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滿足
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
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
本書將改寫你對「富足」的定義
為何我們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
我們的祖先都是成癮者,大腦總是優先掃描環境,尋找「匱乏」的提示。即使身在資源充足的年代,隨著數位浪潮來襲,大腦更容易陷入匱乏,渴望更多食物、物品、資訊和影響力。然而,當過度消費引發問題,盲目追求「更少」卻可能變得更糟……
|作者簡介|
麥可.伊斯特(Michael Easter)
《勇闖阿拉斯加33天》作者,內華達大學教授。寫作與演講的主題,主要是人類如何利用現代科學與演化智慧,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並且活得更健康、更滿足。研究成果曾被職業球隊、菁英軍事單位、《財星》全球五百大企業、頂尖大學等採用。與妻子以及兩隻狗住在拉斯維加斯的沙漠邊緣。想獲得新想法與改善生活的訣竅,可於eastermichael.com/newsletter訂閱他的免費電子報《2 Percent Newsletter》。
|內容介紹|
從追求短期舒適的「匱乏循環」,轉變為重視長期成長的「豐盛循環」!
拉斯維加斯的吃角子老虎機,過去乏人問津,經過改良後,變身為在美國創造年收入300億美元的超吸金機器,正是因為滿足了「機會→無法預測的獎賞→快速重複性」這種大腦天生就愛的匱乏循環。
解方:發現隱藏的匱乏暗示,在渴望開始之前就先阻止它。
伊斯蘭國的戰士會服用苯甲錫林這種毒品來消除恐懼,甚至做好赴死的準備。儘管有不利後果仍持續使用毒品、酒精或藥物,代表大腦已經陷入「匱乏循環」。
解方:做出重大改變,改變生活圈或朋友圈,擁抱短期的不適,找到長期的好處。
遊戲可以緩解現實中的不確定和焦慮,但遊戲計分的量化方式卻帶來缺點,那些指標接管了我們的動機,使我們改變目標來換取滿足感。當世界變得量化和遊戲化,我們更容易陷入匱乏循環。
解方:抗拒分數的吸引力,照自己的條件建立無法預測的獎賞。
過度囤積物品和極簡主義,經常是由完美主義所驅使的,過度囤積物品的人擔心會犯錯,但極簡主義者則對混亂感到焦慮。
解方:用「裝備,而非物品」的眼光重新審視購買的東西,看它是否能幫助自己達到更高的目的,例如變得更有活力。
大腦喜歡新資訊,但網路卻傷害了人類的專注力,並造成年輕族群的社交焦慮。
解方:試著去一家新的餐廳,但不事先上谷歌搜尋,走向世界,了解未知。
過去人們可能每天只吃一或兩餐,但我們開始全天候地進食,一般人在15小時之內會吃三頓正餐與各種點心。我們的食物被「過度加工」,看似很健康的食品中,反而含有更多卡路里。
解方:效法玻利維亞叢林的齊曼內人,以未加工的穀物或馬鈴薯為主食,配上一點肉與蔬菜,會得到飽足感,心血管也更健康。
本書特色
長期專門研究人類行為的內華達大學教授勇闖世界,走過長達6萬4千公里的旅程,探索人類大腦永遠不滿足的真相,揭開富足真正的意義。
向猶他大學的哲學系教授、伊拉克的精神科醫師、輕裝前往世界旅行的探險家、玻利維亞叢林中的齊曼內人、本篤會修士等學習,這場橫跨人類學、藥學、生理學、心理學與哲學的知識饗宴,幫助你識破「匱乏循環」無所不在的陷阱,找到通往幸福的路徑。
|推薦語|
傑克‧卡爾(Jack Carr) |前海豹部隊成員、狙擊手,《詹姆斯‧里斯的終極名單》系列(James Reece Terminal List series)作者
「你是否有過度消費的渴望?這些行為是否與你的人生目標背道而馳?本書解開了其中的奧祕,讓你意識到陷阱,並珍惜你擁有的事物,而非大腦認為它需要的事物。伊斯特將幫助你了解阻礙幸福渴望的古老根源,來分辨短期舒適與長期有意義的成長兩者間的不同。今天就拿起這本書,避開陷阱,開始生活!」
莉茲‧普洛賽爾(Liz Plosser)|《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雜誌主編
「伊斯特說明了人類如何天生就具有追求更多的傾向,即使尋求獎賞的行為與幸福相悖。他勇於展現脆弱地描述個人經驗,配上最新研究與當前發生的事件,迫使你檢視自己的人生與模式。將這本引人入勝的讀物視為保持好奇心的指令,比起羞愧或批判,是一種更有效、能帶來意義、正面、持久改變的工具。」
梅麗莎‧厄本(Melissa Urban) |Whole30執行長暨《界限之書》(The Book of Boundaries)作者
「書是寫給渴望打破不斷瀏覽負面訊息、持續渴望與不斷追求更多(更多確定性、更多糖、更多錢、更多物品)的的人。本書揭露了大腦癖好背後的生理與演化基礎,讓你能停止尋求,開始生活。」