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現來 • 湘江行」第十八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觀看人數: 165897621次 

精美絕倫.千年祁陽浯溪碑林 邀您浪漫體驗三絕摩崖美學

112年9月18日#新聞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於 #祁陽浯溪碑林 

「吾道現來 • 湘江行」20多位參與第十八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就在 #湖南長沙 ,開啟為期8日的絕倫美奐的活動,首要重頭戲由9月18日永州風景名勝區浯溪碑林拉開序幕。

浯溪碑林,位於湖南省永州祁陽市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唐代道州刺史元結撰文、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鐫刻於江岸崖的《大唐中興頌》碑   ,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是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

2009年2月1日,被中國批准為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位於祁陽市區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蒼崖石壁連綿78米。

浯溪碑林全景: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於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後,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遊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

其中,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徵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浯溪碑林:1996年後,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景區樹立,又增建了陶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蹟陳列館,千年古蹟更添勝景

鏡石含暉

這裏有迷人的奇異勝蹟。如“中興頌”左側的“鏡石含暉”,是元結安裝的石頭鏡子,高0.46米,寬0.8米,烏黑而光滑,抹之以水,能照人面、照人心,還能照見唐宮肝膽。明代尚書楊廉詩:“此石曾將獻鳳池,賜還仍對次山碑;分明照見唐家事,不向旁人説是非。”清湯鍔詩:“一檻凌空架石台,千年神物壯溪隈。遊人莫作渾然看,也向唐宮照膽來。”清袁枚詩:“浯溪鏡石光可愛,立向荒山照世界,照盡東西南北人,鏡裏依舊無人在。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鏡石詩刻》4方,如鄭懷德詩:“地毓浯溪秀,山開鏡石名,莫教塵蘚污,留照往來情。”都體現了深刻的國際意義。

鎮妖符

在鏡石頂上高崖刻的直徑2.7米,深17釐米的“鎮妖夬符“,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64卦的“夬”卦,有“決裂”即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説甲寅歲柳應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於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之,還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閒將此處鐫,向後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預告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遊人覽勝平安無事。

呂仙壽屏

鑲嵌在“鎮妖符”左側崖壁的“呂仙壽屏”,高160釐米,寬72釐米。是呂洞賓書刻的篆書異體“壽”字碑,它包含着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陰、陽兩儀,永、世、公、侯,福、祿、壽三星拱照等6句話20多個字,給予人們美好的祝願。還有“右堂區”有一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可以敲出金屬般響聲,叫“石韻金音”。相傳元結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宣揚“全德”、“全行”,堅持“忠、直、方、正”,反對為“求權”、“求貴”而“曲、圓、奸、媚”。引來百鳥鳴琴,百花笑顏,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韓湘子也來吹笛伴奏。

窊尊夜月

還有更神奇的美麗傳説“窊尊夜月”的故事;元結在峿台石巔鑿一“可容斗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與好友顏真卿等人,圍坐暢飲、賦詩、賞月。但酒不能繼,山神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使“窊尊無底不愁空”。後有酒妖盜尊,呂仙為之劈妖。如今窊尊石上還留有呂仙劍劃,酒妖的足跡和臀部、睾丸印痕,自然天成,活龍活現。往往引人捧腹大笑之後又轉入沉思:這忠、直、方、正的元結和忠義大節的顏真卿,有山神為之供酒,又有呂仙為之劈妖,千多年來還留下如此美談,難能可貴!

浯溪碑林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僅30餘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碑林保存了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歷代名人書畫詩詞題刻507塊,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價值。但最有價值的當數唐代詩人元結的《大唐中興頌》《浯溪銘》《痦廎銘》等碑刻。

據記載,元結從道州刺史退任後曾遷居此地養母棲身,超然於塵世之外。浯溪本來是一條無名的溪水,元結決定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吾溪」,即「我的溪流」,轉念一想,最好還是加上三點水,增添些許詩意,於是成了「浯溪」。元結後來又在這裏建了幾所房子和一座亭子,還寫了《浯溪銘》《吾臺銘》《吾亭銘》,合稱為「三吾銘」。他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用三種不同字體分別書寫,刻在了浯溪邊的石壁上。

「摩崖三絕」是浯溪碑林的中心區。所謂「摩崖三絕」是指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的石,世稱「摩崖三絕」,以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數之多、書藝之妙、文章之奇以及現狀之完整,堪稱全國「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

