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歲奶奶站出來 歌舞一家親幸福公益列車林均霖新歌台北出發



觀看人數: 1.33萬次

#千歲奶奶站出來 歌舞一家親幸福公益列車林均霖新歌台北出發 

2022 10/15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編輯報導於 #國軍英雄館文藝廳 #2022群星飛舞在台北 國際舞蹈交流會活動,15日在台北國軍英雄館舉行,「#不怕命運來阻擋」由林均霖創作詞/曲、張麗惠主唱、張麗惠&林芝驊老師編舞,#張麗惠Momo#亞洲網紅王子林子晨#摩爾之星何華#風中的批陳昜羊等多位歌手到場,在「2022群星飛舞在台北 國際舞蹈交流記者會」舉辦新歌發表會。 這一首公益歌曲,以勵志的態度、關懷弱勢的精神,強調團隊精神並結合社會有效資源,鼓勵社會大眾更重視及關懷弱勢,讓社會更溫暖、更祥和自然進步。 活動另類亮點是當年沒有人認為奶奶們也會有追夢行動力,但千歲舞蹈團隊的奶奶們做到了,練舞時也沒人相信,93歲、87歲及80歲的奶奶千歲團員,能率軍領頭表演,還有20多個公益團體、由亞洲網紅林子宸主持,想當年也是有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爺爺「不老騎士」,打破國內紀錄片票房紀錄,如今「不老騎士」也已成台灣長輩樂活的另一個代名詞,所以爺爺奶奶們讓我們學習到《 戰勝自己 你就贏了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人最可怕的是清醒的墮落,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間歇性努力的人,持續性一事無成,這世上,沒有什麼比叫醒自己更加困難。 很喜歡的一段話: 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慾望,克制才能得到,真正讓你好起來的,只有自律和自信。 沒有人能阻止你變好,除了你自己,你若成長,事可成長,你終會明白,別人的屋簷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 配合 #張麗惠歌手 發表 「不怕命運來阻擋,歌舞一家親」共2首,衷心期盼將台灣音樂及台灣舞蹈推上世界舞台,在疫情間持續舉辦大型活動或線上活動,讓音樂、舞蹈在華人的世界,更加發光發熱,期待舞出青春、健康及活力。 主辦:#寶島舞王~王英宗及 #陳素月老師 

https://reurl.cc/Zb0zGA

https://youtu.be/cg7636nofLE

https://tnews.cc/022/newscon466649.htm

走入曙光乍現的歷史時刻,伴隨科技一探名畫動靜

由台灣、義大利、美國團隊跨國攜手策劃的《會動的文藝復興展》,推開全球 36 間博物館、美術館及私人藏家的收藏庫大門,搜羅 200 多幅來自 14~17 世紀的經典畫作,不只在地理層面上突破時空藩籬,更因為結合多種數位科技,就像在台灣雕塑一座空前壯麗的獨特時空,獻上鋪天蓋地的視覺饗宴。


人類文明與創作存在的時間軸密不可分,過去藝術歷經擬真、詮釋大自然等階段,各派手法和畫風不僅交織成華麗的藝術史,也牽動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人與創作物的關係在單純的面對面狀態下靜止多年後,《會動的文藝復興展》挾著當代科技和策展創意來襲,重新調度人與物的位置,一舉改寫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將「栩栩如生」的層次提升到嶄新境界。特別的是,主展館跳脫傳統動線,沿台北花博流行館內的水池佈置歷史長廊,文明光芒映照在漣漪和波動上,為展覽主題賦予多元的可能性;介質差異也頻頻創造驚喜,讓觀眾走著走著便徹底沉浸其中。 

為了營造極致的沉浸式展覽,《會動的文藝復興展》集結原寸仿真及 AR 導覽技術,將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波提切利、拉斐爾⋯⋯等 24 位文藝復興大師的代表作融入互動元素,大師窮盡光陰及靈感淬鍊的結晶躍然紙上,從人人早已無比熟悉的《創造亞當》、《維納斯的誕生》到風格令人眼睛一亮的《梅杜莎》,乍聽遙遠的文藝復興時代活潑地轉過身來展露罕見姿態,親自來到大眾面前弭平彼此間的隔閡。 

走過蘊藏深刻思索的名畫藝廊,掀起神秘布幕,便進入以 5 公尺環場巨幕包覆的 540° 展區。一瞬間,我們立刻化身成畫中人物觀看的對象,彷彿飄浮在半空中任由精彩畫作環繞周身紛飛,聽立體環繞音效呈現穿越時空而來的古典樂,在聲光影交錯的風雲開闔間,體會今昔對話的難得時刻。緊接著,為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獨立打造的「蒙宇宙」展區,則請來曾和《鐵達尼號》、《一級玩家》⋯⋯等片合作的特效公司數字王國,透過寓教於樂的解說,向觀眾送上充滿趣味又貼近當前趨勢的紀念。



世界首創穹頂投影,近距離欣賞百花大教堂《末日審判》

看遍眾多文藝復興作品後當然要重返起點,亦即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佛羅倫斯歷史中心。百花大教堂落成當年創造了史上最大的穹頂,在離地 52 公尺高的宏偉穹頂內,壁面上繪著畫家喬治瓦薩里起頭,續由費德里科祖卡里前後歷時十幾年完成的巨幅壁畫《末日審判》,人物神態與神話情節生動得呼之欲出,無論在工藝或建築技術方面,皆反映文藝復興時代精益求精的追求。

秉持數百年前創造奇蹟的理想,《會動的文藝復興展》採用台灣首見的圓幅投影技術,在高達 9 公尺的充氣巨蛋內「重建」百花大教堂穹頂。《末日審判》不只飄洋過海而來,更隨著特寫效果貼近觀眾,待我們細細欣賞顏料如何層層疊上磚壁,由色彩幻化成發人深省的畫面。這幅透視法傑作善用中央灑落的自然光與穹頂形狀,令構圖細緻的壁畫在視覺上無限延伸,千百年來關於人性的思索、挑戰和寓意,盡在不厭繁複的筆畫中。


經歷過震撼以後,還有永遠留住餘韻的好方法。展覽特地設置一座藝術市集,從達文西的《抱銀貂的少女》、波提切利的《春》、米開朗基羅的《德爾菲女先知》到《末日審判》,紛紛躍上直骨傘、口罩、筆記本、圍裙、T 恤、杯墊⋯⋯等實用物品,還有文藝復興拍貼機和扭蛋機,為各種年齡層帶來豐富樂趣。 

台北、高雄兩站接力展出,把握機會體驗動人心魄的璀璨藝術

《會動的文藝復興展》原訂 2021 年夏天登場,因碰上疫情而延後至今,正巧成為全家新年出遊的絕佳選擇。1 月 22 日起至 5 月 2 日間,位於台北的花博公園流行館將是率先目睹動態經典的地點;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則會自 6 月 3 日到 9 月 11 日繼續展出。大家不妨參考下列詳細資訊,與藝術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交流!


