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前一屆開始台大社會所研一的學生逐漸發展出一個傳統,即帶研究所考試讀書會。這個研究所考試讀書會是由原讀書會成員考上研究所之後,帶企圖考社研所的學生唸書,而被帶的同學考上研究所後,也必須接替學長姊的任務,繼續帶下一屆的研究所考試讀書會。這個研究所考試讀書會並沒有限台大社會系的學生,外系所的同學也可以參加。研究所考試讀書會以非營利的方式形成互助傳統,幫助了許多同學考上研究所,我認為是非常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在我們這一屆也產生了一些當初沒預料到的後續影響。
以下我把這些後續影響提出來說明。希望促進同學思考:如果同學希望能彼此互助考上研究所,又不希望出現以下狀況,該怎麼辦?
以下就我的觀察,分成同學形成同質的主流團體的問題,和讀書會進行不下去的問題。
1.同學形成同質的主流團體的問題
由於在還沒進研究所之前,有一群同學就開始聚在一起唸書,藉由學長姊一屆一屆的傳承,學習一套閱讀、討論、思考的方式。已經有非研究所考試讀書會的同學,指出這群組成研究所考試讀書會的同學,已經習得一定同質性的思考方式,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但這絕對不是說,要廢掉研究所考試讀書會,因為縱使沒有這個讀書會,我認為同質性思考的問題仍然會存在,只是存在方式變成補習班式的思考方式,絕對無法解決問題。
同質性的思考有什麼問題呢?我認為,有以下二點要注意:
(a)當大多數的同學,都不加反省地接受了某些觀點,形成同質化的思考時,就容易形成思考上的盲點。
(b)非研究所考試讀書會考進來的同學,發現有些同學,不僅視為重要的東西相似、也熟悉特定的討論進行的方式時,可能會覺得自己跟上不、很邊緣。於是讀書會同學和非讀書會同學就形成隱性或顯性區隔。在我這一屆,還出現靠補習考上的同學,覺得自己被排擠、瞧不起。
在我這一屆,非讀書會同學和讀書會同學的界線,後來有部分消融。關鍵在於同學們彼此交換ptt2的個版。其實沒有同學有意排擠其他同學,但是只要一開始就有既存團體,很多界線卻在有意無意間被強化、誇大。例如讀書會同學可能因為覺得補習班的出現使得不補習的人難以考上,由此形成了大家都得花錢去補習,補習班又利用大家對考試的焦慮與不安賺大錢,而不喜歡補習班,但這不代表他們瞧不起補習的同學,可是在種種不知不覺的情形下流露出來對補習班的反感,卻讓補習的同學受傷害,由此更加強化群體界線(讀書會/補習班)。後來同學們也普遍開始意識到這種界線的強化,由此也有意識地展開消除不必要之界線的互動。可惜的是,很多作為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顯得做作;但也有一些作為當初沒想到十分有用,卻具有宏效。在此我指的就是同學們彼此交換ptt2的個版,個版上同學們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一些平日互動中不容易看到的煩惱、不安,同學們會在個版上表達。換句話說,同學們平日的互動是「前台」,可是ptt2的個版卻形成了「後台」(網路從匿名空間轉變成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相互揭露空間),藉由後台的相互觀看、理解,同學們漸漸發現彼此有著類似的煩惱與不安,由此看出平日互動界線的可調整性。
不過同質性思考這個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我們這一屆,很多同學不願意再去觸碰當初引發劃界的讀書會問題、學術討論的方式。同學們傾向進行情感交流,而懸置讀書、學術相關的交流。因此同質性思考所形成的盲點沒有機會檢討和反省,讀書會也被徹底封印,沒有人願意在班上推動讀書會。
2.讀書會進行不下去的問題
有原考研究所讀書會的同學,很喜歡開讀書會時,大家討論的氣氛,但考完研究所後,讀書會就漸漸出現進行不下去的問題。在考完研究所後,原讀書會成員就開始軍心渙散,很多成員要忙別的事情(含玩樂)。除了原讀書會組成消散,新成員也難以加入,因為原讀書會已經進行很久,形成了一定的研讀、討論方式,新成員難以適應,甚至厭惡這些既有方式。
我一直在反省讀書會消逝的理由何在,後來和其他同學討論,同學提出以下想法,我覺得很有道理,提出來給大家參考。考研究所讀書會是一種很特殊的讀書會形式,其在特別的壓力下,逼使一群人聚在一起唸書,並以特定的方式唸(以確認彼此摘要、以考上研究所為目的而唸等等),這在研究所考試結束後,本來就難以進行下去,因為原本讀書會存在的條件已經消失、改變。研究所考試結東後,原本因為壓力而聚在一起唸書的人,開始有人會浮動、會請假、會愛來不來,本來就是極為自然之理。由於原本讀書會就是因應研究所考試而出現的產物,其運作方式也以協助成員考上研究所為主,其運作方式不能被非基於考試目的而加入的新成員所認同,也是極為自然之理。在此情形下,沒有必要以原讀書會成員為主繼續進行下去,相反地,或許是很有心要唸書的人一起重組,而且讀書會的進行模式,可能也要跟專門為準備考試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彼此討論、思考讀書會新的進行方式,而非理所當然地延用既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