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己立基章第六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參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講”禦政”,是解說認識正道的大原則,已經大致向諸位報告了。現在開始這章篇名是《煉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標榜的”百日築基” 的基礎,也就是修道煉丹做工夫的基礎。”禦政”以後,連續這三章都是講”養性”。道家分類法,是把性和命分開,等於儒家的《禮記》,把性和情分為兩部分,實際上是一體的。”禦政、養性、伏食”是合一的。
養生與修道
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謂養性煉己,拿佛家來講是所謂”明心見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後的參禪,參 “生從哪裡來,死向哪裡去”等等。道家不來這一套,認為我們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從現實著手,就是從現在這個身心轉化開始。理論上非常簡單,所以修道打坐,開始一句話—”內以養己”,重要在這個”養”字。中國文化有一個名稱叫”養生之道”,這個”道”叫養生,也叫攝生。”攝”就是歸納,收攝,同西方文化的衛生不同。道家認為,現有的這個生命就是永恆,並不要另外求一個永恆的生命,只要把現有的生命保養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個”養”字,”養” 字之難就在這裡。本文告訴我們”內以養己”,”養己”的境界有四個字—“安靜虛無”。這個誰都會,一看文字都懂! 真講”安靜虛無”的實際工夫就難了,就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求安求靜的步驟, 一直到達明道為止。所以嚴格地講靜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層次,修養到達最高的境界—虛無,就是佛學所講的空。講到”養己”,現有的生命是本來生命的投影,從現有的生命上,找回本來的生命,就是”安靜虛無”。
*空: 只要能專注控制呼吸到不呼不吸=進入無我,就會進入”氣住脈停”狀態,此時如同虛無=無我,這是指”性”,而”命”即身體是可同時執行其他工作! 只要呼吸能控制就一定能氣住脈停!
“原本隱明”,就是剛才講的”攝生之道”,在佛學的方法叫做”都攝六根”,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離開,返求諸己,內省自己,這個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們學打坐,眼睛閉起來,耳朵不向外聽,在佛學叫”觀音法門”,返觀自性等等;拿《參同契》來說就是 “原本隱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來的那個安靜的狀態。
“內照形軀”就難了,這是道家修養工夫的境界,在我們原始的文化裡頭,”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在佛學就是”觀照”、”返觀”,表達不同而已。”內視”並不一定是指身體以內,而是無內外中間之”內”。不過我們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以前,姑且拿這個身體來做一個標準,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轉向”內照形軀”,就是這個身體。這就產生了後世道家的守丹田、轉河車、修氣脈、打通任督二脈等等的方法,原理就來自”內照形軀”。據我個人所瞭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厲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觀”和”不淨觀”,實際上這就是”內照形軀”。當然普通觀不起來,如果觀起來也同道家一樣,眼睛一閉靜下來,身體內部氣脈的位置,氣血的流行,五臟六腑的情況,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黃庭經》就講到這部分,但是,”內照形軀” 不是用這個肉眼看,而是屬於自性的功能。
*內照形軀: 借用光來形容打通氣脈的介質,”內”是指你自己本身,當能控制呼吸並且停止時,你會感覺身體內部氣場四處通達,暢然無阻,隨心所欲走遍全身,此時從會陰穴發起之氣火,藉由腎水之陽爻傳遞,能通頭頂百會穴,及後腦玉枕穴,暖流無輟,若能打通百會穴,則可通天也!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這四句話,就是”煉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從明朝以後,道家講”百日築基”,其實有些人不到一百天就可以建立這個基礎,甚至六七天就可以達到。但有人修道一輩子都做不到,只會閉著眼睛打坐,像禪宗祖師罵人黑漆桶一團,閉著眼睛黑黑的,什麼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無明。 不管佛家道家,或者顯教密宗,隨便哪一種修煉的方法做到了,”煉己”的四句話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 “內照形軀”,假定一個人修養的工夫夠,能夠安靜下來,一閉眼,內部的情形能看得見的話,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療自己的身體,就非常容易了。雖不能說長生不死,但是慢一點衰老,多活一段時間,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先管嘴再管心
下面他就這四句話的原則,再說明一些方法。”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兌上缺( ),兌卦所代表的東西很多,在人體上兌代表口,”閉塞其兌” 就是要閉嘴。不過以道家來講,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開竅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飯的這個口。人身有九竅,頭部七個洞,身體下部兩個洞,都是口。為什麼閉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一個人愛說話,經常用嘴巴,一定會短命。所以我上課太多,有時候一連七八個鐘頭都在講話,這就是在求早死。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開了口就怎樣,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閉塞其兌”,所有開口的地方都要封鎖,不向外漏。
“意動火工寒”是講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無念專一, 意一動叫做散亂,意散亂就不會結丹。我常說佛家所講的”定”,就是道家所講的”凝神”。定是講法則,凝是講境象;道家這個凝結的”凝”,比佛家講的”定”還確實一點。
“閉塞其兌”以後,就是下面四個字 “築固靈株”。 “靈”就是後世所講的性靈,也叫做靈性,自己精神的本源。 “株”是形容詞。內養靈性,像培養種子一樣,慢慢使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開始。”靈株”是魏真人創造的名詞,”築固靈株”則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