《會動的文藝復興 沉浸式光影藝術展》登場!AR、圓幅投影勾動想像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經典盡情交流

2022 0316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 文 #吉玉珊社長 攝影 #邱水文 #陳柏亘 #陳彥廷 採訪於 #台北花博流行館

「你只要嘗試過飛,日後走路時也會仰望天空,

因為那是你曾經到過,並渴望回去的地方。」 — 李奧納多 達文西。

文藝復興走過人類的黑暗帶來新的曙光

在此邀請您

走一趟會動的文藝復興

我們一起感受聲光交織與穿梭時空的美好

台北花流行館盛大就在台!全台灣最深入的滲透式展,由台灣、義大利、美國團隊策劃的創意畫作、集結36家博物館、展覽館及美術創作復興時期24位大師、2000年AR大師,以及“世界不同義大利聖母百幅穹頂”,以及“世界千里聖母百花穹頂”的巨幅壁畫“原畫穹頂”,以仿真模擬、介紹及540°環場、穹頂穹頂幅投影,平行立體環繞音效等,透過科技結合策畫的沉浸式展覽,猶如藝術必看的視覺饗宴!

會動的文藝復興 沉浸式光影藝術展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https://reurl.cc/Npdjnp

台北市新聞網: https://tnews.cc/02/newscon427643.htm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yout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tU9DYToM

youtu1: https://reurl.cc/Npdjnp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irenzex

►展覽期間:2022/01/22~05/02

►營業時間:10:00am~18:00pm

►地點:台北花博流行館

#購票資訊

►展期單人票:490元/人(一般民眾)

►優惠票:450元/人

(3歲以上兒童、本國大專院校以下學生,需出示證件)

►愛心票:245元/人

(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配同者乙名,需出示證件)

►免票:0元

(3歲以下兒童、持有身心障礙者,需出示證件)

————————————————

#售票通路

►翡冷翠文創官方網站:https://reurl.cc/oeZnKl

►紙本票券:ibon售票網、博客來、KKTIX、全家FamiTicket

►電子票券:KLOOK、udn售票網、TixFun、GOMAJI

#會動的文藝復興 #沉浸式光影藝術展

#達文西 #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 #波提且利 #卡拉瓦喬

#全台最大規模沉浸式體驗

#540度環場巨幕投影

#不必出國飽覽36間博物館珍品

#百花大教堂末日審判搬到台灣

#盛大開展  #台北花博

#會動的節目 #浸潤式體驗 #台北花博流行館 

#展覽資訊

蔡廷俊藏家(席珍堂)~為您搭建與文化遺產的三生之緣 

席珍堂蔡廷俊藏家 百年傳承為您搭建與文化遺產的三生之緣

席珍堂蔡廷俊藏家位於台北大學旁,多年前即身為國家的調查官並任要職,從祖父時代就受到收藏家傳的薰陶,培養了賞析及收藏的嗜好,並說:目前藝術欣賞與收藏已受到社會大眾注目,逐漸成為文化生活時尚及產業,蔡家所收藏品呈現多元性,從上古青銅器到宋瓷,到元青花釉裡紅,直至清三代瓷件,以至民國以還名家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孫多慈、溥心畬、吳冠中、李可染等佳作均有涉獵。書法如米芾、董其昌、吳昌碩、于右任、臺靜農等都有蒐藏。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力作,以及廖繼春所繪孫多慈(徐悲鴻紅粉知己)和50號蔣中正玊照最為搶眼!黃土水、楊英風、朱銘等雕件尤其多!

其間的百年傳承老古董、珠寶、文玩總類繁多,並有『小故宮』的美譽。收藏項目網羅高古陶磁、古董家具、古玉、玉器、翡翠、珠寶、珊瑚、字畫、金石、竹木雕、銅器、文房四寶、佛教文物、雜項乃至於刺繡飾品等一一俱全,成為世界珠寶古董愛好者,提供一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知性廣場,盡將藝術收藏多元性的品項,藏品歷經的風霜,承載歷史的重量,讓賞析中在眼前留住、在心間留住,每件作品最真實的紀錄才是最震撼,目前更是華人同胞來台熱搜點。

台灣著名書畫鑑賞評論家“席珍堂主”蔡廷俊先生珍藏數年的名家真跡,其中包括劉海粟先生的巨幅潑彩山水《黃海奇觀》。劉海粟曾十上黃山,創作了包括速寫、素描、油畫、國畫在內的總量蔚為壯觀的作品,其中第九次登山創作的《黃海奇觀》尤為他本人所珍愛。與其他多次登黃山作品不同的是,此次作畫使用了中國宣紙,而不是之前所用的日本宣紙。劉海粟曾說,此畫是自己白天登臨天都峰後構思的,當晚夜宿“北海賓館”連夜完成之曠世鉅作。

身為華人界翹楚的台灣著名書畫鑑賞評論家~席珍堂主蔡廷俊先生,望能與文化共同走過的歴史,不僅象徵華人古美術復興時代的掘起,更共同擘下這無可取代的里程碑,感謝所有同好及朋友們,在這段有情歲月裡的溫情相伴與提點,將継續秉著推廣古董及藝術的誠心與熱情,為您獻上最真摯的分享與服務。

目前最大的使命,就是將台灣的各項文化推動,第一屆中華兩岸文物研究協會所以會成立該研究協會,主要是基於:一、協助政府發揚中華文物資產之保存;二、加強全民對中華文物之認知;三、提昇中華文物相關領域的研究;四、充實國民文化精神生活;五、推動國際間文物資產之交流。

正如英、法、日等先進國家在該方面著力甚深,連鄰近國家泰國、新加坡無不為保有自己固有的文化藝術資產而努力。前年政府成立了文化部,台灣在邁向科技島之際,必須兼顧文化藝術產業的成長,否則嚴重的文化傾斜必將導致國力發展的失衡。

席珍堂蔡廷俊藏家最後說: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於藝術品鑑賞與收藏的風氣日盛,文化藝術乃是國之礎石,更是國力延續的命脈,沒有文化資產,國家祇是一個空洞的軀殼。就如同擁有船堅炮利的核彈武器最多只可稱為強大,但要有文化的國家才能稱為偉大。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https://sites.google.com/d/1qkhPmrDyHw6WdwTynavOAOAKGDXz0J2U/p/1DP9P5ZldiWXlYU9dbKMm2hWnMMZVh81G/edit

#欲看更多精彩活動照片網址: https://m.facebook.com/ppp2917p?mds=%2Fedit%2Fpost%2Fdialog%2F%3Fcid%3DS%253A_I100000289800015%253A4047124131973874%26ct%3D2%26nodeID%3Du_0_2k%26redir%3D%252Fstory_chevron_menu%252F%253Fis_menu_registered%253Dfalse%26loc%3Dtimeline&mdf=1


 直播網址: https://m.facebook.com/ppp2917p?mds=%2Fedit%2Fpost%2Fdialog%2F%3Fcid%3DS%253A_I100000289800015%253A4047124131973874%26ct%3D2%26nodeID%3Du_2d_0%26redir%3D%252Fstory_chevron_menu%252F%253Fis_menu_registered%253Dtrue%26loc%3Dtimeline&mdf=1


youtu網址:  https://youtu.be/UEwCfXLs2z4 

抖音採訪網址:

https://www.tumblr.com/blog/view/ppp2917p


 #江珮玲 兩千年絕學唯一點翠藝術大師、畢卡索名畫、沉默者... 展場亮麗首度曝光

https://www.tw-familyluc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133&fromuid=7558

(出處: 海峽家緣)

