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TWNIC)公布之「2019 年台灣網路報告」顯示,國內12歲以上的上網人口高達1,898萬人,整體上網率達85.6 %(圖一),行動上網率達85.2 %(註1),短短10年間行動上網率成長8倍之多,顯見行動上網發展與其重要性。
圖一 我國12歲以上2019近半年行動上網比例與人數,TWNIC(2019)
由TWNIC 2019年的網路使用調查可知,國人網路服務使用前5名為:即時通訊、網路新聞、影音/直播、電郵/搜尋、社群論壇,經使用年齡交叉分析,發現不同世代的網路使用項目、行為也有所差異(圖二)(註2)。
圖二 網路服務使用項目分齡交叉分析圖,TWNIC(2019)
圖書館功能隨著時代不同、科技進展、讀者使用行為不同而轉變,圖書館從早期的藏書閣、知識典藏中心到第三場域的學習、生活中心。雖然不同類型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有所不同,世代間的使用行為也有差異,然行動科技的服務已成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圖書館無可避免須重視此課題。
行動科技應用在圖書館的種類相當多元,並隨科技發展推陳出新,以下針對近年來圖書館中較常見的服務依序介紹:
簡訊服務是較早推出的一項圖書館行動服務,藉由電信公司將訊息主動發送到讀者手機,其相較EMAIL通知,簡訊服務的費用較高,各館可依各自需求調整服務內容、項目及發送政策。例如: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圖書到期通知以EMAIL寄送為主,簡訊為輔,簡訊採到期當天發送,依2009年簡訊服務使用統計,其與比照EMAIL到期前三天發送,發送量差5倍之多(圖三),大大節省簡訊費用。
歸納目前國內提供簡訊服務的主要項目包括:圖書到期、預約書到館、逾期通知、預約催還、新書通報等。
圖三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簡訊與EMAIL發送比較圖
QR Code是二維條碼之一,資料內容可為數字、字母、位元組及中、日文等,能記載的資料容量大(數字7,089字元、字母4,296字元、中文(Big5)可達1,800字)(註3)。
現代的行動載具讀取QR Code容易且上網方便,僅需掃描QR Code即可取得更多相關的資訊,與其他感應科技比較,QR Code具有成本低、易用與便利性,故被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中。例如:活動海報、活動單,甚至行道路上的樹等皆有QR Code。,亦有出版社在圖書的內文嵌入QR Code,例如:《我的第一本跑步書》作者將QR Code植入書的內文,當讀者閱讀到該章節,掃描QR Code即可觀看對應短片,方便讀者更好掌握知識及動作。
此外,QR Code也常被圖書館應用,如:圖書館館藏目錄查詢系統檢索結果,也提供QR Code方便使用者掃描後將資訊帶著走。又如電子書上的應用,國內有臺灣學術電子書聯盟、大學圖書館聯盟、台灣電子書供給合作社等以共購共享方式採購的大量電子書,這些國內電子書平台推出各校相對應的專屬網站,使用者只要點選圖書後,即顯示QR Code,讀者就可以透過行動載具進行借閱與閱讀(圖四)。
圖四 電子書平台之QR Code應用
圖書館也會基於自身需求推出相對應的讀者服務,例如: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曾將採購的電子書全文連結製成QR Code,讓使用者隨身閱讀(圖五)。
圖五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電子書全文連結QR Code
此外,國內自動化系統(如:HyLib、M7等)的APP更提供行動(電子)借書證的功能(圖六),讀者只要在行動裝置安裝APP後登入系統,即可使用QR Code供流通櫃台掃描,取代傳統借書證。
圖六 HyLib及M7行動借書證
隨著科技發展,響應式網頁設計的出現(Responsive Web Design,RWD)提升使用者的體驗,其可偵測使用者行動載具,自動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而圖書館僅需維護單一系統站台,可有效節省人力成本並提升資料正確性。
Line、Facebook Messenger等即時通訊軟體是二人以上(含)透過網路即時傳遞文字、檔案、語音、視訊等互動的功能(註4),其互動性、即時性及檔案傳輸等提供便利的使用環境。
圖書館在Web 2.0時代虛擬參考服務已應用即時通訊服務,並受讀者喜愛,使用率高(註5),如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的MSN服務、遠東科技大學的MSN及Skype服務等(註6),然而該服務受限於開館時間才能提供,因此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提出行動化的參考服務,透過行動載具提供更多元且即時的訊息服務(註7),縮短參考問題的回應時間,提升讀者的服務滿意度。
