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碩士班階段,有許多同學會找打工的機會。同學們為什麼打工、要打什麼工,每個人的考量各不同。在這邊我沒有打算詳細分類同學們為什麼打工、打什麼工,因為我不認為自己對這方面進行足夠詳細的調查。在接下來的部分,我談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打工類型,這類打工類型是我個人比較熟悉,而且也跟同學討論過,那就是以學術研究學習為取向的打工類型。如果既能學習又能賺錢當然是最好,不過學習取向的打工並非總是如此。關於這點,或許對打工的考量是以最輕鬆的方式賺到最多錢的同學來說,可能就不太有參考價值。接下來,我主要介紹的就是以學習取向為主找工作的方向。
以學習取向為找工作的方向,可行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擔任助教,另一是擔任研究助理。擔任助教的工作中,擔任大學部的助教,負責帶討論的助教工作,是比較能學到東西的工作。例如研究法助教,或是一些要求同學課堂討論、進行小型研究的課的助教。不過問題是:其實碩士班同學不見得一開始就有充分帶討論的能力,擔任助教對碩士班同學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培養的過程。如果能看到擔任助教對碩士班同學不是單純的協助大學部,而是本身是一個學習過程,甚至在擔任助教的過程中會遭遇困惑(註一),這樣就會注意到,雖然帶討論的助教工作,可能都有助於學習,但協助助教們學習的條件不同,會使擔任助教的同學學習上的收獲不同。我目前覺得一個較好的助教工作,正是帶討論,並且有願意協助碩士班同學的博士班同學存在的工作。老師通常不太有時間管擔任助教的同學在擔任助教中遇到的問題,同學也不見得敢跟老師討論他遇到的問題,這時若有博士班同學在,而且他們願意提供意見或指導的話,會幫助很大。
擔任研究助理的工作中,比較有助於學習的,是老師認真經營且涉及到研究較實質的部分的助理工作。部分同學可能會誤以為,只要是研究助理就都有助於學習,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老師並不認真經營特定研究計畫,而且又不願意花時間教導你,然後你又擔任了這個計畫的助理,你可能要代替老師參加各種會議、寫一些東西交差(這在博士班比較容易發生)等等意想不到的麻煩事情。要怎麼判斷老師是否認真經營一個研究計畫,而且願意花時間教導你,我也沒有明確的方法。可能可行的方式包括:透過同學之間的打聽(例如有些老師比較認真有口碑),或是看一下某個研究計畫和老師既有的研究方向與該計畫的關係。如果老師既有的研究方向和該計畫看起來關係疏遠,那有可能該老師是想藉由這個計畫做另一個他想做的東西,如果是這種情形風險就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師會口頭上告訴同學要教同學什麼什麼,可是最後可能由於太忙或是根本忘了,最後出現不了了之的情形。因此同學除了老師口頭上的承諾外,最好還是要多以週邊的管道理解一下老師的狀況。
除了老師的影響外,研究助理的工作內容也與有助學習的程度相關。研究助理可能會有比較涉及行政事項(如報帳、辦理雜事)、費時但收穫較小的學術周邊工作(如逐字稿的聽打、逐字稿的發包、老師給關鍵字你負責剪報、把老師在書上畫線的地方打成電子檔等等)、比較涉及研究實質的部分(如和老師一起訪談、一起唸書、討論研究分析等)。越是涉及到研究實質部分的工作,越容易學到研究相關的東西。通常同學在擔任研究助理時,前述三類工作都會做到,不過比例仍有不同,可能的話,同學可以問一下工作內容主要為何。有部分老師會隨著同學擔任助理的經驗來調整工作的內容,比較菜的時候是負責跑腿打雜,比較老的時候就負責和老師一起訪談。如果是這種有點像學徒式的研究助理,特別要注意一下有沒有老師或比較資深的學長姐願意花時間跟你說明你負責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因為一開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工作除了是打雜之外還有什麼意義。有些工作你找不出意義,你做起來就比較沒勁,如果有人跟你說明一下意義,你會比較清楚自己做的工作有什麼值得學習之處,也比較有幹勁。不過也無法排除你做的工作是沒人想做,所以交給菜鳥來做。
縱使老師願意培養你、或工作內容和學術比較密切,還是要考慮研究助理工作和論文的關係。如果工作內容能與自己論文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那是最好的狀況,如果不行的話,有助於學習的研究助理工作可能很吃時間,如果你要同時寫自己的論文,你可能會覺得很吃力。如果某個研究助理的工作很吸引人,但又跟自己的論文沒有直接相關,你可能要考慮時間分配,或是跟老師說明可能不能長久擔任等等的狀況。
p.s. 多數的打工都會吃時間,有同學甚至因為打工而拖延到畢業時間。在人生規劃上企圖準時畢業的同學,務必要考量到打工和論文進度的平衡。
註一:國外疑有類似的情形,就是研究生(該書指的是博士生)兼差教學看起來有很多益處,例如可為忙碌的教授分擔一點工作、大學部分學可以有熱忱度很高的老師,並且得到最新的資料。研究生本人則可以增加收入並獲得實習教學的好機會。不過這些正面價值恐怕是「過度樂觀」。研究生在教學技巧方面的訓練非常有限(甚至沒有任何訓練);這一類的教學工作所獲得的酬勞不高,但是卻得花掉研究生很多時間。雖然該書指的是英國博士生的情形,但類似的狀況在台灣的碩士生也存在。參:Estell M. Phillips、Derek S. Pugh,《如何拿博士學位》(台北市:弘智文化,2002),頁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