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生產排程

  • 6.1.1 主生產排程簡介

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又稱主生產排程,其主要功能在於明確定義出在每一個時所需要產出的最終產品數量以符合市場需求。主生產排程為一個短期生產計劃,其規畫水平通常為2-4個月,且定期更新計劃,其更新計劃頻率通常以週為單位。主生產排程上承整體生產計劃(aggregate planning),下接物料需求計劃(MRP),是生產計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主生產排程包含的項目如下:

1. 期初存貨(beginning inventory):為製作主生產排程開始時現有之庫存量。

2. 生產預測(forecast):生產預測的部份直接由短期預測中獲得,這是製作主生產排程中最基本的資料。此部份的預測值有時來自於對整體生產計劃的分(disaggregate)。

3. 顧客已訂訂單量(committed customer orders):此數值表示在某一特定時期顧客已實際訂購的數量,通常拿來與生產預測做對比。

4. 預計庫存量(projected on-hand inventory):此數值表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實際庫存數。在考慮本期需求量決定時,倘若顧客已訂訂單量大於生產預測,本期需求量就以顧客已訂訂單量為主,倘若顧客已訂訂 單量小於生產預測,本期需求量就以生產預測為主。因此,預計庫存量計算方式為:

▪ 對主生產排程中第一期之計算:期初存貨+本期產量-max{生產預測,顧客已訂訂單量}

▪ 對之後各期之計算:前一期預計庫存量+本期產量-max{生產預測,顧客已訂訂單量}

5. 計劃生產量(MPS quantity):此為針對此一產品,每次生產或訂購之批量。此數值通常透過存貨系統來決定。是否生產與庫存量有直接關係,亦即每當預計庫存量降到0之下時(假設無安全庫存量之設定),即 應從事生產。例如,如該系統使用EOQ模式,而此EOQ值為70,則每次在需要生產時,此計劃生產量就為70。

6. 可訂購數量(available to promise inventory):表示在下一次MPS quantity之前尚可允許顧客訂購的數量。

  • 6.1.2 範例說明

以下用一範例解釋MPS的製作過程。在此問題中,規畫水平為6、7二月,更新計劃頻率以週為單位,在6月份每週需求為30,7月份則為40,其他已知條件包含期初存貨為64,計劃生產量為70。

1. 第一張MPS表格(如下表一)簡單描述出目前的生產預測。

2. 由第二張MPS表格(如下表一)可知,在第一週時顧客已訂訂單量為33而生產預測為30。所以第一週的預計庫存量(31)=前一期的庫存量(64)-顧客已訂訂單量(33)。以此類推,在第二週時的前一期的庫 存量就為第一週的預計入庫量,故第二週的預計庫存量(1)= 第一週的庫存量(31)-需求量(30),而第三週的預計庫存量(-29)= 第二週的庫存量(1)-第二週的需求量(30)。

3. 第三張MPS表格(如下表一)可知,在第3、5、7、8週時MPS均為70,表示本期產量為70,所以第三週的預計庫存量(41)=第二週的庫存量(1)-第三週的需求量(30)+計劃生產量(70)。

4. 第四張MPS表格(如下表一)加入了可訂購數量,第一週因沒有計劃生產量所以以期初存貨當成第一週計劃生產量。故第一週的可訂購數量(11)= 前一週的庫存量(64)-第一週的需求量(33),第三週的可 訂購數量(56)=本期計劃生產量(70)-至下一次計劃生產量之前所需求的總數量(10+4)。

表一-MPS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