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學校的社研所,風氣其實略有不同。以下僅就我親見(主要)和耳聞(輔助)的部分加以記載,如果有錯的話,可能要請同學指正。也希望與我意見不同的同學,修正、補充我的觀察。
以下我把對台大社研所風氣的觀察,分成偏向老師的面向,和學生的面向。
一、老師面
台大社會所的老師們相當重視社會學理論。老師們對理論的重視可分成兩類情形,一種是強調要紮實地唸社會學「經典理論」,如古典三 大家。這種老師通常是教理論的老師,人數比較少而且在系上通常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另一種情形是強調經驗研究要有理論上貢獻,這樣的老師可能與前一類重覆(兩類都重),也可能有一 定程度之分離(不太重視與經典理論對話,甚至覺得那已經是過時的東西),但總之人數多很多。這種老師所對話的理論,通常沒有像經典理論那樣地抽 象,而偏向於較容易操作、檢證的理論。這些為了解釋特定現象的理論,有時候不一定跟經典理論直 接相關。
如果將那些重視對話較易操作、檢證之理論的老師再分類,可以發現,其中以質化研專長的老師佔多數,女性教師中多半兼有性別研究之專長。台大性別研究算是興盛,較多具有性別意識的老師,因此比較不容易出現不自覺的性別差別待遇。例如上課時比較不會出現男老師偏好點男同學回答,下課和男同學一起吃飯喝酒等情形。
前述老師專長的描述,我是透過同學間的討論建構出來的,其實去查一下系上老師的專長,也可以得出類似的描述。不過我想探討的不止如此,而是想基於此給還沒決定要考哪間研究所的同學一些提醒:
1.由於台大社會系的老師都相當重視理論,如果同學只在意實務或實踐的效果,完全不在意與社會學理論對話,或自己研究的社會學意涵,那可能就不太適合來唸台大社會所。因為你的取向和所上的取向差太遠了,你可能一直被老師電,或找不到適合的老師。
2.台大社會系雖然有以經典理論研究為主的老師,不過這類老師在系上比較邊緣,可選擇的師資也不多。經典理論研究後來出現觀念史的研究取徑,結合了思想研究與歷史研究,更不容易寫得好。經典理論及其後續發展的研究取徑,在台大社會所疑似有逐漸沒落的情形,這樣的情形在重要的理論老師葉啟政老師離開似乎變得明顯。
3.根據同學們去不同社會所修課的經驗,台大的性別意識真的比較敏銳。有女同學就說,自己在台大從不覺得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但是到了另一個學校的社會所,常常會覺得女性遭到歧視,想主張女權。有志從事類似研究,或喜歡這樣環境的同學,台大社會所可能算不錯的選擇。
二、學生面向
系所風氣中老師的面向,較易在網路上查到,而且比較穩定。相較之下,系所風氣中學生的面向較不容易查到,而且可能隨著不同屆的學生組成而變動。
根據數位同學的說法,台大社會所的同學,相對於其他社會所(例如清大)、台大國發所等研究所,重視唸書而相對實踐較弱。我認為這可能一定程度 是恰當的描述,因為有一些同學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唸書,但是沒有太多的社會實踐(例如走上街頭、組織社會運動等等)。這樣的情形,也使一些實踐取向非常強烈 的同學不能認同。這些同學可能抱著社會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考進台大社研所,但看到一些同學(這些同學可能被認為是班上主流的同 學)花過多的時間唸書,可是少進行社會批判,也少參與社會運動,就覺得非常失望。
許多台大社會所研究生在碩一時會花很多時間唸經典理論。由於碩一有古典社會學理論和當代社會學理論二擇一的必修,部分理論老師又十分具有個人魅力,因此許多同學在研一時,會花很多時間唸經典理論。這樣的情形造成部分對經典理論毫無興趣之同學的壓力,其一方面感到自己被迫要唸不喜歡的東西,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在班上處於邊緣地位。
那些在碩一花很多時間唸經典理論的同學,到了要寫論文時,又選一個容易操作的經驗研究題目,不走經典理論研究取徑。目前在台大碩士班,並沒有形成經典理論研究取徑的良好學術環境。老師少,也沒有適合作為參考對象的學長姊。此外,同學間也較重視趕快畢業,而非寫出一篇好的碩論(好的經典理論研究很花時間)。因此在研二時,多數同學紛紛轉向較容易操作的經驗研究題目,以求順利畢業。
很多老師都會談到,研究所的同儕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是相互支持相互討論的重要伙伴。我沒有否認這樣的情形,但是可惜的是,同儕的影響對一個人來說不全面是正面的。有些人進了研究所想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卻發現同學的興趣和自己相差甚大而感到失望。有些人因為主流同儕與自己重視的事物不同,而感到壓力、被邊緣化。有些人因為同儕而轉向,沒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是認為,如果能像老師們說的那樣,在研究所生涯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那是最好而且要好好珍惜。如果真要找這樣的伙伴,或許最好也不要只停留在與自己同一屆的範圍,不然範圍太窄。如果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那其實隨緣就好,不要太強求,因為強求只會讓自己失望、痛苦。此外,也必須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要盲從於同儕壓力。例如自己就是不喜歡經典理論,那也沒有必要隨同學一窩蜂地念經典理論,而是有系統地累積自己感興趣之主題的文獻,由此建構出自己的論文。又例如當同學的目標是快速畢業,而自己的目標是寫出好的碩論時,可能要抵抗一些快速畢業的同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