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及時生產系統簡介
7.1.1 及時生產(JIT)系統的哲理及時生產系統(Just-in-time)
使用最少的原物料、在製品及完成品之庫存,以得到精確產量以及短前置時間的整合活動。零件及時到達至下一個工作站,快速完成加工或裝配並且在生產系統中快速移轉。
例如:當一個物品被賣出時,相當於市場在系統中的最後組裝拿(拉)走一個產品。因此在這個生產線上成為一個訂單,員工向上游站拉另一單位,來取代被取走的單位,上游站再向更上游的站拉曳,直到動用到原物料。
這種生產方式即是拉式(pull)生產。其訂單的引發是來自於市場或是生產系統中的末端,與MRP系統中工令單由上而下以推的方式進行截然不同。
JIT的生產哲理主要在於消除浪費,任何活動對於產出沒有直接的效益便被視為浪費。由這個角度來看,搬運的動作﹑機器整備﹑存貨﹑不良品的重新加工等都被視為浪費﹔同時,在JIT的生產哲理下,浪費的產生通常被認為是由不良的管理所造成的。比如,大量原物料的存在可能便是由於供應商管理不良所造成的。
及時生產系統的最終目標即是要達到:
零缺點
零存貨
零整備時間
零前置時間
無零件搬運
7.1.2 JIT下的存貨觀
如JIT系統圖表(如下圖1)所示。圖中的水位表示存貨水準,而水中的石塊則代表了企業內部因管理不良所引發的的問題,高水位隱藏了問題(石頭)的存在,例如,訓練不良所造成的產品不良率過高或是製程變異過大可以用較高的成品或半成品庫存來掩飾等。基本上,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均可以利用較高的存貨水準來加以掩飾,因此,利用較高的存貨水準,管理者可以製造企業內部營運處於良好狀況的假象。JIT便是利用使水位下降,也就是降低存貨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問題,進而加以改善。
(圖1)
在JIT系統下,沒有超量生產,只有需要的產品才加以生產,不需要就沒有必要生產,因此存貨均保持在最低的狀況。而要達到JIT降低庫存的目標,就要瞭解那些隱藏在儲存、運送系統、及輸送帶上的庫存,是否可以降低。過多的存貨需要額外的搬運、額外的空間、額外的機會成本以及額外的人員等。因此為了要消除這些浪費來降低存貨水準,必須從幾個方面著手:
1. 不要因數量折扣而採買進大批量的項目
2. 不要生產下一個製程不要的產品,也就是要求要生產線平衡。
以小批量方式製造產品:因批量的大小對平均存貨有相對的影響。如(下圖2)所示,當批量大小為100時,平均存貨為50,當批量大小為50時,平均存貨為25。在及時生產系統下批量大小為1。
(圖2)
7.1.3 消除浪費
在及時生產系統中認為,任何以較多的設備、較多的材料、零件、空間與人員來生產相同附加價值的都是浪費的情形,必須加以消除。因此定義出工廠常見的浪費有七種:
1. 製造過多的浪費
2. 等候時間的浪費
3. 搬運的浪費
4. 庫存的浪費
5. 加工本身的浪費
6. 動作的浪費
7. 不良品的浪費
消除浪費的七個方法包含:
1. 專業工廠的網路:使用小型專業的工廠比大型垂直整合生產的工廠還好。
2. 群組技術:群組技術是將製造一個零件需要的所有作業,使這些機器群組一起,來代替工作要在不同部門的專業員工間的轉移。使用群組技術可以消除不同作業間的搬運及等候時間,降低庫存及員工數。
3. 源頭的品質:期望第一次就作對,如當某事發生錯誤時立即停止製程或裝配線,可避免錯誤到最後才被察覺而浪費後製程的成本。
4. 及時生產:及時生產是指當有所需要時,生產所需的東西而不超額生產。
5. 穩定的生產負荷:平準化生產以減緩對排程變動反應所產生的波動稱為穩定的生產負荷。
6. 看板生產管制系統:看板生產管制系統使用一種訊號裝置,也就是看板(kanban),來控制及時生產系統流量。
7. 最小的整備時間:因為採取小批量生產,機器設定必須盡快完成來達成,等候的時間亦相對的減少了。為了縮短整備時間,將機器設定的種類區分為二:內部整備必須在機器停止運轉時執行,而外部整備可在機器運轉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