元結的散文,刻在浯溪的《大唐中興頌》即是代表之作,其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大唐中興頌》碑位於三絕堂正中,碑面約10平方米,332字,字大直徑15釐米,據說是顏真卿碑文中最大的字。

浯溪碑林極具考古和參觀的價值,在100周年之際,景區增建了陶鑄同志的銅像和陶鑄紀念館,使浯溪碑林景區融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為一園。

新高地新聞網: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金門新聞報: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293.htm

youtube:https://youtu.be/lH1RWz4kyBA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晚宴 

112年9月17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湖南 

 #湖南省委曾主任 致辞表示: 

 稻谷千层浪,瓜果十里香。在这个收获希望的美好时节,非常高兴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嘉宾、记者朋友相聚在网红之城长沙。在此,我代表 #湖南省委台办,对出席宴会的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连续举办了十七届,是两岸新闻交流的品牌活动,也是联通两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两岸媒体和相关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此,我们對关心支持湘台文化宣传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联合采访活动将围绕 #吾道南来湘江行 的主题,通过近8天的时间,让大家亲身感“一次湖南行一生湖湘情”的真挚情意。 

 这一次联合采访,诚邀各位共享湖南的人文之盛,领略绵长文脉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壮怀豪情。湖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八百里湘江纵贯湖南全境,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此次联合采访参访的 #长沙市岳麓书院、#衡阳市石鼓书院、#洛夫纪念馆、#永州市广溪里、#周敦颐故居、#活溪碑林、#女书博物馆,都是湖湘文化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遗存。当你漫步于这些古迹景点,会看到古老与青春、历史与潮流在这里双融合、交相辉映得不感叹这奇妙而和谐的“古今同框”,必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趣味。 

 这一次联合采访,诚邀各位亲临湘台的交流之会,感受两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深厚友情。两地“文化相通”,共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认祖归宗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血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皈依,也是我们连续举办多届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的根本内在动因。今年即将举办的 #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 规格更高,两岸八百多信众将亲赴炎陵共同追思先祖、感恩时代、祈福未来;两地“人缘相亲”,早在清朝初期,就有湖南人赴台参与台湾的建设和开发,近20多年来,湖南与台湾交流合作也不断走向深入。像本次即将举办的 #2023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就是湘台经贸往来的最佳范例。湘台会已连续举办15届,不仅成为广大台商认识湖南、了解湖南、投资湖南的重要平台,也见证了两岸关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两地“情谊相融”,如今,在台湘籍同胞及其后裔已达60多万人,两地互为重要客源地,有着兄弟般的缘分和情谊。 

 这一次联合采访,诚邀各位共品湖南的珍馐之美,于美味佳肴中体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淳朴热情一方湘味,千种姿态,万般乡愁。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既有“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豪迈,也有“舌尖上千回百转”的细腻。与风物对话、享人间好品,湖湘大地如一个温馨的家,让人身心安放、充满念想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欢迎大家亲赴一场濡染湖湘风韵、续写湘台情深的美好旅程,切身感受湖湘大地的厚重如书、锦绣如画、温馨如家。期待大家用镜头记录历程,用文字书写精彩,用”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的图像和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一个“有底蕴、有温度、有味道”的湖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KCn4oXAfk 

金門報導: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294.htm

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 的柳子庙 

112年9月17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湖南 柳子庙 

  零陵古城柳子街中段有一座祠廟,磚木結構,三棟進深,坐北朝南。廟門正上方有石刻「柳子廟」三個大字;正門石門框上刻有 #清代永州知府楊翰手書對聯:「山水來 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東西門楣分別有「清瑩」「秀澈」石刻。這座看似不起眼、規模也不甚宏大的建築,為紀念唐代文學家、思想家 #柳宗元 而建,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柳子廟有文可考始自北宋至和三年(1056),當時名為柳子厚祠堂,至南宋紹興十四年(1164)重建,明正德八年(1513)、嘉靖二十五年(1546 ),清同治二年(1863)、光緒三年(1877)多次維修。現存柳子廟,係光緒三年(1878)所建,後經多次維修。

從祠廟正門進去,即為戲台,民國10年( 192 1)重修。戲台為木柱木樓,歇山頂三簷;台頂有瓷葫蘆,泥塑鏊魚等;台簷柱上端有彩色鳳凰,麒麟木刻浮雕;台兩側有「勝地喜臨江,萬疊雲山來縹緲;高情還愛石,一園花竹盡玲瓏」對聯(清楊季巒撰,何紹基書)。

