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以緩衝保護瓶頸
及時生產系統認為存貨是不必要的,要盡可能的減少,因此強調的是零存貨,其努力方向是降低製程內變異;而傳統MRP系統中則著重於安全存量或在製品(WIP)的控制,安全存量可以解決製造生產不穩定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在製品可以確保機器的正常運轉,使得前後機器的互相影響可以降至最低。
在TOC的理論中,最主要便是接受各製程間存在著相依關係(dependent events)與統計波動(statistical fluctuations)的事實,同時認為瓶頸資源決定了整個系統的產出值。因此,在該資源上所損失的時間相當於整個系統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產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護瓶頸資源。在這個前提之下,以在製品保護瓶頸資源便是必要的措施,而此處用來保護瓶頸資源的在製品或是稱為緩衝,因為提昇了整體系統的產出,所以不被視為一種浪費,而在非瓶頸資源的部份,便不需要利用緩衝來保護。在TOC的考慮下,緩衝的設置只限瓶頸資源或是與瓶頸資源相關的其他資源。緩衝的設置在Drum-Buffer-Rope生產排程中有進一步的說明。
8.2.3 時間緩衝
安置在瓶頸之前的緩衝存貨稱為時間緩衝(time buffer)。時間緩衝與瓶頸前製程變異量的大小有直接關係。時間緩衝係保護瓶頸資源不致因前製程變異而停頓,因此,其考慮基準係由投料處至瓶頸各製程變異之總和。一般而言,時間緩衝與Drum-Buffer-Rope生產排程中的Rope長度亦有相當的關係,通常由投料至瓶頸資源的距離(時間)越長(亦即Rope越長),時間緩衝便需越大。因此處緩衝存貨數量的計算以其能夠維持瓶頸資源加工之時間為主要考慮因素,因此稱為時間緩衝。
從實務角度來看,緩衝大小的制訂通常會依經驗值加以決定。例如:一開始先選定製程時間1/2的時間緩衝量,之後對緩衝量的變化加以記錄,若緩衝時常因前製程之變異而導致緩衝將用罄,則代表製程時間1/2的緩衝量不足,相反的,若前製程之產量少有變異而導致緩衝經常呈現全滿的狀態,則表示可降低時間緩衝量。此過程可持續進行,直到一個不過高又不虞用罄的穩定時間緩衝量被找到為止。
由時間緩衝示意圖(如下圖1所示)中可以看到,在工作站D前安置了四天的時間緩衝,如果瓶頸資源前工作站發生狀況,則時間緩衝中將因缺貨而產生“洞”(hole),生產管理者需視洞的大小制訂不同加速及跟催(expediting and follow-up)的策略。
(圖1)
8.2.3 網狀生產系統中的緩衝安置
生產系統中的任一工作站,如果加工的工件已流經瓶頸資源,則被視為生產系統中的關鍵部份,需使其加速通過並保證其品質,因其已使用瓶頸時間。而在關鍵部份之前未使用瓶頸時間的生產系統稱為非關鍵部份,就生產管理而言,可減少較少的關注。在生產系統中關鍵部份與非關鍵部份之間,需安置緩衝以保護系統中的關鍵部份。
網狀生產系統圖(如下圖2所示)中,假設資源A為一瓶頸,所有在瓶頸資源之後的流程稱為關鍵部份,其他的流程稱為非關鍵部份,既然在生產系統中關鍵部份與非關鍵部份之間需安置緩衝,所以在本圖中有三處需安置緩衝存貨。
第一個緩衝安置在瓶頸之前,提供緩衝存貨稱為時間緩衝(time buffer)。
另外兩個緩衝安置在關鍵部份與非關鍵部份之間,以確保離開瓶頸之後的產品流程不會因等待而慢下來。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