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H & LFM 疫情下的遠距教學

賴秋琳/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教學科技推廣組

2021年5月19日,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進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警戒第三級;在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全國各級學校開始進行遠距教學。幸運的是,臺灣從教育部、各縣市教育局到各級學校,都有建置成熟的教學平台,來因應這次的挑戰。然而,我們還是聽到許多來自於第一線的哀號聲浪,例如:家長需要幫孩子排除硬體與網路問題、教師難以確認學生是否完成學習活動,以及學生長時間觀看電子螢幕造成的健康問題等。至今,三級警戒已滿一個月,這些惱人的問題,似乎慢慢獲得解套:

一、 參加社群,與科技為友

十多年前,臺灣教育部開始推動科技融入教學,不少教師開始嘗試在教學中加入科技應用;直至今日,他們仍無私地在各大社群平台與教師研習活動中分享使用科技的教學心得;由此可知,這些教師肯定科技對教學帶來的幫助。除此之外,Google、Apple等科技公司都有提供教育相關服務,由這些機構發起的教師社群也到處林立。更感動的是,許多教師在疫情期間,開啟「遠距科技家教班」,只要進入對應的Google Meet連結,新手教師可以直接和有經驗的教師請益教學方法。

圖1、遠距科技家教班講師名錄 (取自:https://reurl.cc/MAy7Yk)

在臺灣,有許多熱愛使用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從國小到高中,乃至於第一志願的大學教授都有。然而,這些教師在選擇科技時,會事先分析課程的需求,接著找尋與科技能一拍結合的學科內容,替科技找到適合它發揮的地方。這與過去許多研究報告相符,並非為了科技而融入科技;而是把它當作教學的一種輔具。已推動行動學習超過十年以上的黃國禎教授所述:選擇合適的課程,採用合適的策略導入,才是最有效的科技融入教學。

二、 運用數位化資源

教師不是萬能,教學很難像Youtuber一樣風趣、學科內容難如偶像劇般高潮迭起。然而,教師擁有的,是專業的教學技巧,知道哪些學習內容學生容易誤解。教師的責任,是從旁引導學生學習。從網路上,我們能找到許多影片來取代知識的傳遞。最著名的例子,是運用球跟羽毛掉下來的影片解釋自由落體定律。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今中教授所言,觀察實際現象,是破除迷思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數位影音是一種短且快速傳遞知識的方法;然培養學生長時間閱讀與思考亦是當今重要教育議題。有幸於圖書平台的數位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餘時間閱讀參考書籍。例如:教師安排學生閱讀相關報導或者某段文章,並在課堂中與學生討論作者當下的心境。透過圖書數位化,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數位書籍,並即時進入閱讀。這方法不僅增加學生學習廣度,更培養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

圖2、運用電子書平台或APP,加強閱讀

三、 同步與非同步課程搭配

在國際間認定,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仍主導我們的教育。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老師仍可製造許多機會,走下講台,從旁關心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舉例而言,教師可在上課前備足教學資源,像是影片、網頁內容與網路書籍等,要求學生在課中自行學習,並完成指定任務。教師則可從旁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幫助每位學生確認是否正確完成任務。

如此的轉換,即便進入三級警戒,教師難從旁掌控學生的狀況;學生還是會知道,老師的教學影片在雲端,老師也會在雲的另一端協助解決問題。遠距的課程,可以用非同步搭配同步課程方式進行。利用非同步課程,讓學生完成任務;同步課程,則聚焦在解決每位學生的問題。當學生發現,同步課程是來解決學習遇到的問題時,他們就會樂意參與並提出自己的問題。

