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心法

好書介紹:太極拳心法

編著者:林靜雄老師(師承鞠鴻賓太老師)

價:每本3,000元。

林靜雄老師為筆者(連傑義)之太極拳啟蒙老師。台大法律系畢業,曾榮獲第一屆全國十大傑出專業人士,師承鞠鴻賓太老師,今年高壽90。其所著『太極拳心法』乃學拳四十年來之畢生心得,經多次校正終於印就,實為我等後輩之福氣。

此為豪華精裝本,全書共680頁,分為八個單元。

依林老師自述摘要如下:

沒有太極拳心法的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是太極操。沒有太極心法的推手就不是推手,是鬥牛。

太極拳心法共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是立身中正,頂頭懸尾閭正,平正。

第二單元是鬆不用力。

第三單元是意守丹田、氣沉丹田。

第四單元是鬆沉。

第五單元是行氣。

第六單元是身心的和諧。

第七單元是中定。

第八單元.勁。

學太極拳一定要先練太極拳心法。

我跟鞠鴻賓、羅邦楨、黃性賢諸老師學拳,他們是用傳統的方法.都是透過拳架練心法.要苦練。我苦練了六年,其間過了無數次的悟才體會到心法,達到感覺全身有勁的境界。很多練的人經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到。我為了後學及現代人,以我三十多年練拳的經驗,將太極拳心法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一步一步教大家練,每一項都讓你會感覺很舒服,等於二十四小時都在練拳。我為此曾在台中養生會開了實驗班.不必苦練,只要勤練,大約三年打拳乃至推手甚至日常生活即可參加以體會.進入情況,一輩子受用。

2022.01.13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1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 14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林美月、彭維實、魏肇基、陳淑美、姚淑苑、駱美娥、李素珠、

張永融、阮淑妙、謝明娟、陳戊鋐、林慶全、黃政章、吳品逸。

一、讀書會流程

1. 林靜雄老師簡介(Page 682)

2. 作者的話: (Page 10)

沒有太極拳心法的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是太極操。

沒有太極拳心法的推手就不是推手,是鬥牛。

學太極拳的人必須先以簡單的動作,練太極拳心法:

站樁(渾元樁p378、川樁p378、弓步樁p379、開展樁p381)

步樁(前進法p382、後退法p384、右盼法p385、左顧法p386)

討論一:薪傳五級教練制中的基本功,有那些異同?

A1初級教練基本功評鑑:

(1).渾元樁,1分鐘。(2).金雞獨立, 100秒。65歲以上長者以川樁(手揮琵琶)取代,時間亦為100秒。

A2初級教練基本步評鑑:

(1).平行步前進、後退。(2).太極步(即此書p382之前進法)(3).左右轉步(即此書p385之右盼法)

B. 中級教練基本功評鑑:

(1).踹腿法3090秒。(2).單腳雲手3090秒。

C. 高級教練基本功評鑑:

(1).踹腿法3090秒。(2).單腳雲手30150秒。(3). 川樁(手揮琵琶)3分鐘。

3.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討論二:你所認識的鬆?如何鬆:心理面、物理面、生理面?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4. 各項修行有助於拳藝:寬容、友善、關心別人(Page 23)

慈濟四神湯:感恩、知足、善解、包容 (Page 23)

5. 掌握拳經的第一句話,就掌握太極拳要領的重點: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每一個要領都息息相關。 (Page 25~26)

6. 廣義的道功為人生哲學處世方法:(Page 31)

討論三:你所認識的善與人同?】

一般對善與人同的解釋是好東西予人分享,但進一步的想法是:個人與大家都是平等無分別的。

如同推手時你進我退,當兩人的相對位移、相對速度為零時,兩人均可相安無事。

7. 道功特有的練法:

(Page 34)

養氣及行氣(Page 35~37)


鬆:懈+意,

柔:鬆+溫和的氣

勁:身體的拉拔(Page 37~38)

8. 太極拳是用內氣的吐納方法:靜慢細長(Page 41)

討論四:正確的太極拳規格是否含有氣功?

A.渾元樁:鬆膝落胯就可以感覺氣落丹田,呼吸靜慢細長。若雙腳打直,呼吸就變得比較短促,氣大概也只到胸口。

B.渾元樁:若兩肘微曲或者兩肘打直,對呼吸的影響也類似。

C.渾元樁:若兩手保持美人手,掌心微下按、指尖微向前,則掌心感覺微熱。反之,若五指張開、或指尖垂直地面,則微熱的感覺即消失。

D.左掤:當右手指尖通過左手掌心時,左手掌心會感覺微熱。

9. 推手的走化:退、轉、鬆沉(Page 42)

討論五:推手的基本要領與拳架的基本要領無二無別】

羅邦楨太師伯:鬆沉、虛實、轉腰、中正、美人手。

10. 頭頂懸(虛靈頂勁) (Page 42)

討論六:小千斤墜】

重點在於『墜』字,用意不用力,有與無之間。

11. 尾閭中正(脊椎拉直、拔背) (Page 49~52)

討論七:大千斤墜】

重點在於『墜』字,用意不用力,有與無之間。


2022.01.27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2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14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高藝瑄、杜秀芬、彭維實、林慶全、張永融、

賴姿蓉、阮淑妙、姚淑苑、吳品逸、陳淑美、

陳戊鋐、呂貞華、林美月、楊豐原

一、讀書會議程(Page 53~75)

1. 上次讀書會(1/13)摘要速覽

(Page 11 第一篇、基礎觀念篇~ Page 52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一單元 第一章頂頭懸&第二章尾閭中正)

