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元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該如何 養生處世
老子這人很有意思!自己一部五千言的巨著,經常把要緊的話先漏了一些,就如武俠小說一樣,露一手,點到為止,又趕快收回去了。五十五章正講到要緊的地方,他話鋒一轉,在這章裡自己又批評起自己來了。
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高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話的。本來不說而又說的人,才是笨蛋,他自己罵了自己。唐代的詩人白居易,作過一首詩: 言者不如智者默 此語我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 如何自著五千文 “言者不如智者默”,愛說話的人,宣揚文化,講經說道,都是笨蛋,同我們一樣。言者已經是沒有真智慧,真的智者,則緘默不言。“此話我聞於老君”,這話是老子自己講的嘛!我也是那麼聽來的。“若道老君是智者”,如果說老君本身真有智慧,“如何自著五千文”,他為什麼又寫了這本五千字的書呢?他到底是智人還是笨人?這是白居易對他的幽默表達。 現在也不管老子是智或笨,他仁慈地告訴我們修養的方法,“塞其兌”,“兌”是卦名,兌卦代表了嘴巴,上面有缺口的。老子說修道的人第一要不多說話,要含默不言。關於說話的道理,根據歷史的記載,很多成功的人物,多為“沉默寡言”型。但是沉默寡言的人,不是完全不說話,而是少話;一說話就是中心點,很扼要又中肯,這是成功人物的一個特點。至於修道的人,多半完全不說話;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修養的方法,要“塞其兌”,就是不說話。 “閉其門”,把眼睛、耳朵,凡是張開的都收攏起來(包含屁眼即會陰穴)。“挫其銳,解其分”,有些版本中的這個“分”字,寫成為紛擾的“紛”。 “挫其銳”,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銳的地方磨煉成平和。比如有些青年人到長者那裡談道,既然是為道而往,應該說是未曾聞道,而他表示自己對於佛道已經有領悟了。他固然也非常聰明,可是他就犯了一個大忌,就是太尖銳了,聰明也是假聰明!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就是達到“挫其銳”的程度,把尖銳的聰明棱角都磨下去了。“解其分”,這是指心裡的妄念,要把分別妄想除掉。 “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來;“同其塵”,處世之道,不要顯露特別之處,和平常人一樣,很平凡,“是謂元同”,這才是修道人的榜樣。“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須要和光同塵。這一節和第五十五章都解釋了第二十六章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的道理。這一章主要的說明,不只是修道的經驗,也是做人處世的道理。 我們中國文化有個好處,也有個壞處,好處是幾千年來,教導後代的,都是叫我們少說話。“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是中國的古訓名言。尤其夏天亂吃東西,都是從嘴巴吃進來的,這是“病從口入”。至於“禍從口出”,就是由講話產生的麻煩。這個道理,看起來是要培養最高尚的修養;但是在另一方面看,也養成了一個不關心別人的民族性,不管人家的閒事,不大肯幫忙別人。儘管講仁義之道,在“禍從口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教訓下,卻缺乏慈悲心、同情心。 我們的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我們的民族雖然沒有講個人自由,可是那種自私的心態,比別的民族的個人主義還更厲害。這也就是這個教育修養所產生的流弊。老子在這一節裡,告訴我們處世的道理,就是向這個路上走,盡量地不說話,為人處世,要把自己的聰明磨掉。尤其是青年人,聰明不要外露,再把思想上的紛雜去掉,最後和光同塵。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處,有這樣修養的人,想要特別親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遠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沒有特別地蒙利,也沒有特別受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換句話說,沒有親疏,沒有利害,沒有得失貴賤,永遠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為天下貴”。所以修道人的作為,永遠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驕傲也沒有自卑,沒有了不起,起不了,永遠是中和之道。
* 緘藏俊辯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
做個有城府的人
生活一定要少說話,少說話,少說話 !
慢,扛得住沈默 !
不管閒事,不隨便發脾氣。
不要隨便告訴任何人你的過去,你不知道大聲公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
克制自己的反駁欲,學會讚美和閉嘴,
任何矛盾出現時永遠別做那個翻臉的人,
江湖路遠,總會再見。
沒有通知你的事,一律裝作不知道,
沒有邀請你的飯局,一律不打聽,
對討厭的人露出微笑,必須學會的噁心。
別人的抱怨你只需要聽聽,一笑而過無聲無息選擇遠離,避免受影響變成那樣的人。
人一輩子有兩個追求:一個是有錢,一個是值錢。有錢的人不一定值錢,但值錢的人早晚會有錢,
一個人不斷學習,不斷努力的過程,就是讓自己不斷變值錢的過程。
值錢之前,是你求別人,值錢之後,是別人求你,努力成為一個讓別人需要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