世界40多國聯合新聞通訊社轉翻吉玉珊社長報導新聞: https://mettavalokanaya.com/


席珍堂 蔡廷俊藏家

源傳於清朝嘉慶年間一「台員風城」玄祖郭氏中醫「金練軒」!一脈藏有唐、宋、元、明、清一些文物。

民國以前,轉承蔡氏擁有,兼而充之。時至今日,乃擴及海峽兩岸文物。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始、蔡氏屢在台灣「中國時報」、「聯合報」、「青年戰士報」;美國「世界日報」發表藝文篇章。在「雄獅美術」、「藝術貴族」、「藝術家」、「書書家」、「傳記文學」、「大衆週刊」、「聯合月刊」、「幼獅月刊」、「故宮月刊」、「畫壇月刊」發表藝術文章。

蔡氏早年獲選「縣展」、「省展」、「全國美展」、「台陽展」。平生以「水彩」「見長,學生時代,師承「台灣前輩畫家」李澤藩教授。

近一甲子來,國内已逝「水墨畫」家如:黃君璧、傳狷夫、高逸鴻、邵幼軒、余偉、鄔企園、沈耀初、林玉山、陳丹誠、季康、孫雲生、江兆申、席德進、劉其偉、楚戈、黄啟龍、黄永川等等,其生前互動良好!

他如:彫刻界朱銘;水彩界蕭如松、楊恩生、彭自強;金石界王王孫、王壯為、王北岳、張直庵、張心白;書法界曹容、謝宗安、王愷和、張志奎;陶藝界林振隆、吳學賢、張繼陶;等等,平生歡樂交遊!

陽世名家:歐豪年、胡念祖、吳平、周澄、江名賢、廖俊穆、蘇峯男、薛平南、鄭多鏗、吳耀輝、陳陽春、陳陽熙、羅振賢、黃昭雄、黃才松、蕭進興、塗樹根、曾文賢,莊佳村、陳銘顯、許麗華、高雍芬、林其翔、李隆壽、張建中等等,嘗為之「序文」。而末竟「序文」者,憾有「嶺南派」黃磊生以及「大千弟子」孫家勤。

1965年至1975年,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不計其數著名書畫家被「整肅」!在台之蔡氏乃以「傷痕美術」發表鴻文;「中國大陸之『黑畫家」』及「黑畫」―中共批判的畫家及作品」,揚名兩岸三地!對於「竹幕」封殺藝術家而言,係「破冰」與「平反」之舉!對於民主自由世界言,則是產生「管窺」與「双向溝通」效用。當年「師牛堂」主人李可染先生即以「書成蕉葉文猶綠,吟到梅花句亦香」聯對謝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則以「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親筆條幅感謝、餽贈。

「席珍堂」主人迄今「寶刀未老」,與藝文各界互動頻繁,舉凡:書畫、陶瓷、玉器、銅器等皆有涉獵,近年,更醉心「青花釉紅」,期望來日有專書面世!

「學文」並「游於藝」係蔡氏平生「標的」。與此同時,寄望同好「如切如磋」,能迸出學習、研究、蒐藏、教育之「文物光輝」!

二十餘年前,書畫名家、名士陳定山嘗相贈蔡氏一長幅:「蔡公進我薺齋,我年九十一矣!獨以鰥居相對,怡然書此為念」,讚許能「敬老算賢」。

2013年夏季,大陸「中國書畫蒐藏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古建築學會」要員、北京「隆榮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建業先生造訪「席珍堂」,推崇「藏豐」、「不炫富」!尚「孜孜不倦」!嘉許甚為「可貴」!吁衡當今,蔡氏仍然「興致勃勃」於文物研究和蒐藏。然而,有時不免慨然:「山光無古今,人事有憂樂」!白駒過隙,瞬間世紀!!人間文物,宜念之、惜之、敬之!!!

近年,高古玉因其歷史研究價值高、文化內涵豐富、工藝獨特等特點成為國內外實力收藏家紛紛追逐的目標。於是也出現了高古玉在藝術收藏中的頂級奢侈品的說法。不久前,一件西漢時期的黃玉帶鉤,在倫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現,拍前估價為10萬至15萬英鎊,而經過現場競拍者激烈競爭,最終的成交價達到了82.525萬英鎊,創下了漢代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在高古玉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漢代玉器再次以其獨特魅力受到了人們的關註。

漢代,因為儒家道德學說從禮制上維護封建國家制度,漢武帝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以禮器、佩飾為主的儒家玉器體系,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扶持。而當時國勢強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來往方便,玉材來源很豐富,漢代玉器便在繼承前朝琢玉精華的基礎上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並由此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以至“漢玉”一詞幾乎成了古代玉器精品的代稱。

從考古出土的比較有影響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山東巨野昌邑哀王墓、江蘇徐州楚王墓、廣州南越王墓分析來看,漢代出土玉器範圍遍布全國,數量大而集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1、器形上:

出現罕見新型器物。如葬玉、玉印、辟邪、剛卯、翁仲、玉舞人、鋪首、玉劍具、高足杯、雞心佩等成為漢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響深遠。

喪葬玉是漢代玉器中較有特色的品種,主要有九竅玉(即一對眼蓋、一對鼻塞、一對耳塞、一片口含、一件肛門塞和一件生殖器蓋)、玉衣、玉璧、玉握豬等,其完善、齊全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玉印比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無論是隸書還是篆書,大多方起方收,一氣呵成,且轉折自然,方中富圓,線條筆畫同戰國有明顯的區別,不再是中間粗兩頭尖的“柳葉形”了。漢印在千百年來對後人的影響深遠,清代印壇名師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事實上,漢印在形制與鈕式上的多樣,即字體的雕琢,章法的變化等方面已成為宗師,被歷代雕刻家公認為唯一法門和楷模。

另外,尤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工藝水平的是各種陳設玉,其雕琢精湛,構圖變幻莫測,設計新穎活潑,紋飾華麗卻不落俗套,整體形象充滿動勢和靈氣,充分顯示了漢代自由浪漫、雄渾豪放的時代風貌。作為裝飾玉類型的玉蟬、岡卯、司南佩、翁仲都是當時的典型器物。這些發現,對漢代禮義制度和封建集權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此不一一贅述。

2.材料上:

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漢代玉器的原料主要為新疆玉、岫巖玉和部分藍田玉。漢代的佩飾及部分劍飾,用料大都為新疆的白玉,玉色渾噩蒼舊,古氣十足。和田玉也被大量用於玉衣制作上。1995年年底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讓世人贊嘆不已,報載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縷玉衣”,由4000多塊玉片連綴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瑩剔透,堪稱絕品。漢代貴族生活的奢侈,用玉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3.雕工上:

雕刻手法多樣,不乏精雕細琢之作。在漢代的玉器中,藝術價值較高的應屬於圓雕和高浮雕的陳設藝術品,往往這類作品玉質極好,琢磨精細,造型優美,在中國的玉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漢代玉器出現了許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題材,以玉雕牛、羊、鳥、龜、熊等為最常見,開始走向寫實,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典型的如臥牛,絲絲入扣地刻畫出牛兒辛勤勞作後疲倦慵懶的神態。這種自然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特征化的傳神刻畫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4.技法上:

簡練的雕刻技術。漢代玉器的品種、數量達到玉器史上第一次頂峰,它的雕琢技術當然也有所改進,最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明代謝?《金玉瑣碎》提及“只用八刀便刻成一個翁仲”,屬於象征性刻畫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常被人們稱之為“漢八刀”,特別是以玉蟬、玉翁仲、玉豬為代表,這是漢代玉器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反映漢代雕飾的簡潔明快。高濂《燕閑清賞箋》說:“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這是贊賞漢代玉雕刀法精純流暢,在雙溝線紋飾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雙溝線紋飾並非漢代創造,戰國時期已有。“漢八刀”“雙溝碾法”只是從兩個方面體現了兩漢玉器紋飾的厚實、簡潔與流暢。

5.紋飾上:

出現了異獸靈物圖紋。玉辟邪的制作首次出現在漢代。玉辟邪的出現一方面是受我國原有異獸神話的影響,另一方面,當時西域有許多關於異獸的傳說流入東方,西域一些動物也被帶到中原。另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辟邪靈神)也經常在玉璧上出現。單獨的龍、鳳紋裝飾也常用在玉璧上。漢代玉器有比較多的紋飾,特點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邊有加添螭龍、螭虎、臥蟬、雷雲紋等裝飾,而且比較成功。玉璧除了出廓的特點外,還出現了吉祥語,如“宜子孫”,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語言內涵的裝飾內容,首現於東漢。另有許多紋飾是繼承前代戰國時期,如卷雲紋、谷紋、蒲紋,都是戰國較流行的,或單獨出現,或幾種紋飾混合出現。


器形上

材料上

雕工上

技法上

紋飾上

漢代文化兼容並蓄,當時的玉器制作呈集中化發展趨勢,產生了為數不少的宮廷及民間玉作坊。諸多因素交合下,漢代玉器的品種和數量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其工藝和藝術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有的已達空前絕後之境界。故此漢代玉器極大多數具有相當的投資與收藏價值。那?,對於收藏投資來說,選擇哪個類別才是最適合自己投資收藏的呢?這裏按貴重程度簡單做一個排序,依次為圓雕類(如圓雕人和動物),生活容器類(如高足杯),陳設觀賞類(如玉蟬、岡卯、司南佩、翁仲等),佩飾類(如璧、璜、環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期人物類玉器如玉舞人、樂舞人、祭祀人等,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升值空間不可估量。高古玉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七分工三分質,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體制密切相關,其歷史文物價值遠高於明清玉器,其精美的雕刻工藝、紋飾也受大量專業收藏者的青睞。

近些年漢代古玉出現的數量並不多,偶爾出現,卻在玉器市場上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一般價格不是很高。另外,近些年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玉器拍賣行情在低谷徘徊,成交量甚少,查看歷年古玉器拍賣成交前十名的拍品,基本為清朝宮廷用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縱觀當今國內高古玉市場並非十分火熱,存世量的稀少與贗品充斥使得高古玉價格難以歸真,加上金融風暴的衝擊,高古玉的國內市場價值大大低於其真正價值。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玉器市場的回暖現象,隨著收藏家對高古玉研究的深入,認識的加深,漢代玉器的價位也逐漸得以攀升。趁此時機收藏,不失為明智之舉。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


認識古玉新方法:解玉篇——解析古代玉器設計的創意美學

認識古玉新方法

參:解玉篇——解析古代玉器設計的創意美學

1. 區域性的差異——史前文化玉器的創意設計

中華民族的疆域廣大,在地形的隔閡下,史前文化分布疏散,彼此之間雖有交流,但各有獨自發展的系統,因此產生四個截然不同的玉文化區域,即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西南地區的良渚文化,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以及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等等。

在這四大區系的玉器中,除了齊家文化的玉器是素面無紋外,其他地區的玉器大多雕有紋飾,如果仔細比較這些紋飾的話,有下列幾個現象:

1>紋飾題材各地不同。

2>雕琢工法各地互異。

3>造形和紋飾的安排各有特色。

儘管遠古紋飾的實質內涵不易了解,上述幾個現象,因相異的文化背景而產生,它們的存在決定了各個文化的玉器特色,使各地的玉器,擁有獨樹一幟的區域性風格。

所以,想要認識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器,就要從題材、工法及形紋安排著手,才能領略各區域文化的玉器美感,以下選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題材,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形紋設計方法。

1. 紅山文化——豬龍的形紋設計

豬龍,是紅山文化特有的題材,它的形象以首尾相連的卷身形態最為人所熟悉。

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典型樣式,為順著圓體狀的器表而雕琢,具有大型的立耳和圓眼,兩眼之間用許多斜曲的線紋相連,鼻子部分以多道平行凹線形成皺鼻,嘴巴橫闊,獠牙微露,整個面容披覆在玉料的表面,構成柱狀頭部,大耳竪立,双眼分列兩側,鼻吻前凸的圓雕造形。

紅山文化的Y形器,上端為双尖耳,大圓眼及橫闊嘴的獸面,正是豬龍在平面器表上的表現形式,為玉工直接取用豬龍的五官輪廓,將其雕琢在片狀玉料上即可。

紅山豬龍最精彩的設計,莫過于在環形器的表現了,圓筒狀內部透穿一個中孔,外表雕琢橫橢圓形的立耳,圓形的眼睛,寬闊的鼻頭和嘴巴,與圓雕豬龍及Y形器上的平面豬龍特徵一致。

當我們轉動獸面環形器時,可以看到四個連續性的豬龍面紋,但是整個環形器上只有四個眼睛,四個鼻子,四個耳朵及四張嘴巴,因為每個豬龍面紋之間沒有分界,反而利用兩眼之間的波狀曲線相連在一起,形成四個面紋,所以只要兩個眼睛就可與上方的双耳和下方的鼻吻組成一個獸面,這正是利用環形器表首尾相連,連續周轉的特性,配合眼睛耳朵共享的關係所創造出來的設計。

2.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的形紋設計

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最常見的紋飾,它的原始形態是神人頭戴羽冠,双肘向外撐開,其下是一個擁有橢圓形大眼的獸面,好像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這樣的題材紋飾,廣泛雕琢在玉琮、玉銊、玉璜、錐形器及環形器等器物上,在立體造形的玉琮、錐形器及環形器等器物上,大多採用環狀排列法等距離分布,外廓呈方形的玉琮與錐形器上,良渚玉工會採用折角對稱的方式來布局。

玉琮呈內圓外方之狀,方形的外廓共有四個折角,每個折角皆分為上下兩節,上節雕琢小眼面紋代表神人,下節雕琢大眼面紋代表獸面,是神人獸面的簡化形式,而每個面紋皆以折角為中軸,冠羽,眼睛及嘴巴作對稱式分布,正是配合玉琮造形所做的設計。

而在玉璜、三叉形器及冠狀玉梳背等器物上,大多以一個神人、獸面或神人騎獸的紋樣居于器面中央,左右兩側再加飾對稱性的鳥紋或神人獸面等圖案。

3.龍山時期——玉鳥的形紋設計

在龍山時期的玉器上,鳥和人是最常見的肖生動物題材,它們既可制成單一的作品,亦可為其他器物的紋飾,但不論形態如何改變,它們的形象、特徵都頗為穩定,顯然是依據相同的樣稿,在不同的器形上所做的變化。

