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流覽人數:589萬
觀看流覽人數:589萬
美麗的福爾摩沙寶島~台灣,現今能如此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國家,全賴先總統蔣公及英勇的國軍將領們,自政府遷都來台,幾番遭受中國共軍以砲彈襲擊,尤以金門區域引發的「八二三砲戰」,為了感念英勇的吉星文將軍、三軍奮勇抵禦的犧牲貢獻,拋頭顱灑熱血,來誓死保衛後方的台灣精神。當時吉星福將軍慨然將其家傳國寶13箱共213件古物,全數裸捐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原山東省濰坊市昌邑縣岞山鎮東章村(現濰坊市峽山區岞山街辦東章村)人。行伍出身,因軍功而提升,歷任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交通處交通司令、公路線區司令及兵站總監,華北後勤部部長等職,後被選任為台灣第一屆“國大代表”。其妻張振芳女士,出身山東世家,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抗戰勝利後返國從事音樂教育,任教授之職。到台灣後,吉星福將軍與張振芳教授,慨然將其家傳國寶13箱共213件古物,全數裸捐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當時民國73年故宮欲回餽贈款兩億元(台幣),被夫婦倆婉謝。蔣經國總統繼於1984年10月8日,向吉星福夫婦題頒了“保粹抒忠”匾額一塊。捐贈寶物後,吉星福將軍與張振芳教授又再度捐款四百餘萬元,設立了“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獎助給在台灣的山東子弟們用於碩士、博士生的獎學金。直至大陸改革開放後,在老家山東大學也設立了“吉星福張振芳文教基金會獎學金”( 原稱“齊魯文經協會獎學金”),獎勵在籍本科生;他們還向北大、清華等院校贈送大量書籍和教材。當時適逢#台美斷交 與 #政治革新-為維護《台灣關係法》#張振芳與 #雷根、#尼克森、#布希 與 #福特總統,以及許多國會議員均為好友,自1960-1990年默默當任外交密使為我國國民外交,貢獻良多。 當年張振芳教授貢獻心力恢復美國對台軍售功不可滅,張振芳教授繼被推選頒發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名人。
參考資料: 山東人在台灣-張振芳女士傳
#甲吉新聞網 : https://www.newhighlandvision.com/
更多照片網址: https://reurl.cc/OqVNvR
#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網址:
https\://www.npm.gov.tw/exh99/sharing/ch5.html
採訪網址: https://reurl.cc/v1kzvL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43739542334183/posts/2215227741852009/
2018/04/30 中時新聞網/李瞻
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學院拜訪納爾遜院長,兼任佛爾布萊特基金會主席,聯絡友台國會議員七、八人,在納爾遜領導下,計費約一個半月,於1979年4月10日完成《台灣關係法》。
#張振芳與雷根、尼克森、布希與福特總統,以及許多國會議員都是好友,自1960-1990年默默為我國作國民外交,貢獻良多。幫 #張振芳教授 寫傳記,發現這些好友重要回信計有80多封。1990年12月在台大校友會館4樓,#吉星福將軍 與 #張振芳教授 基金會第一屆頒發博士班研究生獎金時,這些信件全部展出,包括參議員克蘭斯頓的回信。
承 #張振芳教授 告知:該會電話主要請轉告李教授,台灣關係法內容,經過委員會多次審查,均無問題,預計下月中旬即可通過。感謝#張振芳教授的協助。
救難中的十字路口
這次來美,任務極為艱鉅是尋找或建立一個能夠維持原有現狀的實體,而且有法律的支持。幸有#吉星福將軍 與 #張振芳教授 的協助,才有現在的成就,大部分時間留在#吉星福將軍 與 #張振芳教授 家中,白天到圖書館看報,注意法案進度,晚上與#吉星福將軍 與 #張振芳教授 談到她的家傳國寶管理問題。張振芳教授在青島是教育世家,1949年將家中國寶帶來美國,不知身後如何處理這批無價國寶,有人建議拍賣,但張振芳教授不願這批中華文物喪失海外。
1985年,吉星福張振芳伉儷自美國加州返國後,分三批將從山東攜帶來台放置陽明山的珍奇無價國寶13大箱這批231件稀世國寶運回台北,捐給故宮博物院。當時故宮秦孝儀院長邀請專家估價,這批國寶價值不斐億元以上,由秦院長簽請 #蔣經國總統 核定頒贈回饋金兩億元。又因#吉星福將軍 與 #張振芳教授曾說服民主黨參議員 #克蘭斯頓對台繼續供應武器,總統特別設宴款待並頒褒揚令。但 #張振芳教授卻將兩億元回饋金當面退還,並說捐贈就是捐贈,不收回饋金。故宮即將這些國寶,設特區展覽,並出精裝大型精美的畫刊,以介紹這批文物,我們為了紀念這兩人的義舉,特成立了吉星福張振芳基金會,並出版《張振芳女士傳》以資紀念。
《台灣關係法》與「恢復對台軍售」,其功能僅能維持現狀,並不能達成政治革新的目標。為了突破現狀,在與胡佛研究所主任吳元黎博士討論外交政策問題,結論是:
(1)外交政策為國家重要政策之一,經常需接受國家政策之指導。