2.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一單元 第三章 立身中正的要領

(1). 兩腳平行,尾閭則鬆開,就容易由尾閭行氣。(Page 53)

(2). 頭部:頭、鼻、顎、頸、眼、口。(Page 53~54)

(3). (Page 54)

(4). (Page 54)

(5). (Page 54)

(6). 尾閭 (Page 55~56)

(7). (Page 56)

(8). 腰胯 (Page 56)

(9). (Page 56)

(10). (Page 56)

(11).腳底 (Page 56)

九個不正確的姿勢,立身中正只有十分之一的機會(Page 57)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一單元 第四章 平正

(1). 平正為人體負擔最小的姿勢,

也是最自然之姿勢,是健康不老化的姿勢。(Page 58)

(2). 五平: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Page 58~59)

(3). 六正:頭正、鼻正(鼻子對正肚臍)、尾閭對正夾脊、肩與胯對正、膝蓋對正腳尖、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Page 59~60)

4.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一單元 第五章 立身中正、平正等之訓練

(1). 渾元樁:透過渾元樁練立身中正、頂頭懸、尾閭正及平正。(Page 61)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渾元樁60秒,該項得分70分始及格

(2). 川樁:提手上勢、手揮琵琶 (Page 61)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金雞獨立樁100秒,該項得分70分始及格若年齡大於65歲之長者,可改採手揮琵琶100秒。

(3). 弓步樁:左掤、右掤。(Page 61~62)

(4). 開展樁:右單鞭、左單鞭。(Page 62)

(5). 前進法之步法 (Page 63~65)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太極步(即此書所說之前進步)往前6步,但上步過程兩腳尖的角度約大於45度,不到90度。(有的講師說60度,以方便學員記憶)

(6). 後退法之步法 (Page 65)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平行後退步往後6步。

(7). 右盼之步法 (Page 65~66)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左右轉步(即此書所說之右盼步法)6步。唯薪傳之規格要求上步在腳尖的外側,以求轉腰扣腳尖後、兩腳有一肩寬。

(8). 左顧之步法 (Page 66~67)

(9). 五禽戲:(Page 67~68)

雲手(熊經)、前進左右摟膝拗步()、後退倒攆猴()、前進左右玉女穿梭(鹿)、後退左右金雞獨立(禽、鳥伸)

5. 四調:(Page 69)

(1).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2).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3).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4).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2022.02.17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3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 12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彭維實、林慶全、魏肇基、楊豐原、阮淑妙、賴姿蓉、

李素珠、林美月、姚淑苑、呂貞華、陳淑美、吳品逸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兩次讀書會(1/13, 1/27)摘要速覽(Page 1~75)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1/13討論二:你所認識的鬆?如何鬆:心理面、物理面、生理面?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 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站樁(立身中正、平正等之訓練)

(1). 渾元樁:透過渾元樁練立身中正、頂頭懸、尾閭正及平正。(Page 61, Page 376~379 站樁練功之共同要領)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渾元樁60秒,該項得分70分始及格(由姚淑苑老師帶領大家練習)


(2). 川樁:提手上勢、手揮琵琶 (Page 61, Page 376~379)

註:薪傳五級教練制初級教練評鑑,金雞獨立樁100秒,該項得分70分始及格若年齡大於65歲之長者,可改採手揮琵琶100秒。

(由呂貞華老師帶領大家練習)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太極拳架是分虛實的導引,推手是對敵的導引。

導引鬆身十七式不分虛實的導引容易練出鬆,

再漸進分虛實的 導引練「引體令柔」

(4). 九曲珠:(Page 79)

我們身體有九個曲,九個曲可以練到百練鋼。

(5).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

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力。

(6).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7).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8).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9).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10).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3/3(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站樁:左掤弓步樁、右掤弓步樁(Page 61, Page 376~379 站樁練功之共同要領)

四、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鬆身十七式第五式(頸關節, Page 89)至第十式(單腳腳指、後腳跟、膝、胯、踝關節,Page 96~99)



2022.03.03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4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 持 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 16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彭維實、高藝瑄、林慶全、張永融、林育明

林秀華、張勝恭、陳淑美、楊豐原、姚淑苑

侯治芬、阮淑妙、陳戊鋐、呂貞華、吳品逸

鄭隆重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三次讀書會(1/13, 1/27, 2/17)摘要速覽(Page 1~89)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1/13討論二:你所認識的鬆?如何鬆:心理面、物理面、生理面?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站樁(立身中正、平正等之訓練)

(1). 弓步(左掤,阮淑妙教練帶領 /右掤,陳戊鋐教練帶領 ):透過弓步樁練立身中正、頂頭懸、尾閭正及平正。(Page 61, Page 376~379 站樁練功之共同要領)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太極拳架是分虛實的導引,推手是對敵的導引。

導引鬆身十七式不分虛實的導引容易練出鬆,再漸進分虛實的導引練「引體令柔」

(4). 九曲珠:(Page 79)

我們身體有九個曲,九個曲可以練到百練鋼。

(5).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力。

(6).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7).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8).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9).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10).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以下為本週練習項目

(11). 第五式演練:頸關節,前後俯仰、左右轉頭、左右傾頭、劃圈轉頸 (Page 89~91)

(12). 第六式演練:腰關節(一、左右彎腰) (Page 91~92)

(13). 第七式演練:腰關節(二、雙手垂地360度轉腰) (Page 92~94)

(14). 第八式演練:腰關節(三、腰原地360度轉腰) (Page 94)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3/17(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站樁:開展樁(右單鞭、左單鞭)(Page 62, Page 376~379 站樁練功之共同要領)