龍山時期的玉人,有正面像和側面像二類,正面像者,玉人頭戴冠帽,双眼較大,狀如“臣"字,耳朵下方有圓形的耳飾,這樣的五官亦可見于側面的人首上,惟取象角度不同。

龍山時期的玉鳥,有圓雕、柱狀、片雕及紋飾四類,其中展翅狀的圓雕玉鳥數量極少,其餘三者有共同的特徵;如柱狀玉鳥,以長柱狀的玉料制作,玉工順著柱體玉料的形狀,雕琢鳥首和鳥身,翅膀沿著身體向後交叉,表面用桯鉆凹痕法琢制的勾轉陽紋代表羽翮,足爪刻在下腹處,形成收翅靜立的姿態。

此種尖喙、利爪及勾轉陽紋式的羽翮亦可見于片雕玉鳥和鳥形紋飾上,惟片狀玉雕和鳥形紋飾都具有平面空間,所以它們的頭部大多呈側面狀,身軀則以双翅開展,鳥身居中,双足併立,足爪橫向張開的正面像最具特色。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的先民在各別的集體共識下,以不同的工法來制作他們重視的紋飾題材,傳達出獨特的精神與意義,讓此一時期的玉器呈現出鮮明的區域性風格。

2. 二龍合體——商代玉弭的創意設計

商代的玉雕動物分為圓雕和片雕二類,圓雕動物可面面俱到地呈現動物完整的造形,片雕者則用片狀玉料制作,僅呈現正面或側面的單一形象,但在“玉弭"此一品類上,玉工打破上述的規則,在柱狀玉料上雕琢側面龍紋,却又讓二個側面龍紋連接為一個獸首,極富巧思與創意。

1. 玉弭的造形特徵

玉弭是商代特有的器物,其器身呈筆直的柱體狀,上半部雕琢一個動物紋,下半部逐漸收尖如戈,表面光素或雕琢環狀弦紋和倒三角形的簡化蟬紋。

2. 玉弭獸的還原

商代夔龍的造形,鼻吻寬闊,口部微張,厚厚的鼻頭微微翹起,頭上竪立蘑菇狀的角,L形的單腿彎曲站立,未端用平行弧線表示足爪,粗長的尾巴朝上卷起,整體呈現走獸的狀態。

夔龍與玉弭獸互相比較,二者的五官特徵和足爪都十分相似,可以確認為同一種動物,只是玉工為了配合玉弭上半段的形狀,將獸身夔龍的造形做了一些適度的改變,因此玉弭獸其實即是側面狀態的變形夔龍紋。

3. 側面夔龍紋合體造形

雖然玉弭上半部的正背兩面,分別是一個經過變形的側面夔龍紋,但是這兩個夔龍紋並不是完全獨立無關的,其中關鍵即在于正背兩面之間的側邊器表上。

玉料厚的器面,玉工讓正背兩面的蘑菇角,頭頂凹線,臣字眼及翹起的鼻頭在此延伸,融合為一體,當我們正視此一側邊器表時,即可看到一個具有双眼和雲紋鼻的獸面紋。

4. 合體獸面紋的對照

玉弭上半部的兩個側面夔龍紋可以組成一個正向獸首,這獸首可從同期的器物中找到互相印證的數據。

商代的獸面玉飾,以方形玉料制作,中間透穿一個系帶孔,系孔上方竪立兩個蘑菇角,角面用剛勁的刀雷紋裝飾,兩角之間突起柱狀中脊,脊面雕琢一串平行折線紋,系孔下方具有臣字形大眼,內側眼角向下拉長,勾勒竪直的鼻樑,鼻樑之下是雲紋狀的鼻翼,五官特徵都與玉弭獸的合體造形一致,顯然兩者是同一種動物。

商代玉工配合玉弭上半部的形狀來雕琢變形的側面夔龍紋,並運用玉弭側邊的器面將正背面的龍紋組成一個正向龍首,造形與紋飾的充分配合,讓此器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極為有趣。

3. 一元多式——西周鳥形佩的創意設計

西周盛行用玉器、玻璃、瑪瑙及綠松石等材質連接在一起的串飾,串飾中常見龍、鳥、魚、蠶、兔、鹿、鵝、蟬、獸面等動物玉飾,玉雕動物雖不精雕細琢,但簡單的造形和紋飾,却能傳達寫實的精神與靈巧生動的美感。

西周玉工擅長依料施工的能力,他們會依玉料的形狀,選擇適合的題材,並用不同玉料來制作相同的題材,讓同一種類的動物玉雕產生許多造形上的變化,筆者稱之為“一元多式",此一設計方法在鳥形佩上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

1. 側視玉鳥

“側視玉鳥"是由側面角度取象的鳥形,也是西周玉鳥最典型的狀態,其使用的玉料有長方形、弧形及大三角形等形狀,皆有依料施工的特色。

西周鳥形佩,鳥首朝前抬起,嘴巴如釘子一般,冠羽向後勾卷,胸部朝前挺出,內部透穿一個系帶孔,表面以流暢生動的斜刀線紋勾勒翅膀,尾巴轉折如“¬"形,末端分岔為兩束,胸部下方伸出一足,整體呈側面蹲伏之狀。

2. 俯視玉鳥

“俯視玉鳥"是從上向下俯視時所取得的鳥形,也是西周時期常見的玉鳥形式之一。

此玉鳥的頭部呈橢方形,位于器面上方前緣對鉆一個小系孔,表面陰刻兩個圓圈紋作為眼睛,其下陰刻兩個對稱式的大涡紋與平行的弧形線紋,表示翅膀和羽翮,双翅膀中間為窄小的身軀,身體表面陰刻 ^紋,鳥尾部分以短平行線象徵尾羽整體呈現由上向下俯視時形狀。

3. 三角玉鳥

“三角玉鳥"是指用三角形玉料所作的鳥形佩,造形上有依料施工之特色。

該西周鳥形佩,鳥形部分由側面角度取象,頭部平抬,大眼圓睜,尖喙微微下勾,身軀寬闊,胸部透穿一孔,表面以大型涡紋和平行弧線紋象徵翅膀,彎曲足爪收于腹部下方,尾巴斜斜垂於後面,形成收翅蹲伏的姿態。

尖錐冠鳥形佩或戈形冠玉鳥,亦曾出土于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與山西省曲沃縣晋候墓地等處,是西周玉鳥的特有形式之一,顯示三角玉料適合用來制作此一造形,是依料施工法與特殊形制需求互相結合的佳作。

4. 弧形玉鳥

“弧形玉鳥"是用弧形玉料片所作的鳥形佩,在同期器物中屬于比較少見的器形,同樣具有依料施工的特色。

該鳥形佩鳥首居于中間,尖嘴處透穿一小系孔,兩圓圈紋表示眼睛,鳥首兩側分別雕琢大涡紋與平行弧線紋作為翅膀,其左右分列朝外展開的形狀猶如展翅飛翔的姿態。

從整體器形輪廓來看,此件鳥形佩可以判斷它是用破損的玉環改制而成的器物。為了鳥形的勻稱與完整,玉工沒有將翅膀延長,於双翅後面分別雕琢一段尾羽,成為“一首双身"的形態,也是配合玉料幅度所作的設計。

5. 團身玉鳥

“團身玉鳥"是指身體卷曲如環的鳥紋佩,從器形輪廓來看,可分為圓形和方形二類,因為器緣周邊沒有雕琢出鳥的形狀,所以鳥的主題是以紋飾形態出現。

該玉鳥如圓餅狀的造形,中間透穿一個系帶孔,系孔上方雕琢鳥首,長長的鳥喙勾住孔緣,整個鳥形即以此孔為起點,順著環形的器面鋪排,成為團身式的玉造形。由于環形的器面並不適合寫實性的身軀,所以該團身玉鳥的身軀都以圓弧狀的線紋表示,局部再用涡卷狀的紋樣象徵翅膀或羽毛,形成抽象化的風格,是團身玉鳥的最大的特色。

