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速工作力
快時代的慢技術,3大原則擺脫倦怠、鍛造更高成就
快時代的慢技術,3大原則擺脫倦怠、鍛造更高成就
全球暢銷200萬冊《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作者
卡爾.紐波特最新力作
✦ 亞馬遜書店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暢銷書 ✦
✦ 哈佛商學院教授、耶魯心理學教授、全球媒體一致盛讚 ✦
|作者簡介|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1982年出生。2004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專精於分散式演算法。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撰寫科技與文化相關的文章。他也是《紐約客》、《紐約時報》和《連線》的定期撰稿人。
除了以教授身分研究這個數位時代的理論基礎,他也寫作有關這些技術對我們的工作世界有何影響的文章。他於2007年建立了部落格Study Hacks,提供學習、工作與人生成功的建言,每年吸引超過300萬次瀏覽。他在網站上提出「深度工作力」一詞與相關概念,立即獲得熱烈迴響與轉載。《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甫出版即成為《華爾街日報》暢銷書,已翻譯為40國語言,全球暢銷200萬冊,並獲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和《衛報》的好評。
另著有《深度學習力》、《深度數位大掃除》、《沒有Email的世界》和《深度職場力》等書,他獲邀在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達特茅斯、米德爾伯里、喬治城和杜克等美國最頂尖的大學演講這些主題。他與妻子和三個兒子住在馬里蘭州塔科馬帕克市。
|內容介紹|
世界越快,慢速工作的成果就越豐碩;
人心越急,放慢腳步的價值就越珍貴。
「偽生產力」正在不斷膨脹我們的工作量,
拉垮工作速度、限制原創思維。
放慢腳步並不是為了抗議工作,
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
▌偉大的成就,是由一點一滴的微小成果長期穩定地累積而成。
當前對「生產力」的定義,迫使我們將忙碌視為有效努力的代名詞,結果卻導致連綿不斷的待辦清單和會議。我們被繁重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一再陷入疲憊漩渦,沉淪於耗損靈魂的瞎忙文化。
然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藝術家及作家們,早已掌握可創造持久價值的工作方式。紐波特在書中深入研究這些知識工作者的智慧、習慣和心態,包含伽利略、牛頓、珍.奧斯汀、披頭四、賈伯斯,並解構了傳統生產力觀念中的荒謬之處。他也闡述了慢速工作力的核心原則,並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幫助我們培養更緩慢、更人性化的工作方式。
本書提供了一條逃離工作倦怠的道路,引領我們用更為恆久的方法,追求有意義的成就。工作世界迫切需要一場全新的革命,而慢速工作力正是我們所必需的。
▌何謂「慢速工作力」?
「慢速工作力」是透過可持久且有意義的方式安排工作,並避開偽生產力所帶來的不斷膨脹的工作量。採納慢速工作力,可以重新定位你的工作,同時仍保有產出高價值產物的能力。
▌「慢速工作力」的三大原則
少做一些事情:全神貫注於少量任務,等完成每一項任務再開始新的工作,是運用大腦創造有價值成果的更佳方法。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切勿倉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要沿著可持久的時間軸以不同的強度展開工作,有助創造輝煌成就。
執著於品質:即便短期內會錯失良機,也要執著於成果的品質。運用這些成果的價值,為你的長期工作獲取更多自由。
▌歷史傳奇人物都在追求「慢速工作力」
《傲慢與偏見》作者珍.奧斯汀經歷動盪生活後,減輕了其餘工作的分量,才終於完成她最好的作品。
《魔戒》作者托爾金在一戰期間住院療養,得到大量空閒時間,才開始首次嘗試創作神話故事。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用金錢換取時間,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發明了電池、避雷針,並為美國簽署《獨立宣言》。
科學家牛頓為了逃離瘟疫而躲到鄉村,開始探討萬有引力,過了30年後,才終於發表這項劃時代理論。
|推薦語|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本書的觀點並非那種強調時間管理、最大化生產力的荒謬建議,而是鼓勵深度專注,遠離社群媒體的噪音和表演式的忙碌。」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 | 《人生4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 Weeks)作者
「這本精彩且及時的書,適合那些對傳統生產力建議感到失望、卻仍渴望完成有意義工作的人。卡爾.紐波特以其標誌性的哲學深度和實用技術,描繪了一種更加人性化且長期效果顯著的方法。」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How to Make the World Add Up)作者
「本書提供了三個強而有力的觀點,教我們如何在實現更重要目標的同時,過上更深刻、但少些焦慮的生活。卡爾.紐波特讓我重新思考,並促使我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