(2)有時遇有強勢的外交政策領導人,亦可能引導國家政策的轉變。
(3)外交政策基本表現的是國家的基本性質,是自由抑獨裁。目前台美斷交,台灣尚不能建立正式的外交政策,應在自由民主制度之外,增加「保障人權」更為重要。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順利通過了《#台灣關係法》,幾乎完全補救了 #台美斷交 的缺失,這項成就,主要係佛爾布萊特基金會主席納爾遜,大力協調所促成。至於恢復對台軍售,最初拜訪了許多要人,都說對這個問題愛莫能助,幸獲 張振芳教授 說服了民主黨參議員克蘭斯頓的堅決反對對台軍售,而最後改變了贊成,尤其張振芳教授的貢獻才恢復對台軍售 功不可滅。
故張振芳教授亦當選為~ #世界百大名人
00:00 大刀敢死隊 喜峰口長城英雄
05:26 日軍兵臨城下 抗日鐵軍打不打
09:38 七七盧溝槍響 出了漢奸 仗不打
12:34 日軍兵臨城下 抗日鐵軍打不打
13:40 七七盧溝槍響 出了漢奸 仗不打
16:27 不是賣國賊 張自忠負荊請罪
24:12 老師長回來了 回來就是要去死
25:09 共赴國難泯私仇 星夜馳援大破日軍
31:55 我死則國生 一個將軍之死
43:00 英烈千秋 梅花上將張自忠 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一個軍人戰死在沙場上可謂是死得其所,今天我們要告訴您,這一個將軍的故事。他的死凝聚了一個民族對抗侵略者的向心力,他的死彰顯了「我死則國生」的軍人魂精神,這個將軍的名字叫做張自忠。 張自忠出身西北軍,西北軍是馮玉祥一手建立起來的心血,地處在貧乏窮困的大西北,這是一支窮部隊,他的裝備極為差勁,但是訓練非常的扎實、嚴格,張自忠因此有個外號「張剝皮」,而29軍最為人津 津樂道的就是這一支大刀隊,你可以看到每個士兵都有個背包,背上背了這一把重達三斤重的大刀片,各個看起來都是武藝高強。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的西北軍遭到中央軍蔣介石給打敗,遭到收編,部隊番號改為29軍,隔年發生918事變,東三省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即將要全面啟動侵華戰爭,1933年29軍奉命駐守長城這一條防線,防線東起冷口西到馬蘭峪,全長三百多哩,在長城外是虎視眈眈的日軍,他們擁有飛機、大砲,而在長城內則是宋哲元所帶領的29軍,他們裝備爛得可憐,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個士兵發一把大刀片,配發六顆手榴彈,慘的是這手榴彈扔出去還不一定會爆,不過29軍打仗向來就是不靠裝備贏人,29軍可怕的是他們的精神戰力,1933年3月9號,29軍組織一支敢死隊,趁著夜黑風高越過了長城,奇襲日軍陣地,睡夢當中的日軍就這樣一顆顆人頭落地,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張自忠就此一戰成名,成了民族英雄,但四年之後爆發了盧溝橋事變,這位昔日長城英雄竟然在一夕之間成了萬民唾棄的賣國賊。 1937年8月8號,日軍在北平舉行了入城儀式,這是日軍的先頭部隊,正在穿越正陽門前方,大街牌樓所拍下來的照片。 其中有一支日軍的部隊,登上了朝陽門的城樓,俯瞰北平城,在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而此時此刻的張自忠已經透過了北平晨報,發表聲明他即將辭去代理市長職務。 這一個人叫福開森,他是一個美國人,是一個定居在北平市的傳教士,張自忠想到了這一個人,也許這個人有辦法讓他平安離開北平,福開森讓張自忠換上了長袍,打扮成像是一個學者的模樣,接著安排一輛掛有義大利國旗的汽車,趁著天色還沒有亮,通過了日軍的關卡盤查,張自忠終於順利離開北平城,而兩個月後張自忠輾轉來到了南京在秦德純的陪伴下,他見到蔣介石負荊請罪,蔣介石告訴他,你在北方的一切情況我均明瞭,我是全國軍事委員長,一切統由我來負責,你就安心保養你的身體,避免與外人往來,稍遲再與你詳談,而蔣介石這個稍遲就是兩個月過去了,在南京的這段自子張自忠度日如年,他的參謀長張克俠在日記中有這一段描述,今往見藎忱師長,其貌憔悴,心緒不佳,誠為可歎,這一段期間包括了自己的老長官馮玉祥、宋哲元等人,都替他向蔣介石說項說情,時任第五戰區的司令長官。 李宗仁他跟蔣介石說了這一段話,他說張自忠是一員忠誠的戰將,絕對不是想當漢奸的人,現在他的部隊在河南,聽說有人想要瓜分他的部隊,如果中央不讓張自忠回去,他的部隊又不接受瓜分,真的跑去當了漢奸那可就糟了,倒不如讓張自忠回到部隊戴罪立功,經過多方的說項終於說動蔣介石,他下令批准張自忠暫代59軍的軍長。 這一道命令對於張自忠來說意義非常重大,一個軍人他重新到了戰場上,將用生命和熱血洗刷背負賣國賊的罵名。 1937年的冬天,張自忠終於回到了部隊,他對著大家說人家都說我當了漢奸,但我沒當漢奸,今後來看我一定要對得起中華民族,今天回來就是要去死的,好狗不死家門,看大家如何死法,從那時候開始,掛在張自忠嘴邊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死字了。我們來看1938年2月,號稱日本皇軍鐵軍的阪垣師團從山東半島登錄了大陸,沿著濟州鐵路一路西進,他的目標在奪取徐州,40軍的龐炳勳奉命要固守臨沂這個地方,結果遭到阪垣師團猛烈的炮火圍攻,一架架飛機不斷的轟炸臨沂這個地方,情況相當危急,有誰可以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解救龐炳勳之危嗎?當時李宗仁想到了這一個人,就是張自忠,但是張自忠願意嗎?