目前Line為國內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人口最多的APP,國內自動化系統廠商(如:凌網、寶慶)將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功能的各項通知藉由Line@來傳遞,提供讀者多一個管道接收訊息。國內許多圖書館有提供此項服務,如:國家圖書館、國立公共圖書資訊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彰化縣立圖書館、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長榮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等等;服務項目包含:公告通知、參考服務、到期通知、預約書到館、逾期催還、新書通報、圖書搜尋等,依各館性質提供不同的服務項目。
鑒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的發展,有些行業(如:網路銀行)將即時通訊軟體引入AI網路機器人的功能,取代人力提供24小時即時訊息服務,國內長榮大學更將「智能圖書查詢」功能添入Line機器人中,提供讀者更快速便捷的查詢服務。
WebPAC是圖書館館藏目錄查詢系統,行動化時代智慧型手機盛行後,自動化系統廠商開發APP的應用,除了原本透過電腦版可使用之檢索、預約、續借等,更加入自助借書功能(圖七),讀者使用手機的相機鏡頭掃描登錄號條碼,即可完成借書,將個人手機變成一部個人的自助借書機,除了保障使用者的隱私,也可節省櫃台的服務人力,提供讀者更加便利的服務。
圖七 HyLib、M7行動圖書館APP
依據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的借閱統計,有65%以上的新書有外借紀錄,因此該館在入館閘門外設置一自助借書區,並將新進圖書放置於此,提供讀者行動自助借書。讀者免經流通櫃台,下載「行動圖書館」APP後,即可用手機掃描圖書登錄號,完成借書。該服務自2016年6月實施以來深受讀者喜愛,2018年7月起圖書館於同一空間再增加人臉辨識自助借書設備,兩項服務皆佔有一定比率(圖八)。
圖八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自助借書統計
網路直播指在網際網路上公開播出即時影像,與傳統播放最大差異在於觀眾可直接留言回饋,與主播進行即時互動(註8)。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直播APP(如:Facabook、Youtube等軟體)的易用性,讓網路直播門檻降低,造就今日直播活動盛行。
圖書館辦理的活動通常以觀眾到現場參與的實體活動為主,受限於時空因素無法到場的讀者,圖書館透過Facabook、Youtube等軟體,將活動現況直播到網路上,讓網路使用者也可即時觀看活動現場並留言回饋,提升參與率和增加參與活動的效益與互動性。
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產生3D的虛擬空間,讓使用者的視覺產生臨場感,彷彿身歷其中、深入其境(註9)。虛擬實境使用者戴上頭戴式顯示器後,可穿越時空沉浸在虛擬環境裡。虛擬實境應用廣泛,如:醫療、教育、運動、藝術、電遊等。製作一個高品質的VR產品,從腳本撰寫、情境設計、3D建模、動畫等,都需要專業人力及設備投入,如:南台科技大學圖書館的「裨海紀遊」(註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的「臺北高等學校校園虛擬實境」(註11)等,均獲得廣大廻嚮。
Google街景服務是另一項廣為人知的虛擬實境運用,未曾到訪之處,可藉由Google街景預先瀏覽當地環境,了解週遭景物。Google街景除了利用電腦瀏覽器觀看外,也可利用Google Cardboard搭配智慧型手機,變成虛擬實境的頭戴式顯示器,沉浸在當地環境並漫步其中。相似技術亦使用在圖書館或博物館等室內空間導覽,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圖九)、奇美博物館等,利用手機及3D眼鏡,使用者可以細細瀏覽圖書館空間場域。
圖九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室內空間導覽
擴增實境指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加上圖像分析技術,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註12)。Ronald T. Azuma提出AR具備的三要素:真實和虛擬同時存在(Combines real and virtual)、可即時互動(Is interactive in real time),與存在於3D空間中(Is registered in three dimension)(註13)。紐耶羅認為依照影像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可分為純資訊、表面放置、空間結合等三個層級;若依操作行為,可歸納為固定式(Fixed)、觀察式(Observative)、探索式(Exploratory)等三種(圖十)(註14),如:博物館APP,利用手機鏡頭對著恐龍展物,螢幕立刻呈現一隻活生生的3D恐龍動畫,屬觀察式AR;又如寶可夢(Pokemon GO)遊戲,拿著手機對著真實世界的某處去搜尋寶物,螢幕跳出寶物讓遊戲者去捉取,屬探索式AR。
