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存貨管理簡介

  • 5.1.1 存貨對企業的影響

任何一個企業體系內,為了滿足市場或顧客的需求,或多或少都必須要有存貨的存在。對於某些特殊的工業,例如航太業,其存貨成本甚至可以高達公司總資產的一半以上。然而存貨的存在引發了存貨成本,其中包含了各項倉儲管理費用、保險費用、過時淘汰以及機會成本等,通常每年存貨成本約為存貨價值的30%左右。而如果公司產品是對時間相當敏感的高科技產品,例如電腦或電腦周邊產品,因過時淘汰所帶來的成本則更為驚人。因此,存貨管理對整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對於獨立需求的存貨管理,需求預測的好壞有直接的關係,如果需求預測本身沒有一個完善的模式而導至需求預測誤差過大,則再好的存貨系統也無法對整個存貨成本及生產效能作有效的控制,因此,對於獨立需求的存貨管理,因從需求預測與存貨管理兩者同時考慮。而對相依需求的存貨管理,則幾乎完全依賴存貨系統的決定是否能夠適當的反應各項訂購、儲存等成本結構。

  • 5.1.2 存貨在生產系統中的角色

存貨如不能出售帶來利潤,則存貨反而降低了企業體系內的現金流量,嚴重時,可能造成週轉不靈而使企業蒙受重大的損失。然而,另一方面,缺乏存貨造成生產中斷、服務水準下降而無法滿足市場或顧客的需求。為了要平衡上述二因素,存貨管理最大的目的便是決定生產體系中,所應保存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適當水準,以維持正常的生產運作,同時也維持存貨成本及存貨周轉率在適當的範圍之內。

在生產系統中,存貨所擔任的角色便是緩衝以使得各生產單位之間的相依關係下降,進而維持生產線的順暢。因此,既使在認為存貨不應存在的及時生產系統中,也還是有少量的存貨以維持生產不致中斷。而在較新的限制理論當中,有意義的安置存貨於瓶頸之前以保護整個生產系統,更將存貨的價值發揮至最大。

  • 5.1.3 存貨模式類型

存貨模式一般有兩種:固定訂單量模式(也稱為 Q model,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又稱為經濟訂購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和固定週期時間模式(也稱為週期系統 periodic system,定期盤點系統 periodic review system,固定時間間隔訂購系統 fixed-order interval system和 P model)。

此兩個模式的最大不同點是:

固定訂單量模式:是事件導向的。當存貨降到再訂購點時,就會發出一訂單。其發生的時機完全是依據產品的需求來決定的,所以在任何時間均可發生。

固定週期時間模式:是時間導向的。在限制在預定時間結束時,清點或檢視庫存量後才決定是否發訂單,只有時間到時才會啟動這模式。

為了有效使用固定訂單量模式(當庫存降至預設點(R)時就發出一訂單),必須持續監控庫存。所以固定訂單量模式是一個持續運作的系統,此系統在每一次庫存有增減時,就必須更新庫存記錄,來確定是否已達到再訂購點。而在固定週期時間模式中,盤點就只發生在盤點爭其結束(或開始)時。

以下為影響存貨系統選擇之考量:

◆ 固定週期時間模式有較大的平均庫存,因其必須保證在盤點週期內(T)不會有缺貨的情況發生,通常使用在單價較低的一般貨品上,例如:辦公室文具的採購。

◆ 固定訂單量模式對價格貴的項目有益,因其平均庫存低。

◆ 固定訂單量模式對重要的零件較合適,因能利用服務水準以及安全庫存量的概念,對可能缺貨的時機有較完整的掌握。

◆ 固定訂單量模式需要較多的時間去維護,因每次增加或減少都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