四、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鬆身十七式第九式(胯膝踝關節, Page 94~95 )至第十七式(前俯後仰,Page 106~108)


2022.03.17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5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 16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林慶全、高藝瑄、林育明、彭維實、張勝恭

李素珠、楊豐原、賴姿蓉、林秀華、阮淑妙

陳淑美、侯治芬、林美月、駱美娥、呂貞華

魏肇基、黃政章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四次讀書會(1/13, 1/27, 2/17, 3/3)摘要速覽(Page 1~94)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站樁(立身中正、平正等之訓練)

開展樁(右單鞭由楊豐原老師帶領練習 、左單鞭由林美月老師帶領練習 )(Page 62, Page 376~379 站樁練功之共同要領)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基本觀念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4).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力。

(5).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鬆身十七式複習

(1).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2).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3).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4).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5). 第五式演練:頸關節,前後俯仰、左右轉頭、左右傾頭、劃圈轉頸 (Page 89~91)

(6). 第六式演練:腰關節(一、左右彎腰) (Page 91~92)

(7). 第七式演練:腰關節(二、雙手垂地360度轉腰) (Page 92~94)

(8). 第八式演練:腰關節(三、腰原地360度轉腰) (Page 94)

以下為本週練習項目

(9). 第九式演練:胯膝踝關節 (Page 94~95)

(10). 第十式演練:單腳腳指、後腳跟、膝、胯、踝關節 (Page 96~98)

(11). 第十一式演練:上下震動100(兩手垂下、雙手向前平舉、雙手左右平舉) (Page 99~100)

(12). 第十二式演練:左右虛實轉換甩手36 (Page 100~101)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3/31(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基本步法:前進、後退、右盼、左顧(Page 62~67)

四、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

鬆身十七式

(13). 第十三式演練:轉腰舒筋 (Page 101~102)

(14). 第十四式演練:弓箭步前後甩手36 (Page 102~103)

(15). 第十五式演練:蹲身3 (Page 103~105)

(16). 第十六式演練:展腿 (Page 105~106)

(17). 第十七式演練:前俯後仰 (Page 106~108)


練鬆的階梯(Page 109~110)、鬆的功用(Page 111~112)、附錄(Page 113~136)


2022.03.31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6次)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連傑義

參加人員:共15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彭維實、高藝瑄、林育明、賴姿蓉、阮淑妙

林秀華、楊豐原、巫淑米、陳淑美、呂貞華、

陳戊鋐、張勝恭、駱美娥、林慶全、魏肇基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五次讀書會(1/13, 1/27, 2/17, 3/3, 3/17)摘要速覽(Page 1~94)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基本步法:前進、後退、右盼、左顧(Page 62~67)

(由呂貞華老師帶領大家練習)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基本觀念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4).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力。

(5).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鬆身十七式複習

上盤的放鬆:

(1).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2).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3).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4).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5). 第五式演練:頸關節,前後俯仰、左右轉頭、左右傾頭、劃圈轉頸 (Page 89~91)

中盤的放鬆:

(6). 第六式演練:腰關節(一、左右彎腰) (Page 91~92)

(7). 第七式演練:腰關節(二、雙手垂地360度轉腰) (Page 92~94)

(8). 第八式演練:腰關節(三、腰原地360度轉腰) (Page 94)

下盤的放鬆:

(9). 第九式演練:胯膝踝關節 (Page 94~95)

(10). 第十式演練:單腳腳指、後腳跟、膝、胯、踝關節 (Page 96~98)

全身的放鬆:

(11). 第十一式演練:上下震動100(兩手垂下、雙手向前平舉、雙手左右平舉) (Page 99~100)

(12). 第十二式演練:左右虛實轉換甩手36 (Page 100~101)

以下為本週練習項目

(13). 第十三式演練:轉腰舒筋 (Page 101~102)

(14). 第十四式演練:弓箭步前後甩手36 (Page 102~103)

(15). 第十五式演練:蹲身3 (Page 103~105)

(16). 第十六式演練:展腿 (Page 105~106)

(17). 第十七式演練:前俯後仰 (Page 106~108)

4. 練鬆的階梯(Page 109~110)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4/7(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鬆身十七式總複習、第三單元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 137~161)

四、後續讀書會預定主持人:


第三單元 阮淑妙老師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 137~161(共25頁)

預計2022年4/7(四), 4/21(四)分兩次


第四單元 呂貞華老師

鬆沉的訓練(氣勢沉下方)

Page 163~204 (共42頁)

預計2022年5月份,兩個週四


第五單元 楊豐原老師

氣遍全身的訓練(行溫和氣、至柔的訓練)

Page 205~237 (共33頁)

預計2022年6月份,兩個週四


第六單元 陳戊鋐老師

身心和諧的訓練

Page 238~260 (共23頁)

預計2022年7月份,兩個週四


第七單元

中定的訓練(虛實分清、不倒翁的訓練)

Page 261~287 (共27頁)

預計2022年8月份,兩個週四


第八單元

勁的訓練(無力的力)

Page 288~299 (共12頁)

預計2022年9月份,一個週四

2022.04.07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7次)_單元 _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_阮淑妙老師導讀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 持 人:阮淑妙

參加人員:共15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連傑義、彭維實、林慶全、張永融、楊豐原

林秀華、林育明、高藝瑄、賴姿蓉、侯治芬

張勝恭、陳戊鋐、陳淑美、呂貞華、駱美娥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五次讀書會(1/13, 1/27, 2/17, 3/3, 3/17,3/31)摘要速覽(Page 1~112)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基本步法:前進、後退、右盼、左顧(Page 62~67)

