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行動科技與新興科技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變化,也成為不可獲缺的生活必需品。資訊科技改變圖書館的環境,也為滿足讀者需求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如印度學者阮甘納桑 (S.R. Ranganathan) 所言「圖書館為成長中的有機體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意旨圖書館需迎合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近年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和應用受到學者與圖書館從業人員的關注,例如透過文獻了解科技在圖書館的應用趨勢 (Mahmood & Khan, 2018;Tu & Hwang, 2020),透過問卷調查學生對行動圖書館的使用態度 (Gan et al., 2017; Lau et al., 2020) ,或從圖書館館員與專家的訪談內容知曉人工智慧對學術圖書館的看法 (Cox et al., 2018) 。研究者指出透過大學生反映對智慧圖書館的看法與偏好,館員、研究者可根據他們的回饋意見與觀點藉以調整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Gan, Li, & Liu, 2017; Tu & Hwang, 2020) 。然而,關於大學生對智慧圖書館的看法與概念很少被學者討論。因此,了解讀者對智慧圖書館的期望與偏好是非常重要的 (D'Ambra al., 2013 ; Yu & Huang, 2020 ),我們邀請111位大學生繪製智慧圖書館並摘要圖中的內容,以了解他們對智慧圖書館的看法與概念(如圖1),並採用Rogers (1969)、Haney等人 (2004)和Hsieh與Tsai (2017)的編碼方案(包含館藏、參與者、地點、活動、資訊設備、物件、智慧科技服務和智慧建築)對大學生的繪圖進行分析。
圖1 大學生對智慧圖書館的繪畫
此分析由二位編碼人員針對收集的繪畫進行編碼,不一致的編碼內容會討論達到共識。從表1可得知大學生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以館藏圖書使用 (90.99%) 為最多,第二為地點在圖書館內 (85.59%),第三為提供查書/借還書服務 (70.27%),第四為書架管理 (54.95%),第五為智慧科技的自助借書服務 (50.45%),第六為機器人的參與 (46.85%),第七為使用RFID設備 (40.54%) ,提供智能建築的概念則最少。圖2是以文字雲呈現大學生繪畫中摘要的分析結果,以書架、自動借還書機、機器人、閱讀區、借書與作者等字出現的次數較多,與繪圖的分析結果一致。
表 1 大學生繪畫之編碼結果
圖2 以文字雲呈現大學生繪畫中摘要的分析結果
從館藏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最多的是圖書 (90.99%) ,其次為電子資源 (18.92%) 。從此結果可得知大學生對智慧圖書館的館藏概念仍以書本為主。隨著智慧行動裝置興起,讀者期望圖書館提供的所有服務也能在智慧手機或平板上使用,透過圖書館或電子資源供應者的App,能便利取用電子資源,增加數位館藏的使用效益(如圖3)。如同先前的研究結果,Mills (2009) 調查英國Cambridge University與Open University的學生對行動應用程式功能的偏好,名列前茅的項目均與圖書館基本資訊或館藏查詢有關(包含查詢開放時間、圖書館位置、聯絡資訊、OPAC檢索、個人借閱紀錄查詢等),電子資源的使用均居後位(包含電子書、電子期刊與電子資料庫等)。美國Library Journal於2012年的Patron Pro les報告也指出多數使用者想要的App服務集中在館藏目錄查詢、個人借閱紀錄管理、館藏推薦與圖書館基本資訊查詢等項目,對於電子資源或有聲書的需求人數比例較低 (Thomas, 2012)。
圖3 智慧圖書館的館藏資料利用
從參與者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機器人為最多(46.85%),而有40.54%的受試者在畫中沒有出現參與者。多數大學生認為智慧圖書館的主要參與者是機器人,例如建置智慧機器人諮詢櫃台;或配置貼身機器人館員跟在讀者身邊,主動告知新進圖書、提醒讀者預約書籍已到館,亦可在書架前介紹圖書資訊、提供如何找尋想看的書刊方式,或根據讀者喜好提供建議(如圖4、5)。此外,有一些場景在學生的畫中呈現,例如讀者除了可以使用證件入館,也可以Face ID、行動條碼借書;當讀者至圖書館,可先和迎賓機器人打招呼,諮詢圖書館相關資訊;圖書館的各式空間透過系統管理,既便利使用也節省管理人力成本。 多數大學生認為智慧圖書館的主要參與者是機器人,例如建置智慧機器人諮詢櫃台;或配置貼身機器人館員跟在讀者身邊,主動告知新進圖書、提醒讀者預約書籍已到館,亦可在書架前介紹圖書資訊、提供如何找尋想看的書刊方式,或根據讀者喜好提供建議(如圖4、5)。此外,有一些場景在學生的畫中呈現,例如讀者除了可以使用證件入館,也可以Face ID、行動條碼借書;當讀者至圖書館,可先和迎賓機器人打招呼,諮詢圖書館相關資訊;圖書館的各式空間透過系統管理,既便利使用也節省管理人力成本。
圖4 智慧圖書館的參與者機器人
圖5 智慧圖書館的參與者機器人
從地點的類別中,大學生畫中的場景以在圖書館內為主(85.59%)。圖書館不僅傳授知識,也提供學生討論與互動學習的空間,更需支援行動載具的投影才能達到學習者資料共享與互動的功能(黃明居,2016)。從圖6可知,大學生認為討論室環境的建置需能支援行動載具的投影等功能。
圖6 智慧圖書館的館內活動與環境建置
從活動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查書/借還書服務為最多 (70.27%),其次為學習(含閱讀活動)(35.14%)。圖書館作為資訊服務機構,除了資料徵集、資訊組織、提供館藏利用,隨著無線通訊與行動載具的快速普及,也開始提供行動服務,其涵蓋範圍包含從手機簡訊發送逾期通知、預約通知,到透過行動版網頁,以App查找館藏,進行線上預約、續借、借還書等服務(如圖7)。
圖7 智慧圖書館的行動服務-查詢與借還書
近年來,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 與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VR) 技術經常應用在圖書館的數位閱讀或學習活動。例如設置AR互動閱讀區、安裝擴增實境App,結合AR互動繪本等(如圖8)。
圖8 智慧圖書館的數位學習活動
從資訊設備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RFID設備為最多 (40.54%) ,其次為螢幕 (35.14%) 、電腦 (27.93%) 與行動載具 (23.42%) 。圖書館運用行動科技與資訊設備,打造自主行動學習環境及活化圖書資源。例如結合藍芽定位技術 (Beacon) 的推播功能,一方面發揮導航功能,指引讀者於書庫尋找想要的書,另一方面掌握讀者個人喜好、使用習慣,主動推播讀者感興趣的書籍類別,藉以行銷圖書館資源(柯皓仁,2019)。在圖9中,圖書館導入無線射頻辨識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與位置感知服務 (Location-aware service) ,透過識別準確搜尋圖書館中的特定目標定位,提供使用者以行動載具快速查找到書籍的服務。
