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建立關於社會所的文化觀察,給還沒上研究所的同學參考。我發現多數同學在還沒有進社會所之前,對社會所的內部狀況並不是十分理解,結果由於「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而適應不良,有人甚至休學、退學。與其等同學進入社會所後,再經歷嚴重的文化衝擊,不如先揭露社會所的文化預設,讓還沒進研究所的同學能夠參考,判斷是否要唸研究所,以及要唸哪間研究所(不同研究所文化預設也略有不同)。
可惜的是,目前只有我提供自己的觀察,很容易有所偏頗。此外,由於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意識進行觀察,很多過程我也忘記了,沒辦法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我十分希望有心人士能分享、補充描述與討論,我想分成以下幾部分:
1.我希望有原本是外校或外系、沒有先經過研究所考試讀書會洗禮的同學,能分享一下考上台大社研所的一些衝擊,以及如何調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2.我希望原本是台大社會系的同學,分享一下考上台大社會所後,有沒有覺得台大社會系跟社會所有什麼不同?自己又如何調適?
3.我希望原本是台大社會系,但考上其他學校社會所的同學,能分享一下考上其他社會所後的衝擊,以及如何調適。
在這些觀察中,我認為圈外人具有觀察角度上的優勢,我特別希望這樣一群人能分享自己的經驗。不同的系所有其自己隱而不顯的文化預設,這些文化預設圈內人習以為常不容易發現。而這些文化預設可能很有問題但圈內人卻不自知,此外,其亦容易造成一些圈外人人進入的障礙。圈外人的劣勢是其可能被這些文化預設所要求,而且可能因為很隱微,而屢遭挫折又不知該怎麼辦,但其優勢是可以察覺(雖然不一定非常清楚,可能只是覺得怪怪的)圈內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