(本次因時間關係未練習)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基本觀念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4).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 力。

(5).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鬆身十七式複習

上盤的放鬆:

(1).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2).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3).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4).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5). 第五式演練:頸關節,前後俯仰、左右轉頭、左右傾頭、劃圈轉頸 (Page 89~91)

中盤的放鬆:

(6). 第六式演練:腰關節(一、左右彎腰) (Page 91~92)

(7). 第七式演練:腰關節(二、雙手垂地360度轉腰) (Page 92~94)

(8). 第八式演練:腰關節(三、腰原地360度轉腰) (Page 94)

下盤的放鬆:

(9). 第九式演練:胯膝踝關節 (Page 94~95)

(10). 第十式演練:單腳腳指、後腳跟、膝、胯、踝關節 (Page 96~98)

全身的放鬆:

(11). 第十一式演練:上下震動100(兩手垂下、雙手向前平舉、雙手左右平舉) (Page 99~100)

(12). 第十二式演練:左右虛實轉換甩手36 (Page 100~101)

(13). 第十三式演練:轉腰舒筋 (Page 101~102)

(14). 第十四式演練:弓箭步前後甩手36 (Page 102~103)

(15). 第十五式演練:蹲身3 (Page 103~105)

(16). 第十六式演練:展腿 (Page 105~106)

(17). 第十七式演練:前俯後仰 (Page 106~108)

4. 練鬆的階梯(Page 109~110)

5. 鬆的功用(Page 111~112)

以下為本週練習項目

第三單元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137

第一章 概說 :

需以第一單元頂頭懸、尾閭正及平正、立身中正和第二單元全身放鬆為基礎,此三單元合併練習缺一不可。本單元也是第五單元行氣訓練的先決要件,有了丹田氣才能行氣。本單元為健康及武功的築基功夫。鬆胸氣始能氣沉丹田。Page 137~138

第二章 增加肺活量之訓練 :

增加肺活量的訓練使呼吸深長,大量吸取外氣增強內氣的旺盛,增強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良好。

第一種:胸部呼吸,大量吸入外氣,再慢慢向前彎腰吐氣。Page 139

第二種:丹田呼吸,用丹田大量吸入外氣,再練至靜慢細長。Page 140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4/28(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鬆身十七式總複習、第三單元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 137~161)


四、後續讀書會預定主持人:


第三單元 阮淑妙老師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 137~161(共25頁)

預計2022年4/7(四), 4/28(四)分兩次


第四單元 呂貞華老師

鬆沉的訓練(氣勢沉下方)

Page 163~204 (共42頁)

預計2022年5月份,兩個週四


第五單元 楊豐原老師

氣遍全身的訓練(行溫和氣、至柔的訓練)

Page 205~237 (共33頁)

預計2022年6月份,兩個週四


第六單元 陳戊鋐老師

身心和諧的訓練

Page 238~260 (共23頁)

預計2022年7月份,兩個週四


第七單元

中定的訓練(虛實分清、不倒翁的訓練)

Page 261~287 (共27頁)

預計2022年8月份,兩個週四


第八單元

勁的訓練(無力的力)

Page 288~299 (共12頁)

預計2022年9月份,一個週四


2022.04.28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8次)_第三單元 _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_阮淑妙老師導讀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 持 人:阮淑妙

參加人員:共14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林慶全、彭維實、連傑義、吳品逸、楊豐原、

林育明、林秀華、高藝瑄、賴姿蓉、張勝恭、

陳戊鋐、呂貞華、陳淑美、駱美娥。

一、讀書會議程

1. 上五次讀書會(1/13, 1/27, 2/17, 3/3, 3/17,3/31)摘要速覽(Page 1~112)

(1). 心法的層次:鬆、氣、柔、勁 (Page 12)

A. 心理面:心平氣和,意念融入動作中。

B. 物理面:維持全身中正是最省力的結構型式,如同高樓大廈一定在鉛直線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結構/材料效益。

C. 生理面:各關節鬆開。

(2). 四調:(Page 69)

A. 調神:練頂頭懸、尾閭正。只要頂頭懸、泥丸對天、尾閭正就感覺有神。

B. 調身:全身每個關節放鬆。

C. 調意:意念放在丹田。

D. 調息:放鬆吸氣,放鬆吐氣,呼吸自然。

(3). 五平:(Page 58~59)

心平、眼平、肩平、胯平、腳平(兩腳平行氣通三關:尾閭、玉枕、泥丸)

(4). 六正:(Page 59~60)

A. 頭正、

B. 鼻正(鼻子對正肚臍)

C. 尾閭對正夾脊、

D. 肩與胯對正、

E. 膝蓋對正腳尖、

F. 手尖/鼻尖/腳尖對正前方(三星對照)

2. 基本步法:前進、後退、右盼、左顧(Page 62~67)

(本次因時間關係未練習)

3. 第二篇、基礎篇 第二單元 導引鬆身法十七式 (Page 76~136)

基本觀念

(1). 鬆,是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Page 76)

練,還要悟。

(2). 鬆:懈+意,用意不用力。(Page 77)

(3). 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引。(Page 78)

導引:氣令和()體令柔()。前者練氣,後者練鬆。

(4). 不用力,輕輕的,慢慢的。 (Page 81)

輕輕的移動才不會用力,慢慢的移動才有時間反觀內視是否不用力。

(5). 意念先從意守丹田開始,最後放在每一個動作及關節。 (Page 82)

鬆身十七式複習

上盤的放鬆:

(1). 第一式演練:指關節,平收 (Page 85)