圖十 AR的三種操作行為,紐耶羅(2017)
「由實見虛」的虛實整合,為使用者帶來不同的體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為讓讀者挖掘館內的各項資訊內容,將日然廳、圖書館模型、1-4F入口、臺大人文庫、特藏區、多媒體中心、ASRS自動化書庫等空間拍照,讀者下載APP後,掃描照片即可來場AR擴增實境的探索臺大圖書館之旅(註15)。
鑒於擴增實境的有趣互動,有出版社出版AR Book,搭配專屬APP,藉由手機或平板的相機鏡頭,對準書中照片(如:恐龍、鳥類等),螢幕立刻呈現3D動畫。台南市大同國小設置AR Book,讓學生可在AR互動中學習,深受師生喜愛(註16),但因此,也容易框限使用者想像空間,圖書館或師長推廣AR Book時須留意之處。
適地性服務或稱行動定位服務,指藉由行動業者的電訊網路(如GSM網、LTE網)、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藍芽或Beacon定位等,取得行動終端用戶的位置訊息(地理坐標)。在GIS平台支援下,為用戶提供相對應服務的增值業務(註17)。意即,當使用者到一個地點,手機會主動推播訊息或導引的一種服務。
相信許多人都有用手機APP叫車的經驗,諸如:附近有沒有車?幾分鐘內可到達?皆是LBS的應用。圖書館利用室內定位(藍芽或Beacon)技術,搭配AR功能,讓讀者所在館內位置透過手機進行路線規劃,導引讀者到達目的書架直接尋獲書籍,也是LBS的應用,正修科技大學圖書館、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館的童書區等均曾推出此項服務。
使用手機打開Goolge地圖(Google Maps)點選「探索附近區域」,可看到所在周邊的好吃、好玩、住宿等店家,再依循自己的需求與喜好挑選。國外圖書館亦推出類似服務,當讀者進到圖書館並提供定位服務的位置,即能接收圖書館主動推播的相關訊息(註18)。
目前提供該服務時的APP多為開啟狀態才能接收推播訊息,且每位讀者收到的訊息皆相同,易變成干擾式的推播,若圖書館能結合大數據,針對讀者以往使用及流通紀錄等,達到個別化、差異化的「精準推播」,相信更能發揮效益,讓讀者感動。
在過去,人與人面對面的實體互動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卻因一場COVID-19病毒疫情爆發,世界上許多生活模式被強制改變、社交距離被拉開,甚至在國外一些疫情嚴重的地區,學校的課程、會議、研討會等,全改為線上形式進行。因應此變化,網路大廠Google、Microsoft、Cisco等釋放出視訊會議系統,讓網路使用者可以免費使用,手機使用者也可利用APP,隨時隨地加入參與,讓原本看似不利的情形,因網路及行動通訊的發達而擴大參與者的機會。
圖書館的參考服務及教育訓練以往也都由館員與讀者面對面提供服務,在防疫期間,因應防疫需求讓面對面的服務難以實現,所幸Google、Open Source軟體(如:Jisti等)等提供免費視訊軟體讓服務及訓練可改採線上方式進行,不僅服務不中斷,更便利手機使用者不受時空限制隨時加入參與。
圖書館是知識的典藏中心,也是學習中心,行動化時代圖書館應支援行動學習的環境,讓圖書館的資源透過無線及行動網路傳送至使用者手中(圖十)。實現行動學習環境的基楚工程,第一步即為將圖書館內Wi-Fi無線網路佈建涵蓋全館無死角,以實踐U(Ubiquitous)化的圖書館。
圖十一 圖書館與使用者資源傳送架構圖
現代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也因功能便利,許多學習素材(如:照片、影片、檔案等)皆存放在手機或雲端空間,需報告或與同儕討論時,可直接透過手機播放。
為支援學生行動學習上的需求,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除了全館可無線上網學習外,並將所有討論室的空間,全部建置成手機無線投影的環境,無論iOS或Android的系統,皆可直接讓手機投影至大螢幕,便於學生間交流互動與討論,備受學生喜愛。
行動科技已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圖書館是讀者學習、生活的場域,必須正視行動科技帶來的轉變,隨著新科技、新環境不斷蛻變、成長,圖書館才能順應時代引領潮流。如同大家熟知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僅是工具,「人」(讀者及館員)才是重點,行動科技時代,創意有多少,服務就有多廣。各館的人力、資源、環境、服務對象不同,面對行動科技發展趨勢,圖書館必須考量自身能力與環境,發揮創意,選擇發展合適的系統,提供讀者最佳服務,真正體現行動科技下無所不在(U化)的圖書館。
註1: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台灣網路報告,<https://report.twnic.tw/2019/assets/download/TWNIC_TaiwanInternetReport_2019_CH.pdf>(2020年8月15日)。
註2:同註1。
