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式語言介紹
程式語言可分成低階語言與高階語言兩大類。
低階語言
機器語言:由一連串的1 與0 所組成,這也是電腦能夠了解、直接執行的語言。
例如:10001001 01001001
10001101 01001111
組合語言:將機器語言,改用簡短的字串取代。然後再由組譯程式翻譯成電腦看得懂的機器語言執行。
例如:mov eax, 1
add eax, 4
sub eax, 2
mov num, eax
高階語言
C 語言:廣泛用於開發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的高階程式語言。C 語言的發展,深深影響了眾多後來的程式語言,例如C++、Objective-C、C#、Java等程式語言。
例如:#include<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 \n");
return 0;
}
Java 語言:經常用來開發網路應用程式和智慧型行動裝置上的APP 程式。例如,許多Android 系統上的APP 應用程式就是使用Java 程式語言開發的。
例如: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Hello world !\n");
}
}
Python 語言:物件導向、直譯形式的高階語言。包含了功能完備的程式庫,能夠快速解決問題(例如資料排序、搜尋資料、數值計算、人機介面等)。
例如:import sys
print("Hello world !");
二、視覺化程式語言
採用圖形化元件來設計程式稱為視覺化程式語言。
例如Scratch、App Inventor、S4A 等都是視覺化程式語言。
Scratch: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開發的一套視覺化程式語言,即使完全沒有經驗的初學者,都能使用簡單的圖形元件,快速完成程式作品。
App Inventor:最早是Google 公司在西元2010 年所開發出來,目的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開發Android 裝置的應用程式,後來在2012 年移轉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行動學習中心繼續維護。
三、程式語言應用實例
操控者要命令紅色憤怒鳥追擊綠色小豬。
前面5關的練習,都是在學習如何撰寫基本的循序結構程式,這種程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們必須將每個步驟按部就班地說明清楚,然後再由電腦逐一循序執行。
接下來的第6關到第8關練習,可以試看看使用重複結構完成。
第9關加上了一些限制,我們想辦法在灰色程式模組內放入其他的程式,而這些程式總共會重複執行3次,控制憤怒鳥找到綠色小豬。
接下來的10∼13關也是利用重複結構解題。
從第14 關開始,可以使用新功能—選擇結構。
前面的程式練習,都是以循序結構或重複結構控制憤怒鳥移動,若想要讓電腦能依照當時遇到的狀況做出適當反應,就必須使用選擇結構。
當條件式是成立時,就執行程式區塊1的指令;若不成立時,則執行程式區塊2的指令。
當條件式是成立時,就執行程式區塊1的指令;若不成立時,則執行其他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