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訊安全問題
電腦病毒:電腦病毒會以各種方式寄生在電腦中,且會感染其他檔案,並潛伏在電腦中等待機會發作
巨集病毒 (Macro Virus):巨集病毒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 它主要是利用軟體本身所提供的巨集能力來設計病毒, 所以凡是具有寫巨集能力的軟體都有巨集病毒存在的可能, 如Word, Excel, AmiPro都相繼傳出巨集病毒危害的事件, 在台灣最著名的例子正是Taiwan NO.1 Word巨集病毒。
開機型病毒 (Boot Strap Sector Virus):開機型病毒是藏匿在磁碟片或硬碟的第一個磁區。因為DOS的架構設計, 使得病毒可以於每次開機時, 在作業系統還沒被載入之前就被載入到記憶體中, 這個特性使得病毒可以針對DOS的各類中斷 (Interrupt) 得到完全的控制, 並且擁有更大的能力去進行傳染與破壞。
檔案型病毒 (File Infector Virus):檔案型病毒通常寄生在可執行檔(如 *.COM, *.EXE等)中。當這些檔案被執行時, 病毒的程式就跟著被執行。檔案型的病毒依傳染方式的不同, 又分成非常駐型以及常駐型兩種 :
(1) 非常駐型病毒(Non-memory Resident Virus) :非常駐型病毒將自己寄生在 *.COM, *.EXE或是 *.SYS的檔案中。當這些中毒的程式被執行時,就會嘗試地去傳染給另一個或多個檔案。
(2) 常駐型病毒(Memory Resident Virus) :常駐型病毒躲在記憶體中,其行為就好像是寄生在各類的低階功能一般(如 Interrupts),由於這個原因, 常駐型病毒往往對磁碟造成更大的傷害。一旦常駐型病毒進入了記憶體中, 只要執行檔被執行, 它就對其進行感染的動作, 其效果非常顯著。將它趕出記憶體的唯一方式就是冷開機(完全關掉電源之後再開機)。
複合型病毒 (Multi-Partite Virus):複合型病毒兼具開機型病毒以及檔案型病毒的特性。它們可以傳染 *.COM, *.EXE 檔,也可以傳染磁碟的開機系統區(Boot Sector)。由於這個特性, 使得這種病毒具有相當程度的傳染力。一旦發病,其破壞的程度將會非常可觀! 例如:台灣曾經流行的大榔頭(Hammer),歐洲流行的Flip翻轉病毒皆是。
惡意程式:
電腦蠕蟲: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程式,可以複製出許多「分身」,通常是透過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或電子郵件的附件散播。主要的危害在於佔用網路頻寬使得網路速度變慢,或者耗用記憶體資源以致電腦效能降低或停止回應。
木馬程式:隱藏於看似正常檔案的惡意軟體,常會偽裝成某種好用的工具軟體或有趣的程式,吸引使用者下載使用,然後在使用者的電腦中執行惡意的行為。
間諜軟體:在使用者不知情、且未經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將軟體安裝在使用者電腦中,並觀察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與監督電腦活動。
駭客入侵:駭客是指擅自入侵他人電腦系統的人。
二、資訊安全防護
防毒軟體:為了保障自己電腦的安全,最好在電腦中安裝一套防毒軟體,可用來檢測電腦是否遭受病毒感染,並清除已偵測到的病毒威脅。
防火牆:網路安全的防護裝置,可以管制資料封包的流向,並限制外界僅能存取指定的內部網路服務,藉此可以保護主機中的資料,以防止駭客入侵。
作業系統與軟體更新:必須透過作業系統和軟體的更新,才能把系統的漏洞修補起來,減少被病毒感染或駭客入侵的機會。
良好的使用習慣:
不隨意下載或安裝來源不明的軟體或APP。
不隨意瀏覽不適當或危險的網站,例如:色情網站。
安裝軟體或瀏覽網站時,要注意安裝訊息及網站授權訊息,勿隨意按同意。
確認所瀏覽網站的正確性。
重要資料勤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