李宗仁有這樣的顧慮是因為他知道龐炳勳跟張自忠兩個人在西北軍的時候有過節,當時龐炳勳倒戈投蔣襲擊了張自忠的部隊,差一點要了他的命,如今要張自忠去解救昔日的仇人,張自忠願意嗎?結果沒想到張自忠二話不說接了這道命令,他的部隊當時在峰縣,距離臨沂這個地方大約90公里,張自忠星夜兼程3月11號出發,隔天下午全軍抵達臨沂,據說龐炳勳見到了張自忠真的趕來救他,他老淚縱橫,守軍看到了張自忠來士氣大振,隔天一大早張自忠、龐炳勳聯手展開了拂曉攻擊,把阪垣師團打的落花流水。 臨沂大捷揭開了後來台兒莊勝利的序幕,在外界眼中,龐炳勳、張自忠這兩支雜牌部隊,竟然在第五戰區一次又一次,給了日軍迎頭的痛擊,打得號稱是鐵軍的阪垣征四郎灰頭土臉的,1940年的4月中旬,日軍集中了六、七個師的兵團捲土重來,要全力的進攻。當時張自忠已經升任第33集團軍的總司令,總部就設在襄河的西岸,日軍的第13師團在東岸猛攻守軍戰況非常吃緊,張自忠決定要親自渡河指揮作戰,在出發前他寫了兩封信,一封是寫給他的副總司令馮治安,一封則是寫給他的官士兵,他說我與弟等同生死、共患難十餘年,感情逾於骨肉,我們既然奉命守這一條線,與其退到後面還是要拚,不如就在這一條線上拚到底,萬一不幸拚完了,我與弟等也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四萬萬同胞父老了,我們沒有虧負他們的豢養,我們也不愧做了一世的軍人,過去攜手並肩打過的每一場仗,哪一場仗不是張自忠衝在最前頭,在每一次的衝殺之間,他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想把所有過去對他人格良心上面的扭曲汙點從身上給擦掉,他明白只有鮮血才能夠徹底洗淨這些髒污,張自忠他率領了兩千多人渡河了,日本人截聽到了電報,立刻從四面八方調集了重兵,將張自忠一路圍困到了南瓜店這一個地方,張自忠求仁得仁,他是二次大戰同盟國當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1940年5月21號,天空下起了小雨,將軍的遺體從宜城沿著水路送到了宜昌,有一位官員記錄下了十萬群眾送殯的場面,萬火熒熒,銜哀野祭,山頭路角,終夜聞悲歎聲。幾多老母夜起製麵食,曰,我為張將軍做北方飯,其時警報鳴鳴,敵機已凌空,而送祭者無一退祭,無一人去也。 #台灣啟示錄 #洪培翔 #東森新聞 #張自忠 #將軍 #喜峰口 #大刀隊 #蔣介石 #日本人 #民族英雄 #賣國賊 #福開森 #馮玉祥 #軍長 #漢奸
現況
現在老家還留有四合院一套(只剩下前院了,且被村委佔用),建築很好,門樑雕龍刻鳳,琉璃花窗,圖案清新,當地人改為學校,整座樓宇雄偉壯觀,氣勢凜然。由於建築獨特,專家們認為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土樓建築, 青磚厚牆,有冬暖夏涼的作用。院內現還留有當時建房之後吉星福所種的雌雄松樹各一棵(大約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自從軍後便很少回家,從解放後直到現在從未回老家一次(因當時原因),很想看看自己的家鄉,並想自己出錢再來修建自己的老家(對老家那種永遠銘記的情懷),但由於家產全部捐出直到去世後至今都未能實現,到現在還遺憾萬千,希望有朝一日子孫爭氣成立紀念館讓其寬仁博大的胸懷與世留長。
●慶祝總統副總統就職本院道統與重器特展揭幕
●祝賀總統副總統就職 #吉星福將軍伉儷 捐獻傳家之寶13箱共213件無價之寶畢生收藏
出版年: 1984
卷期: 15
作者: 本社
專欄: 藝文活動
類型: 故宮文物月刊
https://reurl.cc/VX8lQQ
摘要: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第五屆博士班與碩士班論文奬助金頒奬典禮,於(八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假臺北市濟南路 #臺大校友會館 四樓大會廳舉行。頒奬典禮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曁本基金會董事長孫震先生主持,計有本會董事、教育部指導官員、得奬人、以及觀禮貴賓五十餘人參加。孫董事長首先報吿本會成立經過、基金捐助人之 #高風亮節、本會宗旨、工作重點,以及對本屆得奬人之期望。
中華民國109年5月27日
發文字號:109士院擎登字第1090309416號
主旨:公告王淑芳等聲請辦理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變更登記,業經本院登記處於中華民國109年05月25日登記於法人登記簿,俟登記程序完成後,換發法人登記證書。
壹、登記號數:第2083號(案號為109年度法登他字第299號)。
貳、變更登記事項:
一、主事務所變更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二、目的變更為:儒家思想重視禮樂,孔子「游於藝」的觀點,闡述了文藝、美學與社會文化間的重要關係,為實現富而好禮的社會,讓人類生命更臻完善,以推展音樂藝文活動,提昇國人文化生活品質為宗旨。
三、捐助方法變更為:由吉代表星福與張教授振芳伉儷合捐基金新台幣肆佰萬元創立。
四、章程第4~8條、第10條、第11條業經本院109年度法字第157號民事裁定確定准予變更。
五、章程第1~3條、第9條、第12~15條變更,新增第16條,業經主管機關文化部許可。
基金會簡介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
