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都知道寫論文很難,但有些難點大家容易忽略,以下為同學在閒聊時提到的容易忽略的難點:
論文第一難:就是無法開始寫!
一些同學會有各種原因無法開始寫論文,一直困於各種的問題而無法排除。論文的位置在他的生活中看起來重要但有時又令外人看起來覺得不是很重要。因為這些同學會感嘆他論文都沒什麼進度或一直一團亂,但同時他又忙於各式各樣的問題(註一)。
看起來很重要但超難寫的東西:過程、歴史與認同!
在還沒進入蒐集資料的階段,同學常常會看到一些重要的理論家(某程度可說不負責任地)大談過程、歷史多麼重要,或認同多麼值得研究,但同學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開始研究後,就陷入了困境!以下分述其難點:
過程的難點:很多質性研究都宣稱自己要研究的過程,是becoming,但過程很難研究。它的困難之處在於訪談作為資料蒐集方法上的限制。質性研究常以訪談為主,但透過訪談問得的「過程」其實是一種事後回溯建構,其與已流逝的過程本身有何落差有時候在訪談中很難判斷。受訪者能回答出某種過程還算是有救,很多時候過程是很難問的,因為受訪者早就忘了,或者頂多只能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交待一下。如果可能,要研究過程其實很需要過程之中留下來的東西,否則真的很難單純透過訪談重建。
歷史的難點:現在也有一些同學投入具歷史性的研究,但問題就出在史料缺乏。歷史研究的困難有時候跟過程的困難有相似點,就是它們都涉及對過去的資料的蒐集。在時間的流逝中,很多東西在當時不被認為重要,所以就被丟棄了,而後來基於某些研究主題變得熱門,研究者可能會去找過去被認為不重要的資料,結果答案可能是「找不到!」。
認同的難點:認同的難點在於研究者覺得認同是主體形成很重要的一部分,非常值得研究,研究者容易覺得「認同無所不在」,到處都有認同的問題,想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看到認同形成。但是對於被研究者而言,他可能覺得他根本沒有形成某種明確的「認同」,或是對研究者問的一些細節問題根本就嗤之以鼻,根本不在意也不太記得(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很多都有此特性),或用非常籠統的方式隨便回答。
註一:類似這樣的症狀疑似並非專屬於碩士班研究生,而是所有必須寫作學術著作者。一些克服這種遲遲無法正式投入論文寫作的小撇步,可參考Paul J. Silvia,賴麗珍譯,《你就是論文寫手:高產量學術寫作指南》(台北市:心理,2010),頁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