圖9 智慧圖書館的資訊設備
從物件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書架為最多 (54.95%) ,其次為桌椅/沙發 (32.43%) 。傳統圖書館以大量空間陳列館藏,近年來則朝資訊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的概念活化圖書館空間,透過空間改造模式將圖書館營造為讓使用者討論、閱讀、學習、休閒的多元化場所。如此一來,圖書館內原有館藏便須以密集書庫或其他方式保存,或利用「自動倉儲系統」(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管理大量館藏,故書架管理在智慧圖書館變得不可或缺。密集書庫的書架即是透過自動倉儲系統之自動化控制存取能力與書庫管理系統,管控每本書與書架的條碼在書架的存置與取用,不僅無錯放之虞,也精簡上架及整架的人事成本,利用軌道堆疊機,或機器手臂等高速機械運送設備,可準確地取出所需特定館藏,並在極短時間內自動送達服務中心的流通工作站(如圖10)。其次,在圖書館有限的空間內,如何佈置舒適的閱讀環境(如閱讀區桌椅、休閒區沙發的擺設)也相當重要(如圖11、12)。
圖10 智慧圖書館的書架管理
圖11 智慧圖書館的環境佈置
圖12 智慧圖書館的環境佈置
從智慧科技服務的類別中,大學生的畫提及自助借書服務為最多 (50.45%) ,其次為使用先進的科技整合和追蹤圖書館的所有資產和物件(包含書籍、電腦和設備)(32.43%)。這結果與科技應用於圖書館的趨勢相關,例如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於2014年研發出適用於智慧型載具的圖書館應用程式 (NLB Mobile) ,提供該館讀者檢索館藏目錄、閱讀電子書、尋書指引與自助借書機功能。近期國內也有不少自動化廠商陸續推出行動自助借書App,讀者只需執行App就可借書,還能使用查詢館藏、預約、續借等各項服務(如圖13)。
圖13 智慧圖書館的科技行動服務-手機自助借書
從上述分析可知,多數大學生認為智慧圖書館尚需擺放圖書,且電子資源在圖中出現頻率較低,意味他們對圖書的概念仍多於電子資源,故需要增加大學生使用電子資源的機會,例如推廣或融入課程中 (Tu et al., 2021) 。同時,大學生的畫中出現機器人、自助借書科技和自動化設備的頻率也很高。面對圖書館的轉型,不少學者指出科技並不會主動達到圖書館服務的效益,需要瞭解讀者的關注,才能知道影響讀者採用圖書館服務的決定因素 (Liu, Han & Li, 2010; Tu, 2018) 。智慧科技不僅為圖書館帶來服務的創新,也提供新的讀者服務,智慧圖書館應多了解讀者是誰、讀者對圖書館的期望以及圖書館對讀者的瞭解 (Cao et al., 2018) 。
參考文獻
Cox, A. M., Pinfield, S., & Rutter, S. (2018). The intelligent library: Thought leaders’ views on the likely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academic libraries. Library Hi Tech, 37(3), 418-435.
Gan, C., Li, H., & Liu, Y. (2017). Understanding mobile learning ado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bile library. The Electronic Library, 35(5), 846-860.
Haney, W., Russell, M., & Bebell, D. (2004). Drawing on education: Using drawings to document schooling and support chang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4(3), 241-272.
Hsieh, W. M., & Tsai, C. C. (2017). Exploring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science learning via drawing: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9(3), 274-298.
Lau, K. S., Lo, P., Chiu, D. K., Ho, K. K., Jiang, T., Zhou, Q., ... & Allard, B. (2020). Library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turned mobil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LIS and non-LIS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6(2), 102103.
Mahmood, A., & Khan, H. U. (2019).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factor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staurants using data mining approache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37 (6), 952-969.
Mills, K. (2009). M-Libraries: Information use on the move. England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Rogers, R. S. (1969). A consolidated report on the “Draw-A-Classroom” test: A study of the draw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Toronto public school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omas, L. C. (2012). Mobile Libraries 2012. Library Journal, 37(2), 26-28.
Tu, Y. F., Hwang, G. J., Chen, S. Y., Lai, C., & Chen, C. M. (2021). Differences between LIS and non-LIS undergraduates’ conceptions of smart libraries: a drawing analysis approach. The Electronic Library, 39(6), 801-823.
柯皓仁 (2019)。圖書館資訊科技與應用。中華民國一○八年圖書館年鑑,203-232。
黃明居 (2016)。圖書館資訊科技與應用。中華民國一○五年圖書館年鑑,18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