壹、立案經過
一、設立緣起
吉星福張振芳伉儷,與李象宸先生熟識,民國61年(1972)年,作者李瞻在史坦福大學研究,住吉星福張振芳伉儷家中,夫婦倆,視如同家人,照顧無微不至,倍感親切;尤其週末假日晚,經常促膝暢談,輒至深夜兩、三點鐘,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獎掖後進,聞名僑社,故對如何獎助山東清寒優秀青年,曾屢次提及。
民國73年3月,吉星福張振芳伉儷自美國加州返國後,分三批將從山東攜帶來台放置陽明山的珍奇無價國寶13大箱,共213件,慨贈国立故宫博物#愛國愛鄉之精神,總統特明令褒揚;故宮秦孝儀院長闢專廳展覽、出版書畫專輯,以資紀念外,並奉准致幣貳億元,藉亦表示政府感謝之忱!惟吉星福張振芳伉儷對秦院長之厚意予以婉謝,足證兩位鄉長之高風亮節。
書名 : #山東人在台灣
新台幣400萬元,設立基金特別獎助山東在台清寒大專青年。
實徹吉星福張振芳伉儷之盛意,特邀請台大校長孫伯東,學校長楊其銧、考試委員侯健、中華經濟研究院長于宗先、考試院秘書長王曾才、台大文學院院長,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張玉法與黨史會主任委員、李莲...等組成籌備委員會,並於民國74年11月22吉星福張振芳伉儷返國之便,乃假台北市國軍英雄館,特安排與請委員們餐叙,共商有關獎學金未來辦理之方向。
吉星福張振芳伉儷即返美,兹將其函全文刊錄如下,設立本基金會之主要目的。
士毅弟文英妹:
別後已於十一月廿四日抵金山,旅途平順,差堪告慰。此次重來台北,深蒙 弟妹殷勤照顧,無微不至,隆情厚誼,銘感五內。
臨別前日,復蒙吾弟垂愛,不辭辛苦,為兄等微少的獎學金事,親自約請山東知名學者及教育家,於十一月廿二日晚請各位於英雄館餐聚。所幸者,蒙諸位 鄉長,不辭辛苦,於百忙中, 抽暇光臨,大家利用此一聚會,為獎學金事研究如何鼓勵山東優秀清寒子弟,努力上進成為優秀人才,以期造福社會。再者各位鄉長均為及教育界領袖,向對國家社會貢獻良多,令人深感敬佩,今能得機相識,兄弟深感榮幸。所惜此次在台,停留時日有限,臨行匆匆,未克向各位鄉長趨候告辭,深以為歉,請吾弟費神代向各位致意,是所至盼
順祝 儷褀
吉星福張振芳敬啓 74.12.5
民國75年4月,乃請朱炎費神,起草創立基金會之章程,並請孫校長修正補充。為周全計,兩稿均寄美國鄉長過目,並蒙回示,仍認基金以獎助山東青年為主要目的,大函與基金會章程草稿以及孫校長批示,均於本月25、26日先後收悉,至謝。為基金會事,承朱院長於百忙中,費神代擬章程,又蒙孫校長於校務繁忙,日理萬端中,特抽暇細心指示。均令兄弟等不勝感激!請代為致謝。
各項,甚為周詳,用意至善,所惜目前基金為數如範圍較廣,惟恐將來,支配不易,難以為給愚見及此,故最初僅以魯籍大專優秀清寒學生,設此獎學金,以資助其完成學業或進修研究所之用。如將來未來基金增多時,再行擴展獎助範圍。“未悉吾弟及諸位鄉長意見如何?尚祈吾弟與諸位鄉長費神共同考慮,賜予決定是幸。一切有勞諸位鄉長清神,務請吾代為致謝,是所至盼。近時值貴所最繁忙之際,吾弟仍為兄等瑣事,不辭辛苦,特抽暇代辦一切,致勞身心,使兄等萬分感激,惟有銘刻五內矣,專此奉覆,順頌
儷棋 並請代候
諸位鄉長新春多福。
吉星福張振芳敬啓
三、宗旨變更
根據基金捐助人意願擬訂章程後,民國75年8月送請教育部申請立案。但該部認為:「基金會獎學金,應採公開普遍之原則,獎助對象不得限於山東大專青年。」籌委會曾三次申覆,據理力爭,並列舉「劉大中先生獎學金」,得獎人僅限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同學、亦非「普遍之原則」。但公文往返,再三交涉,費時三年之久,仍未獲教部育首肯。在無可奈何下,向吉星福張振芳伉儷說明,在其勉強同意下,乃將本基金會獎助之範圍改變如下
1.獎助儒家思想與現代化之專題研究、演講與學術
2.獎助關於山東歷史文物之專題研究
3.獎助國内公私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碩士班研究生完成其畢業論文。
獎助章程變更後,由教育部轉請法院審查,並於民國79年2月7日,於台灣台北地方法院以「北院法登字第2596号函}核准正式立案。
四、第一屆董事會名單
本基金會,第一屆董事,係由籌備委員會諸位委員擔任,均為山東人在台灣教育界之傑出人才,名單如下左圖:
說明:
基金會簡介
1.孫震先生、于宗先先生、與李瞻先生為常務
2. #始捐助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為榮譽董事。
3.李瞻先生為執行長其餘
4.董事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基金會因基金較少,業務亦較單純。民國89年屆董事會,董事名單,除侯健兄因病去世外,與第一屆董事會相同。
山東人在台灣:人名錄
貳、工作報告
本基金會於民國79年(1990)2月7日,於台北地方法院正式立案,迄今已有30年歷史,其工作重點有五,即頒發國内公私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碩士與博士班研究生論文獎學金,編纂《山東人在台灣》叢書,獎助《山東文獻》,贈送大陸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圖書,以及與齊魯文經協會,共同在山東十所重點大學設立獎學金。茲分述於下。
一、頒發碩士與博士班研究生論文獎學金
目前國内大學部,獎學金已經極為普遍,本會獎學金,特別獎助國内公私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碩士與博士班之畢業論文,主要目的在提高我國研究生畢業論文之學術水準。
