇過於電競校色(*加艷)

大部分的螢幕的螢幕的色彩調色,

都是偏向於越真實越接近原始影像資訊的方向


而電視不只給了一堆強化影像技術, 這些隨著個人喜好都可能是有好有壞

基本上都有加料屬性, 而且似乎很大部分也是有加艷(*Gamma拉高)的情況.


使用電視做一些美創/影創設計業的用途可能是會很困擾的,

雖然調整到PC模式可能會理想一點, 但還是不會達到螢幕這麼理想的.



6. 超寬特殊比例 - 21:9, 32:9


電視只有16:9, 螢幕這邊有超寬的曲面產品增加體驗性.




7. 新的面板技術 OLED, QLED


電視上的OLED產品的普及性較高,

螢幕這邊出過的OLED產品連五款都還不到

( UP3017Q, PQ22UC, BVM-X300 )


OLED對於電腦使用可能也不是很理想,

烙印現象還是可能性大於電視用途


而QLED這部分, 螢幕這邊也有,

但論全開性的性能表現, 還是電視那部分比較完整,

光色域就看的一些了.



8. 直下式LED+分區控光背光技術


這些技術基本上都是為了圖像影像而存在的技術, 可以讓對比度達到更高的水準.

但對於文書文字美創等等較不利


而且都是高成本技術, 而且大尺寸電視上套用這些技術的難度較低.

最終電視上比較有較多這些技術的產品,

但要注意的是仍然很多電視不是直下式LED.


螢幕上基本上也是連十款都不到

( PG27UQ, X27, PG35VQ, X35, PA32UC, PA32UX, UP2718Q, CG3145 )


大部分的螢幕都是側光式背光技術,

邊框的一圈底下有LED燈, 中間全無.


也就是這樣, 最終純白畫面下, 中間的部分會最亮,

因為都往中間打, 會在中間的部分重疊亮度,

邊框的部分反而會比較暗



影片外的其他差距


1. DP端子有無

基本上螢幕才會有, 極極極少數電視好像有


2. 低藍光技術/模式&不閃屏

為了長時間&近距離使用, 這部分螢幕會比較完整.


3. 紅外線遙控器



忠實色彩+速度 VS 對比度+大尺寸+劇場感

Fake TV Refresh Rates As Fast As Possible ( 這影片則講了"假電視刷新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