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連接上面的意思,上面是講性的相近,一般人沒有基本的中心思想,而一旦丟棄自己本性,就容易受環境影響,結果是習慣越多,距離自己本性越遠(性相近,習相遠)。下面就說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最笨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最聰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中心主張;最笨的人,影響他不了。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最糟了,說聰明也笨,說笨也聰明,聰明又笨,這一類人最易受時代環境影響。像我的家鄉,有些最靠海邊的窮家小戶,一年到頭都是在海灘揀一點最壞的蚶(憨)和紅薯乾,放點鹽,喝稀飯。有一次,一位這樣的窮人說,假使有一天發了財,餐餐都要吃某人家那樣的豆腐乾。他的欲望就是那麼大,再好的給他吃也受不了,這也可以說就是“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有一天來了一些鄉巴佬(下愚),我拿很好的外國巧克力糖請他們吃,他們走了以後,在桌椅下掃出許多巧克力糖來,原來他們吃了覺得是怪味道,丟掉了,我這才發現自己又錯了,這也是“上智下愚不移”的道理。所以這中間有一個哲學: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人。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瞭解,所以人不須要玩弄聰明,喜歡玩弄聰明的人,最後還是失敗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把上面這兩條放在這裏,作為孔子(上知)見陽貨這件事的結論,是非常好的說明,等於替孔子自己解釋了。一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絕不可以受環境影響,絕不受外來的權勢、利益誘惑而變更初衷,要始終“確乎而不可拔”才對。
* 李翱復性書: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旣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渾也,其流不清;火之煙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過,沙不渾,流斯清矣;煙不鬱,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與情不相無也,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聖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動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