(2). 第二式演練:腕關節,左右、劃圓 (Page 85~86)

(3). 第三式演練:肘關節,上下、劃圈 (Page 87)

(4). 第四式演練:肩關節,前後、上下、前後劃圈、交互劃圈 (Page 87~89)

(5). 第五式演練:頸關節,前後俯仰、左右轉頭、左右傾頭、劃圈轉頸 (Page 89~91)

中盤的放鬆:

(6). 第六式演練:腰關節(一、左右彎腰) (Page 91~92)

(7). 第七式演練:腰關節(二、雙手垂地360度轉腰) (Page 92~94)

(8). 第八式演練:腰關節(三、腰原地360度轉腰) (Page 94)

下盤的放鬆:

(9). 第九式演練:胯膝踝關節 (Page 94~95)

(10). 第十式演練:單腳腳指、後腳跟、膝、胯、踝關節 (Page 96~98)

全身的放鬆:

(11). 第十一式演練:上下震動100(兩手垂下、雙手向前平舉、雙手左右平舉) (Page 99~100)

(12). 第十二式演練:左右虛實轉換甩手36 (Page 100~101)

(13). 第十三式演練:轉腰舒筋 (Page 101~102)

(14). 第十四式演練:弓箭步前後甩手36 (Page 102~103)

(15). 第十五式演練:蹲身3 (Page 103~105)

(16). 第十六式演練:展腿 (Page 105~106)

(17). 第十七式演練:前俯後仰 (Page 106~108)

4. 練鬆的階梯(Page 109~110)

5. 鬆的功用(Page 111~112)

第三單元 改變你的呼吸方法(增加肺活量、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訓練) (Page137)


第一章 概說 :

需以第一單元頂頭懸、尾閭正及平正、立身中正和第二單元全身放鬆為基礎,此三單元合併練習缺一不可。本單元也是第五單元行氣訓練的先決要件,有了丹田氣才能行氣。本單元為健康及武功的築基功夫。鬆胸氣始能氣沉丹田。(Page 137~138)


第二章 增加肺活量之訓練 :

增加肺活量的訓練使呼吸深長,大量吸取外氣增強內氣的旺盛,增強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良好。

第一種:胸部呼吸,大量吸入外氣,再慢慢向前彎腰吐氣。(Page 139)

第二種:丹田呼吸,用丹田大量吸入外氣,再練至靜慢細長。(Page 140)

以下為本週練習項目

第三章 意守丹田: (Page 141)

「意守丹田」才能練出「氣沉丹田」,意念放在丹田,在有與無之間,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以渾元樁、鬆身十七式、站樁、步法、單練(Page 386~390)、打拳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Page 143)


第四章 氣沉丹田: (Page 144)

意念放在丹田,在有與無之間,「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自然不用力。

二、下次讀書會日期:5/12(四) 19:30~21:00

三、下次讀書會預定進度:第四單元 鬆沉的訓練(對於鬆沉的訓練、鬆沉的層次、練鬆沉的要領、鬆沉的訓練) (Page 163~204)


四、後續讀書會預定主持人:



第四單元 呂貞華老師

鬆沉的訓練(氣勢沉下方)

Page 163~204 (共42頁)

預計2022年5/12(四), 5/26(四)分兩次



第五單元 楊豐原老師

氣遍全身的訓練(行溫和氣、至柔的訓練)

Page 205~237 (共33頁)

預計2022年6月份,兩個週四


第六單元 陳戊鋐老師

身心和諧的訓練

Page 238~260 (共23頁)

預計2022年7月份,兩個週四


第七單元

中定的訓練(虛實分清、不倒翁的訓練)

Page 261~287 (共27頁)

預計2022年8月份,兩個週四


第八單元

勁的訓練(無力的力)

Page 288~299 (共12頁)

預計2022年9月份,一個週四


2022.05.12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9次)_第四單元 鬆沉的訓練 (氣勢沉下方)_呂貞華老師導讀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呂貞華

參加人員:共14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林慶全、彭維實、連傑義、陳淑美、楊豐原、

阮淑妙、黃政章、張勝恭、林秀華、林育明

高藝瑄、賴姿蓉、駱美娥、陳戊鋐。

第四單元 鬆沉的訓練 (氣勢沉下方)

第一章 對於鬆沉的認識

第二章 鬆沉的層次

第三章 練鬆沉的要領(心法)

第四章 鬆沉的訓練

第五章 鬆沉的種類

第一章 對於鬆沉的認識

1. 訓練鬆沉的前提,必須先做到「立身中正」、「放鬆」、「氣沉丹田」。也就是說,在立身中正、放鬆、氣沉丹田的基礎下,訓練鬆沉,尤其全身放鬆、每一關節鬆開才能練就鬆沉。應練就上述基礎後再練鬆沉,才踏實有效果,不可急攻。身體放鬆,久之,身體自然會向下沉 (第一層次的體沉)。p163, line 3-7

2.「鬆沉」是通往武功必經之過程,有了鬆沉才能練出「勁」,有了勁,才有武功。鬆與沉是一體兩面,有鬆才會沉,「沉」一定在放鬆的狀態才會沉。一不注意就緊張,尤其是肩膀,經常要注意放鬆。p163, line 10-15

3.「鬆沉」是利用地心的引力,身體自然向下沉。地心有強大的引力,將人和所有物體都牢牢的吸沉到地面。如果用力不放鬆,就抗拒地心的引力,無法向下沉。p163, line 15-18