過戲台,越戲坪,跨十三級石階進入中殿。中殿分左右兩院,中為俑道,從俑道拾級進入後殿。進深均為三間,殿中舊有神龕,中塑柳宗元像,高3公尺(現存大理石像為1992年重塑)​​。中殿木柱木壁,後殿木柱磚牆,殿後為碑堂。

碑堂後牆上嵌有知府廷桂拓刻的“荔子碑”,立有明正德六年(1511)知府曹來洵《遊愚溪》碑、明嘉靖年間嚴嵩書刻《尋愚溪謁柳子廟》詩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王日照《愚溪懷古》詩碑、萬歷二十二年(1594)王泮《捕蛇之歌》詩碑等。碑堂兩邊為東西側院,西院內豎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府劉養仕所撰《重修柳司馬祠記》石碑。

原廟內各柱都掛有木刻楹聯、匾額,「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焚毀,三殿亦被用作朝陽中學教室,至1982年方遷出。1964~1988年,湖南省政府7次共撥款25.3萬元維修。1992年、2003年先後兩次對柳廟內各殿及戲台、環柱、過亭、享堂、內外台階進行全面維修,並將圍牆外延加固。1956年、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兩度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子廟基址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諦貶永州後期卜居的地方,位於愚溪(原稱冉溪或染溪,柳宗元改名)北岸。

西元805年,柳宗元來到永州,在城內千秋嶺和法華寺居住了五年,後因發現西山和愚溪之美,乃遷居於此,經營出「八愚」風光,創作《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 《石澗記》《袁家渴記》《小石城山記》等「永州八記」及《愚溪詩序》《漁翁》等文學名篇。

柳宗元諦居永州十年,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文章,讓永州成為唐代文學的重鎮。收入《柳宗元全集》的詩文共582篇(包括外集、外集拾遺),根據統計,在永州寫就的多達334篇(往返途中除外),佔總量的五分之三。其中,有眾多廣為流傳的不朽篇章。

明代文藝評論家茅坤在評論柳宗元時說:柳宗元“與山川兩相遇,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巖穴之奇;非巖穴之怪且幽,亦無以發子厚之文” ,說《小石城山記》是「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柳宗元與永州山水相遇,才產生了這些千古奇文。

永州山水為柳宗元提供了一場充盈浩大的心靈盛宴,柳宗元為永州山水塗抹了一層綿遠悠長的文化韻味。柳宗元張揚了永州山水之美,永州山水也成全了柳宗元文字之奇。一道風光駿蕩的愚溪,就是柳宗元精神外化的象徵。

“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這是金聖嘆對柳文的讚賞語。

“唐宋以來,一人而已”,這是清人焦循對柳宗元山水文字的評價。

「振拔於文壇,獨有千古,謂得非人傑哉”,近代學者林紓這般肯定柳宗元的文學成就。

“文冠八代”“都是文章”,是懸掛在愚溪河畔柳子廟正殿橫樑上的牌匾。

柳子廟,永州這座祠廟大有文章。


臉書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金門報導: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296.ht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xlFNVKd7E

新高地新聞網: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零陵古城詩墨流香

112年9月18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湖南零陵古城

亦稱永州古城 ,始建於公元前124年,有2000多年的歷史 。零陵是一座山水江河交融的城市,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藴深厚的城市,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之一。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歐陽修一首七絕《詠零陵》定格零陵美景,零陵也在各大名家的詩文中層見疊出,美不勝收……

  翻開零陵這本書,熠熠生輝,橫貫古今。早在2100多年前,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南巡克拉,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相傳舜帝南巡死於九疑後,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從中原來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但是,娥皇、女英最後沒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雙雙投水自盡於洞庭湖。為了紀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設置零陵縣。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改名為永州市、零陵縣、芝山區,到今日叫零陵區。零陵是中國最早34個古地名之一。1988年湖南省政府第一批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中,零陵便在其列。

  見識零陵人物。零陵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浩氣凜然,詩墨流香。查閱史料,與零陵結緣的名人名家有黃蓋、蔣琬、週希聖、周敦頤、懷素、蔣晉、劉優、劉敏、席寶田等。另外,零陵以文傳、以武揚、以政壇顯赫海內外、名垂千古的有舜帝、娥皇、張飛、柳宗元、元結、張浚、張拭、楊萬裡、汪藻、徐霞客、何紹基、楊翰、李達等。

