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指導教授相處Q&A
以下的問題都是同學們切身發生過的問題,因為具有一定普遍性,希望藉由Q&A的方式,讓後進同學方便找自己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問題:選擇指導教授是以主題還是以合得來的老師為優先?
答:目前多數的同學是以主題相近來選老師,不過也有同學倒過來是以選 老師為優先。前一種狀況較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我閱讀了關於博士生研究所安排的書之後,發現後一種情形也是十分重要的考量。書上說「在決定研究主題之前先找 到合得來的指導教授,與先選擇研究主題再尋找與之相關的指導教授,相較之下,前者似乎是較明智的做法」(註一)。該書針對的主要是博士班學生,理由是在人 際關係中,一開始的不滿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經過時間的累積,再小的不滿都會漸漸擴大、甚至扭曲,以致於到了幾乎無法容忍的程度(註二)。在碩士班,雖然 指導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但是仍然存在著碩士班學生和指導教授鬧翻最後指導關係無法維繫的情形。在這樣的考量下,選擇合得來的指導教授,顯然是不能不考慮的 要素。
註一:Estell M. Phillips、Derek S. Pugh,《如何拿博士學位》(台北市:弘智文化,2002),頁125。
註二:Estell M. Phillips、Derek S. Pugh,《如何拿博士學位》(台北市:弘智文化,2002),頁126。
問題:我想找某某老師,但不知道他願不願意收我?
答:雖然系上為了鼓勵研究生找老師討論自己的研究,都會說「老師們都很歡大家去敲他們的門,找他們討論。」但是縱使老師願意跟你討論你的研究,也不代表他願意當你的指導教授,請把這兩件事分開。
想要找老師指導,本來就有一定的被拒絕風險,理由當然各不同。不過有很多同學表示,如果擔任老師的助理,或上老師的課等等,與老師建立了一定關係後,雙方好像就有一種微妙的默契,有些同學會打趣說很像是談戀愛(曖昧期、告白)。如果雙方有這種微妙的默契的話,那被拒絕的機率就很低了。
指導關係,看起來好像是題目合哪個老師的專長,就找那個老師,於是建立起指導關係。但與其那麼僵化地思考指導關係,不如把指導關係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的建立,要不要建立關係,彼此都有彼此的考量。如果學生跟老師有一定情分的話,有時候縱使題目與老師的專長不太合,還是可能建立指導關係。也有同學就是很喜歡某個老師,於是就選合乎老師專長的題目。如果指導關係就只是一種殊殊的人際關係,那和老師建立「先於指導關係的關係」就對建立指導關係有一定幫助。修課就是很重要的途徑,可以讓師生彼此認識。 因此如果對某老師(不管是人格或研究取徑)有興趣,可能的話,儘量在研一時就修習該老師開的課。
修課不代表老師就一定會收你,沒修課也不代表一定不會收,不同老師不同狀況情形可能就不同。如果真的很想找某個老師,就先試著跟老師談談看。如果老師的回應傾向拒絕,或沒有正面回應(消極拒絕?),可能的話鼓起勇氣問一下老師,老師通常會說一些理由,例如你沒有修過他的課、研究方向不太合、他現在收了太多學生…。有些條件努力一下還滿容易滿足的(如去修課或為了老師改研究方向),有些則比較難(例老師已經收太多學生)。如果你真的真的很想跟某一個老師,縱使他拒絕你的原因你難以改變(例如收太多學生),其實你一直拜託老師還是有可能改變此情形(但還是不一定)。
問題:我要怎麼知道某個老師的指導方式?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澄清必須避免一個自以為是的情形,就是以老師在大學部獲得的評價或老師與大學部學生的互動狀況,由此就推定老師老師的指導方式。事實上大學部學生對老師的認識和研究所學生對老師的認識可能很不一樣,不少同學在大學部到進了研究所後,對老師的認識可能出現大翻轉(通常是變壞為多)。因此一定要小心避免自以為是的情形。