* 築固靈株: 建築好體內的渠道,並以空之意念固定通暢之,當腎水之陽爻可通達頭頂百會穴時,靈性就像棵樹,自然能充分得到養分,枝葉(頭髮等)生長強壯茂盛!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體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陸沉”本來是個形容詞,”陸”代表大地,有一句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一個人達到安靜虛無的境界,也就是真達到空的境界。怎麼樣是個空?道家形容得很確實,所謂空,沒有一個空的境界。虛空粉碎,連虛空都沒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平沉是沒有身體的感覺,這個才是真達到虛無的境界。”三光陸沉”就是六根都安靜下去,這個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顯教密宗,大家學靜坐的誰能夠真做到”三光陸沉”?都是瞎吹,自己騙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個修道的樣子,坐給別人看看而已。真講工夫,一樣都沒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陸沉”,一念不生,這時要”溫養子珠”。”溫養”就是保養。我們先天生命的根本,現在不談, 因為生命的本來你還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的生命。在這兩個過程當中,由”三光陸沉”,到達”安靜虛無”,接著”溫養子珠”。溫養就是老母雞抱蛋一樣,要溫暖保養它,不能有一點寒冷。怎麼樣才是溫暖呢?剛才也講過道家的名言,”意動火工寒”,這個意不能動,這就是溫養。
現在世界上都流行講中國的禪宗,現在叫禪學,多數是口頭禪、野狐禪,嘴裡吹的。真正的禪宗也講實際工夫的, 譬如黃龍晦堂禪師,他形容真正的參禪,如”靈貓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貓捉老鼠,那真是動都不動,像入定一樣,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還有一種形容,”如雞抱卵”,就像老母雞抱蛋溫養,也就是黃龍晦堂禪師形容靈貓捕鼠這個境界。規規矩矩說,我們大多數人學佛修道做工夫,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都是在那裡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達這樣專一的境界,才是溫養。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還是原來的。不過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沒有修養,這個功能到死也出不來,所以感覺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事實上是母子相連的一個。這一節在邏輯上有兩個特別的名稱,一個是”靈株”,一個是”子珠”,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不同的名詞罷了。
找不到的東西
我們大家學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來這個東西,但它永遠出不來。下面八個字,”視之不見,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這麼一個東西。講了一句明心見性,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見性,講一個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尋找它,那離道巳經很遠了,所以你看不見聽不見。”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也不是神仙、上帝給我們。老實講,上帝、菩薩、神仙,還是靠我們捧出來的,我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仙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天帝,只是自己把這個生命的本來忘記了,所以說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我們小時候背的《三字經》,”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 “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 “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 本性是本來清淨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淨安詳的本來,偏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夠了。
自性在哪裡?就在你這裡,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淺近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把這個道當成高遠的,那是錯誤的。禪宗祖師經常罵人”高推聖境”,學佛修道,把聖人的境界估計得太高了;自己的修養,已經到達那個邊緣,不敢承認,信心不夠。自己想,哪有那麼容易呀!釋迦牟尼佛還修了十二年,呂純陽也搞了一輩子呢!所以高推聖境也是毛病。實際上,道是非常平凡的東西,所以我常說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在最平凡的道理裡頭;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一般人知識越高,學問越好,越愛向不平凡處去找平凡的道。所以說”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這一段朱雲陽祖師的批註也非常好,希望諸位回去能夠研究,不研究太可惜了。我們現在不妨幫忙大家,帶著諸位看一遍。”此節,言煉己之初基也。首卷禦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講宇宙生命的大法則,”到此,方直指煉己工夫”,到了這一章直接告訴你,我們怎麼樣修道,”示人以入手處”,告訴我們怎麼樣入門。”呂祖云,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他引證唐朝神仙呂純陽祖師講的”七返”,修道是”七返九還”。這個七返與《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是同一道理。呂純陽說,這個道不向外走,煉丹修道的七返九還工夫,就在我們自己。 “先須煉己待時”,這個基礎打好了,”待時”,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成。
再引述宋朝這位張神仙,”張紫陽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煉己,即養己也。”(中國歷代丹鼎道脈分成南北兩大宗,北宗以邱長春真人(1148年2月10日-1227年8月22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代全真道道士)為代表的北七真,南宗以張紫陽真人為代表的南七真。)在漢代的時候,道家學術叫”養己”,唐宋以後更現實一點變成”煉己”。什麼是我的自”己”呢? “己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 西漢京氏納甲說,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離是卦名,己土是天干,這是本性。”離中己土”在人體就是中宮,中宮我們也講過的,等於胃的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