  尋找零陵美景。零陵是湖南省十大旅遊勝地之一。零陵區有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保單位4處,市區各種風景名勝地130多處,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特色鄉村、湖南省傳統古村落及湖南省鄉村、旅遊最佳目的地澗岩頭就在其中,千畝花海「四花同放」(即 #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基地接履橋甸尾頭每年來此休閒觀光旅遊的不少於萬人次。

  永州八景(?即萍洲春漲、愚溪眺雪、朝陽旭日、恩院風荷、山寺晚鐘、綠天蕉影、香零煙雨、淡岩秋月)?美景如畫,柳宗元寫的《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城山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遊黃溪記》等永州九記,馳名中外,譽滿古今。


「城郭恰臨瀟水上,山川猶是柳侯餘」;「揮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悠悠庭院深幾許,涓涓澗溪傳古今」……香山、浮橋、扁舟、廟塔、古院……

零陵美景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遊客來朝聖。 

北市新聞網:  https://tnews.cc/02/newscon552672.htm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Cn84ljMs0nQ

新高地新聞網: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兩岸媒體湘江行 進入千年古今同框的湖南時光旅行 

112年9月19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宋代大儒周敦頤 故居

由大陸國台辦及湖南省台辦共同舉辦的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將於9月17日在長沙開幕,本屆活動還將包括「#第二屆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岳麓山論壇」、「#2023海峽兩岸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科技交流會」、「#旅遊康養現代農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會」、「#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專場對接會」等多項專場活動。同時,為活動宣傳熱場的「#第18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也持續展開。

本屆湘台會的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19日來到期盼已久的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和江永縣,走訪 #中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故鄉、探索 #女書文化、領略千年古村風情。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文字很多人都讀過,甚至還在生活對話或是寫文章時引用過,它的原文「#愛蓮說」就是理學大師周敦頤的作品。周敦頤又被稱為「#濂溪先生」,他的故鄉就在湖南省永啊·州市道縣。近代名人 #魯迅#周樹人)、曾任 #大陸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都是周敦頤的後代

身為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提出的思想理論對後世儒學發展影響很大;而他一生剛直不阿、廉潔自律、不懼強權、政事精絕更為人津津樂道。所以在原有道州濂溪書院因故毀損之後,當地政府又根據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圖紙設計復原重建書院,並且成為大陸的廉政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步行至 #宋代大儒周敦頤 的《#愛蓮說》的故居,蓮花池畔不由的憶起: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紋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先生 認為菊花喻義「隱逸」,牡丹喻義「富貴」,蓮花喻義「君子」;他自謂獨愛蓮,意即表明自己並不想以避世來保持高潔的品格,而是要在塵世中保持潔身自好的人格、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這更是難得,因為入世不同流合污比出世做自己難得多太多,我愛親近蓮花,也每每會聯想到《愛蓮說》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紋而不妖」之形象與喻義,藉之提醒自己不要慕富貴而褻玩了生命的真實!

然鄰近道州濂溪書院的有濂溪故里古建築群,這裡以清代時期的建築為主,只是周敦頤故居因為年代久遠,只留下幾段舊宅石階。不過2010年當地按照「仿古如古、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址上重建,主體已經恢復歷史原貌;同時故居裡所使用的材料和擺放的傢具,也都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古董文物。

新高地新聞網: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金門報導 :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297.htm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Cn84ljMs0nQ


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112年9月19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湖南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

女書生態博物館坐落於「#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 女書復活島」美稱的 #浦尾島上,距離江永縣城15公里。四面瀟水環繞,風景秀麗,民風淳樸,這裡是著名女書自然傳人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的故居地,是女書流傳的核心村落。

女書園是2002年興建的,佔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採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築風格。女書園是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記錄、儲存女書文化的資料中心,主要透過實體、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書原件文獻、作品、工藝、書法、學術成就與民俗風情,全面介紹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人文魅力。

民俗文化

女書習俗,主要在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鎮及其近鄰一帶的婦女中傳承,並以婦女所專用的一種特殊表音文字體系為內核的社會文化現象,其中的女字(也通稱女書)是人類迄今發現的唯一現存的性別文字,女字、女歌、女紅及其傳承的民俗構成了豐富而立體的女書習俗。

