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路謠言及假新聞
你知道每天瀏覽的文章,有多少是網路謠言或假新聞嗎?
網路謠言與假新聞都是一種未經證實的訊息,它可能引起相當可怕的效應。
查證網路謠言及假新聞
網路上流傳許多謠言及假新聞,一時之間很難分辨其內容真假,若沒有審慎查證就任意轉寄,當其內容與某產品、公司行號或個人名譽有關時,就有可能涉及誹謗、妨害名譽或觸犯相關法律。
當我們收到一則新聞或消息時,應該要審慎查證其真實性,可以透過有公信力的網站來搜尋相關資訊。以下列出六種需特別注意的跡象,以及可以用來查證的網站。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查證工作的網站。
新聞案例-網傳陸軍化學兵使用劇毒藥劑消毒
2021 年5 月14 日開始流傳陸軍化學兵使用劇毒藥劑針對雙北地區全面消毒且範圍不明的假訊息,一度引發雙北地區居民與商家恐慌,造成民眾誤解政府防疫作業。
調查局指出,化學兵使用劇毒藥劑全面消毒的不實訊息透過LINE 家長會群組、家族群組、百貨群組、宮廟群組等管道持續擴散,全案共約談黃女等13 人,日前已依涉嫌違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 條規定移送北檢偵辦。(中央社,2021/06/23,記者:蕭博文)
二、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指以電子郵件、部落格、討論區、聊天室、即時通訊、社交網站等為媒介,透過文字或圖片對特定使用者進行辱罵、威脅、散播謠言或刊登不雅照片之惡意行為。
網路霸凌常使得被霸凌者感受到被欺凌、歧視或恥笑,進而引起身心不適的狀況。
由於網路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使得網路霸凌行為不斷的增加,更因為網路散布的速度很快,且訊息不易回收,其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更甚於一般霸凌行為。
遇到網路霸凌怎麼辦?
要勇於求助
不論自己或他人遭受網路霸凌,都應該先保存證據,並告訴有權處理的人,例如學校老師、家長或警察,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忍耐退讓,保護自己也幫助他人。(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0800-200-885)
要終止流傳
在網路上面看到不當的言論,要立即向網站站長檢舉,甚至發現有人將暴力行為的圖片或影片貼上網,都可以報警處理,別讓這些霸凌行為繼續在網路上流傳,造成當事人更嚴重的傷害,也別讓自己加入傳播行列而成為加害者。
2. 網路不當言論
在網路上,以公開或匿名方式發表不實報導、網路恐嚇、公然毀謗他人、侵犯他人權益或名譽等,都可能觸犯《刑法》的公然侮辱罪、誹謗罪或是恐嚇罪等。
新聞案例-五國中女網路霸凌 寫悔過書賠償
從小受到霸凌所苦的陳女,深知霸凌帶來的傷害,107年10月意外發現升上國中的小女兒遭到班上五名女同學網路霸凌。
她們成立臉書群組「公幹婊子團」對女兒進行言語霸凌,更企圖拿壞掉的椅子給女兒坐,所幸好友及時制止才未讓寶貝女兒受傷。
然而三個月來不斷遭五人辱罵,也嚴重傷害女兒的身心,活潑可愛的小女兒也變得不太愛講話,甚至有輕生念頭,陳女決定對五名國中女同學提告,還女兒公道。
台南少年法庭審理後,認為五名學生涉犯刑法之公然侮辱,要求五人寫悔過書懺悔,以啟自新。 (中華日報,2019/06/03,記者:王勗)
網路成癮的預防
要預防網路成癮最好的方法就是正確地使用網路,不要過度使用網路。
四、遊戲成癮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成員國第11次修訂國際疾病分類,正式將電玩遊戲成癮等相關行為列為精神疾病,稱為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
WHO定義的症狀為: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愈來愈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以致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正常運作(造成失能),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層面,並且上述症狀有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
五、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
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只要回答4 個問題,綜合分數結果,就可初步了解是否手機遊戲玩過頭。
每題從「極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成1 至4 分,若總得分10 分以上,就需要謹慎評估是否過度沉迷手機遊戲。
結果分析
正常級(20 ∼ 49 分)
你是屬於正常的上網行為,雖然有時候你會花了些時間在網路上消磨,但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預警級(50 ∼ 79 分)
你正遭遇到因網路而引起的問題,雖然並非到達積重難返的地步,還是應該正視網路帶給你人生的衝擊。最好要有警覺,並改變上網習慣囉!
危險級(80 ∼ 100 分)
你的網路使用情形已經成為嚴重的生活問題,你應該評估網路帶來的影響,並且找出病態性網路使用的根源。你或許已經成為成癮者,恐怕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才能使你回覆常態。建議你趕快找專家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