4.「氣勢沉下方」是太極拳的正確規矩。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要在「鬆沉」當中完成。「氣勢沉下方」是「氣」及「勢」同時向下沉。「氣」向下沉是用意念引氣向下沉;「勢」指身勢。「身勢向下沉」是全身放鬆的時候,再加意念向下降,全身重量下沉。身體的重量自然向下沉,亦即氣勢自然向下沉。練久了,打拳就有下沉的氣勢,身體能拉拔才會產生勁。p163, line 21-28

5. 「鬆沉」再加上「行氣」,才會產生「拉拔」(柔),久之產生「勁」。「勁」的產生是由兩條路相合而成:一是由「鬆」練至「鬆沉」;另一條是「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練至「氣遍全身」,這兩條路合在一起練,就產生「勁」。p163, line 30

6. 全身鬆沉,則火氣下降,頭腦清晰,身體就不會發生毛病。「體沉」再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將「鬆沉」生活化、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其結果使身體下重上輕,走路穩重,到老仍受用。p164, line 5-10


第二章 鬆沉的層次

鬆沉有三個層次(p164):

1.「體沉」(「身體重量」的鬆沉)

身體放鬆,身體自然向下沉(地心引力)。

從每一個關節放鬆開始練起(導引鬆身十七式)。

2.「意沉」(「意念」的鬆沉)

每一動作「意念向下降」。

從每一個關節開始練,至四肢百骸全身每一個地方都意念向下降。

3.「氣沉」(「氣」的鬆沉)

氣沉丹田,養氣久之有了丹田氣後,再用「意」引「氣」向下沉,四肢百骸全身氣向下沉。練到此層次,「氣勢沉下方」成矣。

第三章 練鬆沉的要領(心法) (p164-p165)

1. 訓練時,一切動作只注意「放鬆」及「意念向下降」,即用意不用力。務須「自然」,尤其不可用力向下壓。每一動作都要「輕輕的」、「慢慢的」。「輕輕的」~意念才會跟著動作向下降;「慢慢的」~才有時間去感受及檢查有無「意念跟著動作向下降」及「放鬆」。

2. 意念向下沉,想像中好像樹葉輕輕的向下飄,或者想像在雨中淋雨,或者想像是一瓶水,搖動後裡面的雜物慢慢向下沉澱。這種練「意念」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感覺全身每一個地方都會向下沉。

3. 練至腳盤笨重時,須進入第五階段「行氣的訓練」。氣由腳底向上會感覺腳盤變輕(沒有氣時,可用「意念」由腳底而上)。此時氣(意念)由腳底向上升,同時身體仍然向下沉。一上一下同時存在,會產生拉拔(柔),有上必有下,練久「勁」產生矣。


第四章 鬆沉的訓練

1.「體沉」的訓練 (「身體重量下沉」) (p165-p166)

透過鬆身十七式的訓練,全身鬆了才會體沉。體沉訓練時,各關節均不要有一點力量,呼吸自然。

體沉的訓練次序:

A. 上盤體沉的訓練:鬆身十七式之1~5式,指、腕、肘、肩、頸各

關節鬆法,勤練放鬆,練久可達沉肩、垂肘、含胸、美人手及頂頭懸效果。

B. 中下盤體沉的訓練:鬆身十七式之6~10式,膝、腰、胯、踝、腳底各關節依序練習放鬆,最後同時放鬆,並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時時放鬆。

下盤體沉訓練階段:

(1) 膝關節的體沉 (膝蓋重量向下沉),膝關節放鬆。

(2) 腳底的體沉 (膝蓋重量向下沉),腳底放鬆。

(3) 膝關節、腳底同時體沉,膝關節、腳底同時放鬆。

(4) 腰胯關節的體沉,腰胯關節放鬆。

(5) 踝關節的體沉,踝關節放鬆。

(6) 膝、腳底、腰胯、踝關節同時放鬆、意念放在丹田。

(7) 小腿的體沉 (小腿重量向下沉),小腿放鬆。

(8) 大腿的體沉 (大腿重量向下沉),大腿放鬆。

(9) 膝、腳底、腰胯、踝關節、小腿、大腿同時放鬆。

(10) 全身體沉 (全身身體重量向下沉),透過鬆身十七式之11~17式,尤其是第11式上下震動法,練全身放鬆。

2. 「意沉」的訓練 (「意念向下降」) (p166-p167)

A. 意沉的要領:訓練意沉時,每一動作用意念向下降,凡是手向下落或屈膝時,意念隨手或屈膝向下降(見上頁第三章)。

B. 意沉的次序:

上盤、肩肘、下盤、腰胯、膝蓋、踝、腳底、小腿、大腿等依序全身各關節放鬆,意念向下降。

C. 意沉的練法:

共同要領:

凡雙手向下降或屈膝時吐氣,意念也隨之向下降。

凡身體向上升(由屈膝伸直膝蓋)時,用腳心撐身體上升,上身放鬆,同時吸氣。

意念向下降時,由頭、胸、腹、大腿、小腿至腳底,緩緩下降,意念放鬆。

初學時,呼吸自然,長短按自己原來的呼吸,不可勉強配合動作,否則會憋氣。亦即一個動作沒辦法用一息完成時,可用二息(兩個呼吸),甚至三息,但向下降的意念不能斷。初期呼吸沒有辦法配合動作,如欲配合動作,於屈膝定位時吐氣,可加一個呼吸。屈膝時注意膝蓋對腳尖。

一、 氣勢向下沉四式:

(1)第一式:雙手向前平舉-左右展開-意念下降法(p168-p169, Fig.1-5)

(2)第二式:雙手舉高-轉腰-意念下降法(左斜方向) (p170-p173, Fig.6-14)