女書作品多為七言韻文作品,少數為五言體韻文。書寫在精製布面手寫本、扇面、布帕、紙片之上,分別叫做紙書、扇書、帕書;女書文學是苦情文學,內容主要有自傳、結交、敘事、婚嫁、祭祀、民間唱本等;獨特而豐富的女書民俗如坐歌堂、賀三朝、結拜姊妹、鬥牛節、過廟節、吹涼節、乞巧節等為女書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語言學、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婦女學、民俗學以及民族文化史和民間文學等多學科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考古發掘

人類迄今發現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書,現存單字1200個左右。2002年3月,江永女書榮登《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一冊),成為首批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48組文獻檔案之一。在男尊女卑的往昔社會,一般鄉村婦女,很難享受「正規」文化教育,江永等地的鄉村婦女,自發利用節慶和紡織、刺繡之餘,獨自或三五成群地學習「女字」。

申遺狀況

2002年4月,女書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錄,2005年10月女書以「全世界最具性別特徵文字」被收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2006年6月女書習俗列入中國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名錄。女字約有原創字符700餘個。與其他文字相比,有五大獨特之處:一是婦用男不用;二是傳女不傳男;三是記錄當地方言土語,並用當地土語唱讀;四是字形奇特,右高左低,呈長菱形;五是人死書焚,陪葬送終。堪稱中華文化之瑰寶,世界文字之奇觀。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300.htm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alUlbWAveQ4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2007年被列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村 

112年9月19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位於中國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是以周姓為主的血緣聚落,2007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上甘棠村主要建築有步瀛橋、文昌閣、忠厚祠、壽萱亭、門坊、槽門、沿河石圍牆、碼頭、古驛道等。步瀛橋位於村口,是一座三孔石拱橋,始建於北宋靖康元年,長30米,寬4.5米,拱高5米。


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蠻之地。唐貞觀末年(641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六州(梁、濂、白、橫、欽、化)之亂曠日持久,未平。至唐玄宗開元時(720年)欽定周氏如錫、如鏑弟兄掛印南征。

平定了叛亂以後,周氏弟兄已近年邁,子嗣 24個,其後人族譜稱之為“二十四宏”。至天寶年間,以寧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脈到寧遠四宏,道縣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長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東青州一宏。(宏還是弘?有的資料説 因為當年的周氏24兄弟都是“弘”字輩,所以叫24弘) 

永明縣擇地落籍的有十一宏,即今之疊樓、城下、龍門田、周塘、雄川、甘棠、界頭、周家邦、三元宮、達灘等村,皆是肥田沃土,糧豐果香之地。周氏後裔繁衍,全縣約一萬八千人。有史料可考,他們是江永縣內屯住的第一批漢人。到了元明之際,一部分雜居到了瑤區,成了瑤人。

全村現有居民453户近2000人, 留下古建築甚多,體現了中古時期文化的精華。

如1200年前的石板路,500米長的謝沐河防洪牆,4座古代木樓,68座清代居民,(其中近三個世紀的還有七、八座),一座寬暢的祠堂“忠厚祠”。

新高地新聞網: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qTZFsuN3Q&t=3s

金門報導: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316.htm

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石鼓書院 

112年9月20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位於 #中國湖南省衡陽市 城北蒸水、湘江、耒水匯合處的 #石鼓山。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810年),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它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山上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1939年侵華日軍戰機轟炸衡陽,書院盡毀,2006年按清代建築格局重建。

#夏提古麗.#努爾丁主播 #湖南廣電 #風芒 #紅網 #陳奧男主播 

https://youtu.be/bTt0LaKmVfQ

金門報導 :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318.htm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照片 :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包羅萬象美不勝收的 #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112年9月20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登雄踞南天之衡嶽,觀千載衡州之傳承 #衡陽非遺,美不勝收!

近年來,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不再是存放在展覽館裡的古董,漸漸融入了百姓生活。

建業顯示憑藉在全域顯示領域數十年的累積與沉澱,攜手 #麗訊 透過投影與全域顯示的系統方案,由最初相對單一、被動的內容輸出方式,逐漸向數位化、科技化的方向轉型,持續優化產品佈局,提升方案整合能力,為重塑歷史與現代文明的展覽館提供更優質的方案與服務。

其中建業顯示採用18台麗訊 透過LED與投影結合的方式,打造出栩栩如生的傳統文化場景,更展示衡陽豐富的非物質文化

#衡陽皮影戲展

皮影戲(#衡山影戲),是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的地方傳統戲劇藝術亦為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衡山影子戲 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為群眾喜聞樂見,經過傳承和發展,遍布衡山縣及週邊地區。