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臺灣的學生較習慣坐在台下被動等著老師餵知識給他們;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方式較難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因此,教學上除了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的傳遞,可搭配專題式的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從做中學而產生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將知識永遠帶在身上。我們都教過小孩如何拿筷子,他們透過練習從中找到訣竅;漸漸地,他們會發展出一套如何使用筷子的方法,此即謂隱性知識。而學科的學習,也可以這樣搭配,如: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產出相關的成品。尤其,我們身處在資訊時代裡,也不要忘了善用學習平台與檔案管理工具,幫助學生累積每一次的任務成果。例如,運用Google協作平台,讓學生架設自己的學習網站;讓學生把每一次的任務成果、筆記以及心得都放在學習網站上。無形中,協作平台成為學生修習這堂課程的錦囊;到了期末,學生看到的是一點一滴累積的成果,也看到自己的成長。

圖3、非同步課程與專題式課程的整合

五、 善用圖書館館藏

圖書館與教育、學習的關係密切;早期圖書館結合行動科技,以提供學習指導或引導為主,主要提供學習者需要的學習與研究資源。近幾年來,圖書館數位化,更聚焦於現場情境或是課堂的學習任務,以觸發學習者運用圖書館的資源來解決問題。這種模式,已成為圖書館推廣與教育的新文化;透過無線通訊與行動設備的輔助,學生能在實體圖書館與線上圖書館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Tu & Hwang, 2020)。

筆者與圖資專業教師曾共同調查大專生對「疫情的遠距學習期間,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的期待,統計結果顯示學生的期望以「取得圖書館的電子書/電子資源的服務」占最多(17.78%),其次為「自助服務模式;如自行借閱、館外領取資料、掃描傳遞等(12.78%)」、「參考諮詢服務;協助讀者查找資料及提供一些參考問題的解答(12.22%)」等(詳見圖4)。由此可知,學生已能意識到圖書館提供的多樣化線上服務,並能運用圖書館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圖4、圖書館電子資源推廣融入遠距教學的調查

同理可推,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圖書館,就更為重要;尤其是在學生對圖書館館藏不熟悉的狀態下(如圖5)。教師可以考量將授課內容結合圖書館資源,透過非同步與同步教學來執行。例如,請學生先行於數位圖書館閱讀相關書籍,並於同步課程中帶領討論;或者請學生搜尋相關議題的理論背景,並完成一份探究式學習報告。這些模式都能實現圖書館電子館藏,陪伴學生e起學習不停歇(如圖6)。圖書館電子資源豐富,且來源多元;可以有效延伸教師的教學教材。教師能運用適當的活動引導,帶領學生體驗圖書館豐富的資源以及與他們生活和學業的連結性;加深學生對該資源的認識,並強化圖書館內容與學生資訊搜尋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統整能力的連結。

圖5、大專生查找圖書館資源經驗/行為的調查

圖6、圖書館電子資源推廣融入遠距教學的活動

六、 教師、家長的腳色轉變

臺灣,是一個幸運的國家;許多國家比我們更早面臨遠距教學,我們有許多機會與國外借鏡。自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新加坡教育相關單位的遠距教學建議,我們能得知教師與校方的緊急應變措施外,更能了解家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美國教育部為例,他們公告了一份" Parent and Family Digital Learning Guid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提供家長教學指導方案。換言之,孩童的學習,家長也扮演了重要的腳色;從幫孩童篩選正確的網路資訊,到引導孩童安排學習時間。在孩童學習的過程,家長、教師以及學生的三角關係缺一不可。而教師,也需要適度的從學生的螢幕前跳開,從學生的學習歷程給予個別化的支持。每一位角色,不僅要善盡在崗位上的責任;更要學會working smart或learning smart。

相關連結

  1. GEG Taiwan | 呷飽沒 Facebook社群-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94169410829101

  2. iPad 應用與教學暨資訊融入教學@Edu Facebook社群-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7280095998244

  3. 嗨!在疫情蔓延時!Google遠距諮詢團隊-https://tinyurl.com/yy9hb6gx

  4. Parent and Family Digital Learning Guid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ttps://tech.ed.gov/publications/digital-learning-guide/parent-family/

  5. Tu, Y. F., & Hwang, G. J. (2020).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roles of library-supported mobile 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2009 to 2018. The Electronic Library, 38 (4), 6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