(3)第三式:雙手舉高-轉腰-意念下降法(右斜方向) (p173-p176, Fig.15-26)

(4)第四式:雙手舉高-左右展開-意念下降法(p176-p178, Fig.27-32)

二、 導引鬆身十七式意念向下降

三、 單練意念向下降


2022.05.26 (四) 太極拳心法視訊讀書會摘要(第10次)_第四單元 鬆沉的訓練 (氣勢沉下方)_呂貞華老師導讀

時間:19:30~21:00

軟體:Google Meet

主持人:呂貞華

參加人員:

9, 依上線順序分別為:

彭維實、連傑義、高藝瑄、張勝恭、林慶全

林秀華、阮淑妙、陳淑美、駱美娥。

第四單元 鬆沉的訓練 (氣勢沉下方)

第一章 對於鬆沉的認識

第二章 鬆沉的層次

第三章 練鬆沉的要領(心法)

第四章 鬆沉的訓練

第五章 鬆沉的種類

第一章 對於鬆沉的認識

1. 訓練鬆沉的前提,必須先做到「立身中正」、「放鬆」、「氣沉丹田」。也就是說,在立身中正、放鬆、氣沉丹田的基礎下,訓練鬆沉,尤其全身放鬆、每一關節鬆開才能練就鬆沉。應練就上述基礎後再練鬆沉,才踏實有效果,不可急攻。身體放鬆,久之,身體自然會向下沉 (第一層次的體沉)。p163, line 3-7

2.「鬆沉」是通往武功必經之過程,有了鬆沉才能練出「勁」,有了勁,才有武功。鬆與沉是一體兩面,有鬆才會沉,「沉」一定在放鬆的狀態才會沉。一不注意就緊張,尤其是肩膀,經常要注意放鬆。p163, line 10-15

3.「鬆沉」是利用地心的引力,身體自然向下沉。地心有強大的引力,將人和所有物體都牢牢的吸沉到地面。如果用力不放鬆,就抗拒地心的引力,無法向下沉。p163, line 15-18

4.「氣勢沉下方」是太極拳的正確規矩。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要在「鬆沉」當中完成。「氣勢沉下方」是「氣」及「勢」同時向下沉。「氣」向下沉是用意念引氣向下沉;「勢」指身勢。「身勢向下沉」是全身放鬆的時候,再加意念向下降,全身重量下沉。身體的重量自然向下沉,亦即氣勢自然向下沉。練久了,打拳就有下沉的氣勢,身體能拉拔才會產生勁。p163, line 21-28

5.「鬆沉」再加上「行氣」,才會產生「拉拔」(柔),久之產生「勁」。「勁」的產生是由兩條路相合而成:一是由「鬆」練至「鬆沉」;另一條是「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練至「氣遍全身」,這兩條路合在一起練,就產生「勁」。p163, line 30

6. 全身鬆沉,則火氣下降,頭腦清晰,身體就不會發生毛病。「體沉」再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將「鬆沉」生活化、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其結果使身體下重上輕,走路穩重,到老仍受用。p164, line 5-10


第二章 鬆沉的層次

鬆沉有三個層次(p164):

1.「體沉」(「身體重量」的鬆沉)

身體放鬆,身體自然向下沉(地心引力)。

從每一個關節放鬆開始練起(導引鬆身十七式)。

2.「意沉」(「意念」的鬆沉)

每一動作「意念向下降」。

從每一個關節開始練,至四肢百骸全身每一個地方都意念向下降。

3.「氣沉」(「氣」的鬆沉)

氣沉丹田,養氣久之有了丹田氣後,再用「意」引「氣」向下沉,四肢百骸全身氣向下沉。練到此層次,「氣勢沉下方」成矣。

第三章 練鬆沉的要領(心法) (p164-p165)

1. 訓練時,一切動作只注意「放鬆」及「意念向下降」,即用意不用力。務須「自然」,尤其不可用力向下壓。每一動作都要「輕輕的」、「慢慢的」。「輕輕的」~意念才會跟著動作向下降;「慢慢的」~才有時間去感受及檢查有無「意念跟著動作向下降」及「放鬆」。

2. 意念向下沉,想像中好像樹葉輕輕的向下飄,或者想像在雨中淋雨,或者想像是一瓶水,搖動後裡面的雜物慢慢向下沉澱。這種練「意念」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感覺全身每一個地方都會向下沉。

3. 練至腳盤笨重時,須進入第五階段「行氣的訓練」。氣由腳底向上會感覺腳盤變輕(沒有氣時,可用「意念」由腳底而上)。此時氣(意念)由腳底向上升,同時身體仍然向下沉。一上一下同時存在,會產生拉拔(柔),有上必有下,練久「勁」產生矣。


第四章 鬆沉的訓練

1.「體沉」的訓練 (「身體重量下沉」) (p165-p166)

透過鬆身十七式的訓練,全身鬆了才會體沉。體沉訓練時,各關節均不要有一點力量,呼吸自然。

體沉的訓練次序:

A. 上盤體沉的訓練:鬆身十七式之1~5式,指、腕、肘、肩、頸各關節鬆法,勤練放鬆,練久可達沉肩、垂肘、含胸、美人手及頂頭懸效果。

B. 中下盤體沉的訓練:鬆身十七式之6~10式,膝、腰、胯、踝、腳底各關節依序練習放鬆,最後同時放鬆,並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時時放鬆。

下盤體沉訓練階段:

(1) 膝關節的體沉 (膝蓋重量向下沉),膝關節放鬆。

(2) 腳底的體沉 (膝蓋重量向下沉),腳底放鬆。

(3) 膝關節、腳底同時體沉,膝關節、腳底同時放鬆。

(4) 腰胯關節的體沉,腰胯關節放鬆。

(5) 踝關節的體沉,踝關節放鬆。

(6) 膝、腳底、腰胯、踝關節同時放鬆、意念放在丹田。

(7) 小腿的體沉 (小腿重量向下沉),小腿放鬆。

(8) 大腿的體沉 (大腿重量向下沉),大腿放鬆。

(9) 膝、腳底、腰胯、踝關節、小腿、大腿同時放鬆。

(10) 全身體沉 (全身身體重量向下沉),透過鬆身十七式之11~17式,尤其是第11式上下震動法,練全身放鬆。

2.「意沉」的訓練 (「意念向下降」) (p166-p167)

A. 意沉的要領:訓練意沉時,每一動作用意念向下降,凡是手向下落或屈膝時,意念隨手或屈膝向下降(見上頁第三章)。

B. 意沉的次序:

上盤、肩肘、下盤、腰胯、膝蓋、踝、腳底、小腿、大腿等依序全身各關節放鬆,意念向下降。

C. 意沉的練法:

共同要領:

凡雙手向下降或屈膝時吐氣,意念也隨之向下降。

凡身體向上升(由屈膝伸直膝蓋)時,用腳心撐身體上升,上身放鬆,同時吸氣。

意念向下降時,由頭、胸、腹、大腿、小腿至腳底,緩緩下降,意念放鬆。

初學時,呼吸自然,長短按自己原來的呼吸,不可勉強配合動作,否則會憋氣。亦即一個動作沒辦法用一息完成時,可用二息(兩個呼吸),甚至三息,但向下降的意念不能斷。初期呼吸沒有辦法配合動作,如欲配合動作,於屈膝定位時吐氣,可加一個呼吸。屈膝時注意膝蓋對腳尖。

一、氣勢向下沉四式:

(1)第一式:雙手向前平舉-左右展開-意念下降法(p168-p169, Fig.1-5)

(2)第二式:雙手舉高-轉腰-意念下降法(左斜方向) (p170-p173, Fig.6-14)

(3)第三式:雙手舉高-轉腰-意念下降法(右斜方向) (p173-p176, Fig.15-26)

(4)第四式:雙手舉高-左右展開-意念下降法(p176-p178, Fig.27-32)

二、 導引鬆身十七式意念向下降

透過導引鬆身十七式,每一動作一個關節一個關節放鬆,同時意念向下降。

三、 單練意念向下降

以下各式要領:定式時吐氣,意念由頭部向下降至腳底,沉肩墜肘。

(1)左、右「摟膝拗步」原地來回-意念下降法

(2)原地左右弓箭步來回「掤、捋、擠、按」-意念下降法

(3)原地合抱-左右虛實轉腰-意念下降法

(4)原地雙手胸前平伸-左右虛實轉腰-意念下降法

(5)斜方向弓箭步-胸前雙手平伸-原地左右虛實轉腰-意念下降法

(6)左斜方向弓箭步-原地「按」-意念下降法

(7)右斜方向弓箭步-原地「按」-意念下降法

(8)雲手意念下降法

(9)前進後退及左顧右盼-意念下降法

(10) 五禽戲意念下降法

(11) 拳架(三十七式)

3.「氣沉」的訓練 (「氣向下降」)

A. 氣的鬆沉,必須練就第五單元氣遍全身,才能練「氣沉」。在還沒有「氣」時,用「意念」繼續「意沉」的訓練,久之產生「氣」。「氣」是由「意」引出來的。「意」練久了自然產生「氣」。

B.「氣沉」須先有「氣沉丹田」的基礎。「氣沉丹田」是養氣,為練「氣」的初基。氣沉丹田(溫和氣)練相當時間後,丹田氣自然產生,待功純,可用「意」導「氣」(不可太刻意、要自然)。

C. 用「意」導引「氣」,由頭部向下降至腳底,此即為氣的鬆沉的訓練。氣的鬆沉練就後,氣向上時,同時感覺身體向下沉 (因身體鬆沉之故);氣向外時,身體仍然向內鬆沉。加以體沉的基礎就會產生拉拔,是產生勁的前奏。

D. 有了氣以後,意沉的訓練各動作「意念向下降」改為「氣向下降」,就是「氣沉」的訓練。練習時必須自然、舒適、不可刻意配合。由簡單的動作,再用複雜的動作練「氣沉」,最後與拳架、推手並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

第五章 鬆沉的種類

1. 靜態的鬆沉

渾元樁、川樁(提手上勢、手揮琵琶)、弓步樁(掤)、開展樁(單鞭)的鬆沉。

2. 虛實轉換的鬆沉

(1)左右虛實轉換

熊經、雲手、鬆身十七式之第12式-轉腰左右甩手的鬆沉。

(2)前後虛實轉換

原地反覆「按」、原地反覆「摟膝拗步」、鬆身十七式之第14式-弓箭步前後甩手的鬆沉。

3. 轉腰的鬆沉

磨轉心不轉熊經、雲手、原地平步屈膝合抱虛實轉換轉腰、雙手向前平伸虛實轉換轉腰、鬆身十七式之第12式-轉腰左右甩手等練腰及全身身體的鬆沉。

4. 虛實轉換「過程」中體會鬆沉

熊經、雲手、原地反覆「按」、鬆身十七式之第14式-弓箭步前後甩手、第12式-轉腰左右甩手。虛實轉換「過程」中,一直放鬆意念向下面的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