在避免自以為是後,接著就可以正式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處理分成兩部分,首先是基於自己在研究所中和老師互動的經驗。怎樣的互動經驗能夠探知指導關係中的互動方式呢?上課是最粗淺的方式,和大學部不同,研究所的課比較需要備課,討論的機會也比較多。看老師怎麼備課,怎麼帶討論,可以推敲看看老師做事、帶學生的方式。擔任老師的助理也是方式之一,這是與老師較密切互動的重要管道。不過前兩種方式都不見得能直接類推指導方式,最直接的還是拿自己寫的東西去找老師討論,並仔細觀察互動狀況。
自己與老師互動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不過也可以問那個老師的指導學生。為什麼除了基於自己與老師的互動外,最好還是問一下人呢?因為有些狀況比較容易在建立長期指導關係後才容易浮現,而且他可能注意到一些狀況但你一開始不見得會注意到。問問看經歷這種關係的人的經驗,還是有一定幫助。問人看似簡單,不過事情又比表面上的複雜。不同的學生和老師的相處狀況可能有所不同,你可能獲得很不同的答案。例如我就曾有聽到同學說寄論文給老師,但老師一直遲遲不回信。而同一個指導教授的另一個學生卻認為老師都回得滿快的。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能夠確認發生差異的理由為何,例如是約的方式的問題,還是寫作內容差異的問題?這很難確認,但如果有幸確認(例如透過追問細節),可以更清楚那個老師的指導方式。除了直接問指導學生之外,問一問一些比較熟悉系上狀況的同學(或學長姊),打探一下那個老師的一些狀況也是途徑之一。例如你可能會聽到某某老師看起來對學生非常熱心,但因為他太忙了所以沒有辦法留給自己的指導學生太多時間。類似這樣的訊息很重要,但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有所誇大。透過間接打聽所獲得的資訊,也最好要交互參照一下。
更加強調必須基於自己對老師的相處,來選擇指導教授,可參:Jian-Hang, Wang,<我在研究所學到的事(未畢業)>(研究生2.0,2010)。
問題:選擇指導教授時,除了研究領域相合外,還有哪些指導方式的問題值得注意?
我整合同學們的討論,提出以下同學們覺得會影響指導關係的重要指導方式。
1. 老師的主導性強還是不干涉主義?有些同學對論文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有些同學比較喜歡在主導性強的老師下做研究。如果跟自己屬性不合的老師做研究,可能指導關係就會比較緊張。另外,如果喜歡在主導性比較強的老師之指導下做研究,特別要注意老師會不會有不同時間點給的意見不同,不幸的話甚至會自相矛盾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老師每次給的意見不同,主導性又很強,那同學可能會因為無所適從而有點痛苦。
2. meeting的風格為何?這裡面較值得注意的點是:meeting前看不看資料、約meeting的回應情形。對一些較需要老師協助的同學來說,他很需要老師事前看過他寫的資料,並基於此來討論。同學可能還很混亂無法釐清自己的思路、問題,需要老師從混亂中拉他一把,沒辦法很清楚快速地向老師報告自己的思路。假使同學有這樣的狀況,老師又沒有事前看資料,那meeting時容易出現難以聚焦,同學覺得挫折的情形。有些老師可能因為太忙等緣故,同學寫e-mail跟他約meeting常常會收不到回信,或是非常久之後才收到回信。在等待回信的過程,有些同學可能會暫停論文寫作,每次約meeting都很不順利,會影響論文進度;有些同學等久了可能會不管回信繼續寫作論文,結果修改了之前給老師的版本,老師只能就舊版本與同學討論,meeting的內容對同學來說可能就不是很到位。
問題:我寄e-mail跟老師約meeting時間,可是老師一直沒回信,怎麼辦?
