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做人》
三智 鄧鑫瑩
「謙」是面對成功,不改初心,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該做的高貴品質。「謙」是永懷赤子之心,以謙虛的眼睛看待世界,認真聽取他人之見的姿態。依筆者之見,無論立身處世,還是安邦建國,均應兼持「謙」之德,方能促進時代發展。
縱觀古今上下,覽通寰宇中西,「謙」的含義銘刻在錚錚甲骨文之上,書寫於頁頁經史典故之中,流傳於千家萬戶的家訓裏,伴隨着人類文明的輪軸不斷向前演進。
謙虛是懷謙之心,以「謙」之態立身。縱觀古今,固有學富五車的孔子訪太廟,仍懷「謙」之心,以禮行之,向主管細問每件器物、儀式。正因孔子不固於個人身份,不恥下問,不斷積纍各方面的知識,增長個人見識,開拓個人眼界,終成儒學大家,流芳千古。今有江旻憓,她不分日夜,持之以恆練習擊劍,參加比賽,纍積經驗,終成重劍的世界排名第一,卻仍然認爲自己未到那個水平,仍需練習,去進步和學習。愚認爲,正是因她們深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奧義,持「謙」之心,以「謙」立身處事,方能積累「養分」,粲然綻放「進步」的花兒,收穫「成功」的果實。
以「謙」之態安弗建國是進步的基石,是照亮「成功」大道的盞盞明燈。君不見牛頓行「謙」之事,站在「巨人」的肩上,攝取前輩的經驗,深耕道理,終證實萬有引力,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流芳百世?君也不見項羽在以少勝多,完勝秦軍後,得意忘形,不但燒毀秦國城池,更自立「西楚霸王」,他持戰績彪悍,拒納諫,終被韓信,劉邦擊敗,落地烏江自刎?倘若項羽同牛頓一般,深明「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或許會成功實現個人抱負,成千古霸王。然而,現實往往泥沙俱下。項羽像打拼出屬於自己的霸業,卻失「謙」之心,被一時成功蒙住雙眼,驕傲自滿,不用被「謙」之行爲,聽取諫言,豐滿雙翼,無積蓄力量,便只能痛失展開翅膀,扶搖直上的機會。正如冰心所言:「小鳥欲高飛,雖飛亦不遠。並非氣力微,毛羽未豐滿」。可見,謙虛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我們追求從謙虛行事,並非要求人不辨是非,否定自我意識爲代價。當今社會,不少人被畸形的「主流審美——白瘦幼」所裹着,過於謙虛,失去自我,不斷極端節食,瘋狂整容的時間屢見不鮮。而所謂的主流審美卻如同泡沫易破,有人短暫性地捧住這虛幻,有人卻同這虛妄一齊消失。她們懷「謙」之心得本質是毋庸置疑,但這種過度的,失去自我的「謙」,對個人人生,社會風氣都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應改善,甚至,將其畸形的爛根全面清除。謙虛不意味一味的聽從,應携自尊之心,理智之眼明辨是非,行正確之謙。
動兮靜所伏,靜兮伏所倚。自尊與謙虛,從來不是相對立的悖論。我們當有謙虛之燈指引方向,星河攬勝,亦當有自尊之心修身,齊家,治國,方能促進時代發展,共享康衢煙月,得生命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