4. 虺龍紋組裝——春秋時期形紋的創意設計

“龍"是古代最知和名的神獸之一,玉工常以超大的眼睛,修長的身軀,飄揚的鬣毛或双翼來表現它的不凡,然而這些形象並非歷代龍紋的通則,如春秋時期的虺龍紋即有與眾不同的特色。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以側面龍首為主,有時附加簡單的肢體,形成奔跑狀的走獸,有時連接扭絲紋狀的身軀,成為蛇身龍紋,不過在大部份的春秋玉器上,虺龍紋仍以龍首為主,並在不同的器形上進行相異的布局,呈現多樣化的組裝方法,是古玉發展史上頗具特色的設計。

1.虺龍樣稿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可以分為双線虺龍紋,寬線虺龍紋,單線虺龍紋及浮雕虺龍紋四類,每種虺龍紋的雕琢方法並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形象都具有共同的特徵,仿佛依據相同的樣稿來創作一般。

春秋早期的双線虺龍紋、中晚期的寬線、浮雕虺龍紋及秦國地區的單線虺龍紋,均呈現翹鼻張口的側面像,而且它們的輪廓分別由陽刻双線、寬線或單線所構成的谷紋、雲紋及S紋組成,可見如此的形狀是春秋時期虺龍紋的共同特色。

例如春秋晚期的浮雕虺龍紋的圖示,以圓圈紋為眼睛,浮雕谷紋為翹鼻,浮雕雲紋為下顎,浮雕S紋象徵飄卷的鬣毛和奔跑狀的足爪,額頂,吐舌等處用細扭絲紋勾勒,構成一個側面龍首的形象。

類似的双線、寬線、單線虺龍紋,可見于山東省蓬萊縣村里集墓葬、河南省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及陝西省風鳳翔縣雍城所出土的玉器上,浮雕虺龍紋可見于山西省太原市普晋國趙卿墓的出土物中。

2. 規律組裝

由于虺龍紋的體形小,必須以群體的形態雕琢在玉器的表面上,該玉器如為玉璧、玉玦、玉珩或方形玉片時,虺龍紋大多按照玉器的形狀作規律性的排列,其中又包含“依形排列"和“對稱布局"兩個特色。

“依形排列"出現在玉璧、玉玦等圓體形制上,例如春秋晚期的玉環在圓體造形內部透穿一個圓孔,表面雕七個浮雕虺龍紋,每個虺龍紋的方向一致以逆時針的方向排列環面一圈,正是配合圓形器面所做的設計。

對稱式的布局以玉珩和方形玉片較為多見,例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晋國趙卿墓所出土的玉珩中,有些玉珩兩端琢制成扉棱狀的龍首,表面雕琢面向兩端的反向虺龍紋,玉珩中段以細扭絲紋作為邊框,框內也雕琢了彼此相背或相向的虺龍紋。

3. 寄生設計

除了玉璧、玉玦及玉珩等幾何式的造形之外,在象生動物玉飾上也雕琢虺龍紋作為裝飾,此時的虺龍紋猶如寄生一般的位于動物造形上,是春秋時期特有的設計。

例如春秋晚期的虎形佩,此器的造形是一個頭部向後回轉,前胸低伏、後肢立起,臀部高抬的玉虎,表面布滿浮雕狀的紋樣,中段身軀可見三個浮雕虺龍紋分別呈現向前、向下及向後的形態,好像寄生在玉虎身上一樣,與玉虎之間具有寄生同體的關係。

該玉虎的頭部即是一個較大的虺龍紋,它們的前肢和後肢兩處也用較大的浮雕谷紋縱橫相連,表示彎曲的腿部肌肉與足爪,由于谷紋的形態近似虺龍紋的翹鼻、吐舌及下顎,顯然玉工是取用較大虺龍紋的鼻吻部分,作為玉虎屈蹲的肢體,使虺龍紋與玉虎造形之間產生共享的關係。

從小虺龍紋的寄生關係到大虺龍紋與造形之間的共享關係,再推展到玉虎的整體形狀,仿佛可以看到虺龍紋由小型的裝飾紋樣逐步加大,與玉虎造形局部整合的過程,類似的設計可見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所出土的成對玉虎上,是寄生設計的形紋特色之一。

4. 一紋兩用

“一紋兩用"是指虺龍紋以特殊的形態組成另外一個獸面紋,也是春秋時期特有的設計。

例如春秋晚期的獸面玉飾,該器的輪廓近似方形,表面共有四個浮雕虺龍紋,其中兩個龍紋位于器面的上半部,呈頭朝上鼻吻相對狀,另外兩個龍紋位于器面下半部,呈鼻吻朝下,頭頂相對狀。

類似的設計亦可見于河南省桐柏縣月河一號墓所出土的玉柄上,該器近似“王"字形,“格"部前端透穿一個小孔,孔的周邊雕琢一個具有橢圓形双眼的獸面,即是以兩個虺龍紋所組成的。

5. 多層次設計

“多層次設計"是在比較寬廣的器面上,運用“一紋兩用"的技法,將眾多虺龍紋組成數個獸面,鋪陳在整個器表上,當觀者進行組裝與拆解的賞析活動時,會產生大小相間,局部與整體的層次感。

例如春秋晚期的長方形玉勒,形狀扁薄,器面雕琢四排縱向虺龍紋,並以左右對稱的形態,居於內部的兩排虺龍紋,形體較小,鼻吻朝向上方,兩兩相接為四個小獸面紋,位于外側的虺龍紋形體較大,鼻吻朝向下,它們的吐舌與內部小虺龍紋的吐舌可以組成一個較大的獸眼,而四排縱向虺龍紋共可組成三個大型獸面,這種由小至大,從局部到整體的組裝方式,即屬多層次設計法。

春秋玉工配合玉器的造形安排虺龍紋,產生規律、寄生、一紋兩用及多層次等組裝方法,在抽象繁密的布局中呈現出豐富的趣味,值得仔細玩味。

五、玉龍百態——春秋戰國玉龍的創意設計

俗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用飄忽的行踪來強調龍的神秘,無可掌握,但是在古玉的世界裡卻不然,因為歷代玉工都要用明確的線條和形狀來表現龍的形軀與神性,其中最為人所稱道者,即屬戰國時期的龍形佩。

戰國玉龍以修長而靈活的造形獨步玉壇,它的成就是從春秋晚期一脈相傳而來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玉龍以粗體或獸身的形態為主,即使是帶狀身軀,也顯得比較粗短,直到春秋晚期才很具體地把龍身拉長,在有限的空間裡彎轉變化,開創蛇身玉龍的時代。

戰國玉工承襲了蛇身龍形的觀念,在鏤空技法上精益求精,配合玉料的形狀設計造形,制作出流暢生動的龍形佩,其變化形式約可分為波浪式、折卷式、回身式、S形及多變式五類。

1. 波浪式玉龍

“波浪式玉龍"是指身軀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龍形佩,主要出現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可視為蛇身玉龍的初階狀態。