茲將此項獎學金之申請辦法全文刊載如下,以供山東鄉親子弟之參考。
研究生論文獎學金申請辦法
1.宗旨:為協助國內博士與碩士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提高學術水準,特設立研究生論文獎學金。
2.申請資格:國內公私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之博士碩士班研究生,已修完三分之二以上畢業所需學分,有所方核定之論文計畫,並未申請其他論文獎學金者。
3.獎助金額:博士班論文每名新台幣肆萬元;碩士班論文每名新台幣貳萬元。
4.獎助名額:視申請人成績與基金收入決定,暫訂十名
5.申請日期:每年自12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
6.險附文件:
1).申請表一份(請向本基金會函索,並備回郵信封);
2).約1,500字,自傳一份,字體端正或打字;
3).大學與研究所成績單各一份;
4).指導教授核定之論文綱要一份。
5).附送發表論文或專著。
7.評審:由本會邀請學者專家審查。
8.頒獎日期:毎年3月中旬。
9.得獎人義務:得獎人須於得獎後一至兩年內完成論文,應將通過後裝訂完整之論文兩冊贈送本會,並須於論文內扉頁註明「本論文係接受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補助完成」字樣。
10.地址與收件人: 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王淑芳女士收
·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敎基金會硏究生論文奬學金第六屆頒奬典禮說明書·
關懷學術,熱愛青年——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頒奬·
吉星福張振芳文敎基金會成立·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文教基金會與山東鄉親捐贈山東十所重點大學第三屆奬學金獲奬學生名單·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文教基金會研究生論文奬學金第七屆頒奬説明書·
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敎基金會硏究生論文奬學金第三次頒奬·
吉福星張振芳伉儷文敎基金會硏究生論文奬助金頒奬典禮說明書·
吉星福張振芳文教基金會本年度工作重點·
中華民國第十四屆十大傑出女靑年頒奬典禮紀盛·
山東大學創始及演變的歷史眞相
2021 04/12 #甲吉新聞網/ #吉玉珊社長 於台灣 #眷村第2代 紀錄報導
1949年1950年,兩年時間內,60多萬國民黨軍隊,外加國民黨政府官員、公務員以及軍眷60萬人,超過120萬國民黨人陸續撤退至台灣,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民族大遷徙。
為解決新移民的居住問題,800多個僅供軍眷居住的村落被興建,從台灣北部 #石門 到南部 #恆春,遍布全島。
這批當時被視為戰敗者的台灣新移民,帶著“反攻大陸”的期望,在眷村中居住下來,從而開啟了台灣的眷村歷史。
這一住,就是70年。
眷村,一段褪色的往事
大陸朋友對於眷村或許沒什麼概念。如果進行類比,眷村就是部隊大院。但是,作為戰敗軍隊的眷村卻有些尷尬,甚至難以在台灣的教科書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當我們提及 #宋楚瑜、#李安、#侯孝賢、#楊德昌,#鄧麗君、#林青霞、#張雨生、#任賢齊...這些耳熟能詳的台灣名人時,他們身上卻又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烙印——是的,他們都來自眷村。
很多文獻稱眷村為“濃縮的中國社會”,眷村人來自五湖四海,身份證上的籍貫幾乎可以拼貼出一個中國地圖。甚至有這麼一個說法,眷村這個“小中國”承包了很大一部分的台灣“軟實力”。
眷村初建,每個村落都有完整的配套設施。對於一起經歷戰爭和生死後,又在他鄉一同克難的眷村居民,國民黨政府給予了相當大的福利。除了硬件設施外,還包括醫療服務、就學補助、食量供給、水電費半價等種種生活補助,衣食住行無所不包。
總而言之,眷村人就算在封閉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活,既像小“國”,又像大“家”。
而第一批眷村移民,被稱為“第一代外省人”。
從一開始,眷村就以怪異的形態存在於台灣社會中。對大陸而言,眷村人是叛逃者;對台灣本土社會而言,眷村人是入侵者。而眷村封閉的環境,進一步造成了與台灣本土的省籍隔閡。
眷村第一代外省人,懷著對中國的強烈認同,他們是堅決反'台獨'的一代。與此同時,'反共'也是他們最初共同的意識形態。
本省外省,台灣的族群矛盾
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定義方式很簡單,以是否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為界。而省籍矛盾和族群矛盾,卻是一直根植於台灣社會文化的深層心理因素中。
好友是祖籍福建的台灣本省人。他說小時候就經常和我們眷村的小孩打架,當然,曾經一起打架的小朋友現在一起打起了球。