註3:維基百科,QR Code<https://zh.wikipedia.org/wiki/QR%E7%A2%BC> (2020年8月15日)。
註4:維基百科,即時通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3%E6%99%82%E9%80%9A%E8%A8%8A> (2020年8月15日)。
註5:蘇小鳳,「2.0 世代的數位參考服務」,Web2.0 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https://www.lib.tku.edu.tw/uploads/archive_file_multiple/file/5768933e4eae3548b6009a3f/digitalref_ft.pdf>(2020年9月1日)。
註6:田代如,「公共圖書館參考服務之演變」,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9卷4期:頁50-76。<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2616157220.pdf>(2020年9月1日)。
註7:黃明居,「行動時代的圖書館社群數位參考服務」,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9卷2期:頁20-28。<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2616157220.pdf>(2020年9月1日)。
註8:維基百科,網路直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6%B2%E8%B7%AF%E7%9B%B4%E6%92%AD>(2020年8月15日)。
註9:維基百科,虛擬實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9A%E6%8B%9F%E7%8E%B0%E5%AE%9E>(2020年8月15日)。
註10:楊智晶、施毓琦,「圖書館利用虛擬實境 VR 之閱讀新體驗」,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通訊 第 69 期,<http://www.ilca.org.tw/sites/all/doc/1060414.pdf>(2020年9月1日)。
註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歡迎到圖書館體驗VR─日治時期臺北高校校園虛擬實境,<http://www.lib.ntnu.edu.tw/announce/news.view.jsp?id=79A6E612-A37A-5BF1-9422-1EFA478C2688>(2020年9月1日)。
註12:維基百科,擴增實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3%B4%E5%A2%9E%E5%AF%A6%E5%A2%83>(2020年8月20日)。
註13:紐耶羅,讓我們暫時放下技術 — AR 的九種表現形式<https://www.practitioners-lab.org/augmented-reality-forms>。(引自:Ronald T. Azuma, 1997,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http://www.dca.fee.unicamp.br/~leopini/DISCIPLINAS/IA369T-22014/Seminarios-entregues/Grupos-Visualiza%C3%A7%C3%A3o/Visualizacao-Gr-LuisPattam-paperdeapoio-1.pdf>)(2020年9月1日)。
註14:紐耶羅,讓我們暫時放下技術 — AR 的九種表現形式<https://www.practitioners-lab.org/augmented-reality-forms>(2020年9月1日)。
註15: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大圖書館AR擴增實境一場探索之旅<http://www.lib.ntu.edu.tw/node/2899>(2020年9月1日)。
註16:中國時報,大同國小全國首創AR圖書館 開啟3D閱讀新視界(2017年6月28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28003511-260405>(2020年9月1日)
註17:維基百科,適地性服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4%BA%8E%E4%BD%8D%E7%BD%AE%E7%9A%84%E6%9C%8D%E5%8A%A1>(2020年8月20日)
註18:BluuBea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1Hp0DfdyuQ&feature=youtu.be>(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