答:這個情形可能是老師忘了或者信太多漏看了。如果推測是這種狀況,同學的作法是繼續做一些修改,改好了之後再寄一次e-mail給老師,並說自己之前已寄了一封e-mail給老師,如果老師之前的那一封沒有看的話,看這一個版本的就好了。
另外一個可能的作法是「不要用e-mail」跟老師約討論,因為老師們的信可能很多,一次看一堆很可能看過就忘了,或根本漏看了。寄e-mail最好是當成給老師一個備份的資料,最好是當面找老師跟老師確定時間,並詢問老師是否需要自己準備紙本給老師。這樣子比較不會出問題,而且也給老師你很重視這件事的感覺。
問題:我發現老師與我meeting數次,意見有些矛盾,怎麼辦?
答:老師們非常忙錄,所以跟老師meeting數次,就可能發現老師給的意見可能相互矛盾,理由很簡單,就是老師忘記上次給了什麼意見。所以同學們meeting可能要有自己的主軸,而且不要因為是老師的意見,就不加思索地接受,否則論文可能會亂掉。
問題:跟老師meeting時,我發現老師根本沒看或沒看完我先寄給他的檔案,結果討論進行得不甚順利,我該怎麼辦?
答:這個情形發生在不同系所的諸多同學身上,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現在的學術環境給老師相當的研究壓力,但是卻相對不要求老師對學生的投注。從學生能做之事的角度來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很難靠學生「要求」老師看完他寫的東西,並基於閱讀來meeting。
目前同學解決前述問題比較好的方法有三種,三種最好併用。一是改善自己的寫作,例如topic sentence的寫作、學術文章的格式。但不是請老師教你,因為老師不見得有時間處理這種根本被學界視為學術研究前提工作的問題。現在學校有辦學術寫作的教學(我沒試過不知效果),或去找找你的同學或學長姊,有沒有人熟悉學術寫作並願意花時間看你寫的東西,批改、你自己揣摩,再寫再改。另一是學習如何口頭報告。報告大家好像都做過,但聽同學報告,就知道有人會照稿唸、報告到不知重點在何方,因此報告也是有技巧的。報告技巧也是要磨的,絕不是照稿唸而已,請切記。有好的報告技巧,你以清晰地方式口頭報告給老師聽,問題就小很多了。再來是一些輔助討論的小方法,例如提供表格、清楚標示閱讀重點、簡單版本的寫作說明等等。這些解決方法有一個更根本的前提,就是同學自己的論證或思路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清晰性,在此前提上,才可能搭配使用前述方法來使討論能夠順利進行。可惜的是,在研究過程中思路往往是從混亂逐漸走向清晰,很難一開始就很清晰。我和同學討論的結果,目前也想不出來如何可能在思路混亂的狀況下,使討論能較順利的進行。這也是前述三種方法的限制:其是在本身思路、論點夠清晰的狀況下,才能良好地發揮作用。
不論是學術寫作、口頭報告、輔助討論的小方法,都是基礎的學術能力,不過不幸的,這些能力某程度都被預設,而非認為學校應有計畫地加以培養。而且不幸的是,這些能力的養成有時候是個人狀況很不同,要個別花時間指導,學校沒辦法以大班課或單純授課的方式輕鬆解決。
問題:我想找雙指導,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答:其實沒事最好不要找雙指導,因為老師們指導的方向可能會不同(甚至矛盾),沒搞好自己可能會很慘…。
但是如果同學仍然很想找雙指導,那建議找符合以下條件的情形:
1.你原本找的老師建議你的。這通常表示他們彼此熟識,此時縱使取徑有所不同,兩個老師之間也比較容易解決。例如他們之間可能協調出一主一副的指導關係。
2.如果不是你原本找的老師建議你的,那你找另一個老師考量的重點也請不要單純放在兩個老師能夠給你的不同方向的幫助,而是這兩個老師的指導方向有沒有衝突的可能!因為如果有衝突的話,你要聽誰的?你要怎麼協調?你有能力協調嗎?這些都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