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學部的生活不同,碩士班研究所的生活比較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而且適應不良可能會形成類似創傷的經驗。在大學中,雖然存在著「由你玩四年」的說法,但其實也有適應不良的情形。例如部分同學可能覺得自己唸錯系,對系上的課程內容毫無興趣,在大學部對課程沒興趣,還可以混、去修其他自己有興趣的課,最後仍可以畢業。可是在研究所適應不良的後果就嚴重多了。部分同學對研究所的學習抱持著很高的期許,他們覺得特定領域正是他們想投注熱情之處所。我目前觀察到有許多外系的同學報考非本大學科系的研究所,都有類似的期許與熱情。可惜的是,研究所的現實和他們自己的幻想有時存在著相當的落差。或許是唸了研究所之後,才發覺內容和自己想的差很多;或許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屢遇挫折而自信心逐漸低落。這樣的情形再加上研究所必須要寫出論文才能畢業,更形成強大的壓力。
我自己,以及部分身邊的同學們(不限台大社會所)在研究所第一次面對了人生重大挫折及自我考驗。我自己就是外系學生,雖遇到一些挫折和考驗,但最終還是幸運通過,而且覺得在研究所學習的收穫,比起大學部在質上是另一個不同的層次。可是很多同學不像我那麼幸運,他們遭遇很難跨越的挫折和考驗,最後拖很久又很草率地畢業,有的甚至無法畢業。
在這邊我不多論個別同學所遭受之挫折與考驗,以及對此之反省。這最好是由個別同學自己分享,而我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在此我想要探討的是,同學遭遇挫折和考驗時,其他同學的對應之道。
在碩士班,同學們很容易自以為和其他同學形成緊密的人際關係。這樣的情形可能導因於碩士班和大學部的組成差異。大學部一班的人數都非常多,而且很多人對自己所唸的科系也沒什麼興趣。相較之下,碩士班人數較少,而且常常一起上課,多數人對所唸的科系也懷抱著熱情。這樣的情形確實比較容易形成緊密的人際關係。但這種人際關係的緊密性有不少成分是基於同學們的想像,沒有足夠的互動基礎。只要一考驗,其虛幻性就會出現。這種人際關係的誤認,在同學遭遇論文壓力所形成之挫折與考驗時,特別容易意外地發生負面效果。這種效果我稱為「善意行動形成之惡性互動循環」。
人們常常以為彼此基於善意的行動,會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但有些情況偏偏不是如此。明明在互動中,所有人都是基於善意行動,但由於對關係的認識不足或有誤,卻形成了惡性的互動循環。以下我分成我自己企圖幫助同學卻形成反效果的經驗,以及我同學遭遇挫折而其他同學皆企圖幫助他的經驗來論。
我自己就有誤認關係,自以為是地要幫助同學的經驗。我們班上有一些同學對碩士班的生活適應不良,我當初就誤以為研究所的同學關係緊密,我應該要時時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我應該表示我和他們站在一起,他們並不孤單。但是我自以為是地時時關心、自以為是地想幫助人家,不但我自己覺得使不上力,事後反省,可能有些同學還感受到壓力與反感。我一直在反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自己本來就比較不擅長與人相處,才會搞成這樣,但後來發現事情不是如此單純,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我誤認關係。我發現那些適應不良的同學,有自己分享心情,以及求助的對象。我誤以為他們會需要我,他們會孤立無援,但其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反而是我的自以為是可能造成別人的壓力,因為他們可能也感受到我的善意也想努力回應我的善意,但關係不對其實我幫不太上忙,結果反而使他們負擔額外的人際互動壓力。我在碩士班很晚的階段才體會到這件事,我學到必須要看關係看對方的需要給予幫助,而對於關係不對的人們,我選擇承認自己的無力,放下自以為是的善意。
我同學與我分享他遭遇挫折,其他同學善意的行動卻形成他壓力更大的情形,我認為剛好可以對照我的處境。我的情形偏向自以為是地關心、幫助他人,而我同學的情形則偏向被他人關心、幫助卻倍感壓力的情形。我同學由於是外系生,能力不是很夠,又一直卡在找不到適合的論文題目,最後由於壓力太大身心出了狀況而被迫休學。他的同學們知道他狀況不好,一直很關心他,找他說話甚至想辦法鼓勵他。但是他的狀況不是很好,控制情緒的能力變得低落,有時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地傷害了別人,或是沒辦法好好地回應他人對他的善意。由於明明知道他人的善意,但是又不能恰當地回應對方的善意,他人的善意行動反而對他形成了人際壓力。結果他越來越想逃避與人接觸,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接近他。而這樣的心情又形成了人際互動的惡性循環:他人給他善意的關心,他因為想善意的回應,雖然狀況不好但又給自己人際互動的壓力,這種壓力使他無法恰當地回應他人的善意。他人感到錯愕或受傷,而他也感到自責,又更難恰當地回應他人的善意。
相較之下,由於我同學與我認識非常久,而且很熟,所以他與我互動時比較不會有人際壓力。因此我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他的狀況、他的想法,而我給他的關心和幫助,也比較不會造成他的壓力。
我從自身的經驗得出善意行動可能形成惡性互動循環的想法,而我同學的經驗則從另一方面證明我的想法。我認為這樣的經驗十分值得提出來討論,因為碩士班相對容易出現同學適應不良的情形,而同學間又容易誤認彼此有緊密的關係,而認為「應該」相互關心或幫助,但是這樣基於誤認的善意行動可能會導致被關心者的壓力,甚至形成惡性互動循環。如果從我的經驗來說,我覺得碩士班同學可能要看清彼此關係的互動基礎,不要過快地設定「因為我們是要好的同學,就應該怎樣怎樣…」的想法,否則可能出現明明大家都是善意,而自己和他人卻都受傷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