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沟小流域治理

小流域 治理

摘录自: 张金慧,“从王茂沟治理典型 看黄丘一副区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人民黄河》, 1993年9月, 第9期,20-23页。

王茂沟小流域自 1953年被选为试验科研基地以来,开展了各单项措施和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基本资料及研究成果,其中“三道防线”的布设为黄丘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茂沟是陕西绥德韭园沟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流域面积 6平方公里,有一级支沟 21条,具有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地貌类型复杂等特点。流域内有农耕地 347 公顷,其中有 85公顷的地面坡度大于 25度,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贫困。

流域的地貌特征,可划分为梁峁坡、沟谷坡、沟道三部分。治理措施的配置简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为梁峁坡防线,即分水线与峁边线之间的地段,一般坡度 10-35度。主要的治理措施是将 15度以下的坡耕地修成宽度大于 8米的水平梯田;15-25度的坡耕地修成宽度大于 4米的水平梯田; 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种草,作为发展牲畜的饲草基地。

第二道防线 为沟谷坡防线,即峁边线与坡脚线之间的地段。 沟谷缓坡地坡面比较完整, 一般坡度在 25度以下,采用修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鱼鳞坑等,营造经济林或乔木林;沟谷陡坡地坡度 26-45度,坡面滑坡、切沟较多,是地形最破碎的区域,以发展灌木林为主;陡崖在 45度以上,人畜难行,不易布设措施。

第三度防线 为沟道防线,即坡脚与流水线之间的地段。可修建大、中、小型淤地坝,巩固沟床,抬高侵蚀基面,制止沟壑发展,拦泥淤地,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对不宜打坝的陡坡小支毛沟,可营造沟底防冲林。

综合治理效益 

(1) 蓄水效益。 治理后期年径流量由 8.6万立方米 降至 1.2万立方米,较治理初期 减少 86%。

(2) 拦泥效益。 治理后期年平均输沙量较治理前减少 97%。1953-1990年,该流域 总拦泥 230万立方米 (合 311万吨),其中淤地坝拦泥占 58%,水平梯田占 13%,林地占 27%,草地占 3%,基本上达到了泥不出沟。

(3) 削减洪峰流量,提高了坝地利用率。在 1959年8月19日和 1961年8月1日的两次暴雨中,王茂沟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分别达到 91%和 88%。另据1954-1966年韭园沟观资料 分析,梯田减少径流和泥沙分别为 93% 和 97%; 3年生林地 (34% 和 38%);8年生 林地 (73% 和 90%);2年生牧草地 (54% 和 70%)。 若无这些措施拦泥蓄水的综合作用,王茂沟现有坝地只能在 10 年一遇的洪水下保收,而目前可在 100 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保收。

(4) 经济效益。 1953年以来,随着治理的深入,坡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1990年减少了 53%),基本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单产明显上升。与 1952年对比,1990年平均每公顷产粮 2763公斤,增长 1051%;粮食总产增长了 316%。 1980-1990年,各不同措施年均每公顷粮食产量依次为:坝地 4896公斤,梯田 1882公斤,分别是坡耕地的 9.1 和 3.5 倍,为退耕还林创造了条件。

(5) 生态效益。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制止了沟壑扩张;提高了土壤肥力。

图片资料: 《黄河流域 地图集》。

王茂沟今日(1997年):

 

(下图) 梁恩佐 1999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