例如春秋晚期的龍形佩,龍首位于左上方,頸部向下彎曲,身體朝上隆起再斜曲而下,尾巴微微翹起,表面布滿正向和倒向的浮雕虺龍紋,龍首的額頂和嘴巴都以細扭絲紋為飾,呈現春秋晚期的紋飾風格。玉龍身軀呈長條狀,狹長的比例顯示蛇身玉龍的特色,其仰首拱身翹尾的波狀造形,不僅可以有效地拉長龍身,也讓帶狀玉龍增加一些造形上的變化。

由于波浪式玉龍的頭端較粗,尾端較細,系帶孔必須偏向龍首一側,才能在穿線佩帶時保持平衡,正是配合造形特徵所做的設計。

2. 折卷式玉龍

“折卷式玉龍"是指龍形佩的身軀先做一次大弧度的彎轉,其餘的後段身軀和尾巴再于大彎轉的龍身內側順勢折轉,形成双“ㄇ"字形或圓卷式的形態,也見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

例如春秋晚期的龍形佩,此器的龍首位于左下方,龍身向上轉成“ㄇ"字形,龍尾部分收窄,于龍身內側轉折為小“ㄇ"字形,尾端朝內捲起,形成双“ㄇ"字形的折卷式玉龍。

玉龍表面布滿浮雕雲谷相雜紋,龍首下顎也有春秋時期典型的圓端鏤空,而其頭頂微翹的鬃毛與身邊歧出的鬣毛或足爪,不僅可以充分使用玉料,也能為垂直方轉的龍身增加一些活潑的變化。

3. 回身式玉龍

“回身式玉龍"不僅頭部呈回首之狀,連同它的頸部和前段身軀都向後回轉,而且頭部已經到達或越過全器的二分之一,這也是從春秋晚期就已出現的造形。

例如戰國早期的龍形佩,玉龍呈橫臥式的S形,頭部位于下方,身軀由下向上回旋,形成圓丘狀的隆起之後,再斜轉而下,尾巴朝上勾卷,表面布滿雲谷相雜紋,是戰國早期所流行的紋樣,器身中間透穿一孔,穿線佩帶時可以保持平衡。

由于此件玉龍的頭部已經到達全器的中央,加上其後的頸部與前段身軀長度已達全器的一半,所以能夠產生一股牽引的拉力,而後面的身軀又呈大弧度彎轉,其彎轉的弧度正好與龍首的拉力配合,仿佛整條龍身即將跟著回轉過來一樣,極富動感。

4. S形玉龍

“S形玉龍"是戰國玉龍的典型樣式,然而嚴格來說它比較像“ Ω"形,但是因為它的身軀以“S"狀連續彎轉,而且像“S"形一樣流暢,所以坊間習慣稱其為S龍。

例如戰國時期的龍形佩,龍首位于右邊,呈回首仰視之狀,頸部朝下彎曲,龍身作ㄇ字形彎轉,尾巴朝上卷起,表面布滿浮雕谷紋,是戰國時期的典型紋飾。

由于戰國時期的造形鏤空法已經非常成熟,玉工可以在任何片狀玉料上設計彎轉的龍形,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除了用“成形對開法"制作的成對玉飾之外,幾乎沒有一模一樣的例子,所以後人用“玉龍百態"來讚美此一時期的龍形玉飾。

5. 多變式玉龍

戰國時期的S形龍,可以配合玉料的形狀任意彎轉,但是玉工也會考慮到整體造形的比例與美感,不會無限度的配合玉料來拉長龍身,所以當玉工拿到一塊窄長形玉片時,就會用其他的小型動物來搭配S形龍,為龍形佩的造形增加更多的變化。

戰國時期的龍形佩,當主體玉龍的形狀確定之後,玉工把龍首前端的玉料制作為末端分岔的長鬣,龍身下方的玉料琢制為L形的曲足,而左下角的邊料則透雕為鳳鳥,以俯首卷身的形態依附在龍身末端,達到“玉盡其用"的目的。

春秋戰國的玉龍是單一角度的側面像,透過依料施工與純熟的鏤空技法却可產生千變萬化的造形,其別出心裁的設計,充分展現東周時期的創意與活力。

六、面面俱到——戰國晚期至漢代獸形紋的創意設計

戰國晚期,玉工除了運用凹弧面和多視點的角度取象,來追求平面動物的之立體感之外,也著重在平面玉料上表現動物的全形,當時所採用的方法是以拼貼的方式,將動物的正面與左右兩個側面連接在一起,形成“面面俱到"的全形設計。

此一方法從戰國晚期延續到漢代,動物的肢體位置會隨著玉料片的形狀而改變,產生長方形、弧形及圓形等三種樣式,而肢體的形狀也有著或繁或簡的差異,整體呈現從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趨勢。

1. 長方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在長寬比例差距不大的方形玉片上,器面還會寬闊,不僅可以容納各個角度的動物形象,而且它們的擺放位置與動物的實體狀態相差不遠。

例如戰國晚期的長方形玉飾線繪圖,此器周邊陰刻長方形的邊框,框內填滿一個獸形動物,動物的頭部位于器面下方,兩個近似馬匹的身軀以對稱性的布局方法連接在獸首後面,猶如一首双身的異獸。

然而這兩個對稱性的獸身,各有二只彎曲的腿部和一條向前卷起的長尾,形態與左右兩側所看到的獸身形狀相同,所以筆者推測玉工為了在平面器表上表現獸身動物的全形,從旁觀者的角度把獸形動物區分為三部分,正面頭部,左側面身軀及右側面身軀等等,然後按照各部分的相對位置組合起來,即成為一個完整的獸身動物。

為了讓畫面有四平八穩的均衡感,玉工一方面拉長獸首的橫向比例,另一方面在兩個對稱的臀部之間,雕琢短弧線與双圈紋,將左右兩個側面身軀連接為一體,除了使多視點的形象拼貼,不會顯得分散之外,也讓整個獸形紋近似從上向下俯視的感覺,類似的紋樣可見于戰國時期中山王墓的出土物中。

2. 弧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例如戰國晚期至西漢的獸形紋線繪圖,該器的輪廓呈上弦月形,正中處雕琢一個獸面,獸面之上連接兩束身軀朝左右兩側鋪展,並配合器形的弧度,呈現凹背、垂腹、翹臀、卷尾之狀,腿部隨著身軀的起伏變化彎曲或竪立,成束的鬣毛却與身軀作反向的飄卷,既可充分運用身體上下方的玉料,又能增加獸身形體的變化。

從獸面和兩個身軀的連接狀態來看,此器也像一首双身的異獸,但是從獸身的肢體情況來看,仍是一個獸首和左右兩個側面身軀的組合,只是為了配合弧形玉料的形狀,將左右兩側的身軀,拉到獸面兩旁透過蹲伏有力的肢體動作,讓獸形顯得更加威猛,類似的紋飾設計可參考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玉璜拓本資料。

3. 圓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戰國晚期至漢代盛行用大型玉璧為逝世的君王或高級貴族入殮,這些大型玉璧常常畫分為內外二區或三區,以不同的紋樣來裝飾,其中即有狀似一首双身的獸形紋。