講到台灣的省籍矛盾和族群矛盾心理十分痛心。
“當120萬來自大陸各省移民一下子湧入台灣,先不提語言文化習俗有差異,單是相對封閉的環境無法做到在地融合,這已註定同本省社會的矛盾不可避免。”
“話說又回來,別說本省外省之間,本省人內部也一直存在矛盾。當年,同是講閩南語的漳州籍和泉州籍本省人,為了爭奪水源導致的械鬥一次能夠死亡數百人,更何況是和外省人之間的矛盾?“
“就連外省人之間,因為來源地域不同、軍階不同、眷村房屋級別不同,自身也存在著的內部矛盾。”
看來,族群問題,本身需要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但很可恨,也很可悲的是,每逢台灣的政治鬥爭,省籍情結總會被政客拿出來操弄,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劇台灣族群的分裂。
眷村,連同具備鮮明特徵的眷村竹籬笆(後面則被紅磚牆和水泥牆代替),被台獨主義者定義為'外省人''中國民族主義'認同者的最後堡壘。
眷村二代,飄零的亞細亞孤兒
眷村第一代人,雖然背井離鄉,但至少還有故鄉和親人可以懷念。而到了眷村二代,則變為真正的無根。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喪失歸屬感的悲哀:
在台灣被看成外省人
去大陸被看做台胞
去美國,則成為外國人...
受夠了父輩口中遙遙無期的故鄉描述;想努力融入台灣本土社會卻遭受身份認同的困擾;翻開歷史,對自己的身世卻連個正式的註腳都沒有;加上台灣城市化發展,眷村大面積拆除,就連與過去有一絲連接的眷村老屋,都回不去了。
我,究竟從哪裡來?
中國,那是父輩口中的遙遠故鄉。
眷村,被改造或拆除,已回不去。
常聽二代戲稱,自己是“亞細亞孤兒”...
的確,我們....是
寶島一村,再也回不去的家
比起台灣眷村,大陸部隊大院有一種東西是沒有的,那就是再也回不了家的感覺。
一句“回不了家的感覺”,
道出了眷村子弟的悲愴與無奈。
2006年起,從小在“嘉義建國二村”長大的 #台綜藝教父王偉忠,開始給 #賴聲川 講眷村的故事,兩年間先後講了一百個。作為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王偉忠希望賴聲川能製作一出以眷村為主題的舞台劇,把眷村的歷史用話劇的方式記錄下來。
2008年,王偉忠和賴聲川合作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在台灣舉行公演,轟動全島。《寶島一村》至今演出一百多場,足跡不僅遍布兩岸三地,更是登陸 #新加坡、#洛杉磯、#舊金山,幾近場場爆滿。
《寶島一村》,就是以台灣嘉義的眷村為原型,講述了1949年從大陸逃到台灣的三個家庭近70年的變遷。二十多位演員,近百個角色,上演了跨越近70年的時代悲喜劇。
“看得我如醉如痴,時而感傷時而欣慰,有時大笑,有時哭得抽泣,淚還沒幹又破涕而笑,還沒笑完又哭將起來。這是什麼樣的一齣戲?把我弄得像個傻子一樣。”
這是出身眷村的林青霞,在看完《寶島一村》後寫下的感慨。
70年的眷村時光,被濃縮在三個半小時的里面。台下的觀眾,痴痴地跟著劇中人命運笑完了哭,哭完了笑。彷彿,這只是發生在昨天的故事。
揮之不去,一世鄉愁
鄉愁,靜靜訴說著眷村的前世今生。
當年,上百萬大陸人隨 先總統蔣公介石先生 渡過台灣海峽,從此移民到台灣這片土地,無奈聚成眷村這一桌酸甜苦辣的宴席。
1950年後的台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原本隨國民黨來台的60萬士兵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榮民」這個指代退伍士兵的概念由此產生,全稱為「#榮譽國民」。
#總統蔣公經國先生 時代,國民黨政府為榮民退伍後的生計出路和生活保障做了大量的安置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世的「榮民」越來越少,他們或許是台灣與大陸之間最後一絲的直接血脈關聯。
然而,曲終亦是人散。飄零異鄉的惆悵,台灣的社會變遷,眷村逐漸凋敝。只留下一些老人的孤獨背影,吟唱著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鄉愁,眷戀著海峽這邊和那邊的家。
那是,已回不去的家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至今,共接受一百三十筆器物捐贈。這些捐贈器物大約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民國初年的開國元老家傳文物,如 #吉星福、譚延闓等,每位捐贈者的經歷,都是一部豐富的歷史。他們在政治或軍事或文學或藝術等不同領域各有其卓然成就。從其所珍藏的文物,補本院清宮舊藏之不足,延續本院收藏歷史。第二類是張大千、王壯為等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他們將其一生中所創作的重要作品,贈與本院典藏,供後人欣賞。第三類是梅原末治、葉義、彭楷棟等收藏家的收藏,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贈與本院,更增本院典藏內涵。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部分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搜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5,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為每3個月定期更換。