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和大學部的不同,可參: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2005),頁1-3。
彭明輝,<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PPSC LAB. 清大精密定位系統與控制實驗室,著作時間不詳),「貳、完成碩士論文所需要的能力」。
前述兩篇文章一者以成功的學者自身如果回到研究生的生活,會如何安排自己的研究生活為重,另一者以教授的觀點,指出學生在碩士班階段應具備的能力。而我接下來討論所採用的觀點,是著重於升上研究所的新生,可能不能適應研究所生活之處。藉由這種觀點,我想提醒一些還沒上研究所的同學,不要將研究所看成是大學部的延伸。一些同學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在還沒上研究所前,非常非常想上研究所,但考上之後,卻發現與自己想像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落差,並且感到不適應。以下以不同大學部但都考上台大社研所的同學的經驗為例。
許多不同的同學們都表示,大學是他們人生中最自由自在的階段,可以到處修課、參加各式社團活動、花很多時間擔任志工等等。可是到了研究所之後,同學們發現,相較於大學部的自由自在,在研究所他們則面臨了極大的壓力。壓力的來源主要有四個:
1.授課方式從大班演講課變成人數很少討論課。老師認識每一個同學,同學們幾乎不能翹課,翹課老師會問「今天某某人怎麼沒來?」。討論課上還有發言的壓力,如果太混(例如沒唸reading)被點到,不知該如何回答,自己就會心虛。以前沒唸書還可以直接翹課,現在卻得在課堂上煎熬。
2.英文、reading的量變重。在研究所,老師們有時會預設研究生一定程度英文閱讀的能力(不過聽說老師們有漸漸降低標準),一堂課60~70頁的英文paper是常有的事,如果同學們同時修了三堂課(才9學分),一星期可能就有180頁~210頁的英文閱讀。剛上研究所的研究生,如果1小時可唸3-5頁英文的話,可能要花36小時~42小時(以1小時5頁計),甚至60小時~70小時(以1小時3頁計),一星期7天每天約要花5~6小時,甚至9~10小時。這還不包括上課的時間!由於時間不夠,唸paper時,前半段很細,後半段亂唸的情形很多,亦有英文閱讀速度不夠,光抓topic sentence來唸的同學。有同學原本上研究所時,對自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還滿有社會學的分析眼光,但光卡在英文這一關,就信心崩潰。
3.同學的組成變化及自我期許。在大學,學生透過聯考分發志願,不過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亂填或照家長意思填志願,很多人大學唸的根本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於是亂唸、翹課的情形比較多。可是在台大社研所,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基於「喜歡唸社會學」而來唸(求職常常不是考量重點)。在此情形下,同儕間的競爭壓力就提升了,因為大部分的同學,可能都還算一定程度的認真或認為自己應該要認真唸書,少部分的同學明顯以學術為志向,可能更認真。而且由於研究所是自己選自己想唸的,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可能很大(與唸大學時亂唸的心態不同)。
4.論文壓力。這是最大的壓力來源。與大學不同,只要修完一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研究所則要寫出碩論。可是大學和研究所課堂的訓練,到寫出一篇碩論,是有一定的落差,很多同學修完課,課堂上的焦慮才完結(甚至還無法完結),就陷入論文的泥淖中。論文是一個與之前上課很不同的狀態,不幸的是,有些同學適應不良。在論文寫作的階段,以下事情變得重要:(1)如何問問題變得很重要。可是如何問出一個有趣、重要的問題,同學們不見得知道。之前有老師也說同學們有很多想法,但不太會問問題。(2)閱讀理論不是理解推論而已,不是套用在老師題目中給的經驗現象而已(答題最低標而不是高標)。閱讀理論可能是幫助提問、幫助切入之觀察點,而且要將諸多理論加以整合、提出批判。(3)質性研究者必須自己搜集資料,對資料加以提煉分析(作量化的碩士班學生通常是用大型資料庫中的統計資料)。可是要怎樣從描述走向分析,而不只是落於諸多描述堆砌,對一些碩士班學生來說卻是相當困難的。(4)長度是之前期末報告不能比的。怎麼進行整體的架構,學生可能經驗不足。
在此情形下,我認為有必要在還沒上研究所之前,認知到研究所與大學部是很不同的階段,而或許這樣的斷裂,在台大社研所又特別明顯(很多外系所的同學,都認為社研所很難唸。本系的一些同學,也覺得一些偏向實用的學門真的比較容易畢業)。或許還沒考上台大社研所前,應該再想一想真的要唸嗎?為什麼非唸不可?(一些同學後來確實是不太想唸了…)如果考上了,那可能要準備一下,如何面對研究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