例如戰國晚期至西漢的玉璧,此器分內外兩區,內區是排列整齊的浮雕谷紋,外側區則是四組獸形紋,每組獸形紋的頭部居于中間,橫眉、竪鼻、直角眼的五官特徵與上述兩類獸形紋一致,由頭部延伸而出的身軀分為左右兩束,鋪陳在頭部兩側,基本構圖也與上述的弧形獸形紋相同,可見此器的獸形紋也是結合正面獸首與左右兩個側面身軀的全形設計。

由于玉璧外區為360度的圓圈,拼貼法獸形紋的長度無法布滿全域,所以玉工把璧面外區分為四等分,各雕一組獸形紋成為圓形的群組裝飾,類似的紋樣亦可見于山東省臨淄商王墓所出土的玉璧上。

4. 獸形紋的演化趨勢

從長方形玉料、弧形玉料到圓形玉料的比較中,我們看到拼貼法獸形紋的取象方式,以及它們在各種器形上的鋪陳狀態,除此之外,眼尖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前二者的獸形紋比較具象,後者的獸形紋則顯比較抽象。

圓形玉璧上的獸形紋確實有明顯的變化,個中原因可能是因為玉璧分區之後,器面較窄,所以玉工保留“獸首居中,獸身拉至兩側"的基本造形,但是肢體部分則有所簡化。

包含三件器物的獸形零件與局部紋飾,有漢代的青銅構飾,此器為了讓觀者從正面可以看到獸身動物的全形,制作者將立體化的身體中剖後,拉至獸首兩側,與玉器的拼貼法獸形紋雷同,顯然是當時頗為盛行的表現手法,而它的具體形象即可作為拼貼法獸形紋的原型。

七、視點取像——戰國晚期至漢代劍飾器紋飾的創意設計

劍飾玉是鑲嵌在劍身與劍鞘上面的玉器,由其所在位置可分為劍首、劍琫、劍璏及劍珌等四個子類,每件玉器皆具有實用和美觀的功能,同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表徵。

此一品類大約興起于春秋時期,各個子類的造形豐富多變,而且較少看見全套的組合,到了戰國晚期成套使用的劍飾玉越來越多,各個子類的形狀也逐漸穩定下來,表面常見淺浮雕獸形紋,這些獸形紋用涡卷狀的雲紋和谷紋所組成,組合狀態隨著劍飾玉的子類而變化,形成統一性的紋飾題材。

1. 劍飾玉的種類

劍飾玉是鑲嵌在劍上的玉器統稱,它們的使用情況,各有不同的位置與功能,所以又可以分為劍首、劍琫、劍璏及劍珌。

玉劍首

玉劍首位于劍柄的頂端,它的造形多呈圓餅狀,上面以浮雕谷紋或雲紋作裝飾,底部常有圓形凹槽和數個小孔,用來插嵌劍柄。

玉劍琫

玉劍琫位于劍柄和劍身之間,用來隔絕劍身,保護執劍者的手部不會被鋒利的刀刃割傷,它的輪廓近似“凹"字形,器身中間最厚,表面隆起一道中脊,中脊兩側逐漸傾斜,至左右兩側最薄,內部透穿一個矩形的中孔,用來插嵌劍柄。

玉劍璏

玉劍璏固定在劍鞘中上方,它的輪廓呈長方形體,器身兩端向下彎卷,中下方突出一個矩形的系帶孔,矩形孔的外底用黏胶與劍鞘相粘,再用細繩穿入孔中,把玉劍璏和劍鞘緊緊捆在一起,孔內的其他空間則可另外穿入繩索或皮帶,方便佩掛。

有的玉劍璏呈短長方體,兩端稍為突出或與方形細帶孔平齊,稱為“玉劍璲",功能與玉劍璏相同。

玉劍珌

玉劍珌位于劍鞘底部,它的輪廓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器身中間最厚,左右兩側最薄,而且向內微微彎曲,玉劍珌的頂部近似梭形,中間鉆磨一個較大的主鑲嵌孔,主孔兩旁各有一個較小的輔助孔,固定在劍鞘的最下方。

2. 劍飾玉獸形紋演化

戰國晚期至漢代的劍飾玉都有紋飾,如浮雕雲紋、谷紋、螭紋及獸形紋等等,其中的浮雕獸形紋,由雲紋、谷紋及獸面所組成,最常裝飾在玉劍琫、玉劍璏及玉劍珌等器物上,由于劍飾玉的造形不同,當它們鑲嵌在劍上之後,旁人看它們的視線角度也不一樣,這兩種因素深深影響玉工的取像角度,使劍飾玉的子類呈現出不同的獸形紋。

玉劍琫:正前平視像

玉劍琫呈凹字形,位于劍柄與劍身之間,由于位置較高,旁觀者可以直視,所以玉劍琫上的獸形紋是從前方平視的正面像,其情況以隆起的竪脊為中軸,由上至下雕琢橫眉、圓眼及鼻吻作為獸面,獸面兩旁用縱向與橫向的雲谷炆紋表示蹲伏狀的四肢和足爪,整體構成正前方所見的動物全貌,是配合凹字形器面所作的設計。

玉劍琫上的獸形紋有簡化的趨勢,首先由原本象徵肢體和足爪的涡卷狀雲谷紋改變為方轉式的幾何性圖案,其後更進一步,如眼睛消失,橫眉竪鼻也改為方轉式的紋樣,整體構成抽象化的紋飾風格。

玉劍璏:高空俯視像

玉劍璏呈長方形,鑲嵌位置比劍琫低,旁觀者可以從上向下俯視,所以玉劍璏上的獸形紋是選取動物爬行時,從高空俯視下的全貌。其形狀為橫眉、竪鼻、圓眼的獸面位于器表一端,其餘布滿浮雕雲紋、谷紋及如意雲紋等紋樣,各種紋樣以對稱、橫竪相連的形態排成一組,再一組一組連接成動物的身軀和腿部,而穿插在器緣處的四個谷紋則象徵俯視下的四足,猶如獸形動物邁開腳步爬行之狀。

此一高空俯視下的爬行全貌也有簡化的趨勢,首先如雲紋、谷紋及如意雲紋的排列趨於規整繁密,已經沒有跨步行走的肢體力量,其次四足消失,軀體被規律性紋樣所取代,最後獸面消失,全部變成V字形連線乳丁紋為主,雲紋和如意雲紋作為間飾的規律性紋樣。

玉劍珌:斜角俯視像

玉劍珌呈梯形,位置在劍鞘下端,旁視者須微微側傾來看它,所以器表上的獸形紋取斜角俯視下爬行動物的全貌,其形狀為獸首位于上方,橫眉和竪鼻連成T字形,直角處勾勒双眼,獸鬚微翹,猶如頭部上仰之狀,身軀部分以左右對稱的形式排列成俯視下的狀態,位于兩側的縱向雲紋象徵跨步行走的四肢。

此一斜角俯視下的動物全貌也有簡化的趨勢,例如玉劍珌上,方轉式的勾連雲紋依左右對稱的形態排列,紋飾布局與上述形狀相近,但是上方的橫眉,竪鼻,直角眼及獸鬚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身軀部分形狀一致的勾連雲,其縱向與橫向的穿插布局,呈現幾何化的風格。

劍飾玉上的獸形紋飾,除了順應各件玉器的形狀之外,產生不同的角度取象,這種依料施工和觀者視點的双重考慮,讓戰國晚期至西漢的劍飾玉有別開生面的設計。(本文節錄自震旦文教基金會出版之——認識古玉新方法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