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0年12月27日起在303器物特展室推出「寄情人間─歷年捐贈器物特展」,從1967年以來各界捐贈故宮的4,188件器物,選出180件精品展出,有陶瓷、文房珍玩、銅器玉器等,展至2011年3月31日。這是故宮第一次將捐贈器物齊聚一堂,意義非凡。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1965年於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復館後,曾明訂藏品徵集辦法,接受外界捐贈。從1967年學者梅原末治見到故宮缺乏上古時期的琉璃和銅鏡收藏,因而慨贈其珍藏開始,各方的捐贈就不曾間斷。捐贈者有參加抗日戰爭的將軍、情報員、藝術家、文學家、新青年、學者、旅外華僑、政治家等,爾後有鑑藏家、文化基金會、博物館等。
本次展出分三大單元:陶與瓷、文房珍玩、金相玉質。陶瓷展區入口迎面而來的,是日本二玄社高島義彥所捐贈的〈唐灰陶加彩女俑〉,微笑邀請觀眾進入展場。該俑是去年捐贈入藏的新品,首次在故宮亮相。隨之有# 日本坂本五郎 購贈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罐〉、#林語堂 捐贈的〈#唐三彩騎馬俑〉、#陳煌信 捐贈的〈日本20世紀上半葉彩繪圖案瓷磚〉。還有 #盧朱浣筠 捐贈家藏的〈清光緒胭脂紅釉餐具組〉,是其父親朱啟鈐在北洋政府擔任內務總長時,委請專人監燒,為清末民初婚嫁時豐厚的嫁妝之一,呈現著吉祥喜氣的氣氛。
文房珍玩展區以印章為大宗,印拓與櫃內印石遙相呼應。展品中有曾國藩、王雪艇、譚延闓、陳之邁、黃杰、張大千、王壯為、朱銘源等人生前所用和收藏的印章。除了他們鈐蓋在書畫作品或收藏品上的原印石、篆刻外,印石的材質和鈕製亦很精彩,如康熙時期「尚均」鈕、四川長毛象骨化石「龍骨」印,
#吉星福將軍、#張振芳教授 伉儷捐贈的清雕牙獅鈕蟈蟈葫蘆罐,都近乎絕美。此外前 #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 捐贈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雕骨嵌石大刀〉,#吉星福將軍、#張振芳教授 伉儷捐贈的〈清雕牙獅鈕蟈蟈葫蘆罐〉清雕牙獅紐蟈蟈葫蘆罐
吉星福先生捐贈
蟈蟈葫蘆罐,器以葫蘆為體製成,侈口、斂頸、碩腹、斂底、帶蓋。口緣、足底及蓋皆以像牙雕嵌而成,鑲玳瑁邊,蓋面鏤雕金錢紋為氣窗,蓋頂鏤刻大小雙獅相對而視,造形生動,雕工精緻。葫蘆器身光素無紋,從其深潤的色澤,可知收藏者長期把玩,造就出時間和愛憐的痕跡。
戰國-漢玉璧
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捐贈
玉料呈青色、半透明,體扁平、正圓形。內外兩緣修飾突起素寬邊。通體雕琢臥蠶紋,兩面紋飾相同,琢磨精工。
玉璧作為〈周禮〉正名的五瑞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出現就一直是重要的「禮玉」,在東周時代其用途是貴族在朝覲、聘問、燕享、祭祀等場合手執的信物,同時也是貴族珍愛的隨葬品。
中國玉器在新石器時代由於區域特色產生了,北方玉器、中部玉器(包括東部西北部)、南方玉器三大體系。而南方玉器正是琮、璧、冠、珮的發源地,科學考古在今廣東曲江的「石峽文化」大量出現玉璧、玉琮及佩飾。位於長江下游、餘杭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也發現大量玉璧,近年出土於餘杭安溪鄉的青玉璧,正反兩面皆有圖文銘刻,從此開啟了玉璧的神秘裝飾美學之路。而本件玉璧的紋飾正是東周以來流行的主要紋飾之一。
吉星福先生捐贈
蟈蟈葫蘆罐,器以葫蘆為體製成,侈口、斂頸、碩腹、斂底、帶蓋。口緣、足底及蓋皆以像牙雕嵌而成,鑲玳瑁邊,蓋面鏤雕金錢紋為氣窗,蓋頂鏤刻大小雙獅相對而視,造形生動,雕工精緻。葫蘆器身光素無紋,從其深潤的色澤,可知收藏者長期把玩,造就出時間和愛憐的痕跡。
玉料呈青色、半透明,體扁平、正圓形。內外兩緣修飾突起素寬邊。通體雕琢臥蠶紋,兩面紋飾相同,琢磨精工。
玉璧作為〈周禮〉正名的五瑞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出現就一直是重要的「禮玉」,在東周時代其用途是貴族在朝覲、聘問、燕享、祭祀等場合手執的信物,同時也是貴族珍愛的隨葬品。
中國玉器在新石器時代由於區域特色產生了,北方玉器、中部玉器(包括東部西北部)、南方玉器三大體系。而南方玉器正是琮、璧、冠、珮的發源地,科學考古在今廣東曲江的「石峽文化」大量出現玉璧、玉琮及佩飾。位於長江下游、餘杭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也發現大量玉璧,近年出土於餘杭安溪鄉的青玉璧,正反兩面皆有圖文銘刻,從此開啟了玉璧的神秘裝飾美學之路。而本件玉璧的紋飾正是東周以來流行的主要紋飾之一。
雞血石,色灰黃,佈滿赤紅色斑紋,陰文篆款「吉星福印」印文、一面邊款陰刻填白楷體「弦甫先生屬仿元人名印式 小池」,另一面陰刻填白楷款「吉公梅五司令四十晉一誌慶」、「全國水陸運輸司令部參謀組 空運組 鐵運組 水運組 空運組 接運組 總務組 秘書室 財務室 顧問室 人事室 副官室 仝人敬賀」、「民國卅七年七月廿二日於南京」。與贈玉293為一對。
日期:
1948 A.D.
格式:
高8.55公分 寬2.65公分
2021 04/20 甲吉新聞網(新高地新聞網)/吉玉珊社長於台北市議會藝廊採訪報導
常常發現一般藝術家開幕展普遍嚴肅缺乏互動性,這次開幕活動就透過與現場藝品展覽、書畫家揮筆創作 、王阿勉理事長帶領的茶藝老師共同表演茶藝活動,大家一起找解方,不僅找來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共同贊助及參展,讓文化藝界瞭解如何創作手工鳳梨,百壽古蹟藝品欣賞、禪太極藝術、將軍回憶錄書展(三軍將領奮勇抵禦的犧牲貢獻,拋頭顱灑熱血,來誓死保衛後方的台灣精神),更進而帶動線上推廣觀光,成功解決了現在因武漢肺炎而影響傳統開幕活動的刻板走馬看花與時代環境脫節的窘境。
不同於傳統開幕活動場,上對下的主客權力關係,現場放眼滿場白髮蒼蒼、德高望重的軍藝文教高官名家,熱鬧滾滾當美妙聲樂家歌聲表演時,活動進入齊聲陶醉高唱後,與罷不能的歡樂氣氛,讓主持人俞川心將軍、張佩文老師立馬放下麥克風,開始揭開展覽序幕。
當佈場開始,感謝各位名家一起創下多項台灣之光記錄:
1. 最年長的79歲佈展將軍~周康生中將、俞川心將軍…
2. 人數最多都是會書畫的將軍名家共同參展~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
3. 最短時間一星期就編制完成將軍回憶(藝)書畫冊~孫興梅、吉玉珊
4. 世界唯一多層次三明治土鳳梨夾心酥贊助商~旺禮萊企業商行
5. 世界唯一對萬壽骨董參展~鳳凰藝品行
6. 年紀最小24歲的贊助商~甘苦仁甲級工程行 陳柏亘
7. 創新縷空藝筆書畫家表演~張吉雄
8. 現場將軍齊聲合唱聲樂名曲
9. 36秒內讓住持人投降放下麥克風自動結束~全部回到20歲同樂會歡笑聲不斷
10. 最多禪太極 [十八駿馬圖系列]之〈十〉 四海通達參展及贊助商~周龍修
11. 最短的1天的500本印製廠商~志文印術廠
12. 在中國成立收藏館的藝術名家~羅彩琴
感謝羅彩琴邀約眾多的國際書畫名家參與展覽、眾多的祝賀單位~台北市黃珊珊副市長、蔣萬安委員、臺北市美好人生協會李永然理事長 暨 全體會友、黃乙唐董事長、中華觀光經理人協會張明臻、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周永璋理事長、立盟全球供應鏈公司鐘美志董事長劉乃洐總顧問、致贈艷麗的蘭花;東亞藝術研究會李美美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亞洲藝術協會謝麗美理事長、逸仙書會蔡政凱理事長、中華六漢書藝協會葉盛勳理事長及臺北市永丞藝術文化交流協會吉玉珊理事長致贈書畫墨寶慶賀。
真的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展,讓俞川心、張佩文主持人放下麥克風,鬆開了威權,有助於形成平等互動的氛圍,每位賓客就有機會反客為主,主動運用所學,參與討論及欣賞藝術作品,這正是現代潮流極欲培養年輕孩子們,一輩子能帶得走的能力。
主題:藝將墨香 丹華生輝~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國際名家聯展
展期:2021.04.20~04.29
地點:台北市議會藝廊
主展: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國際聯展
主辦: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 周康生 理事長
協辦:臺北市永丞藝術文化交流協會 吉玉珊理事長
https://youtu.be/dZDj6Ir6Msg
照片相本網址: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404377526248531&id=100000289800015&sfnsn=mo
抖音
https://vt.tiktok.com/ZSJBU4pqh/
twitter:
https://twitter.com/ppp2917p1/status/1385745344508485632?s=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