2006年,衡山影子戲被列入湖南省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4年,衡山影子戲又作為「#中國皮影」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衡山影戲的音樂很有特點,與衡山的 #花鼓戲涇渭 分明。其主要伴奏樂為打擊樂。1930年代,#彭德彰 #胡琴伴奏 用到了影戲中,之後又加入了嗩吶、笛子等樂器。

衡山影戲的唱腔韻味十足。它因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藝術特徵等不同,又分為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和上衡山派四大流派。打擊樂在衡山俗稱鑼鼓打煞,主要有大鑼、小鑼、板鼓、小鼓、大鈔5件樂器,另配有棵子或雲板或漁鼓筒。

#衡陽湘劇 主要是大花(淨)、二花(副淨)和三花(醜)開臉,流傳下來的臉譜有一百多個。臉譜的傳統用色,是以紅、黑、白為基本色,再用紅黑調出紫色,黑白調出灰色,原料是紅用銀朱,黑用墨煙,白用水粉;紫用銀朱加墨煙調成,灰用墨煙加水粉調成。不同人物的臉譜,多依不同的著色和不同的線條圖案來表示不同的性格、身分和年齡等。

#耒陽民謠

耒陽民歌因其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禮儀習俗、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展現的內容與風格別具一格。「喜者歌其樂,愁者歌其苦,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耒陽民歌以謳歌勞動生活、抒發內心情感、憧憬美好未來為內容,大都是情景交融的體驗和感受,包含勞動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幾大類。2018年,耒陽民歌被公佈為第七批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然館內展示包羅萬象美不勝收,有空一定要來朝聖,千萬不要錯過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民族智慧的象徵,

也是民族精神的結晶,讓我們一起來保護、擴散、傳承這份文化傳統吧!

金門報導 :https://tnews.cc/0823/newscon149319.htm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照片 :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第十六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开幕式 

112年9月22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长沙市 

2023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於2023年9月21日-24日在長沙市及張家界市、郴州市舉辦。作為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的兩岸交流品牌,本屆“湘台會”吸引兩岸各界嘉賓近500人出席,其中台灣經貿團體近50家。 

本屆“湘台會”以“把握新機遇 融入新格局”為主題,聚焦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與旅遊康養、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深化兩岸產業融合發展。 

#湖南賓館 有3棟接待大樓,4 80間古樸典雅的客房,其中1號樓是蘇式建築,被長沙市政府列為“#近現代保護建築”,客房空間高、面積大,以其乾淨、素雅、舒適備受社會各界人士讚賞。3號樓是重賓接待大樓,為靈巧式庭院建築、服務功能齊全。2號樓是商務型接待大樓,以滿足商務賓客需求為主。

客房於2019年重新裝修,房間裝潢典雅、溫馨舒適,每間客房都可觀賞美麗公園美景或賓館的花園景觀,讓賓客臻享入心時光。


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


#第二屆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岳麗山論談

#湖南省委台辦主任曾智夫

#財經辦副主任蔣俊

#科技廳廳長李志堅

#商務廳副廳長郭寧

#長沙市副市長高文棋

#連勝文副主席

#湖南衛視台長鞏政文

#東森總裁王令麟

#山河副總張大慶

#台東議長吳秀華

#拓維信息李新寧



112年9月23日 #新高地新聞通訊社 #吉玉珊社長 採訪報導於 #炎帝陵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湖南 #炎帝陵#神農大道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上古有墓,汉载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一脉相承”,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炎帝陵分为祭祀区、拜渴区、缅怀区、皇山游览区、米水风光带等功能区,共有110余处主要景观。炎帝陵是 #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最佳农耕文化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炎帝陵祭典”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https://sites.google.com/nkust.edu.tw/jiys/%E5%9C%8B%E9%9A%9B%E7%86%B1%E9%96%80%E6%96%B0%E8%81%9E/%E7%B2%BE%E7%BE%8E%E7%B5%95%E5%80%AB%E5%8D%83%E5%B9%B4%E7%A5%81%E9%99%BD%E6%B5%AF%E6%BA%AA%E7%A2%91%E6%9E%97-%E9%82%80%E6%82%A8%E6%B5%AA%E6%BC%AB%E9%AB%94%E9%A9%97%E4%B8%89%E7%B5%95%E6%91%A9%E5%B4%96%E7%BE%8E%E5%AD%B8

直播: 

https://fb.watch/njf9saOCHP/

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